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是西方的一個傳統節日,其受歡迎程度不亞於聖誕節,甚至在毫不相干的東方也是這樣。畢竟現在信息流通量大,年輕人又喜歡追求時尚和新鮮感,所以不知不覺中過萬聖節的習俗就傳到了我們的身邊。說是習俗有點不準確,我們過的應該是各種商家所打出來的噱頭,純屬於湊個熱鬧。
我們最早能接觸的萬聖節,應該是從一些國外影視劇或動畫片裡得來的,其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被雕刻成魔鬼頭顱的南瓜燈和「不給糖就搗蛋」這句話。而西方的萬聖節是從何而來呢?今天小編就來講一講萬聖節的歷史,看看那些已經深入人心的節日符號是如何形成的。
萬聖夜、諸聖節、諸靈節
說是萬聖節,實際上我過得其實是萬聖夜而已,真正意義上的萬聖節是在11月1日的那一天,也被叫做諸聖節。在它之前是萬聖夜,也就是我們跟著起鬨的那一天,在它之後是諸靈節,算是這個盛大慶典的結束日。同時拉丁裔們所慶祝的萬聖節為亡靈節,主要流行在西班牙、墨西哥等地,在時間上和萬聖節前後三天相同,但文化標誌卻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理念,比如說糖果骷髏。
先來看看最有說道的萬聖夜,關於它的起源,可信度比較高的就是源自凱爾特人的傳統文化。相傳凱爾特人相信10月的最後一天是夏天的結束冬天的開始,在這一天當中各種妖魔鬼怪會出現在人間,同時已故親人的亡魂也會重返人間。而後為了讓亡魂惡靈快速返回自己的所在地,凱爾特人會在當晚帶上面具並不停地在森林中走動,一次來驅散萬靈,這也就算是萬聖夜的前身了。後來在歐洲大陸生活的民族逐漸多了起來,這一習俗逐漸開始變得完善,進而形成了現今的萬聖夜。
基督教在歐洲興起後,教會的信條將11月1日定為先賢英靈重返人間的人日子,這個所謂的先賢並沒有特指的人物,而是指任何忠誠於耶穌河天堂的所有信徒。在天主教和東正教中均將這一天定為諸聖節,加上前一天夜裡是萬聖夜,所以這一天也被叫做萬聖節,當日亦有一場守夜禮,以使亡靈們感到有所慰籍。雖說這是實打實的宗教節日,但其源於歐洲古老的民族傳統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
到了第二天,即為諸靈節,這一天是亡靈返回的日子。神職人員會在特定的場合為其舉行彌撒,以此來使這些亡靈早日回到天國。相比於前兩天,諸靈節的氣氛明顯會衰減不少,這也算是萬聖節的氛圍正式結束的信號。綜上所述,萬聖節的宗教氣氛強烈,所以在我們眼中重要的也只有萬聖夜的那一晚上,同時這也是受到了一定量流行文化的影響所致。
南瓜燈與「不給糖就搗蛋」
南瓜燈的做工看似簡單,但也是要費一些功夫的,所以在就算是在西方,真南瓜也大多都被塑料南瓜所取代了,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玩意,其實也是有來歷的。在愛爾蘭的古老傳說中,有一個叫傑克的人,除了不敬重天堂以外還調戲了撒旦,這直接導致了在他死後上不去也下不來,只能在人間四處遊蕩。同時手中還提著一個用蘿蔔雕刻的燈籠,用來在黑夜中照亮前方的道路。因此南瓜燈的學名是「傑克燈」,而它起初也並不是用南瓜來做的。
因為這個傑克也是比較有名的亡靈之一,所以在萬聖節的時候人本就學著他的做法雕刻蘿蔔燈,而後傳遍了歐洲和美洲地區。至於為什麼在後來會演變成用南瓜來雕刻?原因很簡單,因為南瓜只要將裡面掏空就可以形成一個完美的外殼,而且較大的體型也留給了人們更多的藝術發揮空間。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傑克南瓜燈逐漸成為了萬聖節裝飾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之一,並延伸成了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
除了南瓜燈以外,萬聖節留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裝扮成鬼怪,然後到處索要糖果的熊孩子了。這一習俗大約誕生在15世紀的時候,但時人們在萬聖節期間製作專屬的節日食物「靈糕」然後分給一些乞丐以換取亡靈的保用。而乞丐們在這一天也會走街串巷索要食物,同時還會哼唱著祝福的調子,在當時這一行為被稱作「souling」,16世紀時另有一些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也加入到了這個隊伍中。到了1927年的時候,在加拿大的一份報紙上第一次出現了「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的詞語,從這之後,北美洲的萬聖節就變成了小孩子的天堂。
順便一提,在美洲的萬聖節當天確實會有小孩子出來要糖,但絕對沒有電視上演得那麼隨便。西方的治安好不到哪去,稍微有點心的家長都不可能讓他們自己出來,所以都是有大人跟著的,而準備了糖果的人家也會特意的在門口擺放好標誌。據統計,所有小孩子最常用的裝扮就是一張剪了倆窟窿的床單,而後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蜘蛛俠了,撞衫率相當之高。
結語
和西方傳統的萬聖節相比,拉丁世界的亡靈節一樣也熱鬧非凡,甚至還有大型的慶祝遊行活動,而且他們對萬靈的尊重曾度也要更高一層,所以會看起來儀式感很強。以現在來看,萬聖節已經不再限於歐洲或美洲,而是走向了全世界,另有不少的東方節日被西方人熱衷。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何嘗不是人與人的間隔在減少的信號。
參考文獻《The Pagan Mysteries of Halloween》、《萬聖節的由來》、《蘇格蘭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