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葛麗泰·嘉寶,1905年9月18日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籍好萊塢影視演員。1924年參與拍攝在好萊塢的第一部默片《激流》。1930年出演了個人首部有聲電影《安娜·克裡斯蒂》,並獲得第三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1935年主演電影《茶花女》和《安娜·卡列尼娜》,憑藉《茶花女》獲得第10屆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1939年憑藉出演的《妮諾奇嘉》第三次提名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1941年拍完電影《雙面女人》後,葛麗泰·嘉寶宣布息影。1955年獲得第27屆奧斯卡終身成就榮譽獎。1999年美國電影學會將葛麗泰·嘉寶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五名。
1923年
《哥斯塔-貝爾靈家世》成名的開始
1923年,葛麗泰·嘉寶因主演《哥斯塔-貝爾靈家世》而一舉成名。第二年,在主演德國著名劇作家帕浦斯特的名劇《不喜歡的街道》時,嘉寶以她精湛的演技和光彩奪目的儀表而轟動了全歐洲,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影星。
1925年
《肉慾與惡魔》宣告進軍美國影壇
1925年7月,葛麗泰·嘉寶受美國米高梅公司的聘請來到美國。她同約翰-吉爾巴特合演的《肉慾與惡魔》,使她一躍而成為好萊塢最紅的影星,成為影迷崇拜的偶像和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1930年
葛麗泰·嘉寶開口說話了
1930年,嘉寶的第一部有聲片「安娜·克裡斯蒂」(AnnaChristie)問世,僅僅是因為「嘉寶說話了」,人們蜂擁而至觀看電影。一位影評家形容嘉寶的聲音有如深沉粗啞的女低音,具有難以置信的詠嘆調般魔力。
1935年
《安娜.卡列尼娜》成就巔峰
1935年,葛麗泰-嘉寶及她主演託爾斯泰名著改編的《安娜卡列尼娜》,片中嘉寶堅毅的雙唇和高傲的顴骨,刻畫出安娜卡列尼娜對婚外情的執著和委屈。也因此,獲得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女主角獎。
1936年
《茶花女》再創輝煌
1936年,處於事業巔峰的葛麗泰·嘉寶繼續接拍了根據小仲馬名著改編的《茶花女》,通過精彩的演出,再次徵服了觀眾並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0年
一個人終了此生
1990年4月15日,嘉寶永遠在那道牆後消失了,世界失去了她最美的臉。這位自「哈姆雷特以後最憂鬱的斯堪的那維亞人」靜靜離世,那雙藍色的美麗眼睛遂成無窮追憶。
人物簡介
第一句學會的英語:這是一生最幸福的時刻,願上帝保佑美國。
不加入美國國籍的理由:我是世界公民
版本1
原名葛麗泰·洛維薩·格斯塔夫森,出生在瑞典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她被迫離開學校去百貨公司打工,做廣告模特,她在一個廣告短片中的形象被一名戲劇導演看中,並邀請她在自己的一部電影中擔任一個小角色。
受此鼓舞,嘉寶申請到瑞典表演學校的獎學金。從此展開了銀幕生涯。1924
葛麗泰·嘉寶年瑞典導演斯蒂爾邀她主演自己的影片,片子公映後兩人雙雙被米高梅看中。這時她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嘉寶,並以此名拍了在好萊塢的第一部影片《激流》(1924),這是一部默片,所以嘉寶不會有語言上的障礙。影片一上映就打破票房紀錄。在繼續又拍了幾部默片之後,1930年她出演了第一部自己的有聲電影《安娜·克裡斯蒂》,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並給她帶來了一次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同年的《羅曼史》一片讓她再次提名。接下來她又和克拉克·蓋博合作了《殘花復豔》(1931),又一次的票房大賣鞏固了她一線影星的位置。同年她還出演了《瑪塔·哈莉》。
1935年的《茶花女》和《安娜·卡列尼娜》是嘉寶最為人稱頌的作品。前者讓她再次提名奧斯卡,而後者則充分展現了她演技中複雜神秘的一面。嘉寶的最後一次奧斯卡提名來自1939年的《妮諾奇嘉》,而1941年拍完《雙面女人》後,正值巔峰時期的嘉寶突然隱退,成為了好萊塢一個永遠的謎。也因此為她的傳奇更添了濃重的一筆,她拍了15年的電影,卻因此隱居了50年,嘉寶此後一直過著深居簡出的隱居生活,搬離了好萊塢住進了紐約,直到1990年她去世。
1954年,奧斯卡為了紀念她的不朽成績,特地為她設了一個特別獎頒給她,但是她也並未去領獎。嘉寶的其他著名影片還有《瑞典女王》(1933)、《大飯店》(1932)、《卡米爾》(1937)和《肉體與魔鬼》(1927)等。她神秘而獨特的表演不僅受到了影迷的瘋狂追捧,也影響了很多電影演員,包括她的後輩英格麗·褒曼等 。
版本2
