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在國際學術會議做一小時英文Tutorial報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需要付出什麼、又會收穫什麼?一起看看我們的同學怎麼說~
2019年11月14日,我作為Tutorial報告者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
這個會議是數據挖掘方面的國際頂級會議,我在會議上做了一個小時的全英文Tutorial報告(備註:許多學術會議都設有Tutorial環節,會針對某個研究方向做一些基礎性的介紹和綜述,講授一些參會者感興趣的內容)。
這次Tutorial算是我的好幾個「第一次」:這是我第一次在學術會議上做Tutorial報告,以前我在學術會議上都是報告論文,時間也沒有這麼長;這也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在很多人面前講這麼長時間的報告。因此,我特此把這一次難得的經歷記錄下來,以使記憶更加深刻。
一、講演準備
做這個Tutorial的起因是,我們公司是這次會議的贊助商之一,加之我所在部門的領導是數據挖掘領域比較資深的教授,經常組織、參與這類會議,從而他負責了此次會議三個Tutorial中的一個。他讓我們部門的幾個研究員每人分擔tutorial的一部分,加起來四個小時。我負責其中的一個小時,講解一個子問題,包括講解部分和中間的提問。
其實,一開始領導分配Tutorial任務的時候,我是不想做這個Tutorial的。因為準備這個Tutorial會花費我不少的時間去準備,影響我自己的工作進度。此外,我的英語口語雖然能大差不差的聽、說,但遠遠不是真正隨心所欲的流利,所以這個任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我很可能沒法完成的太好。
但是想到我們的學問是以修身為本,要抓住一切機會鍛鍊自己,通過工作、生活的各種事情提升自己,特別是想到這可能是一個難得的鍛鍊講演能力的機會,我就把任務接了下來。
因為之前已經用中文講過相似的公開課,講稿和ppt的準備其實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因此,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把中文翻譯成英文,調整一下結構,補充一些新的內容。
二、報告的經過
早上來到會議的會場,北京的國家會議中心。這個會議的參與者人數不算多,今年只接收了一百多篇論文,相比於現在人工智慧領域各大會議動輒上千篇的論文規模,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當然,規模的小的一個好處是每篇入選的論文都可以獲得至少十分鐘的報告機會,向參會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會議的場地比較小,大約租了一層樓10個房間用作報告,我們的Tutorial就在其中一個房間。
下午一點半,我們負責的Tutorial開始,來參加的人並不算特別多,大約有二三十個人。首先,我們部門的領導做了開場報告,綜述這個Tutorial主題的來龍去脈,鋪墊一些宏觀的背景,簡要介紹了學術界、工業界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提出了其中幾個子問題,然後再由我們幾個研究員分別講述其中一個子問題。領導講了一個小時後就輪到我上場了。
剛上場時,我的內心是微微緊張的,因為是在國際會議上面對許多學者做報告,這在學術界這個圈子裡算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了。我的開場部分因為之前反覆修改、提煉過,相對比較熟悉,因此講起來比較流利,節奏也控制得比較好,感覺確實是吸引了臺下一些聽眾的興趣。由此,在熟悉了這個「小環境」和講演節奏後,我略微放鬆了一些緊張的情緒,或者說忘了有緊張這個情緒在,只是順著這個節奏把我準備好的、自己知道的內容都統統倒出來。雖然事後回想起來,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放鬆。
真正的放鬆應該是遊刃有餘的,可以根據臨場環境和聽眾反應有針對性地調整講演的內容和節奏的,這才是人和環境真正「相和」的狀態吧。
報告挺順利的,中間每個小題結束後,我都會留給聽眾提問的時間。提問環節進行了三次,每次提問環節也有不少人舉手提問,每個環節大約回答了三到五個問題。有的問題我回答得並不是很好,如果讓我有時間寫下來可能回答得會更好。但是我挺高興的,因為這說明聽眾對我的講演有興趣,他們確實認真聽了、且聽懂或者部分聽懂了我的報告內容。這帶給我一種微微的成就感,感覺自己準備這個Tutorial並不是白白浪費時間,而是成功地把我知道的一些知識傳遞給了更多人,就好像種下一顆種子一樣,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啟發某個人的思想,結出更加燦爛的果實。雖然這個Tutorial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一場教學,但從這次經歷我體會到了一點點「教」的價值和涵義,我想這可能是此次經歷最大的收穫了。
講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在結束報告準備下臺時,才意識到筆記本旁邊有一瓶礦泉水,是我開始報告之前領導放在臺上的。看到這瓶礦泉水,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是非常緊張的,緊張到忘了有這麼一瓶水。在報告的後邊部分,我的嘴已經越講越幹了,但還是想不起要喝水,這表明我的真實狀態是很緊張的。
我想,真正的專注是為了某個目標全身心地投入。
那麼具體到做報告這件事情,喝水潤喉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做報告。由此可見,在切身經歷某件事情後,可以調整自己的修身,補其不足,下次比這次做得更好,所謂集義也。我下次再做這麼長時間的報告,要提醒自己記得喝水了,哈哈。
三、事後總結
事後回想,其實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英文報告,英文水平並不是第一重要的能力,能達到基本的流利即可(當然,如果熟練會更好啦)。譬如這次會議的主席,英語就不是特別好,甚至聽起來有點「土」,但不影響他在晚宴的開場演講中把自己的意思和情緒精準地傳達給每一位聽眾。
我這次旁聽了不少報告,有的中國同學英語好,有的則欠佳,甚至有些結巴,但外國人也會認真傾聽,與其交流。將來大家如果有做英語報告的機會,不必對自己的英語不自信,日式口音、印度口音比我們更加難懂,也不妨礙他們與外國人交流。
在我看來,做英文報告最重要的還是表達的內容及相關的表達方式。首先內容是否能抓住聽眾的興趣。然後,是否能自信、放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臨場控制講演的節奏(念讀聲律啟蒙十分重要哦!),與聽眾展開各種溝通(對話,問答,眼神,手勢等等)。
其實,我從小就不太善於在大家面前表達,用父母的話說就是內向。不過我小時候的想法是,說那麼多有什麼用,最終還不是看你裡面咋樣,有沒有能力和乾貨才是最根本的。隨著長大,我才漸漸明白,表達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我在高中、大學,主要是博士生生涯中,不斷做報告、講演,克服了一點這方面的弱點,但其實還是很不足。直到今天,如果是聽眾很多的正式場合,我做演講或者報告還是會緊張,不能自如地控制講話的節奏和內容。
我的博士老闆特別強調我們的表達能力。老闆說,你做了一項好的研究工作,得推銷出去才有人知道,會議的交流等等各種機會其實就是一個推銷的過程,你是一個推銷員,別人覺得你的工作好,才會跟隨你的工作,在你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向前探索。
以自然國學的角度來解析,每個人都是處在人與人組成的社會環境中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主體間性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人,如果我們的主體與環境的溝通封閉,那麼會失去許多正常的主體間性。士人修身,清、朗二字缺一不可,所謂朗者,無一事不可見人。我會繼續努力調整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