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2020-10-05 午夜菸灰缸

有人說,生活是公平的。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但在著名作家池莉的眼裡,女兒亦池的一生並沒有吃多少學習的苦,至於生活的苦,從她最近這本《和女兒一起長大》一書來看,想必也是不會的。

畢竟女兒已經在英國的精英教育下成為頂尖大學的優秀碩士畢業生,前途一片光明,再加上作者為母則剛的有力後盾,生活的苦早就選擇了離亦池遠遠的。

作者在書中深情而詳細地描述了她和女兒的生活日常,以及自己和女兒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

從小生命的孕育開始,到與孩子共度所有的歲月,直到孩子畢業於世界名校,母女倆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長,既抵抗了沉重的應試教育,又贏得了大眾意義上的成功,用24年的時間詮釋了一件事:愛,是最好的教育。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某一期《奇葩說》中提到:「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這就是我們對他來到這個社會最好的回報。」

讓我們跟著作者的時光軌跡,去看看她是如何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24年時間裡堅持用愛對孩子進行教育,並讓孩子一路躺贏,最終獲得大眾意義上的成功的。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教育是所有父母對孩子愛的表現,但要怎麼教育孩子,卻讓無數父母頭痛不已。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她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實行的三條教育原則,並逐漸把這些原則都變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

第一條就是讓女兒亦池盡情地和小朋友相處、玩耍。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虎媽狼爸們卻堅信「快樂的童年帶來的只會是卑微的成年」,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但一個人最需要學習和適應的,難道不應該是與人的相處嗎?

第二條就是順從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讓他在最開放的狀態中接受自然啟蒙。

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它會教給我們很多人生的道理。帶孩子去大自然中感受世界的美好,讓大自然的四季更迭教會孩子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作者堅信一個小孩子對大自然的印象和情感是智慧種子發芽的沃土,這樣的學習,獲得知識的豐厚難以想像,而且對孩子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因為對孩子來說,智慧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課本上的知識。

於是,只要天氣好,她就會帶著女兒在戶外活動,任由女兒耐心地守候和老虎、大象目光交接的機會;

看著女兒指手畫腳地和動物說話聊天;隨著季節的變化,陪著女兒看螞蟻搬家、看蚯蚓鑽地;聽各種鳥兒鳴唱,聞各種花香;領略雨落在皮膚上的感覺……

第三條原則就是很古老的一種常識做法,即給孩子講故事和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了父母的重視,但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作者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把女兒放在書房裡,讓書籍成為她的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在書籍環繞的家庭環境和充滿書香的家庭空氣裡,連路都還走不穩的女兒便從書櫃裡搬出媽媽的大部頭書籍,一屁股坐在地上,胡亂地、認真地翻閱,有時候還會口中念念有詞。

久而久之,閱讀就成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教育,並不是一件刻意的事情。

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比刻意的教育更大,更嚴重。

「潤物細無聲」,教育本就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溺愛但別濫愛

溺愛向來都是一個貶義詞,被人們所不恥。但什麼是溺愛,卻沒有誰能夠給一個標準的定義。

作者在書中卻說,母親對孩子必須溺愛,但不是隨意的濫愛。

那麼作者在書中是怎麼區分溺愛和濫愛的呢?

她在決定要孩子以後,就開始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

她對那些給孩子一顆糖,然後就讓孩子去一邊兒玩兒,不能再吵大人,再吵就沒有了糖吃;還有要錢吃零食,給錢自己去買,孩子買的什麼和買了多少,大人一概不管;再或者是用言語威脅哄騙「聽話啊,再不聽話就不給零花錢了」「考試得了100分,馬上給你買名牌」等等的愛很不屑。

她認為這些就是太過隨意的濫愛,會損害孩子正常的心智發育。

正確的溺愛是幫助孩子繼續完成他的發育,直到他適應這個社會,適應生存競爭,當然,最好的是還可以有能力贏得優越的生存。

作者的女兒,小時候很膽小,也怕人、隱忍,死活都只憋屈自己,甚至會因為父親的一個眼神而嚇得在桌子下半天不出來;

她不像很多孩子那樣快樂活潑、巧舌如簧,不能自如地應對大人們,更沒有辦法表現出孩子的童言無忌或者甜言蜜語。

每當這個時候,看著女兒,作者就心如刀絞,開始檢討自己的行為,開始改變自己。

慢慢地,女兒開始有了變化。比如上幼兒園,從踏進幼兒園的第一天到三年後畢業,女兒一次都沒有哭鬧過;小學期間,全校列隊操場開大會,一隻老鼠鑽進她的棉襖裡,她也沒有大喊大叫……

母親的溺愛,讓女兒的性格弱點得到改變,增強了孩子的自信,讓她心理素質更加強大,慢慢地變得不難膽怯和害怕,慢慢地往人群中走去,不管別人如何諷刺打擊和掠奪他。

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臂膀,聽從孩子的內心,讓他真正地快樂,讓他在快樂中逐漸戰勝自身的性格弱點,這樣的溺愛何來傷害?

