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姓氏與韓國姓氏的比較研究

2021-02-11 房品室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姓氏也不例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中原。韓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深受了中原文化的濡染。韓國姓氏形態之所以與中原漢民族姓氏如出一轍,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本文通過對中原與韓國姓氏的起源與發展過程、來源特徵、血緣分支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探索姓氏的相似點與不同點。


  一、緒論

  姓氏,本是姓與氏的合稱,家族系統與血緣關係的標誌。姓氏對於人類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符號,更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徽章。姓氏作為文化載體,是民族血脈、國脈、文脈的符號性體現,是研究歷史、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中華文明的源頭以及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在中原,這是當今全世界中國人的共識。中華姓氏也不例外,從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來看,中原地區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該地區成為了眾多姓氏的發源地。1996年袁義達,杜若甫編著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一共收入了11969個姓氏,其中4820個為漢族姓氏。據著名姓氏文化專家謝鈞祥的研究,這4820個姓氏中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佔漢族總姓氏數的38%。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河南。

  韓國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與中原進行了頻繁的交流,深受中原文化的濡染,並與之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韓國姓氏形態之所以與中原漢民族姓氏如出一轍,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可以說中原文化對韓國文化及韓國姓氏的影響是深遠的。

  有關韓國姓氏的數量,1486年編撰的《東國與地勝覽》記錄了277個姓氏;1782年編撰的《增補文獻備考》記錄了三國時代到朝鮮時代文獻中出現的所有姓氏496個;2000年人口普查時統計為286個姓氏。其中?,?,樸,崔,鄭,姜,趙,尹,張,?等前10大姓氏佔全國人口的64.1%。?氏最多,佔全國人口的21.6%,其次是?氏和樸氏,各佔14.8%和8.5%。

  本文以文獻法,統計法,比較法等方法對中原姓氏和韓國姓氏的起源與發展、來源特徵、分支等內容進行比較,探索共同點和差異點。

  二、姓氏的起源和發展的比較

  2.1中原姓氏的起源和發展

  中原地區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使該地區成為眾多姓氏的發源地。無論是姓氏的萌芽、產生還是發展,無不與河南息息相關。

  姓,代表氏族的血統,最早起源於母系社會。早期的姓出自于氏族的圖騰。從時間上姓的產生遠遠早於文字,已有5000年的悠久歷史。河南正是此期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因1921年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權社會繁榮階段的代表。該文化陶瓷上的鳥、魚、蛙及人首蟲身等圖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標誌。

  夏、商時期,從奴隸制興起到全盛,也是中華姓氏得以發展的時期。而這兩個朝代活動的中心地帶均在今河南境內。氏作為古代貴族標誌宗族系統的稱號,是夏朝中期開始的。而此期中原地區氏族林立,正如《史記?封禪書》中所云「黃帝時萬諸侯」。

  周朝是中國古代史上姓氏產生最多,得到普及,並相對定型的一個重要時期。周朝以后姓氏沒有更大的發展。作為血緣關係的姓和氏之間發生最重要的變化是西周初期,周武王滅商後,重新確立了姓、氏的關係,「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士而命之氏」(左丘明《左傳》)。而河南是在這一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地區。

  秦代,秦始皇建立了戶籍制度,打破了姓和氏的規定模式。姓和氏不再是貴族和特權的專用,老百姓不分貴賤,都可以擁有姓氏,並且姓氏混合為一。

  2.2 韓國姓氏的起源和發展

  韓國的姓氏起源於三國時期。朱蒙建國,國號定為高句麗,取高姓,百濟的開國皇帝溫祚,繼承扶餘的血統,因此取姓氏扶餘。新羅始祖赫居世因生於瓠而命為樸姓;金氏始祖因生於金卵而命為金氏。

