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低肺結核傳染最主要的措施是
A. 合理處理肺結核患者痰液
B. 減少接觸排菌者的密切程度
C. 高危人群預防性化學治療
D. 治癒塗片的、陽肺結核患者
E. 接種卡介苗
2. 男,24 歲。浸潤性肺結核患者。使用「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醯胺、乙胺丁醇」四聯抗結核治療。治療過程中患者雙手及雙足麻木感。首先應採取的措施是
A. 加用維生素 B6
B. 停用乙醯丁醇
C. 停用利福平
D. 停用吡嗪醯胺
E. 停用異煙肼
3. 女 24 歲。近 2 個月出現四肢關節疼痛伴皮膚結節、紅斑。10 天前發熱,最高體溫 38 ℃, 咳嗽,咳少量痰,胸部 X 線片示右上肺斑片狀影伴空洞形成。該患者最可能的診斷是
A. 肺膿腫
B. 肺結核
C. 肺囊腫繼發感染
D. 細菌性肺炎
E. 支氣管肺癌
答案
1.D
2.A
3.B
掃描下面二維碼,即可打開報名頁面;
打開報名頁面,往下拉點擊「立即聽課」就可試聽。
一、現狀
高感染率,高患病率,高耐藥率,死亡人數多,地區患病率差異大,中青年患病多
二、結核病的發生與發展
(一)原發感染
吸入含菌氣溶膠 → 菌毒力強/肺泡吞噬殺菌能力弱 → 結核菌存活繁殖 → 2-3 W 至 10^3~10^4 則誘導細胞免疫反應 → 結核菌素皮膚試驗 (+) → 10% 近期或數年後發生結核病 ( 90% 終生不發病 ) → 肺部炎症/原發病灶 → 淋巴管引流 → 淋巴結腫大 → 原發症候群 → 繼續擴大,直接 / 血流播散至鄰近器官 → 結核病
(二)免疫和遲發性變態反應
吞噬細胞分泌 IL-1、6 和 TNF-α 等 → 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聚集 → 結合肉芽腫
IL-12 誘導 T 細胞 → Th1 → 分泌 γ-INF → 激活巨噬細胞抑制或殺滅結核菌
複雜,尚待進一步研究
(三)結髮性結核
內源性復發/外源性再感染 → 浸潤性肺結核 → 纖維硬結、結核性胸膜炎、亞急性血行播散、乾酪性肺炎、形成空洞 → 後三者形成纖維硬結、慢性纖維空洞性肺結核
三、臨床表現
(一)症狀
全身中毒症狀:低熱、盜汗、乏力、食慾缺乏、體重減輕、月經不調或閉經
呼吸道症狀:咳嗽、咳痰、咯血。乾咳為主,空洞形成時痰增多,合併細菌感染時有膿痰;累及胸膜可有胸膜性疼痛;胸腔積液時呼吸困難;少數女性有結核性風溼症
(二)體徵
範圍小時可無體徵
滲出範圍大或乾酪樣壞死時可有實變體徵(語顫增強、叩診濁音、支氣管呼吸音或細溼囉音)
大範圍纖維條索時:氣管患側移位,患側胸廓塌陷、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溼囉音
胸膜炎時有胸腔積液體徵
支氣管結核:局限性哮鳴音
結核性風溼症:四肢大關節附近結節性紅斑/環形紅斑
四、輔助檢查
(一)肺部 X 線
原發性肺結核:啞鈴型陰影 —— 原發病灶 + 引流淋巴管炎 + 腫大的肺門淋巴結=典型原發症候群;肺門淋巴結結核形狀可多樣
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肺紋理重 → 症狀出現 2 W 左右可發現肺尖至肺底直徑 2 mm 左右的大小、密度、分布「三均勻」的粟粒狀結節
亞急性、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大小不等、密度不同和分布不均的「三不均」粟粒狀或結節狀陰影,新鮮滲出與陳舊硬結和鈣化灶並存
繼發性肺結核:好發於上葉尖後段和下葉背段,包括:浸潤性肺結核,空洞性肺結核,結核球,乾酪性肺炎,纖維空洞性肺結核
結核性胸膜炎:肋膈角變鈍(少量游離積液)、向外或向上的弧形上緣(積液增多)
CT 可見肺內結核病變影
(二)痰結核分枝桿菌檢查
痰塗片 / 抗酸染色、痰結核分枝桿菌培養
(三)纖維支氣管鏡檢查
