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發生日食、月食這一現象,「天狗」真的把月亮吃了麼?
日食、月食長期吸引成千上萬的人們的興趣。滿月之夜,一輪明月懸掛在天穹上,突然一塊陰影跑來,把圓月遮去一牙,有時甚至整個月面都在陰影中,過了一段時間,月亮才緩緩恢復原狀。這就是月食。晴朗的白晝,驕陽當空,光芒四射,突然明亮渾圓的太陽逐漸發生缺口,光色越來越暗,甚至完全失去光輝。
不過,不久光輝又傾灑大地了。古時日食特別令人恐慌,以為是天狗啃太陽,地上人們便敲鑼趕走天狗,讓太陽重現光輝。據說,哥倫布1504年在南美的牙買加與當地人嚴重衝突,就在他們被重重圍困,又斷水缺糧的時候,月食發生了。哥倫布靈機一動,利用月食恐嚇土著人,「如果今晚不把食物送來,就不給月光」,當地人驚恐異常,紛紛請求寬恕,哥倫布這才過躲過一難。
太陽和月亮相比,太陽看來有著完美的圓滿和完美的光芒,月亮卻是有圓有缺,「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月球繞地球旋轉;同時,地球又帶著月球繞太陽旋轉,月球是既不發熱,也不發光的,我們能看到它主要是反射太陽光而發亮。為何會發生日食、月食這一現象,「天狗」真的把月亮吃了麼?
隨著月球的轉動,我們所見的月面會經歷穩定變化的太陽光角度,而這個角度要看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狀況來決定。在農曆中一個月的開頭,只有在日落時分才能看到一彎月牙出現在夕陽的東邊。月球這時正好運行在地球與太陽之間,地球上見到的月面幾乎照不到太陽光,這叫新月。夜復一夜,月球沿軌道離太陽越來越遠時,彎彎的月牙愈來愈厚,等到有一半月面照到陽光時,我們看到月亮變成半圓,稱為上弦月,月亮的厚度仍在增加。
當月球運行到與太陽相對的位置時,月球隔著地球與太陽相望,太陽光便通過地球的「肩膀」照亮整個月面,我們便看到滾圓的滿月。圓月之只有一兩天,夜復—夜,月亮明亮部分逐漸變少,我們又可看到半個月亮,但明亮部分和上次半圓相反,叫下弦月,最後又回到最初的一彎峨眉出現在朝陽的西邊,但彎鉤的方向和月初的月牙相反,這時,月球再度通過太陽,這以後,月亮開始回到月初,又開始一輪盈虧圓缺變化。
以29天半為周期,叫做一個朔望月,這是早期人類曆法的基礎,也是我國舊曆歷月的長短依據。在這個變化過程中,你應該注意到太陽、地球、月球有兩次機會是並列成直線或近於一直線,一次是月初,月球和太陽位於地球的同側,月亮隱沒不見,我們稱為朔,太陽被月球遮擋。我們知道形影相隨,如果月球的影子掃在地面上,站在陰影裡的人們,便找不到光線,也就看不到被月球遮蔽的太陽,在月影通過的地帶,就產生日食,日食總是發生在朔。
月球的影子有三種類型,影子的主要部分叫本影,本影的延伸部分叫偽本影,它們四周叫半影。當日食發生時,在本影內的人,完全看不見太陽,看見日全食。在半影中的人,只能看見部分太陽,缺少一角,見到日偏食。月球的本影還有延伸部分「偽本影」,月球本影未到,但本影的延長點到了,在偽本影區的人們可有幸看到太陽剩下的一圈光環日環食。
太陽是被月球遮住了,「天狗」原來是月球,它也吃不了太陽。月球在軌道上運行速度較快,日食的時間總不會很長,大多只有二、三分鐘。月食的發生是月球進入了地球本影,地球遮擋了陽光,月食總發生在望,且時間長達二、三小時。本世紀來,1997年我國漠河地區發生日全食,成為天文一大事,吸引無數人競相觀看。日食,是人們認識太陽色球和日冕的極好機會,可以研究太陽輻射變化,月球運動理論及搜尋隱水內行星,那麼發生日月食機會多嗎?
一年中發生日食的次數比發生月食的機會多,但日食帶只在局部地區,一生都沒目睹過日食的人是大有人在的。月食發生時整個夜半球的人都能看到,所以給人感覺上好像月食比日食見到要多些一年中,至少會發生兩次日食。一年中,月食可能一次都不發生。一年中,最多會有五次日食,兩次月食: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一般情說下常見的是一年有兩次月食,兩次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