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世界上沒有什麼能難倒他們。
他們不說髒話,有時甚至帶著討教的語氣,但不論怎樣,總能讓你很窩火。他們就是,槓精。
一、槓精是誰?槓精為什麼而奮鬥?
你有不同觀點?那你就是嫉妒,和正在交流的事情本身無關。你辯解?他有豐富經驗懟你。你沉默?那就是你理虧。
你評論產品?他會說「你是這個專業的嗎?你是專家嗎?你造過手機嗎你就評論別人手機?有什麼資格評論?
你點評人和事?他會說「你又不是當事人你怎麼知道別人怎麼想?你經歷過嗎你就說別人?你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不管你說的有沒有道理,先反駁回去再說,然後用毫秒級的反應速度從大腦底層溢出無數讓你啞口無言的連環疑問句,在你懵圈以後用個人經驗駁倒一切,並且一切以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點為最終目的。
這,就是槓精。他們在哪裡?在匿名的網絡環境裡。
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槓精讓你不舒服你當面解氣或者置之不理便罷了,但網路相逢,不能拳拳到肉,只有把心中的怒火轉移到雙手,敲擊出最鏗鏘有力的硬剛。但是,只要吃過一次虧,「冤冤相報何時了」這句至理名言又縈繞耳邊,很多理智的人都會作罷。這時候,發不出去的火兒會再回到心裡,形象詮釋了「窩火」。
槓精為什麼而奮鬥?為了槓本身。
有了匿名這張面具,槓精們可以肆意發洩情緒。他們不產生任何價值,只是為槓而槓,唯一產生的影響,是打擊了好好說話的人的心情。而這種影響,已經變得越來越壞。
作為主流社交平臺之一的微博近期更新客戶端,將發帖按鈕換到了右上角,讓很多自動升級的用戶一頓好找。有大V評論,微博用戶確實已經發的少、看的多了。採訪了身邊多位同事後發現,他們也是這樣,被槓無奈。
相比微博的認清現實,我們欣慰地發現,知乎仍然是一股清流。
二、知乎的AI算法,已經能識別情緒
終於說到了知乎,說到了知乎對抗槓精的AI算法。
寫知乎的AI算法其實並沒有什麼契機,只是在2018一去不返、2019全新開啟的當下,微博的更新讓人想起,談了一年多要賦能百業的AI似乎沒對網絡環境起到什麼積極的作用。但是查證之後發現,原來知乎已經默默耕耘兩年多了。
在網上,有人的地方沒有江湖,有社區。在健身、美食、修圖等APP都做起社區增加用戶粘性的趨勢下,本就依靠社區生態為生的社交平臺們,已經飽受步入成熟期的煩惱: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尤其槓精(而且還很多)。
在這其中,知乎是一個氣質獨特的社區,除了有很多被搬運到微博的經典段子,還聚集了很多優秀的創作者,盛產優質、專業、詳盡的回答。連這裡的槓精都很特別,他們雖然愛抬槓,但生產的負面情緒沒有髒字,充滿了陰陽怪氣的腔調。
早期的知乎只靠用戶舉報和人工運營。但是2018年知乎的用戶量從1.2億漲到了11月底的2.2億,平臺每天產生10萬量級的回答和50萬量級的衍生評論,加上用戶提交的上萬條的舉報,一二十個社區運營管理人員顯然不可能應對。因此,預見了未來社區管理難度的知乎2016年就上線了知乎算法機器人「瓦力」。
最初的瓦力只是針對不友善內容,包括對歧視、惡意、辱罵、色情、答非所問類回答進行刪除或者自動摺疊,實現原理很簡單,為模型加入一些關鍵詞就可以。
但是,我們也說過,知乎槓精罵人不帶髒字,即便是單純的煩人,也足夠敗人興致。所以,知乎乘著AI的風也開始研究語義分析、探索情感分析。
2018年6月,知乎上線瓦力新技能,能夠識別「陰陽怪氣」類槓精。瓦力判斷槓精的維度加入了對斷句、問號、嘆號的分析,例如反諷的句子普遍比前者短50%,平均49.642 字構成一句;正常評論中平均每個句子包含0.398個問號,但在反諷的評論中平均每個句子有0.773 個問號。
根據知乎官方提供的資料,從上線到2018年11月底,在召回率25% 的情況下,算法準確率達到了95%,有效摺疊陰陽怪氣評論數量25995條。