從沒離家出走的孩子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對人生總有自己的選擇。

對學習一向自信滿滿的女兒面對忙碌而緊張的高考,不再從容,主動要求去國外求學。看著女兒的堅決,作為母親,選擇了支持。

打聽消息、選擇學校、申請學校、辦理各種手續,從中國高中「落荒而逃」的女兒居然很快收到了英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辦好一切手續,一個人背著行囊踏上了異國求學的道路。

兒行千裡母擔憂,不管是長達12個小時的飛行,還是她獨自在學校的日子,都讓媽媽牽腸掛肚。

但看到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和發回來的圖文並茂的書信,那份牽掛裡又多了一些欣慰。

人生的考驗,誰知道還有多少?一生的平安順利,才是真正的好。

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作者給了孩子絕對的信任,不嘮叨,不打罵,在忐忑不安中放手讓孩子高飛。

認真地帶著孩子一起過好每一天,爭取每一天都讓孩子在無形中饒有興趣地學習生活。是學習生活,而不是學習課本。

女兒在母親的溺愛裡開始完全地享受異國他鄉的一切學習和生活,很快高中兩年的學習結束了,高考也隨之而來。

只是因為有更多的選擇,她開始奔波在英國的各個城市和各個大學之間。筆試、面試,除了牛津大學,其餘的四所大學都發來了錄取通知,最後,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大學。

高考,順利得一塌糊塗,讓人仿佛在做夢一樣。沒有緊張的備考,沒有焦灼的等待,輕鬆得仿佛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只是,或許其中的滋味只有女兒知道,但不管怎樣,她順利地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順利地到了自己喜歡的大學就讀,並在三年後順利地讀了研究生,贏得了人們眼中的成功。

女兒二十三年的人生有過風雨,有過坎坷,卻從來沒有叛逆,更沒有過離家出走。

或許正如作者在書中寫的那樣:

「孩子在我們眼裡,永遠是一座冰山,我們永遠只能看見浮在水面的一部分,尖尖的小部分,他們更大的部分、更多的內容都掩藏在水面之下。

孩子越是長大,越是這樣,因為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需要和主意。」

做一個該放手就放手的父母吧,我們給孩子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孩子不用感謝,只需要能夠慢慢明白,是他的到來,給了我們另外一種生活。

而今,一個光閃閃的、成熟了的人生正在孩子面前徐徐展開。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有位作家在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裡說到:「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並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把期望當做祝福送給孩子,不要當作要求苛刻孩子。

在生命裡,能有孩子就是有福氣;能夠獨立地親自撫養孩子,也是一種福氣;而能夠扛住壓力用合適孩子的方式教育他,更是一種福氣。

福氣就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在我們遇到的每一次坎坷和磨難中,在我們與至親骨肉的一次次相聚和一次次萬不得已的別離中。

