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小李
周小李:將講臺搬上舞臺,將課堂搬進生活
湖南教育新聞網報導 實習記者 曹鑫宇
「誰敢說你們的學生在上思政課前會提前預習教材的?」
「我敢!」
這擲地有聲的一句「我敢」來自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周小李。這是一位從任課教師、班主任到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36歲就評為教授,榮譽等身的「拼命女郎」。她既是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思政課藝術化探索的「始作俑者」,也是一位「先鋒戰士」。
從2013年9月的一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開始,周小李的思政課就走上了不斷進行藝術化教學改革的過程。打破思政課嚴肅、空洞、乏味的固有印象,將文化藝術融入思想理論,既突出思政課的學術性、思想性,又用好藝術形式的趣味性、感染性。小品、歌舞、朗誦、辯論,怎麼生動怎麼來,怎麼有實效怎麼上,把嚴肅枯燥的思政課堂變得妙趣橫生、活色生香。
課堂活色生香
「我是手機『魔王』,你們全都是我的『僕人』。」
豐富的道具、引人入勝的表演,如果不是身在現場,您很難相信這是一節思政課吧?針對學生嚴重的「手機控」現象,周小李精心準備了題為《醫治低頭族》的藝術化思政課,在學生自編自演、喜聞樂見的小品節目中,邏輯清晰地解答了低頭族之因、之害、之治問題。
「我在你心裡,你在手機裡,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最大的情敵。」
「本來準備玩手機的,但是這種藝術形式的課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們,讓我們很想接下來看看會有什麼更精彩的內容。」
「不會讓人打瞌睡。」
「把一些道理零距離地告訴我們,覺得這門課挺實用的。」
「師範院校的職責是培養未來的教師,思政課對師範學生尤其重要。如果學生對這門課沒有興趣,那就一切免談了。」周小李表示,「我們學校的孩子將來是要當小學老師的,作為師範生,她們多才多藝。能唱會跳、能寫會畫、能說會道、能教會研。那麼我們的思政課一定不能是一潭死水。」基於師範生的專業特點和優勢,周小李和她的同事們結合高校五門思政課的課程性質、任務,「八仙過海」,大膽開展藝術化教學改革,充分調動學生說、寫、彈、唱、跳等綜合能力,生成「活色生香」的課堂。
「活」——思政課要源於生活,直面社會熱點;「色」——思政課要五光十色,形式多樣;「生」—— 思政課要以師生為本,貼近學生實際;「香」——思政課要「香飄飄」,上出影響力。
具體來說,「基礎」課寓教於樂,開設「德·法·夢」劇場;「原理」課寓教於理,開展「我思我辯」辯論賽;「綱要」課寓教於史,在相關紀念節點舉辦「中國故事匯」;「概論」課寓教於研,舉辦「研『習』會」;「形勢與政策」課寓教於生活,舉辦社會主義好聲音「群口演說」。
而要做到上面所說的理想化的課堂,離不開兩個步驟:
一是「三備」為先。首先,備教材。教師要對課程每章的教學主題熟稔。其次,備學生。教師應適當引導使各組學生挑選的主題分布在每一章,從而保證每周均有學生的文藝表演、群口演說、微故事等,確保每周的課堂氣氛有高潮。再次,備方法。教師要向學生詮釋藝術化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圍繞各自主題,編排5至8分鐘的藝術類節目,原則上要求學生撰寫原創劇本。節目類型不限,可傳統曲藝如相聲、小品,可現代曲藝如rap、音樂劇、舞臺劇,鼓勵運用多種文藝元素和成分,充分展示每個學生的特長與愛好。
二是「五環」相扣。首先,整體上以2個寢室為單位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針對所選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熟悉教材中主題所在章節內容及相關案例;其次,小組集體策劃藝術類教學節目,寫出劇本,小組成員熟悉劇本;再次,小組利用課餘時間排練劇本,利用手機拍成視頻,發給教師指導;第四,教師初步審核劇本,對劇本的思想高度、知識深度、情感溫度、表演力度等提出修改意見,確保藝術類節目的教育性和可觀賞性;最後,教師將學生藝術類節目適時穿插在專題教授內容中,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