1909年,葛麗泰·洛維薩·格斯塔夫森,也就是後來的嘉寶,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市一個貧困的工人家庭。幼年進修的嘉寶充滿幻想,酷愛戲劇。14歲時,父親去世後,她先進入一家理髮店當學徒,後來在一家百貨公司當售貨員。在試銷女帽的季節,嘉寶得到了一次當模特兒的機會。接著,公司投拍一部電影,她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個小角色——嘉寶的銀幕生涯從此開始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嘉寶在大街上被當時的瑞典一位著名喜劇片導演看中,於是毅然辭去工作,開始在影片《流浪漢彼得》中扮演角色。1923年初,她又在另一名導演斯蒂勒的影片《古斯塔柏林傳奇》中擔任女主角,就在這個時候,她將原來的名字改為「嘉寶」。影片上映後,在瑞典、德國都受到了歡迎。
好萊塢米高梅公司的著名製片人梅耶,通過這部影片與嘉寶和當時正愛著嘉寶的該片導演斯蒂勒籤約。1925年6月,嘉
葛麗泰·嘉寶寶到達美國。雖然一開始,公司對他們很冷淡,但5周之後,嘉寶在試鏡時的傑出表現終於徵服了米高梅。
嘉寶在好萊塢的第一部影片是《激流》,她扮演一個最終變成歌唱家的農村姑娘,影片初映,就打破票房記錄,嘉寶給美國電影帶來了異國情調。卓別林曾經高度評價嘉寶的演技,但由於她的個頭太高而未能與她合作,這引起嘉寶的失望。
重回好萊塢以後,嘉寶拍攝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如《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克裡斯蒂》、《大飯店》、《瑞典女王》、《茶花女》等,從無聲片到有聲片、從悲劇到喜劇片,都獲得了成功。米高梅專門製作了一幅幅「嘉寶說話了」、「嘉寶笑了」的巨幅廣告。嘉寶的演藝生涯達到了巔峰。人們評價嘉寶說,她有一種絕妙的希臘古典美的側影,藍色的眼睛洋溢著一種浪漫的情調。
《瑞典女王》是嘉寶電影生涯的高峰,嘉寶將人物的尊嚴、魅力和灑脫都傳達得出神入畫,嘉寶本人也最喜歡自己所飾演的這一角色。在出演《安娜·卡列尼娜》以後,她又在《茶花女》中扮演瑪格麗特。嘉寶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將一個垂死的名妓創造得血肉豐滿,奠定了她一代影后的地位。
嘉寶生性內向,離群索居,很少接電話,且外出都常常用化名,不喜歡與人相處。當記者問到她的婚姻問題時,她回答說:「愛情,當然,我曾想愛過,誰沒有戀愛過?結婚,我說過好幾次 了,我不知道,我喜歡孤獨,我不喜歡總和人呆在一塊兒。」她所愛的第一個人是她走上影壇的啟蒙老師斯蒂勒,她自己曾經說過,「假如我愛過什麼人的話,那就是斯蒂勒。」1928年,年僅45歲的斯蒂勒病逝以後,嘉寶飲恨終生,發誓「獨身不嫁,了此一生。」後來她與吉爾伯特的戀愛也以她的逃走為結束。
嘉寶與古董行的職業收藏家梅賽德斯有過一段同性愛情。1931年兩人相戀的時候,嘉寶24歲,梅賽德斯38歲,兩人的感情延續了兩年就以嘉寶人性的掙扎而進入若即若離的狀態。此後的30年,梅賽德斯繼續她的同性生活,1968年死在她丈夫的家裡。嘉寶則患了嚴重的抑鬱症,備受孤獨的折磨。
嘉寶還曾經表示想扮演居裡夫人、喬治·桑等形象,但終於沒有重返影壇。
1949年,她作出了一個不可推翻的結論:永不再拍電影!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嘉寶離開好萊塢,在紐約市區買了一套7間房的公寓,獨自一個人生活。
雖然她常被記者和攝影師跟蹤,卻從不接訪或讓他們拍攝特寫近照。她每天上午10點戴上墨鏡上街散步,購買食品;午休一小時後,再上街轉一圈;晚上的時光,則與電視機一起度過。
晚年的嘉寶對自己作了總結:
「我荒廢了一生,現在要改變自己已經晚了。我散步的目的是逃避現實。
當獨自一人時,我常想到自己過去的一切,有好多值得深思的問題。總之,我對這輩子是不滿意的。」
1954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授予嘉寶特別榮譽獎,稱讚她的銀幕演技令人難以忘懷。
葛麗泰·嘉寶1990年4月16日,嘉寶因腎病死於紐約。關於嘉寶這位曾經顯赫一時的無聲電影時代的皇后為何終身不嫁?為何36歲就告別了電影界,人們至今還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但或許有一個故事可以對她的離去進行稍加的解釋吧!
陰雨連綿的黃昏,嘉寶拍完戲後,從片場跑到了一家醫院。她來探望好朋友莫妮卡。莫妮卡剛剛生了一個可愛的男嬰。小傢伙攥緊雙手,不停地揮舞著,還不時「哇哇」地號啕大哭。可愛的新生命讓嘉寶原本陰鬱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晴朗。與莫妮卡告別後,嘉寶走出了產房。剛好這時,一個鋼鐵大亨因腎病醫治無效而死。他被推著從走廊裡經過,後面緊跟著一大群哭哭啼啼的人。不經意間,嘉寶瞥見了死者懸著的一隻手。也許是出於恐懼吧,突然,她的心電擊般地抽搐了一下——
有個人曾這樣總結過: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不斷地在抓取、佔有。然而,你的手抓得再多再緊,但終究有一刻,它們還是會鬆開。
這可能是她有所感悟並終究付諸實踐的故事原因吧!
