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份綠鬣蜥飼養文件完成於 1991 年,內容只有兩頁。爬蟲組織中有些專家告訴我說,很多人對寵物的了解比我還深厚,沒有人會想花時間看我的文章~至於寵物飼主想看的,則是那些短小精幹的列表式短文。然而在幾次的教育活動及演講中(常常會有綠鬣蜥的飼主在其中),我發放了這些飼育文章,最後的結果是,組織認為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分飼養文件拿來銷售!
我非常高興能夠發現一件事實:總的來說,專家的觀點是錯的。綠鬣蜥的飼主們,或是更正確的說,這些為綠鬣蜥做牛做馬的飼主們,對關於綠鬣蜥信息的需求,可說是越多越好。在浩瀚的知識當中飼主常常對於想學習的東西不知所措,但他們仍然會試著把四處學來的東西組合、吸收,並應用到實際面,而這些知識多半是從別人的錯誤經驗中學習而來。時間一久,許多人發現他們自己也變成所謂的專家,這些人還是不斷學習,並把這些經驗傳遞給其它飼主~不管他們有沒有主動要求!
我的綠鬣蜥飼養文件在過去的八年裡有著很深遠的沿革。首先它增頁至四頁,然後是八頁,後來又增至十二頁。接下來一舉躍進至二十四頁,當時是因為加上了爬蟲類身上的蝨子問題及清潔消毒等相關資料,而在 1995 年,這份文件已經到達 144 頁了。因為我本身對於影印用的調色劑極端敏感,對於使用調色劑的場所也無法避免,因此我越來越無法提供飼養文件的列印稿。於是,在1995 年底,我初期的簡陋網站首度上線,座落於索諾馬州立大學。1996 年中旬,網站移至 sonic,共有超過100 篇有關綠鬣蜥飼育的相關文件。最長的一篇,一直都是我的綠鬣蜥飼養、餵食,及馴化一文。
之後我把這些文章切割成比較容易管理的區塊,一方面可以節省下載的時間,一方面也可以讓您在尋找資料或是查詢更新紀錄時更加得心應手。
一、綠鬣蜥簡介
隨著逐年增加的綠鬣蜥進口數量以及日益精進的養殖技術,我們都知道該是把事情弄清楚的時候了。因為某些緣故,寵物交易界總是落後生物學家及頂尖獸醫的研究結果約二三十年。生物學界幾十年來一直有很好的信息,近五年來獸醫界也研究出不少新知及療程,但是其中只有少部份被帶入寵物交易界。除了綠鬣蜥的飼養及繁殖者如 David Blair 及 Jim Hatfield 這些人以外,大部分寵物界的信息只是不斷重複引用書店裡的舊有信息,包括那些不正確以及過時的資料。諸如 Steve Barten、Steve Divers、Thomas Boyer,及 Elliot Jacobson 這些爬蟲獸醫都在臨床研究上多有貢獻;而 Susan Donoghue 則著重於爬蟲營養學,這些學者,對於外來種以及爬蟲類的研究都較寵物交易界的前進腳步快上許多。不幸的是,這亦代表著大部分的飼主,尤其是綠鬣蜥的主人,並不會因此而獲得更豐富的物種及飼
養信息~除非他們的寵物病到需要獸醫來處理的地步。本篇文章與我的綠鬣蜥飼養信息大全試圖要做的事,是把這兩個領域的知識整合起來,以醫學界的成果及個人的觀察結果與經驗,提供一個關於綠鬣蜥的完整信息。
二、自然生態