每個學期會將所在班級的學生表演的好的節目挑選出來,在期末的時候面向全校學生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藝術化教學成果匯報演出,這就是成為了馬院特色的「德·法·夢」劇場。到現在,「德·法·夢」劇場已舉辦過五屆。就拿往屆的一次匯報演出來說吧,分為理想、道德、法律、政治四個篇章十個節目。其中,歌舞劇《我的夢·中國夢》展現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了學生對中國夢的美好期待;相聲《何謂時尚》告訴學生真正的時尚不在於外表的光鮮亮麗,而在於追求知識與內涵;相聲劇《不能讓他走》體現了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情景劇《愛我,請先愛你的父母》教會了學生如何正確處理親情和愛情之間的關係;舞臺劇《火星撞地球》告誡學生像碰瓷一類的不法行徑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些,都圍繞親和力這一主旨,重點從教育主體、教育途徑、教育方式、教育載體等多個維度,開創性地探索打開大學生信仰之門的多種有效方式。以生活案例為藍本,通過劇中人物的言傳身教,更能感染學生、感動學生、感化學生,現場上千名學生接受了一場觸動心靈的教育。而今年「德·法·夢」劇場將迎來第六屆。
第五屆「德·法·夢」劇場
團隊凝心聚力
「我的夢想是所有思政課都受學生喜歡,這必須依靠團隊的力量。」
2016年,周小李擔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後,立馬精心組建了一支由18名博士組成的思政課教師團隊和由24名博士、碩士組成的思政教育專業教師團隊。
當然,團隊有了,並不意味著萬事俱備。更重要的,還在於錘鍊專業團隊。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這一塊,馬克思主義學院發力做了很多探索,學生培養質量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在藝術化過程中,不光是學生成長了,我們的老師也成長了。」湖南第一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彭小奇表示。
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譚玉蘭向記者介紹,為使青年教師迅速成長,學院一一配備了指導教師,以老帶新,按照團隊成員的學科專業特長、學術研究積累和研究興趣,選擇三個二級學科方向組建研究梯隊,確定梯隊帶頭人和骨幹成員,各梯隊成員相互支撐,共同申報課題,共同開展研究,共享學術成果,使整個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了富有向心力、凝聚力、戰鬥力的研究集體。
「我們堅持每月圍繞一個主題開展集體研討,通過『頭腦風暴』獲得共同提高。團隊自創了『思想引領、師德修養、業務培訓、團隊研討、實踐探索、家庭溫暖』六種方法,命名為『六脈神劍』,因人而異,隨機組合,助推老師們快速成長。」譚玉蘭娓娓道來。
青年教師陳可夫的一堂藝術化概論課,受到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劉建軍教授的高度讚譽;青年教師譚凱博士榮獲全國《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展示大賽一等獎,成為全省本科高校唯一的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標兵。
這個團隊,入選省部級以上人才工程8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全國思政課教學標兵1人,湖南省二級教授2人,湖南省教學能手和思政課教學崗位能手2人,湖南省優秀教師1人,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優秀教師獎1人,成為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中5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之一。
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如今,思政課在湖南第一師範學院成了「大熱門」,到馬克思主義學院蹭課是常態,不但前排需要佔座,教室裡還經常出現學生超員的現象。
學生感悟在心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
採訪中,2017級735班的鄧潔同學說:「周老師的課特別吸引人,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讓自己加深了作為一名準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畢業生鄧明說:「我回母校的最大心願,就是再聽一次周老師的課。」
思政課老師不僅要授業解惑,也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三下鄉」就是馬克思主義學院引導學生成長的「品牌」活動。