  在中國的文獻中第一次出現高句麗王朝的姓氏是南北朝時代的《宋書》。《宋書》記載高句麗長壽王的名字為高璉。《晉書》,《宋書》,《南齊書》的有關對百濟的記載看,從13代近肖古王到27代威德王時期,王室的姓氏記錄為餘氏,29代武王以後的王室姓氏記錄為扶餘氏。新羅的真興王第一次記載成為金真興的中國文獻是《北齊書》。從以上的中國文獻記載判斷韓國三國時期出現漢字姓氏的確切時間分別是高句麗長壽王(419-491)時期,百濟近肖古王時期(346—376),新羅真興王時期(540—576)。三國時期雖然出現了漢字姓氏,但並非人人都使用姓氏。從真興王時期和真智王時期的碑文內容可以得知。

  936年太祖王建建立高麗王朝後,為了便於管理開國功臣和地方勢力,在全國開展了郡,縣改編措施,以及下賜了很多姓氏,建立了韓國的姓氏體系。因此所有的王公貴族都擁有了姓氏。但姓氏正式普遍使用是從高麗中期的文宗皇帝開始。文宗9年(1055年)頒發命令,取消無姓氏者科舉報考資格,以此強化姓氏的使用,姓氏才開始得到普及。

  李氏朝鮮時代初期姓氏除了奴婢等賤民階層以外,平民也使用了姓氏。但依然還有70%的人沒有姓氏。直到1909年實行新的戶籍法,規定每個人必須有姓氏和本,全國百姓才取得了姓氏。

  三、中韓姓氏的來源比較

  中原與韓國的姓氏有各式各樣的來歷,對其進行分析、歸類,將得姓受氏的情況大致分為如下:

  3.1中原姓氏的主要來源

  1)以國名為姓氏。指某國的人採用本國的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大多是亡國後為紀念故國而採取的一種措施,也有立國後便以國名為姓氏的。如程、房、杜、雷、宋、鄭、吳等。

  2)以邑名為姓氏。指採邑主及其子孫以採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絕大部分形成於秦,漢之前。如蘇、康、邵、葉等。

  3)以居住地為姓氏。這種得姓方式,是「因所居而命」。如姚姓。

  4)以先人的名或字為姓氏。用先人的名或字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以名為氏」或「以字為氏」。這主要形成於商,周時期。如湯、孫等。

  5)以官職為姓氏。古代官員的子孫,用先人的官職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大都產生於先秦時期。如尹、史等。

  6)以爵位或諡號為姓氏。中國古代的貴族,大都是生有爵,死有諡。子孫採用祖上的爵位,諡號為姓氏大都形成於先秦時期。如王、文等。

  7)以技藝為姓氏。古代有一些職業技術性很強,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以技藝傳家,又用技藝名稱命名姓氏。以技為氏的現象,早在商代已經形成。如陶、徐等。

  8)皇帝賜予姓氏。賜姓的歷史相當久遠,《左轉》記載「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因皇帝的姓被稱為『國姓』,是最尊貴的姓,皇帝賜給臣屬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

  9)因避諱或避難而改姓。封建時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對於君主或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因此一般取同義或同音字以代本字,或用原字省缺筆畫。如嚴、朱等。

  3.2韓國姓氏的主要來源

  1)來自神話傳說故事的姓氏。如新羅始祖赫居世因生於瓠而命為樸姓;金氏始祖因生於金卵而命為金氏。

  2)以國名為姓氏。如朱蒙建國,國號定為高句麗,取高姓;百濟的開國皇帝溫祚,繼承扶餘的血統,因此取姓氏扶餘。

  3)國王賜給的姓氏。如32年新羅國儒理王賜給了新羅六村中闕川楊山村長闕平為李氏;賜觜山珍支村(本彼部)村長智伯虎鄭氏;賜突山高墟村長蘇伐都和為崔氏;賜茂山大樹村長俱禮馬為孫氏;賜金山加利村長袛陀為裴氏;賜明活山高椰村長虎珍為薛氏等等。

  4)從中原傳入韓國的姓氏。在韓半島,王建建立高麗王朝之前,新羅、百濟土著中就融合了漢民族。加上中國向韓半島出兵時一部分人遺留在了當地。因此很多的韓國姓氏源於中原。如張、方、陳、範,宋等。