人物特點
外表
她懂得自己的美麗,因而她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她的外貌具有一種神秘感。光潔的皮膚,雕塑般的鼻梁和細薄的嘴唇,濃密的天然睫毛讓她的臉龐顯得如此純潔典雅,以至人們會認為她是用寶石雕塑而成。她的身材苗條柔軟,行動似乎毫
葛麗泰·嘉寶不費力。她走路不同於常人,而像豹子一樣敏捷地行進。她的雙肩寬闊而有稜角,乳房細巧,臀部豐腴,兩手修長,造型美觀。從肩頭到雙膝體形宛如田徑運動員,腿腳如農民,這更增添了她的光彩,因為這使她顯得堅實有力。她的體形兼備女神、兒童和成熟女人的特徵。
時尚感
除了拍戲,嘉寶從不追逐時尚,隨隨便便穿上一件男式襯衫,打上領帶,穿上短裙,就讓她英氣勃勃,更多時候她是漫不經心地出現在人們面前,很多明星偷偷學習她的慵懶卻只落個東施效顰的下場。
時代感
今日的美女典範是安吉麗娜·茱莉那樣厚嘴唇、稜角分明、身材完美、個性張揚、現代感十足的性感女人,也許是因為今日世界為女性提供的空間更廣闊,更多人追求現世的精彩。然而嘉寶的高眉深目,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決不落伍流俗,她的美,可以穿越時空。
成長故事
到好萊塢
1925年7月6日,嘉寶和瑞典國寶級導演斯蒂勒(Mauritz Stiller)第一次抵達美國的時候,她20歲,"象個受驚的女孩";16年後,她告別好萊塢息影人間時,早已經是那個時代或任何時代無可爭議的女神,因為她的美是無法被超越的。事實上,在嘉寶面前,"美"這個詞第一次顯示了語義學的寒傖。如果"真理"這個詞沒有被歷史糟蹋的話,嘉寶的美可以說是一種真理:免疫於時間和人間,隱喻了一種終結的秩序。和她合作過的所有導演和攝影師都認為她是他們夢想中的文藝復興女神,說她有過去和未來最美的眼睛。一個英國記者說:"她的臉是人類可以演進的終極。"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也是她的影迷,非常熱愛她演的「茶花女」(Camille,1936)。二戰期間,甚至還有人策劃讓希特勒和嘉寶見面,因為嘉寶說了:"我要勸他休戰,不然我就把他殺了。我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受搜查見他的人。"
斯蒂勒
葛麗泰·嘉寶圖冊(5) 嘉寶生於斯德哥爾摩,家境貧窮,從小害羞,她後來回想自己的少女時代,說:"我不記得我年輕過,我從來不曾象其他女孩那樣真正年輕過。"在皇家戲劇學院的同學合影上,她常常站在最邊上,神情孤寂而滄桑。不過,偉大的同性戀導演斯蒂勒很快發現了她,給了她"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這個名字;帶著她從斯德哥爾摩走向柏林,又從柏林來到紐約,從紐約到好萊塢。但是斯蒂勒自己的命運卻越來越悽涼,他無法融入好萊塢,在嘉寶起步的時候返回了瑞典,次年即過世,臨終的手中握的是他和嘉寶初抵美國時所拍的一張照片。而在嘉寶息影后,當被問及在她的電影生涯中,誰是她碰到的最好的導演時,嘉寶非常認真地想了想,說:"斯蒂勒。"
初入米高梅
嘉寶剛到米高梅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處置她。因為他是米高梅的家長路易·梅耶(Louis B. Mayer)為了得到斯蒂勒的讓步――斯蒂勒說:"要我去美國,米高梅也得和嘉寶籤約。"過了幾個月,蒙他·貝爾(Monta Bell)看中了她讓她主演「急流」(Torrent,1926)。這部影片相當不高明,但是票房不錯,而米高梅也發現了嘉寶的潛力--用羅蘭·巴特的話說:"嘉寶的臉帶有優雅情愛的規則,她臉上的血肉給人一種毀滅性的感覺。"次年,嘉寶主演了備受讚譽的「尤物」(The Temptress,1926),她也因此迅速成了好萊塢的悲劇女神,而全世界的觀眾,似乎也由衷地喜歡在銀幕上看嘉寶死。尤其是嘉寶在「茶花女」中臨死的臺詞,讓整個世界的心停頓了幾秒鐘――"我的心,不習慣幸福。也許,活在你的心裡更好,在你心裡,世界就看不到我了"
"我的心,不習慣幸福。"
嘉寶剛到米高梅的時候,大家都不知道如何處置她。因為他是米高梅的家長路易·梅耶(Louis B. Mayer)為了得到斯蒂勒的讓步――斯蒂勒說:"要我去美國,米高梅也得和嘉寶籤約。"過了幾個月,蒙他·貝爾(Monta Bell)看中了她讓她主演「急流」(Torrent,1926)。這部影片相當不高明,但是票房不錯,而米高梅也發現了嘉寶的潛力--用羅蘭·巴特的話說:"嘉寶的臉帶有優雅情愛的規則,她臉上的血肉給人一種毀滅性的感覺。"次年,嘉寶主演了備受讚譽的「尤物」(The Temptress,1926),她也因此迅速成了好萊塢的悲劇女神,而全世界的觀眾,似乎也由衷地喜歡在銀幕上看嘉寶死。尤其是嘉寶在「茶花女」中臨死的臺詞,讓整個世界的心停頓了幾秒鐘――"我的心,不習慣幸福。也許,活在你的心裡更好,在你心裡,世界就看不到我了"
"我將以單身終生!"
