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生活是公平的。
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但在著名作家池莉的眼裡,女兒亦池的一生並沒有吃多少學習的苦,至於生活的苦,從她最近這本《和女兒一起長大》一書來看,想必也是不會的。
畢竟女兒已經在英國的精英教育下成為頂尖大學的優秀碩士畢業生,前途一片光明,再加上作者為母則剛的有力後盾,生活的苦早就選擇了離亦池遠遠的。
作者在書中深情而詳細地描述了她和女兒的生活日常,以及自己和女兒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
從小生命的孕育開始,到與孩子共度所有的歲月,直到孩子畢業於世界名校,母女倆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共同成長,既抵抗了沉重的應試教育,又贏得了大眾意義上的成功,用24年的時間詮釋了一件事:愛,是最好的教育。
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在某一期《奇葩說》中提到:「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這就是我們對他來到這個社會最好的回報。」
讓我們跟著作者的時光軌跡,去看看她是如何在和孩子一起成長的24年時間裡堅持用愛對孩子進行教育,並讓孩子一路躺贏,最終獲得大眾意義上的成功的。
教育是所有父母對孩子愛的表現,但要怎麼教育孩子,卻讓無數父母頭痛不已。
作者在書中講述了她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實行的三條教育原則,並逐漸把這些原則都變成了他們的生活習慣。
第一條就是讓女兒亦池盡情地和小朋友相處、玩耍。
玩是孩子的天性,但虎媽狼爸們卻堅信「快樂的童年帶來的只會是卑微的成年」,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但一個人最需要學習和適應的,難道不應該是與人的相處嗎?
第二條就是順從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讓他在最開放的狀態中接受自然啟蒙。
大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它會教給我們很多人生的道理。帶孩子去大自然中感受世界的美好,讓大自然的四季更迭教會孩子如何面對人生的風雨。
作者堅信一個小孩子對大自然的印象和情感是智慧種子發芽的沃土,這樣的學習,獲得知識的豐厚難以想像,而且對孩子會產生持久的影響力。因為對孩子來說,智慧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課本上的知識。
於是,只要天氣好,她就會帶著女兒在戶外活動,任由女兒耐心地守候和老虎、大象目光交接的機會;
看著女兒指手畫腳地和動物說話聊天;隨著季節的變化,陪著女兒看螞蟻搬家、看蚯蚓鑽地;聽各種鳥兒鳴唱,聞各種花香;領略雨落在皮膚上的感覺……
第三條原則就是很古老的一種常識做法,即給孩子講故事和閱讀。
閱讀的重要性已經引起了父母的重視,但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卻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作者的做法很簡單,就是把女兒放在書房裡,讓書籍成為她的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在書籍環繞的家庭環境和充滿書香的家庭空氣裡,連路都還走不穩的女兒便從書櫃裡搬出媽媽的大部頭書籍,一屁股坐在地上,胡亂地、認真地翻閱,有時候還會口中念念有詞。
久而久之,閱讀就成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教育,並不是一件刻意的事情。
我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比刻意的教育更大,更嚴重。
「潤物細無聲」,教育本就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情,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溺愛向來都是一個貶義詞,被人們所不恥。但什麼是溺愛,卻沒有誰能夠給一個標準的定義。
作者在書中卻說,母親對孩子必須溺愛,但不是隨意的濫愛。
那麼作者在書中是怎麼區分溺愛和濫愛的呢?
