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一)

2020-08-28 布達拉宮旁的流浪心靈


第一部分 自由與自律

大學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從表面上看,這裡有無限的自由,這裡沒有老師的耳提面命,沒有家長的嘮叨督促,沒有早晚自習及按時上課的約束,沒有月考期中考的壓力,也沒有如高考這個終極考驗般能讓人時刻緊繃的弦。所以很多人選擇睡覺睡到自然醒、逃課玩遊戲、逃課旅遊、臨時抱佛腳應付期末考試等等,他們覺得這是一種舒服的生活方式,前所未有的自由,前所未有的放鬆,直到畢業季那年...

當需要投簡歷應聘時,發現自己的簡歷一片空白,不知道添加些什麼有質量的內容;當希望努力考研時,發現自己的專業基礎過於差勁、複習起來過於吃力,而毫無信心、充滿沮喪;當用力把握在大學期間獲得的友情愛情時,發現同學們在向左走向右走的華麗轉身中,珍重的只有一種人,跟得上自己節奏能與自己合拍的人,所謂志同道合,在走出大學之後,應該是道同情和。這就是那所謂的無限的自由引發的後果,甚至有人感嘆:在大學期間什麼也沒學到,不知道有什麼收穫,或許唯一的獲得,就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與悲哀,但本質地講,這其實是一種自作自受。

所以,進入大學校園,第一個該警惕的就是這種無節制的自由。其實從根本上講,大學與中學並沒有什麼質的區別,要想獲得成功,都需要勤奮、專注、投入及堅定方向。只不過中學更多的是他律,有老師、家長等很多人管著你,約束著你;而進入大學之後,更多的是自律,你必須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只有這樣,你才能花更多地時間在學習知識上,夯實自己的專業基礎,為以後的工作奠定強大的根基。自律並不是要做苦行僧,也不是只是學習而不論其他,而是要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合理管理自己的日程,把大學生活的基本點(自我素質全面提升)和修飾點(娛樂、放空及其他)弄清楚、區分開來,最終讓自己張弛有度、遊刃有餘。

以人生的整體跨度而論,自律是為了更大的自由。以四年大學而言,若放縱自我、荒廢學業,走入社會後則會處處碰壁、處處受氣,各種限制、約束,乃至歧視,會紛至沓來,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若自律自持、學業有成,Offer眾多,則不是機關、公司挑你,而是你挑他們,更進一步,成為某個專業領域的領軍型人物,則功成名就水到渠成,自由自決不在話下。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裡有兩個人物特別典型,一個大學宿舍的室友,陳孝正,目標明確,全心求學,其後出國留學成為知名建築師;老張,放縱自我,嬉戲玩樂,畢業後靠擺地攤給人寫傳記謀生。18歲之時,殊途同歸;22歲之後,天壤之別。這令人唏噓之人生際遇,大半其實在自己手中把握著、養成著。

