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訂閱號「鄭老師的話」之「鄭」方觀點
生活當中,到處都有口無遮攔的人,他們被過分善良的朋友、同僚、同學、親人所過分包容著,大家總是以「直」來形容這樣的人,並且對他們的超出正常交際邊界的言談用各種方式去解釋和開脫。這使得我們的生活當中到處都充斥著語言暴力或者語言入侵,「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正在閱讀此文的您是不是也曾經有過因為別人一句話如墜冰窟的經歷?
所謂的語言暴力並不需要滿嘴汙言穢語或者語無倫次,在當下這個社會當中真正那樣的人其實並不多,他們往往沉澱在社會最底層,並且因為社會的進步而漸漸淪為了畸零人,成為比較極端的語言樣板。我所謂的「惡語」更多的是指那些字面上好像並無不妥,但是在特定的場景或者氛圍當中顯得特別不合時宜的話。
場景一:
「關於這件事我還有一點問題沒弄明白,請問……」
「噢,這和我這邊就沒有關係了,我不負責這個。」
上述場景是我們在許多地方都會碰見的,我們將其稱為「閉門羹」,或「碰一鼻子灰」,雖然回答者回答的是實情,但是提問者在此時會有一種莫名的挫敗感和沮喪感,還會有一種被戲弄的羞恥感,雖然對方可能並無此意。
場景二:
「這個包是我家人買給我的,不貴,但我挺喜歡的。」
「這個包我也有,但現在不怎麼用了。」
上述場景中的包可以換做任何東西,家人也可以換做任何人,言說者提出這個事情只是為了表達一下自己愉悅的心情,而接話的人卻極為魯莽地在表達自己的心情,也許說者無心,但是對方的好心情卻瞬間被擊破了。
場景三:
「我最近感覺孩子越來越懂事了,都知道為我們夫婦盛飯了。」
「我們家孩子兩年前就會了呢。」
上述場景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總有人會爭強好勝,不顧對方感受地表達出自己的優越感,結果使得談話不歡而散。爭強好勝這件事情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合時宜。
上述的這些語言,都是我們在生活當中遭遇的「語言暴力」,許多時候他們甚至比髒話粗口讓人更難以忍受,因為如果真的是髒話粗口,那你可以明著拉下臉來,與對方決裂,恰恰是這些言外之意,令我們既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又還要裝作若無其事,以避免「小題大做」,被人詬病。
那些出言不遜的人,你可以說他沒有文化、也可以說他沒有教養,還可以說他沒有情商。但事實是,在一個更文明的國家當中,這樣的人會更少,語言文明會讓人感覺其樂融融。所以,我所認為的是,他們只是從小沒有接受過這樣的訓練,他們的父母、他們的老師、他們的學習經歷,對他們在語言表達方面的培養是缺失的。
這裡,我可以提供幾個說話的原則,將其記在心間,你好、我好、大家好。
1、合作原則。
比如在「場景一」當中:
「關於這件事我還有一點問題沒弄明白,請問……」
「這個其實我也不是特別清楚,因為不負責這一塊,但您別著急,可以再問問另一個部門」
同樣是在回答一件與己無關的事情,但是當你遵循這樣的「合作原則」,為對方多一點考量,或者提供一個你力所能及的解決方案,都會讓對方感覺溫暖。正在設法解決一個問題的人,往往是弱勢的,並且心態上也處於一種低落的狀態,這個時候在語言上給予一些溫暖,會讓他倍加感激。
2、讚美原則。
比如在「場景二」當中:
「這個包是我家人買給我的,不貴,但我挺喜歡的。」
「這個世界上許多美好的東西其實都不貴,但卻最珍貴」
接話的人可以接任何符合對方語境的話去讚美ta的收穫。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總是要多一些對對方的讚美,這會讓你的交際圈子變得無比圓融。這一點其實無需多言,在朋友圈當中設置了「贊」的按鈕,本身就說明了人們對於他人認同的渴望。而總是不認同他人的人,往往也很難被他人所認同。
3、卑己尊人的原則
比如在「場景三」當中:
「我最近感覺孩子越來越懂事了,都知道為我們夫婦盛飯了。」
「你們真有福氣,教子有方,要給我好好傳授經驗。」
自古以來,卑己尊人都是儒家文化圈當中的一個慣例,人們也往往在這種謙卑的語言交際當中維繫著正常的關係,這樣的一種謙卑並不會讓人覺得你真正有哪裡不堪,而只會覺得你為人和善,虛懷若谷。
掌握了這三個原則,你將不會成為一個「口無遮攔」的人,也將治好「口無遮攔」這種病,從而不會讓你成為一個在交際圈子當中處於邊緣地位的人。其實,這與學歷文憑並無關係,就看你是否真正用心。因為我見識過太多所謂「博士」學歷的人,說話水平低下,而我老家那並不識字的老外婆以及大舅母,卻說話得體,永遠讓人如沐春風。
我覺得國家在提「和諧社會」這個概念的時候,應該把「語言和諧」列入其間,只有語言和諧了,人的心態才能和諧,社會才可能真正和諧穩定。
還未加群的朋友請點擊訂閱號界面「入群交流」,掃碼入群,我們期待您的加入。
語言表達、播音主持私享空間:鄭老師的話
長按以下二維碼,點擊當中的「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
優聽radio:鄭老師的話
郵箱:zhenglaoshidehua@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