嘉寶在米高梅的第三部電影「情慾和魔鬼」(Flesh and the Devil,1927)讓她碰上了當時好萊塢的"偉大情人"約翰·吉爾伯特(John Gilbert),他們迅速墜入愛河的結果是他們在電影中表現情愛的演技影響了整個好萊塢談情說愛的方式,但是吉爾伯特的每次求婚都失敗了,雖然吉爾伯特結婚的消息還是讓嘉寶十分悲傷,她冷冷地說"但願他無比幸福"。不過他們還是合作出演了五次銀幕情侶,吉爾伯特在「克裡斯蒂娜女皇」中的角色還是嘉寶為他爭取的,米高梅的理想人物是勞倫斯·奧立弗(Laurence Olivier),但是嘉寶抱怨他們倆無法"反應",奧立弗後來開玩笑說自己之於嘉寶,"就象老鼠之於獅後"。連鼎盛時期的查爾斯·鮑育(Charles Boyer)和她合演「徵服」(Conquest,1937)時,鮑育扮演的拿破崙讓影評界指責說:"拿破崙在嘉寶面前顯得象個小男孩。"大概嘉寶在「克裡斯蒂娜女皇」(Queen Christina,1933)中的一句著名臺詞總結了她的這種偉大的宿命:"我將以單身終生。"
"嘉寶開口了!"
米高梅一直不敢嘗試讓嘉寶開口,他們怕她的瑞典口音加上濃重的沙啞會讓觀眾失望,而嘉寶的很多歐洲同行在默片時代的尾聲也在紛紛回國,因為美國觀眾無法忍受他們的異國腔調。一直到1929年,米高梅還在讓嘉寶拍無聲片,同時,他們加緊訓練嘉寶的英文。1930年,嘉寶的第一部有聲片「安娜·克裡斯蒂」(Anna Christie)問世,編劇特意為嘉寶設計了一個異國風塵女子的角色;同時,米高梅在全世界做了廣告:"嘉寶開口了!"1930年3月14日影片首映,整個好萊塢都心情緊張地等待觀眾的反應。她在銀幕上的第一句話是:"給我一杯威士忌、、、、、、"低俗的腔調加上男人似的沙啞居然奇蹟般地徵服了更多觀眾的心,當時的媒介用"大提琴"、"中提琴"、"紅酒"等從來沒見用來形容聲音的詞來描述嘉寶的聲音。但無疑,她的聲音跟她的臉一樣獨一無二。米高梅欣喜若狂,他們無法想像失去嘉寶的代價。1931年,克拉克·蓋博(Clark Gable)有幸在嘉寶的「蘇珊·樂諾克絲」(Susan Lenox: Her Fall and Rise)中和她演對手戲,影評人看後再次大叫:"嘉寶開口了!"――嘉寶在吻蓋博的時候,張開了嘴,色情而保守的好萊塢驚呼說"電影史上第一次!"
"請讓我一個人呆著。"
葛麗泰·嘉寶 "請讓我一個人呆著。"――在嘉寶的每部電影中,觀眾都能找到這樣一句臺詞。而嘉寶以後的任何演員,在說出類似的臺詞時,都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嘉寶的語氣,因為她的臉龐,她的神情和她獨一無二的嗓音已經完全窮盡了這句話的涵義。在她的訪談錄中,她說:"我自認為最幸福的時刻是一個人,或者和少數幾個朋友在一起。"在好萊塢拍戲16年,嘉寶接連地搬過11次家,她避世的風格令媒體對她的追蹤變本加厲,而好萊塢也趁機開了她很多玩笑,他們模擬她的形象和嗓音來製作動畫片和漫畫;他們評選"嘉寶、卓別林和米老鼠"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三個演員。但同時,她的孤傲也給了很多人難堪。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嘉寶的瑞典後輩,據說她在皇家戲劇學院的課桌就是嘉寶多年前的位置,初到米高梅便去求見嘉寶,嘉寶從窗後看著她從車上下來,拉上窗簾,說"告訴她我不在。"很多年後,褒曼在回憶錄裡寫到這件事說:"我想最悲哀和最諷刺的是,那時,我剛從好萊塢起步,不知道她正要退出。"
"嘉寶笑了!"
嘉寶在好萊塢的唯一的一部喜劇「尼諾奇卡」(Ninotchka,1939)的廣告詞是――嘉寶笑了!。德國出身的偉大導演劉別謙(Ernst Lubitsch)讓觀眾見識了"劉別謙手法"的喜劇版,並極其成功地讓全世界的觀眾在嘉寶的笑聲中哈哈大笑。嘉寶主演的尼諾奇卡是個來自蘇聯的共產黨特使,但是不久就被巴黎的花花伯爵"腐化"了:伯爵吻了她一下,問她感覺怎樣,她說:"不錯,很安神,再來一個。"自此,她也不再是看不慣法國時裝的女人了。嘉寶在前半部影片中所穿的列寧時代的女裝和她高度警惕性的話語讓劉別謙好好地嘲諷了一通蘇維埃,但有意思的是,中性化的服裝讓嘉寶別具另一種美。也許在很多方面,她確實象她的偉大同行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一樣,"有性,但沒性別";也可能,正是她們身上的同性戀傾向讓她們徵服了全世界的男人,和女人。
天鵝之歌