相關焦點

  • 《大學》分享提綱(簡釋)之一大學之道
    《大學》之作者 曾參(zēng shēn ,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輿,漢族,生於魯國東魯(山東臨沂平邑縣),著作《大學》、《孝經》,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是孔子孫子子思(著《中庸》)老師,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師; 孔子對曾子的評價:參也魯。
  • 《學記》第四章(二):大學之道(上)
    隨著我們進一步熟讀,加深對大學之道的了解之後,我們會發現它的順序是不能換的,每個階段所考查的內容,其實是層層遞進、相互關聯的,需要有前面的基礎,才能達到後面進一步的提升。那麼它背後到底是怎樣的邏輯和原理呢?我們不妨把這段話列成一個表格,可能會看得更明了。
  • 今日一校(民國篇):之江大學
    之江大學萌芽於1845年,時美國北長老會已在寧波建立了布道站,出於傳播福音的目的,差會成員衛理哲、麥嘉締、桂德明等決定創辦一所男童寄宿學校,「招收貧困家庭的兒童免費入學,主要是培養基督教牧師和從事當地教會工作的助手」,並將學校命名為「崇信義塾」。後因學校選址於錢塘江處彎曲處,呈「之」字形,故定名為之江學堂。之江大學的由來即權輿於此。
  • 大學之道
    雖然現代大學制度引自於西方,不過大學一詞卻是我國的本土詞,由來已久、意味深長。  大學本是五經之一《禮記》中一篇文章的標題。
  • 《大學》分享提綱(簡釋)之十六-----非正式的真正交流
    今天是我們《大學》學習的第十六次,通過十五次我們總算將,大學三綱、八目、七證包括簡單打了個小結,今天開始我們繼續學習餘下的內容。 閒扯一點當下之事。一、談一下中考、高考家長的心態 現在不得了,了不得的事,但從人生看,小浪花而已。 小孩之教育核心在德、在習慣,在身教,在家庭影響,在盡心,在盡力。
  • 動物世界中的二十大生存之道!(李金平)
    (李金平)】01、森林之王老虎告訴我們,作為團隊的一把手,就不要輕易的發怒,頻繁的發怒,只會降低自己在團隊中的威嚴!02、二把手獅子告訴我們,無論自己的實力多麼強悍,但在比自己優秀的人面前,該低頭就要低頭,千萬別逞強!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1.2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子罕》)。來孔門求學,學習的目的不同,為了個人的前途而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學習技藝,此學義淺。君子志於道而學,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這是為己之學,「學」即是「適道」。
  • 《禮記·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用真情實意對待他人,在於使人的德行達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今天開始,我將和大家分享自己學習《禮記·大學》的心得體會,希望通過這個學習過程,和大家一起成長、進步。《大學》為《禮記》第42篇,南宋學者朱熹將《大學》從禮記中拿出來單獨成書,使其在古代文化傳統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和"心學"就是為了解釋《禮記·大學》中的"修身在正其心"章句,可見其重要性。
  • 馬敏:何謂大學教育之道
    作為一校之領導,必須明確什麼是大學的本質,什麼是大學教育的內在規律,否則,就會在紛繁的行政事務中迷失方向,不能做到綱舉而目張。 關於大學的本質,古往今來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我認為講得最精彩和最到位的,還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大學》中的歸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大學的本質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更新民心,達到完善的境界。
  • 麥克樂「之最」(一):中國最早的體育系主任
    看到上面的新聞,心裡撲通一跳,時間過得真快!離2012年參加母校110年校慶已過去8年,離2016年參加母校《中國高校體育百年慶典》也已過去4年!講到中國高校體育百年慶典,又讓我記起和中國體育系第一任系主任麥克樂結緣的故事。提到美國近代體育奠基人之一的Charles H. McCloy (1886-1959),美國體育界是無人不知。
  • 《學記》第四章(一):古代學制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每一章都出現了「大學」這兩個字,第四章講「大學之道」,第五章講「大學始教」,第六章講「大學之教」。接下來這三章非常系統地為我們呈現出古代大學的學制、設學施教的原則、課程的安排、進學的次第。透過本講的學習,我們對古代大學的教育情況會有一個大概的認知。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是《大學》的核心;而《大學》又是《論語》的總綱。其總綱地位既表現在思想上的總領,也表現在邏輯上的綱目關係:三綱八目,絜矩之道(邏輯思維結構)。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解讀之二
    今天開始解讀《大學》的正文(如上篇所說,我們的解讀是遵循王陽明的路子)。先看第一章。前面說了,第一章是全書的總綱領,以後各章都是圍繞著第一章展開的。第一章的基本內容,就是提出了所謂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指三個基本宗旨。
  • 紐西蘭留學之林肯大學景觀建築專業(一)
    林肯大學的景觀設計學學位是國際知名的。在幾個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地區,畢業生們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找到工作。從小型發展項目到整個城鎮和城市的建設,全球對景觀設計師的需 求日益增長,需要參與場地規劃和設計。在這一領域尋求就業的從業者前景依然良好。從小型項目如花園到更大的規模發展,如城市設計項目等一系列的工作機會,可以確保在紐西蘭工作的從業人員可以參與跨領域的各種項目。
  • 大學之道 學「生」之道
    2005年,以北京某大學為例,僅僅四個月時間,該校就先後有四起大學生自殺事件(2005年4月22日與5月7日,該校中文系一名女生和數學系一名博士先後在理科2號樓前墜亡;5月13日,該校醫學部大三學生張金金在成都雙流機場跳天橋自殺;7月25日該校33號宿舍樓,一名男生從五樓墜下身亡)。
  • 「大器者」需要知曉的17條營銷之道!(李金平)
    >  【「大器者」需要知曉的17條營銷之道(李金平總結)】01、營銷營銷,「營」者,經營也,手段也!「銷」者,銷售也,目的也!02、營而不銷,竹籃打水一場空、銷而不營,舉步維艱處處難!03、千萬不要去推銷自己都不認可的商品,才華亦是如此!
  • 毓鋆的大學之道
    毓鋆一生講學60餘歲,曾於西方學制下的大學——臺灣中國文化學院、臺灣輔仁大學、臺灣政治大學任教,皆不長久。毓鋆終其一生力抗西方偏重知識的大學教育,對此頗有詬病。他夢系中國傳統書院制度和精神,創辦天德黌舍(後更名奉元書院),以一己之力,試圖恢復中國傳統書院形式,發揚其自由講學之精神,承繼成德成才、修齊治平的大任。
  • 人生自強之道:借假修真!(深度分析)
    自強,是生命的主題,是進化之道。畢竟除了你自己,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永久牢固的依靠,從某種意義上,弱小是一種不被原諒的罪過。而要想自強,說起來也不複雜,比如你堅持每天鍛鍊身體,這是自強;你經常讀書學習,也是自強。實際上,自強不息本就涵蓋兩大部分,一個是身體上的,一個是精神上的。今天我們主要談一談精神上的自強之道。
  • 雙一流高校介紹之(一)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松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
  • 【學習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醉中國·學習經典】第十二期——跟習大大學引經據典(七)大學之道,,古人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大學之道」習大大引用的這句古語,出自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首先解釋一下「四書」的概念。「四書五經」這個詞經常被提起,一般用在形容眾多的經典書籍,其實,這個詞裡是包括了一共十一種儒家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