她在決定要孩子以後,就開始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
她對那些給孩子一顆糖,然後就讓孩子去一邊兒玩兒,不能再吵大人,再吵就沒有了糖吃;還有要錢吃零食,給錢自己去買,孩子買的什麼和買了多少,大人一概不管;再或者是用言語威脅哄騙「聽話啊,再不聽話就不給零花錢了」「考試得了100分,馬上給你買名牌」等等的愛很不屑。
她認為這些就是太過隨意的濫愛,會損害孩子正常的心智發育。
正確的溺愛是幫助孩子繼續完成他的發育,直到他適應這個社會,適應生存競爭,當然,最好的是還可以有能力贏得優越的生存。
作者的女兒,小時候很膽小,也怕人、隱忍,死活都只憋屈自己,甚至會因為父親的一個眼神而嚇得在桌子下半天不出來;
她不像很多孩子那樣快樂活潑、巧舌如簧,不能自如地應對大人們,更沒有辦法表現出孩子的童言無忌或者甜言蜜語。
每當這個時候,看著女兒,作者就心如刀絞,開始檢討自己的行為,開始改變自己。
慢慢地,女兒開始有了變化。比如上幼兒園,從踏進幼兒園的第一天到三年後畢業,女兒一次都沒有哭鬧過;小學期間,全校列隊操場開大會,一隻老鼠鑽進她的棉襖裡,她也沒有大喊大叫……
母親的溺愛,讓女兒的性格弱點得到改變,增強了孩子的自信,讓她心理素質更加強大,慢慢地變得不難膽怯和害怕,慢慢地往人群中走去,不管別人如何諷刺打擊和掠奪他。
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臂膀,聽從孩子的內心,讓他真正地快樂,讓他在快樂中逐漸戰勝自身的性格弱點,這樣的溺愛何來傷害?
在愛裡長大的孩子,對人生總有自己的選擇。
對學習一向自信滿滿的女兒面對忙碌而緊張的高考,不再從容,主動要求去國外求學。看著女兒的堅決,作為母親,選擇了支持。
打聽消息、選擇學校、申請學校、辦理各種手續,從中國高中「落荒而逃」的女兒居然很快收到了英國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辦好一切手續,一個人背著行囊踏上了異國求學的道路。
兒行千裡母擔憂,不管是長達12個小時的飛行,還是她獨自在學校的日子,都讓媽媽牽腸掛肚。
但看到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和發回來的圖文並茂的書信,那份牽掛裡又多了一些欣慰。
人生的考驗,誰知道還有多少?一生的平安順利,才是真正的好。
在這種觀念的指引下,作者給了孩子絕對的信任,不嘮叨,不打罵,在忐忑不安中放手讓孩子高飛。
認真地帶著孩子一起過好每一天,爭取每一天都讓孩子在無形中饒有興趣地學習生活。是學習生活,而不是學習課本。
女兒在母親的溺愛裡開始完全地享受異國他鄉的一切學習和生活,很快高中兩年的學習結束了,高考也隨之而來。
只是因為有更多的選擇,她開始奔波在英國的各個城市和各個大學之間。筆試、面試,除了牛津大學,其餘的四所大學都發來了錄取通知,最後,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大學。
高考,順利得一塌糊塗,讓人仿佛在做夢一樣。沒有緊張的備考,沒有焦灼的等待,輕鬆得仿佛小孩子過家家一樣。
只是,或許其中的滋味只有女兒知道,但不管怎樣,她順利地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順利地到了自己喜歡的大學就讀,並在三年後順利地讀了研究生,贏得了人們眼中的成功。
女兒二十三年的人生有過風雨,有過坎坷,卻從來沒有叛逆,更沒有過離家出走。
或許正如作者在書中寫的那樣:
「孩子在我們眼裡,永遠是一座冰山,我們永遠只能看見浮在水面的一部分,尖尖的小部分,他們更大的部分、更多的內容都掩藏在水面之下。
孩子越是長大,越是這樣,因為他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他自己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需要和主意。」
做一個該放手就放手的父母吧,我們給孩子生命,只是一種偶然,孩子不用感謝,只需要能夠慢慢明白,是他的到來,給了我們另外一種生活。
而今,一個光閃閃的、成熟了的人生正在孩子面前徐徐展開。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全部內容。
有位作家在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裡說到:「你是獨立的個體,是與我不同的靈魂;你並不因我而來,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把期望當做祝福送給孩子,不要當作要求苛刻孩子。
在生命裡,能有孩子就是有福氣;能夠獨立地親自撫養孩子,也是一種福氣;而能夠扛住壓力用合適孩子的方式教育他,更是一種福氣。
福氣就在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在我們遇到的每一次坎坷和磨難中,在我們與至親骨肉的一次次相聚和一次次萬不得已的別離中。
只是,這些都需要自己去悉心的感受和品味,正如法國作家蒙田所說:「世上最難學懂學透的學問,就是如何享受生命。在我們所有缺點中,最嚴重的就是輕視生命。」
你怎麼對待孩子,孩子就會怎麼對待你;你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