有效遏制槓精,駐紮在平臺上的優質答主才願意分享見解和經驗,社區氛圍才能回到最初的樣子。但是很遺憾,這個道理似乎只有知乎意識到了。
三、對於所有平臺來說,壞的力量比好強
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曾在同名論文中指出: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指不良事件對人的影響比良好事件更強烈。
人們天生更關注危險的事情,因為在漫長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感知並遠離危險才能求得生存。如今我們屋可擋風、衣可蔽體,這種本能就體現在對待不良事物上。
原始人在一棵樹上吃過一次壞果子,以後就會對這棵樹敬而遠之;現代人在某個平臺有了不舒服的體驗,可能就會遠離這個平臺。這種情況類比淘寶評論或許更形象,100條好評都不足以讓你動心下單,但是一條差評就足以讓你關閉頁面。這就是不良事件對人的影響。
把這個觀點放在社交平臺上,維護社區氛圍、營造良好體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知乎,也除了微博,任何其他像樣的平臺都是重災區,以「脈脈」為例。
很久以前找工作的時候我也常刷脈脈,更天真地以為能在匿名區撿到企業內幕、面試法門,但是匿名區更多的是謠言和灌水,當時閒來無事的我M了一條地域互黑帖,因為樓主揚言要通過脈脈官方找到辱罵他的網友,所以一直沒取消提醒。
(註:M即Mark,脈脈匿名區傳統,類似微信朋友圈,留過言的用戶在帖子有新留言時會收到提醒,如果不想留言只想圍觀,則寫一個M,表示還想繼續看熱鬧。)
如今寫這篇文章想起來這條讓人印象深刻、充滿槓精的帖子,再翻進去看,和當初第一眼看的感受相同:腦瓜疼。
顯然,有的槓精「隱身」久了很容易突破社會倫理,把言論自由當成語言暴力的自由,在匿名面具背後畸化成狂人。
在正經投遞簡歷找到工作後,體驗混亂、毫無管理的匿名區體驗讓我很少再打開「脈脈」。
儘管2018年年中「脈脈」因為匿名版塊存在用戶匿名發布謠言侮辱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名譽、隱私等合法權益的問題被網信辦和北京市公安局約談,似乎也只是迅速將匿名區換個名字(另外每個發帖人加入唯一ID),我M的這個帖子至今可以找到,好像沒有任何一條評論被刪除。帖子裡的幾位是否得到了應有的處理?樓主的憤怒又安放在哪裡?不得而知。
總而言之,對於所有平臺來說,壞的力量都比好強。因此,讓人疑惑的是,像知乎這樣的AI算法,其他平臺為什麼還沒跟進?
網絡環境什麼時候真正和諧?
網絡環境不會和諧的,至少在網絡實名制以前不會。
槓精之於網絡環境,猶如學校的廣播室被一群壞人攻陷。人們進不去,他們不願意出來。發出無窮聒噪的同時,這些人拉上了窗簾,哪一刻、是誰、在製造噪音,無從得知。
這裡引用公眾號「小聲比比」評論「一塊屏幕」被槓精圍攻時的說法:網絡的匿名環境「助長了一批表達能力有殘疾、表達欲望卻很豐滿的人。這些人總在強行尋找抬槓的角度,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睿智又俏皮。」(這裡的「睿智和俏皮」當然是加引號的。)
知乎的瓦力AI算法算是為匿名網絡環境這間黑暗的屋子照進了一束光,不過也只是擠壓了槓精的生存空間,他們後退一步,在黑暗裡站得更緊湊。當有一天網絡實名制全網推行,才是一隻有力的手伸進屋裡的時候。這隻手能一把把槓精揪出去,面具暴露在室外的陽光下灼燒殆盡,槓精也恢復了為人最基本的禮貌。希望還能有些曾經遊走在作惡邊緣的悔意。
雖然任重道遠,但我們絕對不可否認,知乎瓦力AI這束光的出現異常珍貴,對其他平臺也有著極強的啟示和借鑑作用。
時間已經來到2019年,移動網際網路第一個10年已經作結。我們有多少做得不夠好,就有多少值得期待。下一個十年,我們期待AI+實名製成為網絡標配,成為槓精們走出黑暗、心智走向成熟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