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六神功的創演過程h
高顯鄧(河南省鄧州市)
筆者歷經三十年的頓悟及磨練,終於創編並出一套獨立而完整的理論體系。回顧三十年無忘初心,力求用傳統文化喚醒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提高生存質量,為人類的健康文化奉獻出自已的微薄之力。
一、理論研究
我高中畢業後,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從事理論研究。在中醫理論的啟迪下,一九八O年轉入業餘研究氣象。在研究的過程中,每天對天象的變化進行三次觀測和記錄,還有實際氣候變化日記,從一九八三年至今從未中斷過。早測預報白天,傍晚測報一夜(早測和晚測時間,都是隨著節氣的變化而變化),下午觀測預報一周(下午按四季定時觀測)。
經過進一步觀察分析,發現天氣是五日一變化。在這五日內,不是晴天,就是多雲天氣;不是陰天,便是降水過程。這個特殊的變化階段,正是古人所說的一候(一月六候,一候五日)。這六候正好是六個月相,而六個月相的變化,又是「納甲"原理。從而總結出:「氣候的變化是隨著月相的變化而變化,也是隨著八卦的變化而變化」。根據這個變化規律,用一比三千萬的中國地圖,特製成氣象圖,以此來預報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天氣變化情況。每張圖用不同的顏色作標記,反映出我國大部分地區,在本候內不同地區的天氣變化的基本情況,使人一目瞭然。
當彩色氣象圖研究好後,首先郵寄河北省灤縣氣象站聯繫驗證。站長王和老師來信講:「氣象圖基本準確,希望你把成果向社會公布,得到社會的承認,不辜負你一生的希望……」(這封信已存檔案)。經過多年的努力,候規律、月規律、年規律準確率達85%左右,日和時規律準確率達90%左右。由於日和時規律無法繪製圖,所以,無法讓外地人進行驗證。用「彩色氣象圖」可向前或向後繪若干年,給研究歷史氣候變化提供了方便。經過多年的研究,氣候變化規律理論基本成立。根據《黃帝內經.五運六氣》原理,在大腦中產生創功的念頭,從一九八六年著手創編「八步六神功」。
「五運六氣」學說,是研究大自然氣候變化對於宇宙萬物,特別是對人類生命話動的影響的一門學問。中醫學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主要在於掌握自然環境,天時氣候的變化規律,用以預測每年的氣候變化和發病情況,作為臨床診斷治療上的參考。如以風、寒、暑、溼、燥、火六氣的變化來說,某年燥氣太過,這年就可能多發偏於燥的疾病。同時,可以運用到和燥有關的一切病症中,作為觸類旁通的藉助。
創功的目的在於根據氣候變化規律,在某年爆發某些疾病,通過練功,把這些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使氣功真正造福於全人類。
在研究中發現,人生有兩大規律:「人類自身的變化規律」(或曰命運規律)和「人生運動規律」。其中,「人類自身的變化規律」是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而「人生運動規律」是逆大自然的變化而變化。自身的變化規律「決定」著運動規律,而運動規律「反映」了自身的變化規律,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就人體而言,患病屬自身的變化規律,治病健身屬人生運動規律。
根據人體小自然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進行綜合分析,從中找出二者特殊的異同點,其中有五點。
1、月相的整個變化過程,主要表現為震兌乾巽艮坤六個卦象,形成了一個水火既濟卦。由於人類存在著心和腎,在體內氣化的過程中,使心腎相交,也形成了水火既濟卦。這一卦揭示了「人體的氣血是隨著月相的變化而變化」。
2、大自然存在著八卦。從研究中發現,自然界的變化是隨著「後天八卦」和「後天返先天八卦"的變化而變化。八卦屬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