2017年暑假,馬克思主義學院組織23名學生奔赴湘西貧困縣進行文化扶貧,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藝術化宣講,將思政課堂的藝術化成果呈現在各鄉鎮的「土」舞臺。該活動被團中央授予「全國最具影響好項目」稱號。
年暑假,我們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藝術化宣講團再度出徵。薪火『湘』傳隊先後在茶陵縣沿河村、醴陵縣明月鎮和嘉樹鎮、株洲縣南洲鎮、平江縣三墩鄉五地進行政策藝術化宣講。因宣講活動影響較大,大學生宣講團受邀到新化縣圳上鎮加演一次,時間共13天。」
學生「三下鄉」藝術宣傳
周小李介紹說,宣講團共原創編排了12個節目,並把節目與團結友愛篇、十九大精神篇、以民為本篇、社會公德篇、文化自信篇、中國夢篇、家庭美德篇、平等公正篇、富強文明篇、愛國奉獻篇、民主法治篇11個篇章相互對應,節目形式有舞蹈、合唱、音樂劇、情景劇、啞劇、群口演說等。每去一個地方,宣講團均開展一定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狀況的調研,然後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實際安排調整節目內容。通過藝術化的形式,從人們感興趣的話題入手,為專業的理論政策接上地氣、架起橋梁、拉近距離,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走進基層群眾。
活動受到各地幹部和百姓的熱烈歡迎。醴陵縣明月鎮、嘉樹鎮的黨委書記均表示:「這次宣講對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黨員幹部培訓是一場及時雨。」三墩鄉人大常委會副主席伍旭光評價:「相對於傳統模塊化、專業化的政策宣講,藝術化宣講更能引起觀眾的共鳴,形式很新穎。」觀看演出的一位株洲縣稅務基層幹部說:「這種宣講從大學生的視野詮釋對國家大勢、社會熱點、家庭情感等諸多方面的觀點,既青春洋溢又富於生活氣息,節目融政治性、時代性、藝術性於一體,形式輕鬆活潑,經看耐看。」
紅色文化、先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交相輝映,成了大學生成長的有效模式。學生凌紫軼說:「活動讓我終身受益,我知道了什麼是有意義的事情,什麼是有意義的人生。尤其感受到自己是在一片草原上奔跑,而不是被圈養著,激活了我的創造力。」劉晴同學說:「這次我們28人排練的這六場藝術化宣講,既是學校對我們的大膽而具有創造性的有效訓練,也是我們突破自我、挑戰自我的絕佳機會,我已經由原來的不自信變成今天的『膽大包天』了。」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們有一個共識,就是活動形式「活色生香」固然重要,但教師的言傳身教更關鍵。
除了「三下鄉」,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德育集體活動「不斷線」:3月學雷鋒、5月青年藝術節、6月畢業季、9月入學教育、10月國慶主題班會、11月考研動員、12月紀念毛澤東,以久久之功催生出絢麗的德育之花。
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們還指導成立了紅色學壇和學習毛澤東協會兩個理論性學生社團,其中紅色學壇創辦了學「習」周報微信公眾號,定期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思想匯總發布給全校學生分享。學生先後聘請了十九大代表毛時雨和近20位校內外專家每月開展一次專題理論講座或研討會。
他們還通過校級、院級層面組織的各類主題班會、報告會、讀書會、演講賽、徵文等活動深化學生對新思想的理解。融合利用廣播、校報等傳統媒體和微信公眾號、官網、APP等新興媒體,採用大學生樂於接受的方式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傳播者和受眾融會成對等的個性化的交流者,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空氣一般,不可或缺。
從「小李姐」到如今的「小李媽媽」, 從教21年的時光裡,周小李成了學生最好的依靠,學生有困難都願意找她幫忙。
畢業已11年的向依依,前年從長沙城區調往農村任教時,很是糾結,找小李媽媽拿主意,「她告訴我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在農村也可以一展抱負,果然一年以後,我就成為了學校的教科室主任。」
而像這次的教書育人楷模評選活動投票,周小李表示她看到有很多不熟悉的學生都在為她投票,她有些意料之外,驚喜又感動,甚至有都不是馬院的學生天天給她拉選票,還寫了拉票宣言「小李小李,我們愛你」。
「教師離了課堂,就像魚兒離了水。」
「在我看來,上思政課是最有意義,又最有意思的工作。」
一鍵「分享」支持下,覺得好看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