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豐徐徐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說話太直接,被認為不講情面或缺心眼;委婉表達,又不能達成自己的目的,反而讓自己很委屈;把真相都說出來,又可能激起對方的防衛……
說到底,我們沒有掌握有效的溝通方式。
真正有效的溝通是,既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傳達信息,又能和別人建立起一個輕鬆愉快的溝通氛圍。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實現這樣雙贏的局面呢?
別著急,這本《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可以幫助我們。
這本書的作者是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他們都是溝通方面的專家。羅納德和拉塞爾,因為一次溝通學會議有幸結緣。之後,他們便圍繞「溝通」這個主題展開一系列地調查和研究。最終,兩人將深奧的學術內容和日常生活相結合,共同寫出了《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
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受到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目前《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一書,已經再版了15次,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多個國家暢銷長達40年。甚至有超過200萬的大學生把這本書作為人際關係的範本。
在這本書裡,作者告訴我們有時候語言造成的誤解,很難被及時發現。我們要想減少誤解,達到無障礙溝通,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比如,重要節日,你的伴侶忘記給你買禮物了,你很生氣。
這個時候,如果你用意見性語言,可能會說:「你每次都是這樣,一點都不關心我,從來不為我著想。」
如果用推論性語言,你可能會說:「你這樣對我,肯定是不愛我了。」又或者會說「你不會外面有人了吧?」
不難想像,你這樣說,伴侶不生氣才怪。本來,他忘記買禮物了可能會有點愧疚。現在被你這樣一說,他不但愧疚全無,因為感覺被冤枉反而會特別生氣。但這樣的效果,並不是你想要。
因此,如果我們用事實性語言就完全不一樣了。這時,你可以這樣說:「親愛的,今天是我們結婚紀念日。你居然忘記給我買禮物,我有點生氣了。」
這樣一說,伴侶立馬就知道你為什麼生氣。這個時候,他也就知道該如何彌補了。
比如,某人穿著很簡單。當你認同他時,可能會說「你很樸實、很傳統、很謹慎」等。但是,當你在心裡不認同他時,可能就會用帶有情緒的語言來評價他了。這時,你很可能會說:你的穿著很廉價,你太老土了,膽子真小等。
很明顯,這兩種說法都帶有給人情緒,非常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用比較中性的語言來表達可能效果就不一樣 。
比如,現在我們喜歡稱呼女生為「小姐姐」,男生為「小哥哥」。如果你帶有歧視女性的情緒時,可能會說「那個討厭的女人」。
比如,生活中你在家做飯。這個時候,孩子也想參與其中。可能剛開始,他只是為了好玩。你也想讓他鍛鍊鍛鍊。但是,答應後你就可能後悔了。因為他都是在幫倒忙。轉眼廚房裡,亂七八糟。你抓狂無比。
這個時候,你可能開始訓斥他了:「你瞧瞧你,把廚房弄成什麼樣了?趕緊走吧,不要你弄了……」
正在玩的不亦樂乎的孩子,可能一頭霧水。心想「這個媽媽咋啦?剛才還高高興興地答應給我玩,現在怎麼突然這麼生氣了……」
這種情況,孩子不僅容易對大人的「規則」產生錯覺,還感受到了埋怨和指責。
不過,如果我們用「我們」重新把語言組織一下,就是另外一種效果了。這時,你可以這樣說「我希望我們這樣做,這樣不僅很快把事情做完,還可以讓廚房變得更加整潔。」然後,你再指導孩子具體的做法。這樣,孩子就會非常樂意接受你的建議了。而且他還會很開心。
當然,關於溝通的技巧和方法還有很多,要想完全掌握,可以打開《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一邊學習,一邊練習。反覆多次之後,你的技巧就能很快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