八卦不是迷信的東西,屬一種抽象的計算公式。在自然界中,起到八個坐標的作用。在使用上,按自然變化規律,以數的變化規律和法則進行坐標位置的轉移。人體也存在著八卦,它屬人體高功能、多功能信息處理系統。如人體的乾卦在「大椎穴」,坤卦在「下丹田"……這是在創功的過程中探測出來的,經臨床應用效果非同一般。
3、大自然存在著納甲原理。根據《子午流注》學說,人類存在著經絡值日,經氣功探測和臨床發現,人類存在著納卦原理。
4、大自然存在著復姤小父母與十二月建。人類也存在著復姤小父母與六十花甲。
5、人生自然變化規律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都是按數的變化規律和法則進行著。所不同的是,大自然具備有「泰極生否」,「否極生泰」的變化規律。而人類只存在著「泰極生否」,不存在著「否極生泰」的變化規律。人類十五歲交「泰卦",四十五歲交「否卦",形成了「人生易老天難老」的自然現象。
氣功界研究的課題之一,就是怎樣通過練功達到「推遲衰老,還老返童」的目的。要解決人類「否極泰來」這一問題,首先要盜天機,把握陰陽,和於術數,把人類自身的變化規轉化為運動規律。這正是:「泰極生否是自然,否極生泰是關鍵,若能知其玄妙理,順其自然乾坤顛」。
練功信息圖的形成
根據上述分析得出。1、人類自身的變化規律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都是按數的變化規律和法則進行變化著。2、大自然和人類都存在著八卦。3、人類的病變與氣候變化有直接關係。4、人類自身的變化規律與運動規律,是相輔相成的。5、要解決人類「否極生泰」問題,必須把人類自身的變化規律轉化為運動規律,結合這五點,把天文、氣象、地理、易理、醫理、物理、數學及氣功相關的變化規律,作為主要依據;以九數為基本點;以真氣存在八卦之中和人體的氣血是隨著月相的變化而變化為立足點。把這些自然變化規律轉化為運動規律,從而溶聚成一幅有九個自然組成的八卦數圖,即八步六神功練功信息易數圖。
一切物體在運動中,都是以電磁波的形式,時刻不停地向外傳遞能量。人體能量的傳遞靠「氣化」來完成,「氣化」是由自身的變化規律促進著,身的變化規律是按數的變化規律和法則進行著。在練功的過程中,腳踏「練功信息數圖」,按規定的動作走練,在意念的作用下,使身體向外發射特殊信息,同時產生反饋信息,在大腦的統一指揮下,輸入人體的八卦,進行信號處理,求得去偽存真,完成能量較換的任務,達到治病健身的目的。人體信號與大自然信號,究竟是怎樣進行處理的呢?在練功的過程中,由於意念的作用,兩手向八方輸送信息,反饋來的是八卦信號。所謂信息處理,就是要尋找同類信號相結合,即物以類聚。
例如:大自然的乾卦與人體的乾卦相同,都納於甲,西北之卦。就人體而言,甲為膽經與B肝相表裡,在人休信息的作用下,接收西北方乾卦信號,輸入人體的乾卦(大椎穴),由於能量的交換,來補充膽經之不足,同時,有兼治肝病的作用。若能堅持練功,體內無病歷信號時,臟腑向超常功能發展。信息圖是至關重要的,它屬天、地、人三才綜合信息。
從上述不難看出,「八步六神功」分兩部分。一是練功信息數圖:它主要靠兩個「湧泉穴」來完成信息處理任務。二是功法信息:主要由兩個勞宮穴來完成信息處理任務。練本功尤如騎自行車一樣,兩個車把如同功法,兩個腳蹬如同練功信息數圖,只有二者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目的。
練功信息圖的使用說明
八步六神功練功信息數圖,使用了候變系統,即五日一換圖。各練功數圖都有九個自然數字組成,周圍的八個數字表示八個方位,是按羅盤方位表示,即以中間的數為主,按↕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表示方法。
更換練功圖的時間為:以農曆每個月的初三、初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練功時,都從練功信息圖周圍的最小數位方起,依次交替走練到最大的數位方為止,中間的數不走。只可動作不佳,絕不可隨意改變方位數字。以下邊某候練功信息數圖為例,說明其使用方法。
以先出右手腳為例:隨功法先出右手並向數1的東南方走去;換為左手並向數3的西北方走去;換為右手並向數4的西方走去;換為左手並向數5的東北方走去;換為右手並向數6的南方走去;換為左手並向數7的北方走去;換為右手並向數8的西南方走去;換為左手並向數9的東方走去。若先出左手腳,也一左一右,交替走完數圖周圍的八個數位方為一遍。其它練功信息數圖,仿此而論。