  5)來源不詳的古代姓氏。如百濟的沙、燕、解、國、真、苗等。

  四、姓氏的血脈分支比較

  如果說姓氏的發源地是「根」,那麼郡望就是根上滋生蔓延的分支。郡望反應的是姓氏望族的歷史地理分布,主要是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作為中國大姓的張姓郡望多達43個,王姓的郡望有21個,李姓的郡望有12個,劉姓的郡望有16個。另外中原姓氏還有堂號。堂號指的是一個家族或家族一支的名稱。堂號名目繁多,有各式各樣的來歷。有的是以郡望為堂號,有的是以先人的官職為堂號,有的是以先人的名號為堂號,有的以傳統的道德準則為堂號等等。例如李姓的「隴西堂」、「趙郡堂」,王姓的「太原堂」,黃姓的「寬和堂」等等。

  和郡望、堂號不同,韓國姓氏都有「本」。所謂「本」,即指該姓氏的始祖源出於何地,也就相當於中原人的籍貫。韓國人有些姓氏只有一個「本」,即一個籍貫,但有的姓氏是一姓多「本」。因此韓國雖然姓氏數量不多,但「本」卻非常多。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為基準韓國有286個姓氏,有4179個本。其中金海金氏的「本」最多,佔9.0%;密陽樸氏的「本」佔6.6%, 全州李氏的「本」佔5.7%。韓國人的「本」所在地絕大部分分布在韓半島境內,但也有極少數的「本」是在中國境內。如瑞山鄭氏、平山邵氏、安城李氏、江陰段氏等等。

  五、結語

  通過以上的比較得知中原和韓國的姓氏早期是從王室貴族開始使用,然後擴展到貴族階層,最後普及到黎民百姓的。並且姓氏產生上都具有很強的政治性,等級性,宗族性。姓氏的起源來看韓國比中原晚的多,相差幾千年。所以中原姓氏傳入韓國時已經合二為一。姓氏的來源特徵來看中原和韓國姓氏來源的共同點是都有以國名為姓氏的姓和皇帝賜給的姓。韓國姓氏來源的最大的特點是從中原傳去的姓氏佔很大的比例。姓氏的內容來看韓國的姓氏制度雖然受到很多中原的影響,但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殊的「本」制度。(作者:李愛子)

