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的時候,有一本書叫做《百家姓》,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124個。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於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每個人都有姓氏,都有自己的稱呼,現在倡導人人平等,姓什麼都無所謂。但是在古代,自己姓什麼可是一件大事。在中國的姓裡面,代表著自己的血統的來源,「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說的就是這個。先有姓才有氏,姓在前面,氏在後面。
在中國古代,姓的高貴是由血統來決定的,如果你是皇帝,那和平常百姓是不能比的。根據血統和地位的區別,姓是不同的,古代講究父子繼承,可以說自己血統高貴的人永遠高貴,那些血統平常人平常也永遠平常。
剛開始姓也只是一個代號,只不過有一些姓氏的人取得了高貴的地位,比如當了皇帝,自己獲得了尊貴的地位,他自己的姓也隨之高貴起來。當了皇帝以後,自己的姓就成了國姓,其餘人的姓就平常一點,但是像那些名門家裡的姓,如清河的崔姓,北魏時範陽的盧姓等等,雖然不如皇帝,但因為自己是名門,比那些老百姓的姓要高那麼一點。
在中國古代,家族裡出過皇帝的人,他們的姓氏曾經高貴過,還有就是皇帝賜姓,比如鄭成功曾被皇帝改姓為「朱」,因此被稱為國姓爺。既然皇帝能賜你姓,也能改別人的姓,在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官員犯罪了,把他們家裡的姓改成「罵」,讓自己後代都是這個姓,直到清朝滅亡,這一家才恢復本來的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