爬蟲學家稱你的綠鬣蜥為 Iguana iguana,或是 The common green iguana(關於鬣蜥類的其他信息請參照:綠鬣蜥的分類)。你手上的綠鬣蜥應該是來自中南美洲的某一個國家,可能是野外捕捉的,也可能是野外採集受精卵再進行人工孵化,甚至是室內繁殖。中美洲的觀察家發現大量的野生綠鬣蜥自薩爾瓦多輸出,這個國家雖然籤署了 CITES(Convention on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但其實他們並沒有,或是並不在乎是否擁有一個妥善的機制來從事合宜的監控。國內(指美國)人工飼養的綠鬣蜥規模不足以供應寵物市場,而且豢養的綠鬣蜥也不見得比野生的來得健康。
大部分的綠鬣蜥(雖然長大後可能不是很綠)棲息在中南美洲的雨林帶,有些則來自更乾燥一些的地方或是海岸邊。寵物店裡最常見的通常是來自哥倫比亞、宏都拉斯、秘魯、墨西哥以及蘇利南。因為出口國一直在改變,所以不管寵物店老闆怎麼說,它們的原產地根本無從判別。因為雨林的破壞以及寵物交易的盛行,綠鬣蜥被認為是受到威脅的物種併名列 CITES 的「附錄二」中。這表示進出口的行為必須獲得特別的執照,但在寵物到達目的地之後任何人就可以去購買它們了。其他種類的鬣蜥因為瀕臨絕種所以有其他的進出口法律來約束。
年輕的綠鬣蜥長得非常綠,並且在它所居住的雨林底端附近的多葉區域中形成保護色。它們的尾巴有棕色條紋,背部有條紋及斑點,都是為了順應所處的環境。比較大的綠鬣蜥會居住在雨林較高處的光亮及乾燥地帶,而年輕的小綠鬣蜥則比較需要潮溼些的環境。所有的綠鬣蜥都是攀爬好手,尤其是完全垂直的陡峭地帶。它們亦是遊泳的能手,會把四肢靠近身體利用尾巴的擺動來推進,就像鱷魚一樣。
在野外,綠鬣蜥吃大量的綠葉、幼芽、花,以及質地軟的水果。它們也會藉由雨水及露珠來攝取水分,但大部分都是從食物而來。在春季它們會攝取豆類植物的葉以獲得豐富的蛋白質。不管寵物界如何說,野外及實驗室的研究都顯示綠鬣蜥不屬於雜食性的動物,而是植食的動物,餵食時也應該依循此原則(這並不代表在野外它們不會吃食昆蟲或是腐肉,也不代表野生的綠鬣蜥不會去尋找動物性的蛋白質。豢養的綠鬣蜥可能會經常食用動物性蛋白質,然而,在原棲息地中他們是素食主義者,並擁有足以消化高纖維含量的強大消化系統。人工豢養的環境中餵食動物性蛋白質可能造成腎衰竭因而導致的早夭)。
綠鬣蜥一天的作息如下:當清晨的陽光射入雨林頂時,綠鬣蜥從夜間棲息的地方移動到它們可以接受陽光照射的枝幹上,幾個小時後,它們的身體的身體就夠暖和也可以開始到處走動覓食了。在接連幾個小時的攀爬及覓食過程之後,它們再度回到日照點享受下午的陽光。它們必須擁有足夠的熱能才得以在晚上回巢之前消化白天所吃的東西。白天的時候,綠鬣蜥必須隨時注意體型大的同類威脅,以及那些可能的掠食者。幼小的綠鬣蜥通常處於食物鏈底層的位置,容易成為雜食或肉食爬蟲、大型兩棲類、鳥類及哺乳類的盤中飧(這也是為什麼新買的綠鬣蜥害怕你的原因~因為它認為你是一個巨大的掠食者)。在繁殖季節來臨時,雄性的綠鬣蜥會竭力尋找雌體,而雌性一般來說則會避開過度熱心的雄性求偶攻勢。它們的習性可說是充滿了激烈的活動,夾雜於其間的則是短暫的休息。
三、寵物交易對綠鬣蜥的影響