相關焦點

  • 日韓姓氏的起源,日本十大苗字和韓國五大姓氏
    鈴木姓氏日本約有180萬人。3、高橋(高橋,Takahashi)たかはし:日本古時候「橋」比較珍稀,因此帶「橋」的名字和地名就顯得具有意義也迅速普及。日本姓高橋的約150萬人。韓國姓氏韓國人本來沒有姓氏,在朝鮮前三國時期,高句麗在公元一世紀時首先開始使用姓氏,而百濟、新羅也追隨其後,分別在四世紀和六世紀開始使用姓氏。但直到在十九世紀末期,韓國姓氏還是稀有的,只有當時的皇族與貴族所獨有的特權,底層的工匠,商人,婢女都不能冠以姓氏。
  • 都暻秀和中國有微妙的關係,是姓氏的原因?韓國「都」姓很獨特!
    金是韓國排名第一的大姓,光EXO金氏家族的四兄弟就讓人傻傻分不清。還有李姓和樸姓緊隨其後,在韓國存在感極強。但是也有一些姓氏在韓國不是那麼常見,比如EXO都暻秀獨特的「都」姓就是一個很獨特的姓氏,因為太過少見,所以在剛剛出道的時候還被錯誤翻譯成了「度」。
  • 【姓氏】中國姓氏地圖
    黃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吳回(祝融)之子陸終為得姓始祖。 黃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至2006年,黃姓人口約有2700萬,約佔全國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黃姓排名從第8位升為第7位。黃姓起源於中國北方,後遷至中原地區並建立黃國。黃國被楚國所滅後,部分族人開始南遷。
  • 中國有姓氏文化,姓氏也有很多種,那姓氏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中原歷史上,一個人、一個家族的氏的獲得,有多種方式。比如以國名為氏,戰國時代的秦、晉、楚、韓、燕、趙、齊、魏等國國名皆為氏。還有以邑名為氏,如春秋時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熊瑕,食採於屈邑,其後則為「屈」氏,屈原就是這一支。還有以王室或貴族的名為氏,如景差既是楚國王室,又官至受人尊敬的大夫,於是其後人便成為「景」氏,亦是楚王室分化出的一支。此外,還有以官名為氏,如司馬、司徒、司空等。
  • 新會姓氏排名
    新會前五名的姓氏排名在全中國,姓氏排名前五名的是「李王張劉陳」,這五大姓的人口近4億,而李姓,又佔了近1億,可見,李姓在全國是排名第一的,正所謂「天下李」。過去我去韓國旅遊時,看到他們報紙上的人名,不少姓是一個熟悉的中國字「李」字,可見,李姓在韓國也是一大姓。
  • ...提升姓氏文化影響力——中華姓氏文化發展高峰論壇成功舉行
    他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中華姓氏文化研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會議在歌曲《我和我的祖國》中拉開帷幕。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原常務副部長、中華姓氏文化大典編纂委員會顧問葛紀謙主持會議,中華姓氏文化大典編纂委員會秘書長趙建軍介紹參加出席論壇的領導和嘉賓。
  • 草原民族姓氏命名文化研究
    關鍵詞:草原民族;姓氏;命名文化;記憶形式;博物館姓氏不僅有「物質外殼」,是一種物象,也有社會意義;不僅用來指稱,也具有描述特徵。命名和分類是人類區別於一般動物的特點之一,體現著人類觀察、比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人通過命名正式加入社會,在許多民族中,姓氏是成丁禮的組成部分。
  • 千奇百怪的日本姓氏:「我孫子」是姓氏也是地名
    華中師範大學日語系主任李俄憲教授解釋,「我孫子」不僅是個日本姓氏,而且還是地名,「車行駛在日本高速公路上,就能看見路標上有這三個字」。李俄憲說,這是個比較古老的姓氏,在日本至少有1000年的歷史,而且還很常見,「絲毫沒有罵人的意思」。  而作為地名,日本有多個地方都叫「我孫子」。比較知名的有東京首都圈東側千葉縣的「我孫子」、大阪的「我孫子」等。
  • 中國最奇怪的三大姓氏,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會讀錯,有你的姓氏沒?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姓氏的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中國每一個姓氏的背後,都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據統計,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從最初的姓氏演變而來的各種姓氏多達5600個。雖然大多數都是尋常姓氏,但是也有極少數的姓氏讓人捉摸不透,自己明明認識這個字在,可是一張口就會說錯。
  • 中國姓氏勢力地圖