常用語支氣管結核和淋巴結支氣管瘻的診斷,可採集分泌物或衝洗液標本做病原體檢查,也可活檢取標本
(四)γ-INF 釋放實驗:尚未推廣
(五)結核菌素試驗
以硬結為判斷標準:硬結直徑 ≤ 5 mm 為陰性(-),5-9 mm 為一般陽性(+),10-19 mm 為中度陽性(2+),≥ 20 mm 或雖不足 20 mm 但有水皰或壞死為強陽性(3+)
陰性結果臨床意義:未感染過或還處於結核感染早期(4-8 周)或血行播散型肺結核等重癥結核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者、HIV(+)或惡性腫瘤者以及結節病者等
陽性結果臨床意義:有結核分枝桿菌感染,3 歲以下兒童需按活動性結核處理,成人強陽性需考慮有活動性結核病可能。
五、診斷和鑑別診斷
(一)診斷方法
「病史」尤其是與肺結核患者的接觸史(接觸時間、密切程度等)對診斷有一定意義;「症狀體徵」對診斷無特異性;結合相應輔助檢查
(二)診斷流程
(三)肺結核分類標準和診斷要點
(四)鑑別診斷
1. 肺炎(主要與繼髮型肺結核鑑別):大多起病急伴有發熱,咳嗽咳痰明顯,X 線片狀陰影,抗菌治療有效
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見慢性咳嗽咳痰,冬季多發,急性加重可有發熱,肺功能檢查及影像學有助鑑別
3. 支氣管擴張:慢性反覆咳嗽咳痰,多大量膿痰,常反覆咯血,影像學特徵改變(見前篇)
4. 肺癌:多有長期吸菸史,刺激性咳嗽等症狀,影像學惡性徵象
5. 肺膿腫:高熱、大量膿臭痰,X 線特徵(見前篇),血象高
6. 縱隔和肺門疾病:PPD 可(-)或(+),依賴影像學檢查
7. 其他疾病:發熱相關——傷寒、敗血症、白血病等;HIV/AIDS、肝炎、糖尿病、矽肺等
六、併發症
結核性膿胸、自發性氣胸、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
七、治療和預防原則及措施
化療原則: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
化療的主要作用:殺菌作用,防止耐藥菌產生,滅菌
常用抗結核藥物:
*:體重 < 50 kg 用 0.45,否則 0.6;#:老年人每次 0.75;¥:前 2 個月 25 mg/kg,其後減至 15 mg/kg;&:每日分 2 次服用(其他均為每日一次)
(一)統一標準化療方案
堅持 DOTS 全程督導短程化學治療
(二)其他治療
對症治療:處理咯血,防止播散。少量咯血給予臥床、安慰、止血藥物;大咯血給予垂體後葉素、介入等
糖皮質激素:僅用於結核中毒症狀嚴重者,同時必須有效抗結核
外科手術適應證:合理化療後無效、多重耐藥的厚壁空洞、大塊乾酪灶、結核性膿胸、支氣管胸膜瘻和大咯血保守治療無效者
八、控制策略與措施
DOTS、病例報告和轉診、病例登記和歸口管理、卡介苗接種
預防性化學治療:用於高危人群(HIV 感染者、塗陽肺結核密切接觸者、肺部硬結纖維病灶無活動性者、矽沉著病、糖尿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 GC 者、吸毒、營養不良者、35 歲以下 PPD 硬結 ≥ 15 mm 等),H 300 mg/d,6-8 個月,兒童為 4-8 mg/kg,或 3 HR 或 3 H3R3。
例 1 :降低肺結核傳染的最主要措施為控制傳染源,塗片陽性的肺結核患者為傳染源,故選項中僅 D 為控制傳染源的措施,故選 D。
例 2 :結合患者用藥史,考慮患者四肢麻木症狀為異煙肼的副反應——周圍神經炎,考慮結核化療原則,不宜停藥,應給予維生素 B6,故選 A。
例 3 :患者胸片示病灶位於上肺,首先考慮肺結核,結合患者無高熱而為「低熱,咳少量痰」,故可與肺炎、肺膿腫等感染相鑑別,年輕女性患者肺癌可能性較低且影響學較不符合。
結合患者為年輕女性以及關節、皮膚症狀,診斷考慮為結合性風溼症。故選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