綠鬣蜥儼然成為最受歡迎的蜥蜴類寵物之一,而且很不幸的,也是最唾手可得的物種之一。從前只賣用品的寵物店也賣起了爬蟲,通常綠鬣蜥會成為展示品。寵物用品的製造商開始重新包裝舊有的產品在同業間競爭,以因應這個綠鬣蜥的飼養熱潮。在我購買第一隻綠鬣蜥時,一隻的價位是在 100 美元以上,而現在許多寵物店特價的綠鬣蜥幼體都只要 10
美元。許多人不願意花費多於蜥蜴本身價位的預算來購置器材,而寵物店不知道綠鬣蜥需要的環境,而只供應最低程度的必需用品。有些寵物店不但不知道,還為了利益,以 200 美元的代價去推銷一些不值 20 美金的小型蜥蜴用的設備,而這些還不包括對於綠鬣蜥之營養需求的誤導。
1974 年國際動物園年刊(International Zoo Yearbook)聲稱在 1971 年一共有 403,319 活體爬蟲輸入至美國,其中136,993 只是綠鬣蜥。這是美國當年進口寵物中,單一物種的排行之首(其他的物種包括 27,727 只蟒蛇以及 39,892 只其他種類的蜥蜴)。1990 年,TRAFFIC USA(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的一項計劃)報導指出輸入美國境內的活體爬蟲有一百至一百五十萬隻之多,完整的皮革有三到四百萬件,還有八百六十五萬多件的部份皮革,以及兩三千萬件的皮製品,總金額達到四億至五億美元。在那一百多萬隻爬蟲中,綠鬣蜥高居榜首,輸入量約為 300,000 只(1990 年貿易資料)。1993 年,USFWS 資料顯示超過750,000 只綠鬣蜥在該年輸入境內。這結果顯示超過兩百六十萬隻綠鬣蜥在過去的十八年內被合法輸入。綠鬣蜥若是飼養得宜可以超過十五歲,那麼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大型的成熟綠鬣蜥?那是因為綠鬣蜥並不像寵物商所描述的那麼容易照顧。
綠鬣蜥的高死亡率最主要來自兩大原因:不當的溫度設定以及不合宜的飲食。若處理得宜,你的綠鬣蜥會擁有一個長壽且健康的生命,反之,你的綠鬣蜥可能會面臨生長遲滯、疾病、畸形,或是~死亡。
四、壽命
野生的綠鬣蜥預期可以活上 10 到 15 年以上,當然這是在沒有被獵食或人類捕捉的情況下而言。若能妥善照顧,他們可以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中存活二十年以上,身長可以達到 5 至 7 英尺(1.5-2.1 米),體重可以重達 18 磅(8.18 公斤)(雌體或是來自某些特定地區的雄體會比較嬌小些)。你可以就適當的居住環境、加溫、光源及飲食等方面來提供一個綠鬣蜥所需要的環境。
五、挑選健康的綠鬣蜥
當你到寵物店時,你可能會看到一缸或甚至好幾缸新生的綠鬣蜥(2.5-3 英寸/6.35-7.62 釐米,吻肛長),或是零星幾隻從一歲大到幾歲不等的稍大型個體。這些大型的個體是豢養過的個體,前一任主人放棄飼養的原因大多是無法處理他們的正常(未馴服的)行為、不願意處理每天例行的清潔及餵食等苦差事,或是那隻綠鬣蜥已經生病但是主人並不想花錢給它買藥。有時候也會有健康的綠鬣蜥被主人脫手,因為主人覺得自己沒辦法再給它妥善的照顧。那麼,如何從中間挑選出一隻健康的個體呢?
