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回答|在國際學術會議做一小時英文報告是什麼體驗?

2020-12-08 龍升尺木

小編按:在國際學術會議做一小時英文Tutorial報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需要付出什麼、又會收穫什麼?一起看看我們的同學怎麼說~

2019年11月14日,我作為Tutorial報告者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

這個會議是數據挖掘方面的國際頂級會議,我在會議上做了一個小時的全英文Tutorial報告(備註:許多學術會議都設有Tutorial環節,會針對某個研究方向做一些基礎性的介紹和綜述,講授一些參會者感興趣的內容)。

這次Tutorial算是我的好幾個「第一次」:這是我第一次在學術會議上做Tutorial報告,以前我在學術會議上都是報告論文,時間也沒有這麼長;這也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在很多人面前講這麼長時間的報告。因此,我特此把這一次難得的經歷記錄下來,以使記憶更加深刻。

一、講演準備

做這個Tutorial的起因是,我們公司是這次會議的贊助商之一,加之我所在部門的領導是數據挖掘領域比較資深的教授,經常組織、參與這類會議,從而他負責了此次會議三個Tutorial中的一個。他讓我們部門的幾個研究員每人分擔tutorial的一部分,加起來四個小時。我負責其中的一個小時,講解一個子問題,包括講解部分和中間的提問。

其實,一開始領導分配Tutorial任務的時候,我是不想做這個Tutorial的。因為準備這個Tutorial會花費我不少的時間去準備,影響我自己的工作進度。此外,我的英語口語雖然能大差不差的聽、說,但遠遠不是真正隨心所欲的流利,所以這個任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我很可能沒法完成的太好。

但是想到我們的學問是以修身為本,要抓住一切機會鍛鍊自己,通過工作、生活的各種事情提升自己,特別是想到這可能是一個難得的鍛鍊講演能力的機會,我就把任務接了下來。

因為之前已經用中文講過相似的公開課,講稿和ppt的準備其實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因此,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把中文翻譯成英文,調整一下結構,補充一些新的內容。

二、報告的經過

早上來到會議的會場,北京的國家會議中心。這個會議的參與者人數不算多,今年只接收了一百多篇論文,相比於現在人工智慧領域各大會議動輒上千篇的論文規模,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當然,規模的小的一個好處是每篇入選的論文都可以獲得至少十分鐘的報告機會,向參會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會議的場地比較小,大約租了一層樓10個房間用作報告,我們的Tutorial就在其中一個房間。

下午一點半,我們負責的Tutorial開始,來參加的人並不算特別多,大約有二三十個人。首先,我們部門的領導做了開場報告,綜述這個Tutorial主題的來龍去脈,鋪墊一些宏觀的背景,簡要介紹了學術界、工業界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提出了其中幾個子問題,然後再由我們幾個研究員分別講述其中一個子問題。領導講了一個小時後就輪到我上場了。

剛上場時,我的內心是微微緊張的,因為是在國際會議上面對許多學者做報告,這在學術界這個圈子裡算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了。我的開場部分因為之前反覆修改、提煉過,相對比較熟悉,因此講起來比較流利,節奏也控制得比較好,感覺確實是吸引了臺下一些聽眾的興趣。由此,在熟悉了這個「小環境」和講演節奏後,我略微放鬆了一些緊張的情緒,或者說忘了有緊張這個情緒在,只是順著這個節奏把我準備好的、自己知道的內容都統統倒出來。雖然事後回想起來,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放鬆。

真正的放鬆應該是遊刃有餘的,可以根據臨場環境和聽眾反應有針對性地調整講演的內容和節奏的,這才是人和環境真正「相和」的狀態吧。

報告挺順利的,中間每個小題結束後,我都會留給聽眾提問的時間。提問環節進行了三次,每次提問環節也有不少人舉手提問,每個環節大約回答了三到五個問題。有的問題我回答得並不是很好,如果讓我有時間寫下來可能回答得會更好。但是我挺高興的,因為這說明聽眾對我的講演有興趣,他們確實認真聽了、且聽懂或者部分聽懂了我的報告內容。這帶給我一種微微的成就感,感覺自己準備這個Tutorial並不是白白浪費時間,而是成功地把我知道的一些知識傳遞給了更多人,就好像種下一顆種子一樣,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啟發某個人的思想,結出更加燦爛的果實。雖然這個Tutorial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一場教學,但從這次經歷我體會到了一點點「教」的價值和涵義,我想這可能是此次經歷最大的收穫了。

講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在結束報告準備下臺時,才意識到筆記本旁邊有一瓶礦泉水,是我開始報告之前領導放在臺上的。看到這瓶礦泉水,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是非常緊張的,緊張到忘了有這麼一瓶水。在報告的後邊部分,我的嘴已經越講越幹了,但還是想不起要喝水,這表明我的真實狀態是很緊張的。

我想,真正的專注是為了某個目標全身心地投入

那麼具體到做報告這件事情,喝水潤喉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做報告。由此可見,在切身經歷某件事情後,可以調整自己的修身,補其不足,下次比這次做得更好,所謂集義也。我下次再做這麼長時間的報告,要提醒自己記得喝水了,哈哈。