只是,這些都需要自己去悉心的感受和品味,正如法國作家蒙田所說:「世上最難學懂學透的學問,就是如何享受生命。在我們所有缺點中,最嚴重的就是輕視生命。」

你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麼對待你;你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長
    你沒有想想,你自己都不努力都沒有成長,孩子怎麼會成長。一個沒有見識和思想的父母肯定教不出多好的孩子,因為你的視野已經限制了孩子的前途。可見,有多少父母打著教育孩子的旗號,什麼都不幹,自認為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豈不知,不但毀了自己的人生,而且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莫過於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都是略顯焦慮的,我要給她(他)好的生活,我要給她(他)好的教育,我要讓他出類拔萃等等,那今天就說一說我認為的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吧! 自從有了薰寶,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在家帶娃兩年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能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那就是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養分,才會把能量源源不斷的傳遞給孩子。
  • 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老師,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能不能陪伴,是現實問題,願不願意陪伴,是父母的問題。有效的陪伴,不是要父母24小時守在孩子身邊,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給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注重心與心的溝通。前段時間,一個男孩給爸爸寫的幾百張紙條感動了整個朋友圈。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不過,我不認為所有過錯都在孩子身上,父母同樣有錯。生而不教。有的父母攤手直言:文化低,怎麼教?教不了!這裡指的「教」並不是文化課的輔導,是關心、體察,每個孩子成長過程如一棵樹之生長。你不能認為把小苗的根扎入土裡,之後可不聞不問,或者只管澆水。樹長得如何,生出的雜枝是否需要修剪,歪枝是否需要扶正。經常說老師是園丁,父母又何嘗不是。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這樣做避免我們在育兒道路上少走彎路,也反應出為人父母的心理:我想給孩子最好的!最好的奶粉,最好的身體乳,最好的尿布溼等等。特別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為了子女的教育真是煞費苦心:不惜重金買學位房,為了幼兒園學位通宵在園門口大排長龍。我常常為這樣的做法感到困惑,而為人父母的責任感又驅使著我不得不這樣做!
  • 如何正確地愛孩子,最好的父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有人說,如果把管教當作是父母對孩子主要手段或目的,那麼在做父母的本質上,就註定要失敗了。做父母主要的工作其實是多去理解孩子,做他們的朋友,然後鼓勵他、幫助他、幫他出主意,做他的軍師,了解孩子在想什麼。(相關連結:作合格家長的必修課!
  • 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認真看,培養出色孩子
    陳總幡然醒悟,單方面要求孩子做一件事,顯然是不夠妥當的。於是,他倆便雙雙定下了目標,一起向著前方努力。不禁感慨,父母的水平越高,越重視榜樣的作用,越會選擇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相反,低水平的家長更喜歡單方面要求孩子學習各種知識,拒絕和孩子一起學習和成長。
  • 與孩子相處是完善自我最好的途徑,最好的教養是父母不放棄成長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並不是靠嘴上講道理,或者行為上嚴格規範,而是家長永遠都不放棄成長,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讓孩子不斷朝著積極的方向成長。不要認為生了孩子,只要給他們提供最好的物質和教育條件就夠了,父母儘管生活經驗和閱歷要比一張白紙的孩子強得多,但是那並不表明大人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確的。儘管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錯誤的方式卻會屢屢傷害到他們有效卻敏感的心靈。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
  • 父母陪孩子遊戲,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長
    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愛玩遊戲是他們的天性,遊戲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可以說,沒有遊戲就沒有孩子的發展。任何一個孩子都非常渴望和父母一起玩遊戲,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開心、最難忘的時間。因此為人父母,無論多忙,都應該有一份「閒情逸緻」陪孩子玩玩遊戲,陪孩子走過成長中的每一個日子。
  • 最好的教育,是與孩子一起吃飯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在一天的勞作結束之後,白天分散各處的一家人重新相聚在一起,面對一桌美味佳餚。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
  • 教育就是,父母與孩子,我們一起長大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父母和孩子都是家庭的一份子,需要每個人都參與。每位父母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都是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一起成長。很多父母他們都覺得,陪伴孩子是一項單向行動,將陪伴孩子當做任務來完成,但是卻忽略了一點:陪伴孩子對我們自己的影響。其實,陪伴孩子一直都是一項雙向活動,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收穫快樂和成長,同樣,父母也會相應獲得自己的思考與再次成長。
  •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34;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於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誇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34;。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註定會出問題。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係,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
  • 最好的教養,是父母願意成長
    為了幫助家庭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為兒童營造健康成長的環境。11月21日,由四川省民政廳主辦、瀘州市民政局、合江縣民政局指導、救助兒童會支持、臨港街道五裡坡社區、瀘州市心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的正向教養家長學習小組在臨港街道五裡坡社區開展。小組課程在進行過程中,家長導師引導家長通過握拳遊戲,認識暴力,分享使用暴力掰開對方拳頭的感受。
  • 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0-12-08 16: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修煉」這3點陪伴終身成長!
    為什麼有些孩子一批評就先哭呢?表象問題往往都有深層次的原因,出現這類問題,多半是家長本身教育上出現了問題,自我剖析:1、喜歡過多說教,又不能以身作則:我們教育的理論豐富,通過不斷的「洗腦」灌輸孩子的思想意識,而自己往往又不能言傳身教,自己的工作也有做的不好的時候。
  • 寫給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您一生的必修課
    01做父母的,很煩。自己很多缺點,卻容不下孩子的缺點;自己一身的毛病,卻想不通為什麼孩子有這個缺陷;自己對孩子所有的事都包辦,卻又訓斥孩子為什麼這麼懶;自己做父母達不到90分,卻想要孩子做孩子能達到100分。
  • 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麼?是父母的陪伴成長,與之共同進步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長!!!「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很多人都掛在嘴邊,但大家好像只是在嘴上說說,很少有人真正重視這件事。前兩年,有一句日本諺語在中國流行:「孩子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成長起來的。」很多人深以為然,但針對家長的教育始終沒有落到實處。近些年來,關於家長接受教育、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觀點越來越多。
  • 育兒焦慮是父母提升教育能力的機會,把握好了,能和孩子一起成長
    家長眼中的孩子與他們自己認為的自我肯定是有差距的,於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就會用自我的認知去衡量和批評孩子,尤其是匆忙進入父母角色之後,那種對自己和孩子的未知會產生焦慮情緒。以育兒焦慮為切入點,提高自身教育水平,讓孩子和家長共同成長。育兒焦慮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地出現,這是很正常的,父母儘管是成年人,但對於教育孩子這件事仍然有很多需要探索和學習的地方,主要表現為一種煩躁和緊張的情緒,家長在面對育兒問題的時候,常常會產生這樣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