    中國的不同地區,佔優勢的姓氏不同。總體而言,以中原地區較為多樣,相對統一。各邊緣省區,則各有優勢明顯的特色大姓。回到福建的例子。「陳林黃鄭」,只有陳、黃屬全國性的大姓。但陳姓全國排名也不過第5位,約佔總人口5%不到,黃姓位列全國第8,林姓則不過是第16大姓,鄭姓更是排位在20名以後。中國姓氏地圖和福建一樣,不少地區的優勢大姓,在全國範圍內並不佔優。
  • 韓國人姓氏歷史:為什麼50%韓國人都姓「金」「李」「樸」?
    示意圖即使不是韓劇迷,也不難發現韓國人通常只有幾個姓氏。《擁抱太陽的月亮》劇照早期的韓國社會,但都只局限於皇室與貴族階層,在古代韓國被稱為「兩班」,方能享有的特權,因而擁有姓氏是身份的象徵,李和金是貴族最常見的姓氏。
  • 漢人3次衣冠南渡,古中原人都跑南方了?為何最古老姓氏仍留北方
    這3次大移民,大量中原人口遷移南方,使得我國經濟中心也跟著從中原移到南方。因此,史學界認為,目前南方人才是最正宗的古中原人,南方方言諸如粵語、閩南語等是古代中原各時期的官話。圖:衣冠南渡但有個很奇怪的現象,雖然歷史記錄了3次衣冠南渡,最初的中原人因戰亂大都逃到南方了,那為何中國最古老的幾個姓氏後代,至今卻依然留在北方,特別是中原地區呢?
  • 看看世界各國排名第一的姓氏是哪些?
    2015中國姓氏最新排名出爐,排名第一的李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就地區而言,李姓在北方諸省中佔比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佔比一般不足8%,尤其在東南沿海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2013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曾利用「推特」(twitter)對3200萬英國用戶進行調查,發現了該國五大姓氏排名依次為史密斯
  • 墓誌與姓氏文化
    墓誌的信息非常豐富,是研究古代歷史的第一手可靠資料,具有「補史之闕,正史之誤」的重要文獻史料價值。因此,學界對出土墓誌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地理及古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研究考訂。實際上,墓誌還蘊含豐富的姓氏文化史料,是研究姓氏源流、演變、遷徙、分布不可或缺的文獻史料。關於這一點,目前學界還鮮有人留意。
  • 河北邱縣姓氏統計及部分姓氏來歷
    明朝建文元年,燕王起兵北平,號「靖難之師」,境民慘遭殺戮,加之自然災害頻繁,中原地區赤地千裡無人煙,燕師兩掠邱境,村莊毀去十之八九,人口不足千人。明洪武年間曾從山西大批移民,新建村有:留固、常屯、南寨、大槐樹、潘坡、陳村、潘官寨等。
  • 中國現代姓氏主要來源於周代河南
    從中原擴展到福建的姓氏不僅多,而且人口更多,而從中原擴展到江浙的姓氏如潘、丁、沈、項、應、繆等不僅數量少,而且人口不及福建的陳、鄭等大姓人口。過去有學者提出福建的姓氏源自中原不能證明福建人來自中原,很可能是越人漢化時改用中原的姓氏。此說在邏輯上本有漏洞:如果越人沒有接觸到中原人,如何想到改用中原姓氏?如果來到福建的中原人不佔多數,無法取得主體地位,如何迫使越人改用中原姓氏?
  • 兩岸記者中原根親姓氏文化參訪團探訪南陽謝氏總祠
    原標題:兩岸記者中原根親姓氏文化參訪團探訪南陽謝氏總祠   13日,由人民網、中國臺灣網、華夏經緯網、《兩岸關係》雜誌、臺灣旺報、臺灣新聞報、更生日報等兩岸十多家媒體記者組成中原根親姓氏文化參訪團來到河南南陽宛城區東謝營村,探訪了謝氏祖源地。圖為南陽古謝國遺址。
  • 趣說中華姓氏,與「吃」有關的姓氏,你知道幾個?
    中華姓氏最初起源于氏族圖騰標記或識別符號,是以區別禽獸、確定婚姻嫁娶、識別血緣親疏遠近之用,故:「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關于姓氏,民間素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則:在中國,張、王、李、趙、劉五大姓氏人口最多,除了這些常見的姓氏,還有不少有趣的姓氏——與吃有關姓氏,作為全宇宙最會吃的中國人的你?與吃有關的姓氏,你知道幾個?
  • 【姓氏故事】「鄭」姓
    歷史來源鄭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
  • 日本,敢想就敢起的姓氏,我孫子、豬鼻、一二三,都是日本姓氏
    日本人在日本根據2015年公布的日本全國姓氏排行榜,日本最大的姓氏是佐藤。第二大姓氏是鈴木,和佐藤類似,來源於古代武將的姓氏。說道日本的奇葩姓氏,就不得不說韓國的姓氏,幾個姓氏就能統治著全國。子啊韓國有一種這樣的說法,說是從首爾南山頂上扔下一塊石頭,肯定會砸到一個姓金、姓李或姓樸的人。這有點像當年相聲中說的,從深圳樓上扔下一片樹葉,砸中六個人,至少五個是總經理,還有一位是總經理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