三、事後總結

事後回想,其實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英文報告,英文水平並不是第一重要的能力,能達到基本的流利即可(當然,如果熟練會更好啦)。譬如這次會議的主席,英語就不是特別好,甚至聽起來有點「土」,但不影響他在晚宴的開場演講中把自己的意思和情緒精準地傳達給每一位聽眾。

我這次旁聽了不少報告,有的中國同學英語好,有的則欠佳,甚至有些結巴,但外國人也會認真傾聽,與其交流。將來大家如果有做英語報告的機會,不必對自己的英語不自信,日式口音、印度口音比我們更加難懂,也不妨礙他們與外國人交流。

在我看來,做英文報告最重要的還是表達的內容及相關的表達方式。首先內容是否能抓住聽眾的興趣。然後,是否能自信、放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臨場控制講演的節奏(念讀聲律啟蒙十分重要哦!),與聽眾展開各種溝通(對話,問答,眼神,手勢等等)。

其實,我從小就不太善於在大家面前表達,用父母的話說就是內向。不過我小時候的想法是,說那麼多有什麼用,最終還不是看你裡面咋樣,有沒有能力和乾貨才是最根本的。隨著長大,我才漸漸明白,表達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我在高中、大學,主要是博士生生涯中,不斷做報告、講演,克服了一點這方面的弱點,但其實還是很不足。直到今天,如果是聽眾很多的正式場合,我做演講或者報告還是會緊張,不能自如地控制講話的節奏和內容。

我的博士老闆特別強調我們的表達能力。老闆說,你做了一項好的研究工作,得推銷出去才有人知道,會議的交流等等各種機會其實就是一個推銷的過程,你是一個推銷員,別人覺得你的工作好,才會跟隨你的工作,在你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向前探索。

以自然國學的角度來解析,每個人都是處在人與人組成的社會環境中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主體間性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人,如果我們的主體與環境的溝通封閉,那麼會失去許多正常的主體間性。士人修身,清、朗二字缺一不可,所謂朗者,無一事不可見人。我會繼續努力調整自己的。