沒有人會想到「雙面女人」(Two-Faced Woman,1941)成了嘉寶的天鵝之歌。嘉寶也從來不願談及為什麼突然息影。不過「雙面女人」的失敗也許解釋了一點什麼,嘉寶在這部影片中的形象――好萊塢的廣告是"嘉寶最快樂的形象"――是個慘敗,這可能讓她對攝影機產生了一絲恐懼。而且,以紐約大主教為首的批評人士也大肆攻擊這部影片,認為該片"宣揚了不道德的、反天主教的婚姻觀。"在主教看來,"如果神聖的嘉寶的地位可以被動搖,那說明好萊塢可以被整頓。"後來,米高梅和大主教取得了私下的妥協,但好萊塢犧牲了嘉寶。四十年代早期,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在貝弗利山遇到嘉寶,問她可願重返好萊塢,她說:"除非請我演小丑。""她不是開玩笑,"比利說:"她開始害怕讓觀眾看到她的臉,她希望在重重油彩下演出,這樣觀眾就看不見她了。"其實,嘉寶後來還是被好萊塢說動出演了一部彩色影片,但是那部影片中途因為資金問題被停掉了,而全世界觀眾也就再沒有機會看到世界上最美麗的眼睛是藍色的。
告別
嘉寶有四部電影――「安娜·克裡斯蒂」、「傳奇」(Romance,1930)、「茶花女」、「尼諾奇卡」――曾獲得奧斯卡提名,但一次都未曾得獎。儘管如此,正如著名導演克萊倫斯·布朗(Clarence Brown)說的:"她一次都沒得獎,可她永遠是銀幕上最不朽的女人。"1954年,奧斯卡評委會似乎為了要表達他們的"過失",為嘉寶特設了一個獎,以表彰她"一系列的閃光表演。"自然,嘉寶沒有去領獎,她的朋友也聲稱從來沒在她家見過那個奧斯卡。其實,即使是她在好萊塢最如日中天的時候,嘉寶都一直"和這塊電影殖民帝國不能完全融合"。在一次很難得的訪談中,她說:"我就象一艘沒有舵的船――迷茫,失落而孤獨。我笨拙,害羞,緊張,恐懼,對我的英文過於敏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在自己身邊築了一道壓抑的牆,並永遠住在那道牆後面。"1990年4月15日,嘉寶永遠在那道牆後消失了,世界失去了她最美的臉,不過,這個傳說是"哈姆雷特以後最憂鬱的斯堪的那維亞人"可以不用再轉悠到德國士兵的墓地去尋找她的安寧了。
演藝經歷
葛麗泰·嘉寶:一朵孤獨綻放的花
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1905年9月18日出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家境貧寒。在嘉寶14歲時,她父親不幸永別人世,年幼稚弱的嘉寶不得不獨自出外謀生,從此挑起了家庭重擔。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被瑞典電影公司著名俄籍猶太導演莫裡茨- 斯蒂勒選中,踏入電影界。
1923年,嘉寶因主
葛麗泰·嘉寶演《哥斯塔-貝爾靈家世》而一舉成名。第二年,在主演德國著名劇作家帕浦斯特的名劇《不喜歡的街道》時,嘉寶以她精湛的演技和光彩奪目的儀表而轟動了全歐洲,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影星。
1925年7月,她受美國米高梅公司的聘請來到美國,這時,她才以嘉寶的藝名登上美國影壇。她同約翰-吉爾巴特合演的《肉慾與惡魔》,使她一躍而成為好萊塢最紅的影星,成為影迷崇拜的偶像和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最令人難忘的葛麗泰-嘉寶及她主演託爾斯泰名著改編的《安娜卡列尼娜》,片中嘉寶堅毅的雙唇和高傲的顴骨,刻畫出安娜卡列尼娜對婚外情的執著和委屈。最後當嘉寶佇立鐵道旁,任憑風雪摧襲她絕望的身心時,當真是只有嘉寶能使痴情的安娜在銀幕上不朽。
在法文中「香榭麗舍」是「田園樂土」的意思,香榭麗舍大街(Ave des Champs-Elysees)東起協和廣場西至星形廣場,全長約1800米,街道最寬處約120米,是橫貫巴黎且最具特色、最繁華的街道之一,葛麗泰· 嘉寶自宣布歸隱,便如同進入了田園樂土,香榭麗舍也同樣搭配她的神秘高貴氣質。
與嘉寶合作過的所有導演與攝影師都說她是他們夢裡的文藝復興女神,說她有著過去和未來最美的眼睛。1954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授予嘉寶特別榮譽獎,稱讚她的銀幕演技令人難以忘懷。
嘉寶沒有兒女,她形影相弔,獨自生活,1905年9月18日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出生的嘉寶晚年時總結一生,「我荒廢了一生,現在要改變它已經晚了。我散步的目的是逃避現實。當獨自一人時,我常想到自己過去的一切,有好多值得深思的問題。總之,我對這輩子是不滿意的。」
1990年4月16日,嘉寶因肺炎於紐約逝世。這位自「哈姆雷特以後最憂鬱的斯堪的那維亞人」靜靜離世,那雙藍色的美麗眼睛遂成無窮追憶。
拍戲16年 搬家11次
