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課《小蝌蚪找媽媽》試水結束以後,小key老師進行了深入地總結。對二年級的類文閱讀有了重新的定位和認知,下面就來簡單談一談。
一、可適當邀請家長參與,效果會更好
如果所選擇的類文,篇幅較長。我們可以把這個任務定義為親子共讀,與書中的「快樂讀書吧」相結合,從伴讀開始。將與議題緊密相關的段落和語句,挑選出來,作為重點類比閱讀。基於以上的思考,小key老師為第二課《我是什麼》找到了兩個繪本故事,作為類文閱讀的材料。一個是《壞脾氣的龍捲風》,意在帶領孩子感知大自然中另一種氣象——風的特殊形態;另一個是《風到哪裡去了》,意在讓孩子再次體會大自然中的這種物態的循環。整本的繪本故事,更適合家長一起進行親子閱讀。
二、關注的語文要素——語言的表現方式
《壞脾氣的龍捲風》與《我是什麼》都運用了擬人的表現手法,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表現了風和水的變化過程,非常適合孩子們閱讀。其中,有很多優美的好詞佳句具有積累價值。而在《風到哪裡去了》中,媽媽用委婉動聽的語言為小男孩講述著大自然中循環與守恆的定律,裡面蘊藏了很多科學知識,特別符合本單元的人文主題。
三、類文為「引」,把孩子帶向閱讀的海洋
關注點不同,選擇的類文也不盡相同。從一篇到X篇,這是我們最終的目標。上節課,孩子們大膽地猜想了老師選《愛迪生孵雞蛋》作為類文的原因。有一個孩子說得特別精彩,她說:「在這兩種小動物身上都藏著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最後才能成長起來。」這可能比小key老師最初的想法更加高級,甚是欣慰。如果孩子在每學一篇文章之後,都會有目標地去搜索類似的書籍,這難道不是一種很有意義的「探索」嗎?讓類文成「引」,把孩子帶向更加廣闊的書的海洋。
四、巧用視頻,還科學以本來面目
二年級的文章一般都會有一些文學化的處理,雖然仍保留著科學知識,但是過於生動的文字可能會分散孩子認識事物的注意力。孩子們想像的與真實的之間會有一段距離,用直觀地視頻,給孩子展示一下現實生活中的物體本尊,小key老師認為是很有必要的!上節課的視頻實踐操作,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更加驗證了這個想法是對的。
類文閱讀1+1,亦或是群文閱讀1+X,需要執教老師潛心鑽研教材,課標,精準確定議題內容。一個人戰鬥太孤獨,二年級的語文老師們願意加入嗎?關注我,和我一起破解教育密碼,歡迎留言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anotherkey解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