相關焦點

  • 知乎回答 | 在國際學術會議做一小時英文報告是什麼體驗?
    小編按:在國際學術會議做一小時英文Tutorial報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需要付出什麼、又會收穫什麼?一起看看我們的同學怎麼說~2019年11月14日,我作為Tutorial報告者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這個會議是數據挖掘方面的國際頂級會議,我在會議上做了一個小時的全英文Tutorial報告(備註:許多學術會議都設有Tutorial環節,會針對某個研究方向做一些基礎性的介紹和綜述,講授一些參會者感興趣的內容)。
  • 人民大學四博士生出席國際社會保障青年論壇並發表英文學術報告
    2008年9月13日,由日本社會福利大學主辦的為期一天的社會保障國際青年論壇在日本名古屋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專業博士後金炳徹(韓國籍)、社會保障專業博士生彭宅文、謝瓊、張金峰撰寫的英文論文獲準入選本次國際青年論壇,並應邀出席會議。
  • 北航大三本科生張祥銀在IEEE國際學術會議作報告
    張祥銀同學在IEEE WCCI08學術會議作報告 Zadeh在一起 6月1日至6日,應美國規模最大的專業學會——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邀請,北航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大三本科生張祥銀作為最年輕的代表參加了在香港召開的IEEE World Congress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IEEE WCCI 2008),並用英語做了30分鐘關於《DEACO: Hybrid
  • 保證你一學就會 | 怎樣用英文主持學術會議(進階版)
    小白老師說:今天推出用英文主持學術會議的進階版,教大家如何主持國際會議中的具體某一場小會
  • 徵文通知——SAMPE 中國2019年會國際學術會議
    為期三天的國際學術會議和展覽會將圍繞這一主題就先進複合材料的結構設計、原材料穩定製備、工裝設計、工藝製造、質量管理、規模化生產、測試與表徵、加工與裝配、工程應用、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技術和產品的應用現狀及機遇,國際發展趨勢等展開交流和研討。從而,推進先進複合材料服務於更輕,更強,更節能,更環保的綠色產業創新發展。
  • 知乎周源首次英文演講:知識付費創業是種什麼體驗
    這是我第一次用英文演講,請大家多多包涵。今天,我想結合自身經歷分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有關國內用戶知識獲取習慣的變化,另外一方面,則在於知識付費已經為中國年輕人帶來的積極影響。首先還是應該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叫周源,是一名來自中國的創業者。我所在的公司叫做知乎,主要產品是一個問答網站,目前有近7000萬用戶,可以說是目前中文網際網路最為活躍的知識分享平臺。
  • 在全球學術大牛面前作英文報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美國波士頓召開,會議涵蓋材料、化學、物理、生物等多個學科,是每年全球範圍內的最重要會議之一。 ◆  參會見聞我很幸運地在所在會場獲得了一個15分鐘的口頭報告的機會,第一次出國開會而且作全英文的口頭報告,心裡緊張又興奮。而我前面的邀請報告人是碳納米管領域的大牛Ray Baughman教授,報告廳早早來了許多領域內的知名教授。
  • 英文學術報告搞不定?3天內速成法
    不少朋友對用英語做口頭學術報告懷有恐懼心理。在這裡我介紹1—3天內可以基本應付口頭報告的方法。把報告涉及的關鍵詞找出來,根據內容找出30~50個關鍵詞。然後利用在線詞典學會每一個關鍵詞的讀音。一定要把每個關鍵詞的發音弄對,並且瞭然於胸。
  • 攻克論文寫作困難系列之8:國際學術會議的正確打開方式
    我為此有心專門在番外篇談談學術會議上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吃喝玩樂~)這一篇讓我們來從實戰的角度聊聊如何高效地聽會、如何為國際學術會議投稿、如何做學術報告、以及如何network,希望對準備參加學術會議的童鞋們有所幫助。如何高效聽會話說本人第一次聽國際學術會議的感覺,怎麼說呢,可以用「聽天書」三個字來概括。
  • 第二屆運動輔具與健康促進國際學術會議
    第二屆廣州運動輔具與健康促進國際學術會議徵文通知(第一輪)
  • 第二屆「醫學中新技術與新裝備」國際學術會議 ——分會場學術報告
    第二屆「醫學中新技術與新裝備」國際學術會議 ——分會場學術報告 2020-12-08 1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Sperax團隊論文被頂級國際學術會議分會錄用並獲邀做主題報告
    而今,這一宏願正在逐漸變成現實。5月21日,Sperax團隊創作的論文《Sperax: An Approach To Defeat Long Range Attacks In Blockchains》被計算機科學領域頂級國際學術會議IEEE INFOCOM EdgeBlock分會錄用,Sperax研究員餘舟將受邀參加2020 IEEE INFOCOM做主題報告。
  • 丁肇中作客山東大學 兩小時報告不夾英文單詞
    記者和山大師生一起聆聽了丁教授題為「ams實驗課題介紹」的學術報告,感受了這位物理大師的風採。     科學大師魅力百分百     丁肇中教授的到來在山大校園內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丁肇中熱」。上午,記者看到,通往邵逸夫科學館報告廳的道路兩旁擠滿了翹首期盼的大學生。當丁教授在展濤校長的陪同下走來時,人群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 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有什麼注意事項?
    參加國際的學術會議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開拓自己眼界的好機會,但是有很多人會覺得自身英語不好,交流不便等等問題。至於參加國外的學術會議需要注意哪些地方,以下是總結的四點注意事項: 了解會議 一般好的學術會議都不是首次舉辦的,往往都會形成自己的傳統,如隔一段時間開一次。所以,參會前可以先去了解前幾次的會議情況、規模、形式和檔次等等。
  • 李政道研究所召開2019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
    11月4-5日,李政道研究所2019年度國際學術諮詢委員會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姜斯憲在英文致辭中對各位委員和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表示,去年的首屆會議中委員們的遠見卓識和寶貴智慧,不僅使李所的建設穩步推進、學術工作全面開展,也助力了上海交大的改革與發展。
  • 【學術會議】「『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會議通知
    由西北工業大學主辦,西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合作處、科學技術管理部共同承辦的「『一帶一路』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國際學術會議,將於2017年9月22日-25日在西北工業大學舉行。會議擬邀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亞洲中心主任Anthony Saich教授,史丹福大學美國研究系主任Shelley Fishkin教授,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傅瑩,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王曉萍等專家學者做主旨發言。熱忱歡迎相關領域的專家與會,探討共同關注的議題。
  • 學術會議英文主持 | 如何頒獎
    小白老師說:英文主持聽起來很難,但是細想一下,最基本的無非是問候來賓、致歡迎詞、宣布開會、介紹會議的背景
  • 清華超級學霸每周讀3000頁英文文獻?知乎網友集體質疑
    除了集體膜拜學習學霸之外,也有人開始質疑答辯會裡的一個小細節:現場有一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主修歷史的候選人,宣稱自己每周英文文獻閱讀量超過3000頁。清華大學官方微信推送一開始是微博上有人質疑,這有點誇張。之後關於每周讀3000頁英文文獻是否可能的討論,登上了知乎熱榜前三。這個話題為什麼會引起爭議?讓我們從頭來捋一捋。
  • 「頂級學術」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䇹政項目模擬國際學術會議舉行
    12月16日,「頂級學術」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䇹政項目模擬國際學術會議舉行。上午,全體會議在新行政樓B418舉行。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王偉明,圖書館館長陳進,學生處副處長胡豔麗,校團委副書記錢文韜,各專家評委,䇹政導師及䇹政立項學生出席會議。會議由第六期䇹政立項學生李若楠主持。
  • 國內學術會議被指漸成雞肋 部分會議變身旅遊
    近日參加的一次學術會議讓一名年輕的科技記者目瞪口呆。  這是某部委舉行的一次國際學術會議,開幕式上,足足一個多小時,各國代表輪番上陣,大讚頭天的晚宴菜譜,由於完全聽不到與學術相關的內容,許多與會者甚至選擇到外面喝咖啡。  其實,如今的學術會議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嘈雜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