你必須分別抓抓看不同的綠鬣蜥。若是店老闆不願意讓你抓抓看你想要看的個體,去別家吧!不幸的是,賣綠鬣蜥的店家並不是很多,你必須去找到一個願意讓你好好挑選的店家。用兩手抓住綠鬣蜥,用用其中一隻手的指頭在綠鬣蜥的前臂、腿,以及垂皮等地輕輕移動撫摸,這樣你就可以從頭到尾仔細檢查該綠鬣蜥。檢查項目如下:
1.一般外觀
皮膚是否清潔,無咬痕或抓痕? (咬痕及抓痕可能導致日後的潰爛)
腹部是否有灼傷痕跡? (灼傷是可以痊癒的,但該處的皮膚日後會對底熱比較敏感,也容易再度灼傷)
腹部是否沾滿排洩物? (髒髒的綠鬣蜥也許意味著不清潔的環境或是生物體虛弱生病的傾向)
洩殖腔是否殘留乾燥的排洩物? (若是如此,意味你的綠鬣蜥可能有點虛弱,或是可能已經有寄生蟲在體內了)
輕輕挪動他們的四肢,有沒有抵抗的行為? (虛弱或顫抖表示該綠鬣蜥已經不健康,或是有鈣質不足的徵兆)
身體、四肢及尾巴有沒有不正常的腫塊? (腫囊或是斷骨必須經由醫生來處理)
身上的各部位有沒有蚤類寄生?請多留意耳部、腋窩,以及背上的刺冠。( 這顯示長期以來在寵物店沒有獲得妥善照顧,很可能也是體質虛弱的)
後腿形狀是否正常?腿股間是否有腫大的現象?( 一處腫大可能是骨折的徵兆,兩邊都腫大可能是代謝性骨胳疾病)
是否骨瘦如柴?是否皮皺皺的,活動遲緩? (消瘦、脫水的情形可能是內部的寄生蟲或細菌感染,需要獸醫來處理)
尾部底端是否飽滿厚實?或是消瘦得一摸就可以輕易摸到骨盆? (太瘦的尾端底部表示長期挨餓或是營養不良)
2.頭/眼/耳/鼻/口
眼睛是否模糊、多淚或有結痂? (可能是呼吸道感染或
是眼部發炎)
鼻子是否潮溼或是有幹掉的鼻涕? (流鼻水或是幹掉的鼻涕可能是呼吸道感染,需要專業醫師來處理)
下顎兩邊是否腫大? (可能為代謝性骨胳疾病)
面部、頸部、垂皮部份是否有腫塊或隆起物? (不論是硬的或是軟的腫塊都可能是受感染所導致的膿瘡,需要專業醫師來處理)
六、行為
經過馴養及高度社會化的綠鬣蜥在面對陌生人時會表現得很輕鬆,雖然說,這樣的蜥蜴通常也會找機會爬上飼主的肩膀或是頭上。當它的背部或頭被觸碰時,它會對四周保持警覺並做出積極的反應。健康的幼體或是未經馴服(不管是否被豢養過)的幼體及成體會表現得易怒並試著逃脫,可能會用尾巴鞭打你或像鱷魚一樣搖擺著身子逃脫,或是不願意被抓起來。
生病的幼體或成體都會試著不被你抓到或拿起來把玩,也一樣會試著逃開,但是會比較沒有力氣。你用手去感覺就可以知道彼此的不同。若一隻綠鬣蜥總是躺在飼養箱底部,對四周不感興趣,對你的手也沒有反應,那麼它不是太冷酷就是病得太嚴重了,不然就是內在的寄生蟲問題,或是組織性的細菌感染。若有顯著的皺紋存在(在前肢到骨盆之間),這可能代表這隻綠鬣蜥有脫水的現象,或是有長期間挨餓的現象。
帶大一隻綠鬣蜥既不簡單,也不是三兩天的事情。除了本文所提供的一些信息之外,老實說沒有什麼捷徑。你所面對的是一隻野性的動物,有著野性的天賦本能及自然反應,還有自我防衛的天性。一隻健康的小綠鬣蜥也會盡全力遠離掠食者,而當你初次與它建立關係時,在他的眼中,你就是掠食者,你的行為恰好讓它覺得不舒服。當它覺得突發狀況一直發生,或是處在一個易受傷害的環境中時,它就不會有安全感。在這裡並不建議同時擁有多於一隻的綠鬣蜥,因為一隻就已經夠難照顧妥善了。此處的信息可以幫你了解為什麼你的綠鬣蜥總是甩動尾巴甚至咬人,為何需要一個藏身之處,又為何它不在你面前進食。在野外,獨自閒晃、進食,或是睡在一個暴露的地點,無疑是為自己找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