在好萊塢,嘉寶是個異數。小偷們頻繁光顧別的巨星豪宅,但就從不去嘉寶家,據小偷們說——他們敬佩嘉寶。大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認為嘉寶的氣質獨特,難以讓人忘懷:「她確實是一個兩性人,有一種美人魚般的冷酷。」他有一次走在第五大道上,剛好遇到嘉寶也在散步,因此他過去自我介紹:「嘉寶小姐,您好,我是田納西.威廉斯」他告訴嘉寶自己將在新劇中演出,希望嘉寶能賞光前往看戲。嘉寶回答說:「很好,不過我沒法接受您的邀請,你瞧,我已經很久沒有涉足社交場合了。」然後她快速地走進一家店面。
在好萊塢拍戲16年,嘉寶接連地搬過11次家,她避世的風格更令她成焦點,田納西.威廉斯曾有起用嘉寶演《欲望號街車》中的女主角的打算,但嘉寶發現這個角色太難,而且,不討人喜歡。「我是一個誠實的、直截了當的人」,「我不可能是一個高深莫測的,難懂的人:我太直接了,太男子氣了。我無法容忍撒謊,或者拐彎抹角地談論一件事,就像在戲劇中的女孩一樣。」《欲望號街車》中的角色顯然離嘉寶的要求相距太遠,最後費雯麗得到了這個角色。
嘉寶的神秘同樣聞名世界, 1947年12月,在慶祝《欲望號街車》公映的晚會上,嘉寶出其不意地參加出現了,讓威廉斯大吃一驚。「嘉寶戴著帽子,帽子一直被往下扯,遮住了她的耳朵,你只能看見她的眼睛……在這個寒冷的晚上,我點燃了篝火。嘉寶待在火旁,她既沒有摘掉帽子,也沒有脫掉手套……我非常緊張。她是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一個女演員。她是我所見過的最偉大的女演員…當我們在篝火旁聊天時,一個客人,站起來,衝我們走來。他手裡拿著一個柯達相機,對準了嘉寶。嘉寶的臉變白了。她僵住了。在我能夠制止慘劇發生之前,這個客人已經拍了一張她的照片。這好像給了嘉寶一槍。她逃走了。我想她認為是我安排了這一切。」
華萊斯皮雷雖然和她在同一個公司裡當演員好多年;可是,從來沒有遇見過她。尤其使他驚奇的是,他和她同拍過一部《大飯店》影片,以為這一次肯定可碰到她了;結果還是失望——原來,他們被派在不同的場景下工作,而這些場景又不是在同一時間拍攝的……
50年隱居——世界看不到我
嘉寶在《茶花女》裡臨死的臺詞說:「我的心,不習慣幸福。也許,活在你心裡更好,在你心裡,世界就看不到我了。」連希特勒都熱愛她主演的《茶花女》,但嘉寶說:「我要勸他休戰,不然我就把他殺了。」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嘉寶離開好萊塢,在紐約市區買了一套有七間房的公寓,她把所有七間屋子都布置得很雅致,大部分時間她都待在房子最裡面的一間小屋裡,牆上掛著一排色彩豔麗的亞夫倫斯基的油畫。她的一位密友透露說,在相識多年後,他去過一次嘉寶的家,發現牆上掛的油畫都裹著一層粗布。他問嘉寶是怎麼回事。她說:「因為我不在時我得把它們包起來,回來後只拿兩張畫上面的布,除了你之外沒有人來這裡,而你也不用看這些畫。你可以看外面裹的這層布。我不在這裡時我不想讓人看這些畫。」
她每天上午十點戴上墨鏡上街散步,購買食品;午休一小時後,再上街轉一圈,晚上的時光,則與電視機一起度過。
葛麗泰·嘉寶她總是穿著男式衣服,帽簷拉得很低,還戴著圍巾和墨鏡。她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朋友,如果他們中間有誰向新聞界透露她的行蹤,她就立即終止同他(她)的交往。
隱居後的嘉寶結識了聯合國的電影製片人雷蒙德多姆,在他們一起散步的18年裡,嘉寶甚至沒有告訴多姆她的電話號碼。嘉寶曾向他鄭重聲明:「不要問我電影的事,尤其是我為什麼息影。」她從不提及自己的演藝生涯,仿佛她從沒有過這段經歷,不管是跟多姆或其他任何人在一起,嘉寶有時會把不談電影的禁忌擴大到一切範圍:「別問我問題!」
一艘沒有舵的船
嘉寶離群索居,很少接電話,且外出都常常用化名,不喜歡與人相處。她說:「愛情,當然,我曾想愛過,誰沒有戀愛過?結婚,我說過好幾次了,我不知道,我喜歡孤獨,我不喜歡總和人呆在一塊兒。」
在一次難得的訪談中嘉寶說:「我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迷茫,失落而孤獨。我笨拙,害羞,緊張,恐懼。這就是為什麼我在自己身邊築了一道牆,而我永遠住在那道牆後面。」
嘉寶在拍《肉和魔》時,遇上了當時好萊塢的「偉大情人」約翰.吉爾伯特,他倆迅速墜入愛河——但吉爾伯特的每次求婚皆以失敗告終。1929年嘉寶在《唯一標準》中扮演阿爾丁.斯圖爾特一角時,吉爾伯特卻和英娜.克萊爾結了婚,當這一頭條新聞被帶給正在卡塔林那島拍攝外景的嘉寶時,她不置可否地回答說:「但願他無比幸福。」
嘉寶說:「假如說我愛過什麼人的話,那就是斯蒂勒。」1928年,年僅45歲的斯蒂勒病逝,臨終時手裡握的是自己和嘉寶初抵紐約時拍的一張相片。嘉寶飲恨終生,發誓「獨身不嫁,了此一生」。她在《瑞典女王》中的那句著名臺詞一語成讖———「我將一個人終了此生。」
從幻想到學戲劇
自小她便沉浸在孑然獨處的情趣中,嘉寶曾說,「我不記得自己有過少年時代,就像別的孩子那樣真正地年幼無知……我總是有我自己的看法,但是,我從不把它說出來。」