二、功法簡介
八步六神功功法共九個套路,分健身類、治病類和蓄養類。在九個套路中,一至六套路為走練,方法:兩手按規定的動作,隨著兩腳踏走練功信息數圖的方位,走練八方即練八卦;七至九套路為站練。每天早晨只練一次,每套路八遍為宜,一次練功需要二十五分鐘左右,若用意念坐練、臥練、或站練,練一次功大約十五到二十分鐘,男女老少均可習練。本文只介紹一至六套路功法。
(一)功法套路
由於氣候的變化是隨著日幹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練本功出手法也是隨著日幹的變化而變化。
日幹的排列順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一馬跳三建:2018年
正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己日,
二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戊日,
三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戊日,
四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丁日,
五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丁日,
六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丙日,
七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乙日,
八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乙日,
九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甲日,
十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甲日,
十一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癸日,
十二月初一、十一、二十一都為癸日,
練功二至出手法
冬至後:凡日幹為甲丙戊庚壬者,都先出左手;日幹為乙丁已辛癸者,都先出右手。
夏至後:凡日幹為甲丙戊庚壬者,都先出右手;日幹為乙丁已辛癸者,都先出左手
若先出左手,同時也先出左腳,若先出右手,同時也先出右腳。腳踏著練功信息數圖,從最的小數位方起,兩手隨功法,一左一右,或一右一左,依次走練完信息圖周圍的八個數位方為一遍。
下面以先出左手為例論述本功法,在練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舌尖抵上顎,自然合其口,似守非守神闕穴(肚臍),動作的快慢,以自然呼吸節律為標準,出手時用氣不用力,尤如浮雲抽絲般的優雅之感。
第一套路、布氣功法
動作:兩手抱圓,圓的直徑大約三十公分。(1)、兩手抱圓在胸前,十指尖不相接。(2)、轉向出手方便的那一方(練功信息圖周圍最小的數位方)。(3)、隨呼氣,很自然地邁出左腳,同時,兩手抱圓伸送出左前方,二目注視該圓。(4)、隨出手的功作,上身與左腿自然前躬。相應的右腿也隨意向後蹬。(5)、兩手抱圓隨吸氣轉身並收回兩手。(6)、隨呼氣,邁出一右腳,同時,兩手抱圓伸送出右前方。(7)、隨出手的動作,上身與右腿自然前躬,相應的左腿自然地向後蹬。一左一右,交替練完練功信息數圖中周圍的八個數位方為一遍,一般八遍為宜。若先出右手腳,仿此而論。
第二套路、放射功法
若連續練功,都可省去(1)的動作。(2)、隨呼氣,邁出一左腳,同時,伸出左手臂,五指分開,掌心向右自然地指向前上方。注意力在左五指及前上方。(3)、隨出左手的同時,右手五指也伸直分開,掌心向左。(4)、右臂曲九十度,附於右胸前(但不觸胸),也指向前方。(5)、隨出手的動作,上身和左腿自然前躬,右腿自然地向後蹬。(6)、在轉換方位和換手腳的過程中吸氣。一左一右,交替練完八個數位方為一遍,一般八遍為宜。換為先出右手腳,仿此而論。
