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海風輕拂,一抹金光攜海鷗的呼喚踏浪而來,萬餘座漁屋於千頃碧波之上輕輕晃動,海面漾起粼粼波光。
素有「東方威尼斯」美譽的福建寧德三都澳從睡夢中甦醒,住在這如詩如畫般「海上浮城」裡的漁民早早起床,耕海牧漁。
「良港三都舉世無,水深灣闊似天湖。」
這是2020年6月3日拍攝的福建省寧德市三都澳海域升級改造後的漁排養殖區
海面上,是街巷、門牌、診所、酒館、超市、警局樣樣齊備的現代「海上社區」,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海面下,是綿延數十平方公裡的漁排網箱構成的全國最大的大黃魚養殖基地,「遊動」著價值幾十億的漁業資源。
「千魚萬魚的滋味,都比不上金燦燦的大黃魚。」「中國大黃魚之鄉」的美稱讓寧德聞名遐邇。
但鮮為人知的是,從千金難買、瀕臨滅絕的「國魚」到實現人工養殖並「遊」上百姓餐桌,大黃魚傳奇故事的背後,是習近平一顆為民辦實事的赤誠之心和精準扶貧思想的治國智慧。
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習近平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
彼時的寧德俗稱「閩東老九」,經濟總量排名全省末席,9個縣有6個是貧困縣。正是在這樣一個「老少邊島窮」的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剛滿35歲的習近平以深入調研起步,用腳步丈量了這裡的山容海納。
1988年9月,走完閩東九縣後,習近平重新梳理了「山」與「海」的辯證法。針對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發展鄉鎮企業,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1988年8月10日,習近平在霞浦縣調研工業。(出自《擺脫貧困》一書)
時任寧德地委副書記的陳增光,當年隨習近平一個縣一個縣走下來後感觸頗深。他至今還記得考察霞浦縣時,同習書記之間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你幫我找一本福寧府的府志吧。」
「習書記啊,咱們一天到晚跑來跑去這麼辛苦,你還要熬夜看書,能吃得消嗎?」
「增光同志,我們這樣看情況、聽匯報是不夠的,還要看歷史。一個縣的歷史最好的體現就是縣誌,府志則更為全面,裡面既寫正面人物,也寫反面人物,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個地方發生過什麼事,可以從中有所借鑑。」
正是在這本《福寧府志》中,習近平了解到霞浦三都澳海域有一片官井洋盛產大黃魚,民諺稱「官井洋、半年糧」,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百姓在這一帶搞好養殖,等於把半年的糧食都解決了。習近平叮囑當地幹部:「這是我們閩東很重要的一個資源,既要把它保護好,也要把以養殖業為代表的海上經濟帶動開發起來,讓老百姓都富起來。」
當時寧德的漁民不懂人工養殖,長期依賴過度捕撈,導致野生大黃魚資源嚴重枯竭。習近平發現大黃魚產業大有潛力可挖,就把大黃魚育苗繁殖納入「星火計劃」(上世紀80年代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實施的第一個依靠科學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計劃)的項目當中,專門組織對海洋產業領域比較熟悉的專家研究解決大黃魚人工養殖問題。
1990年,科研人員攻克關鍵技術,實現了百萬尾規模的大黃魚批量育苗,開啟了寧德全人工養殖大黃魚的先河。隨之形成的大黃魚養殖產業成為閩東百姓脫貧致富的一大途徑。
產業興,百業興。
「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三十多年前,產業扶貧因地制宜打開了閩東視野;三十多年後,產業扶貧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扶貧模式之一。
「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的安吉白茶,走出浙江在湘川黔三省四縣落地生根,續寫了一段「東部幫西部,先富帶後富」的扶貧佳話。
「小木耳,大產業」的柞水木耳,成為撬動陝西山村脫貧致富的槓桿,讓往昔貧窮閉塞的山村換上新顏。
2020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西坪鎮坊城新村技能培訓服務站,察看黃花產業相關產品展示。
被稱為「致富花」的雲州黃花,走上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之路,開滿塞北大地,成為山西農民致富的好門路。
…………
黨的十八大以來,產業扶貧越來越受到重視。在中央布局的脫貧攻堅戰「五個一批」工程中,產業扶貧處於第一位。
近年來,全國共實施了98萬多個扶貧產業項目,累計建成各類扶貧產業基地10萬個以上。很多貧困鄉村的扶貧產業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習近平曾在《擺脫貧困》一書中寫道:「對脫貧事業這個需要幾代人努力的浩大工程來說,我的努力畢竟時者甚短,功者甚微。」
三十多年「滴水穿石」「弱鳥先飛」,閩東已經別開生面。
當三都澳大黃魚養殖基地拉起的網箱,在夜晚的燈光下顯現出一片金色的豐收美景時,「擺脫貧困」已經成為譜寫在閩東大地上的時代樂章。
2020年,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