她能夠把普通的烏突突的鉛皮屋頂變成閃閃發光的海灘,或者把穢物雜亂堆集的後院想像成波濤洶湧的海洋,同樣也可以把院子裡雀躍嬉戲的孩子們當成參與遊泳的人群……幻想豐富的童年葛麗泰怎知,這一切醞釀著偉大的演員即要橫空出世。
1919 年,葛麗泰14歲,兩條腿修長健美。漫長的暑假結束時,她的父親卡爾患了嚴重的腎炎病倒在床。1920年5月的一天,卡爾叫葛麗泰進屋,對她說他感到不好。葛麗泰看父親燒得很厲害,就送他上一家公立診所就醫。在那裡,他們排隊候診,好容易挨到了窗口,裡面的人要卡爾.古斯塔夫森脫
葛麗泰·嘉寶下帽子,並問了近百個問題。這些問題似乎都在向他和小姑娘暗示,醫院主要關心的是他們是否有能力付款。在整個詢問過程中,葛麗泰感到她父親幾乎要死在她的身邊。事實上,她父親的確在幾天以後就與世長辭了。很多年之後,提起她父親躺在病榻上的那些時日,葛麗泰仍不寒而慄,那是她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
在戲劇學院的班上,許多經濟困難的學生生活儉樸、食用簡單,日後葛麗泰毫不掩飾對此簡單生活的特殊喜愛。那時葛麗泰最喜愛的服裝是一件黑天鵝絨的鬥篷,白天披著它可以掩飾裡面穿著多次縫補過的舊衣裙的窘態,晚上披著它去皇家劇院看戲可以使自己更富有戲劇色彩。
一枝在陰暗的街道上綻開的花朵
嘉寶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科斯塔.柏林故事》,嘉寶回憶起一手調教她演技的斯蒂勒時充滿了感激,「(拍電影)太難了!斯蒂勒是世界上最寬宏大度的人;他從來不生氣,不管他罵我罵得多麼厲害,但從來不悲觀喪氣。他按照自己的願望造就人。說到我本人,我屬於那種安分守己的普通人,如果別人粗暴地對待我,我就感到很害怕。當今時代,婦女應當學會大膽潑辣一些,雖然這不是女性的特點。可惜我自己不具備這種值得效仿的精神。」
四年之後在好萊塢,這時嘉寶已有足夠權勢把外人從拍攝現場趕出去了,她不使外界人接近是為了使她的內心的東西——眼睛裡流露出來的情感——能得以體現,而且也只有攝影機才有這種特權目睹這種情感。
在《科斯塔.柏林故事》中,嘉寶扮演了貴族小姐伊莉莎白,在《沒有歡樂的大街》中,嘉寶扮演忍飢挨餓的年輕姑娘格列特.羅姆福特,這位姑娘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肉體。事實證明,嘉寶把這個角色演得也同樣完美無缺。
嘉寶的悲觀和膽怯增強了她的演出效果。她年輕、懦弱、孤苦伶仃,在妓院的一幕中,她給人的印象是喪魂落魄,六神無主。這真是恰到好處,嘉寶的一張蒼白而溫和的臉永遠像一枝在陰暗的街道上綻開的花朵,而又永遠不會被玷汙。在這部影片中,嘉寶也好似在試圖傳播一些劇情之外的情感,這種情感發自她的肺腑之中。她的嘴唇顫抖,眼睛轉動,頭向觀眾微頷——仿佛她正在向坐在黑暗中的觀眾演講。
出自對這部戲的女主演嘉寶的深刻了解,這部影片中有一個根據斯蒂勒的建議安排的場面——就是拉皮條的女人說服她購買一件皮大衣的那個場面。那位拉皮條的女人瓦列斯卡.格爾特在通往妓院的樓梯下經營一個化妝品商店,那裡展銷皮大衣。這個女人被突
葛麗泰·嘉寶如其來的享樂世界和輕佻生活所迷惑,她想要過享樂生活,而這種生活就表現在這件閃閃發亮的皮大衣上。她一心討價還價……嘉寶在妓院裡生動自然,楚楚動人,充滿生活意味。
同時在兩位導演的指導下進行工作,嘉寶負荷過重,她終生所患陣發性心神不定和失眠症,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對當過百貨公司售貨員和當過模特兒的歷史,嘉寶隻字不提,她甚至連演出過《流浪漢彼得》一片也沒有提起。
神秘的眼睛
閒暇無事中,斯蒂勒和嘉寶一起去拜訪攝影大師阿諾德·靳特。這次會見也是嘉寶一生中一次大的轉折。會見是由大都會歌劇院的瑞典籍演員馬塔·赫德曼安排的--他和靳特過從甚密,並且非常欣賞靳特拍攝的照片。那天,嘉寶半開玩笑地對靳特說:"如果您能在什麼時候為我拍攝幾張照片的話,我將感到十分榮幸。 "
"為什麼要等'什麼時候'呢?"靳特當即回答說,"為什麼不在現在?現在您在我也在,我這就給您拍,它將證明您確實在我這裡待過。"
嘉寶對這樣體貼的恭維報以微笑,但認真地說:"不,不,現在不行。您瞧我這身衣服,還有我的頭髮今天也梳得很不滿意。"靳特說:"這都無關緊要。我感興趣的是您這雙眼睛以及您與眾不同的額頭。"
於是,靳特為嘉寶拍了將近一個小時的照片,有特寫鏡頭,有半身像,這些照片都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十多個著名明星的總和
