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村建設沒有了財政資金的持續投入,如何運轉下去?旅遊開發、市場運作,為成功晉級「國家級生態村」的松谿縣渭田鎮東邊村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把美麗鄉村建成致富項目
在「豆腐坊」,遊客興致勃勃地推起了石磨。
東南網4月9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吳柳滔通訊員李典利文/圖)
普通農家成「教坊」
3月22日早上,松谿縣渭田鎮東邊村迎來第一個旅遊觀光團。
來自縣實驗幼兒園、縣實驗小學的200多名教師、學生、家長,在村口受到了村民們的熱情迎接。在觀看了村民的軍樂隊和舞龍表演後,遊客們分頭湧入村民家中,安靜的村莊瞬間熱鬧起來。
村民黃澤愛家門口掛了一塊牌子——「豆腐坊」,她家吸引了最多遊客,廚房和客廳裡已經擠不下了。遊客們饒有興趣地觀看黃澤愛製作豆腐的全過程,轉一轉石磨,嘗一嘗豆漿,再買幾塊豆腐帶走。上世紀80年代,黃澤愛一家以賣豆腐為生,電磨出現後,手工作坊競爭不過現代工業,她家就不做這行了。現在,東邊村來了遊客,她可以在農忙之餘重拾老本行。
「糖藝坊」裡,遊客們驚奇地看著農民熬製一鍋糖漿,然後用兩根棍子攪成一股麥芽糖。「草藥坊」裡,農民在教遊客辨認草藥,介紹它們的功效,煮涼茶給他們喝。另一間「米藝坊」裡,一位70多歲的農婦現場做出幾鍋黃米粿,給遊客品嘗。
「米酒坊」、「油炸坊」、「草編坊」、「豆醬坊」、「醃菜坊」……教坊路兩旁,20多家各式各樣的「坊」讓城裡來的遊客大開眼界:「原來,吃穿用的東西農村全都可以自己做。」
這20多戶都是黃澤愛這樣的本村農民,根據自家手藝開設特色作坊,供遊客觀看、體驗或購買。之所以稱作「教坊」,是因為東邊村建成了學生鄉村教育實踐基地,這些農家給前來進行社會實踐的學生上手工課。
生態村的華麗升級
到「教坊路」體驗農耕文化,是東邊村旅遊開發的主要賣點,也是當地村民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增收的重要手段。
去年東邊村成功拿到「國家級生態村」的招牌。基於東邊村合作社與夷山物產食品實業有限公司的長期良好合作,東邊村於去年啟動了旅遊開發,通過市場運作,把美麗鄉村建設變成了致富項目。
夷山物產總經理沈仁標告訴記者,東邊村合作社擁有山露、水果甜玉米、竹筍、食用菌等綠色果蔬基地5000多畝,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與夷山物產合作,3年來,夷山物產把東邊村的農產品銷往日本,與村民們建立了互相信任、互相依靠的關係。自東邊村創建國家級生態村以來,村容村貌越來越漂亮,民風越來越健康,村民的意識越來越開放。但隱憂也同時存在,3年來,東邊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美化亮化工程、房屋立面改造等都是由省發改委下派村支書趙勇引來的上級財政項目投入,但這畢竟不能長久,今年初趙勇任滿已回福州。如何讓美麗鄉村建設不依賴財政資金,繼續健康地運轉下去?這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沈仁標和村兩委想到了利用市場資本進行旅遊開發,為東邊村的美麗鄉村建設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去年10月,沈仁標成立松谿縣東籬農業開發公司,對東邊村旅遊開發進行投資建設。由於東邊村已經有良好的現代農業基礎,沈仁標只投資了300萬元,就把「吃住玩購」建立起來了,把東邊村打造成了學生鄉村教育實踐基地。
接下來,東籬公司要進行第二步建設,預計到2016年共投資5000萬元,把東邊村打造成創意農業旅遊品牌村,目標是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以上,農產品銷售和旅遊收入3500萬元以上,村民戶均純收入10萬元以上。2016年後,東籬公司的第三步建設將使總投資達到3億元,把東邊村打造成AAA級旅遊景區,對周邊村莊產生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
企業與農民的「協力」
沒有奇山怪石,沒有江河湖泊,也沒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小小一座村莊,怎麼可能建成AAA級旅遊景區?
對記者的質疑,沈仁標解釋道,他長期在日本工作,發現神戶的環境跟東邊村較為相似,在考察過日本多家農業公園、綠色農場後,他認為東邊村搞創意農業旅遊大有可為。日本櫪木協和工業株式會社、日本神戶農業公園、日本長野綠色農場的有關負責人被邀請過來數次考察,為東邊村旅遊開發提供智力支持,東籬公司也成為它們的「協力項目」。
企業如何贏利?沈仁標介紹說,以3月22日這個旅遊團為例,東籬公司收取每位遊客40元,提供一頓農家午餐,遊客若想購買各個「教坊」裡的農產品,需向東籬公司統一購買,公司從中賺取提成。將來,東籬公司還會增加「桃源民宿」、土特產超市、特色餐廳、教坊授課等贏利項目。
松谿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世光認為,如果依賴財政資金建設美麗鄉村,只能解決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如果依賴企業進行農村旅遊開發,沒有群眾參與也做不起來。現在,東籬公司與東邊村民本著一致的利益聯合起來,企業負責做市場,農民負責搞生產,達到了百姓富、生態美、產業興的完美結合。
百姓如何致富?東邊村不僅有「教坊路」,還有創意農業園景區、創意農莊、農產品加工廠、桃源山莊等。合作社的現代農業基地種植了木耳、山路、魔芋、櫻花等,這些作物不僅銷往日本、上海等地,也是遊客體驗農耕文化的重要景點。將來東籬公司還會在村裡開設超市,現場銷售這些農產品。為夷山物產、為遊客種植農作物,就是村民們的另一個增收手段。
今年春節以來,村支書危安輝就一直在為迎接第一波遊客而忙碌著。3月22日下午,遊客們吃完午飯,意猶未盡地帶著土特產回城。
「看來搞旅遊搞對了!」危安輝說。
同時,他也在為東邊村的未來思考:「有企業帶著村民幹,那當然很舒服。一方面我希望雙方能更加緊密地合作,另一方面也擔心嚴重依賴東籬公司,村民變成了給它打工。」
沈仁標也在想同樣的事情:「企業家應當著眼長遠,不要跟農民爭那點小利,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幹大事。我估計3年之後,東籬公司就開始贏利了,到時候我就請村民都來入股東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