第三套路、爪功功法
若連續練功,可省去(1)的動作。(2)、隨呼氣,邁出一左腳,伸出左手向前上方抓,注意力在左手及前上方。(3)、在伸出左手的同時,伸出右手向後下方抓,即兩臂成一條線而向相反的方向抓。(4)、隨出手的動作,上身和左腿自然地向前躬,右腿也自然地向後蹬。(5)、在轉換方位和換手腳的過程中吸氣。一左一右,交替練完八個數位方為一遍,一般八遍為宜。換為先出右手腳,仿此而論。
第四套路、掌擊功法
若連續練功,可省去(1)的動作。(2)、隨呼氣,邁出一左腳,與此同時,向前上方出手掌(五指在上,用氣不用力),左臂與地平線的夾角呈45度左右。(3)、右臀曲90度附於右胸前(兩掌心的方向一致)。(4)、隨出手的動作,上身和左腿自然向前躬,右腿也自然地向後蹬。(5)、在轉換方位和換手腳的過程中吸氣。一左一右,依次交替走練完八個數位方為一遍。換為先出右手腳,仿此而論。
第五套路,乾坤掌
動作自始至終,兩手十指分開,彎曲成半圓型狀。物理功能同衛星接收天線,焦點為內勞宮穴。內勞宮為人體八卦的兌卦。若連續練功,可省去(1)的動作。(2)、隨呼氣,邁出一左腳,同時出左掌。(3)、從胸前畫一弧到左前上方(左掌心在外),同時右掌從胸前向右後方畫一弧。(4)、隨兩手的動作,上身和左腿自然向前躬,右腿自然地向後蹬。(5)、隨吸氣,收回兩掌到胸前,同時兩掌各完成另一半圓弧。在吸氣的同時,轉身換方位和手腳。一左一右,依次交替走練完八個數位方為一遍。換為先出右手腳,仿此而論。
第六套路、運氣功法
動作以兩手抱圓(圓的直徑約30公分左右),每轉換一方,手球拋出前上方一次。若連續練功,可省去(1)的動作,(2)兩手抱圓,十指不相接。(3)隨呼氣,邁出一左腳,兩手將想像的光球拋向左前上方。(4)、隨出手的動作,上身和左腿自然前躬,右腿自然向後蹬,同時兩眼注視著這個光球。(5)、兩手隨吸氣收回光球,並在轉身的同時,通過神闕穴進入下丹田。一左一右,依次交替走練完八個數位方為一遍。換為先出右手腳,仿此而論。
(二)、收功
俗話說,練功不收功,等於一場空。(1)、兩手臂隨呼氣左右伸直,兩掌心向下。(2)、隨吸氣,兩手徐徐上舉至肩平。(3)、兩掌心向上舉至頭頂。(4)、男左手掌拂摸百會穴,右掌蓋於左手背上。女同志右手掌拂摸百會穴,左手掌蓋於右手背上。(5)、隨呼氣,兩手漸漸地從頭頂下行→面前→胸部→下丹田(小腹部)。一吸一呼為一遍。一般三遍為宜。(6)、閉目,深吸一口氣,立即閉氣而呼,同時用意念關閉百會穴、泳泉穴和勞宮穴。(7)、男同志左手蓋於下丹田部位,右手掌蓋於左手背上。女同志右手掌蓋於下丹田部位,左手掌蓋於右手背上。(8)、兩掌在下丹田部位同時順時針旋轉,男九圈,女六圈,這九和六來自於《易經》中的九六之數。(9)、兩手在下丹田部位不動,意想下丹田由大圈漸變小圈,最後變成一個點為止。(10)、若有滿口涶液,可分三次唌下。之後,用意念從胃部向下丹田內作導引,意想從胃內向下丹田滴水36次。同時,意想該水滴入一顆金黃色的球上,閃閃發光。若無涶液則不用(11)的內容。(12)、意守下丹田一至三分鐘,二眼睜開,此時練功結束。
附: 二O一八年練功信息數圖
三、八步六神功的功能
當功理及功法基本定型後,親自到鄭州、太原、廣州、福州,武漢等地練功驗證,沒有地區性差別。一九九三年得到鄧州市氣功科學研究會領導們的鼎力相助,給我開鋪了新的光明大道。一九九四年春,由鄧州市氣功科研會秘書長陳素珍老師的引薦,同行到河南省氣功科研會拜師,通過儀器測試功法功能,得到河南省氣功科學研究會領導們的大力支持,並特邀為河南省氣功科學研會特約會員,把八步六神功提高到一個新臺階。
一九九五年冬,通過學員們練功驗證,「八步六神功」的主要功能是練人的先天和後天。練功見效快,能開發人的智力,提高工作效率;恚怒不起。特別大壯人的腎、脾胃、心、肝、功能,抗疲勞,面嫩,能治療多種病,延年益壽。動作優雅,男女老少均可學練。
「八步六神功」的誕生,開創了「天人感應」的新理念、健康文化的新理論、健療康復的新方法。它不但豐富了高氏文化,也給傳流文化增添了光彩,同時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本文來自,一九九四年河南省第二屆氣功研討會大會發言稿,略有修改。
二O一八年四月,於襄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