1926 年9月18日根據合同她的工資已增加到每周600美元,但這種工資仍然太微不足道了。吉爾伯特支持她進行反抗,哈裡.艾丁頓也非正式地提供建議以抬高她的身價,她自己卻由於和斯蒂勒的分離、加之氣候不適應、明星職業的單調以及身體疲勞等因素而深感沮喪,但此時她發現了一件最有力的武器——漠視一切。飛黃騰達的事業使她對一切更漠然處之。無論在她以前或以後,沒有任何一個影星像她那樣,對失去影壇寶座會那麼地不在乎。影片公司若不滿足她的要求,她就根本拒絕拍片。試問,倘若她已下定根本不拍片的決心,那麼還有什麼可畏懼的呢?為了突出嘉寶的孤傲乖僻,艾丁頓立即禁止一切他認為可能降低她身價的宣傳。沒有得到他的批准和她本人的同意,不得對她進行採訪。這一規定恰好符合她不願拋頭露面,也不擅長應酬的性格,她立即同意了。雨果·伯格也勸嘉寶把自己喜歡深居簡出的癖性為事業所用。
嘉寶那神秘的氣質、獨特的性格和非凡的演技象徵著美、憂傷與孤獨。在給朋友寫信談到好萊塢時說,「他們這裡沒有我這種類型的人。」
葛麗泰·嘉寶
有聲影片使好萊塢在意識形態、衣著舉止、生活方式等方面成為世界領導者。嘉寶任何最細緻的動作,因其難能可貴,都會立即被加以傳播,也會不可避免地被渲染誇大。
有一次,嘉寶由於照顧導演,破例違反了她那一成不變的下午五時整一定離開攝影棚的慣例,多工作了25分鐘。此事馬上通過電訊傳遍全球,就如同某國君主宣布了一項大赦令一樣。一位評論家說,「她代表了我們十多個著名明星的總和。」她那舉世無雙的獨特的氣質和風格,使好萊塢對她著了迷。
一生從未感到如此疲乏 1932 年嘉寶扮演了她迄此為止最受歡迎但也是最短的一個角色,即《大飯店》中芭蕾皇后格魯辛絲卡婭。嘉寶在片中最精彩的表演是她對電話話筒所講的那段獨白,銀幕上看不見巴裡摩爾在電話的另一端。影片還取材於嘉寶的真實生活,使觀眾感到這是一部嘉寶自傳,直至今日,仍是該公司嚴格控制、不準重新再拍的少數影片之一。這部群星薈萃、情節曲折的影片於1931年12月30日開拍,4月12日首映。
這部影片中聚集了許多第一流的明星,如瓊.克勞馥、裡昂納爾.巴裡摩爾和約翰.巴裡摩爾、華萊士.皮雷和劉易斯.斯通等,嘉寶如何能根據合同條款單獨署名呢?解決辦法是她第一次在銀幕上僅用「嘉寶」二字。
《大飯店》放映後立即取得極大成功,儘管嘉寶在片中扮演的角色戲不多,斷斷續續的,並且瓊.克勞馥將片中那個犧牲色相以求高升的速記員表演得也十分出色,但嘉寶仍然不失為影片的主宰。
嘉寶在影片中喃喃低訴,「我這一生從來沒有感到這麼的疲乏。」突然她倒在地上,蜷縮在那薄如蟬翼的芭蕾舞裙中。
再也沒有我的一席之地了
嘉寶於1940年11月20日籤訂了拍攝新片《雙面女人》的合同,該片沒能讓嘉寶充分表現她對人性的理解和寬恕,影片中描述一個妻子為了教訓她那走入歧途的丈夫以使他從此對她忠貞不渝,她假扮成自己的孿生妹妹,勾引了他。嘉寶一併扮演了兩個角色。
嘉寶在她這最後一部影片中曾說,「在這個苛刻無情的新世界裡,再也沒有我的一席之地了。」米高梅公司花了14000美元加拍了一場戲,表現男主角道格拉斯如何眼睜睜地陷入這場曖昧行動之中。然而《下午報》依然評論,「影片的邪惡之處在於它表現出對文化道德的肆意破壞。」
《雙面女人》之所以失敗恐怕還有另一個原因:「如果要嘉寶在同一部有聲片中扮演兩個角色的話,不論大家認為為她的演技多麼精湛,她所釋放出來的魔力就會馬上消失。」
早在1932年嘉寶有一句經典的獨白:「讓我一個人靜一會兒。」現在的《牛津名言詞典》裡不但收錄了嘉寶的這句名言,並且註明了是出自嘉寶之口。
前期的那些豔婦的形象是對她的才華和特質的踐踏,但是那些爛片卻因為有了嘉寶的出現而被人們記住和有了價值。直到後期的那些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性形象才真正符合她的身份,她就是安娜.卡列尼娜,她就是瑪格麗特——有著崇高心靈的偉大女性才是真正的嘉寶。
嘉寶有四部電影——《安娜—克裡斯蒂》、《羅曼史》、《茶花女》、《妮諾奇卡》——曾獲得奧斯卡提名,但都未曾得獎。嘉寶最令人讚嘆之處是她臉上煥發出一種安詳、皎潔、純淨而又透澈的光芒。她獨具幾乎非人間所有的稟賦——力量、尊嚴和光輝。嘉寶的表演格外優美,具有非凡的創新精神與活力。她為人們勾畫了一個無盡的想像和思索的空間。 正如著名導演克拉倫斯.布朗所說,「她一次都沒得獎,可她永遠是銀幕上最不朽的女人。」
她的眼神、嘴形、指法、步態等等都是別樣的語言,能讓你「聽」得到更多。沉默的力量是隱性、含蓄卻又堅定地、暗暗地攫取人心……「默片皇后」的魔力卓爾不群,她的個人魅力和表現力能夠超越故事本身;她所扮演的是人類社會中的一個人,而不僅僅是某個故事、某個角色。她在找尋自我的每一個分支,也在幫助大眾找尋……她和觀眾之間產生了一種默契的關係。
她是美的抽象 是詩人們夢幻中的美,她就像一座冰山,卻蘊藏著巖漿一樣火熱的情感。她是銀幕上的女神,是那個年代唯一的超級巨星,她是這個世上最棒的隱形人,她享受著孤獨。除了能在銀幕上見到她之外,人們很少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嘉寶。
嘉寶逝世於1990年4月15日,這位自「哈姆雷特以後最憂鬱的斯堪的那維亞人」靜靜離世,那雙藍色的美麗眼睛遂成無窮追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