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保雞丁的逆襲史,家常菜入選宮廷御膳?還是菜名起得好

2020-12-20 油鍋蓋兒

雞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食材了,平時家裡做菜、學校食堂、單位工作餐基本都能看見它的身影,雞丁雖然看似平凡,但用雞丁為原料做成的「宮保雞丁」,卻是聲名遠揚,跟外國人提起中餐,總是會首先想到「宮保雞丁」,可以說宮保雞丁俘獲了大批外國人的胃。而宮保雞丁之所以名揚海外,除了口味鹹甜辣香之外,還得益於這個獨特的菜名。

丁宮保家的炒雞丁

據說「宮保雞丁」的大名和清代的丁寶禎息息相關。這位進士出身的丁寶禎,不僅順利地坐上了山東巡撫的位子,對於生活也是很有講究,尤其對美食情有獨鍾,甚至一度成為繼蘇東坡之後的另一個「美食家」。有錢有權的丁寶禎僱傭了十幾位濟南的名廚,其中一位家廚的炒雞丁口味尤為獨特,很是讓丁寶禎喜歡。

在丁寶禎宴客的時候,他也常用這道菜用來招待客人。這個時候,丁寶禎因為打仗有功,被封為了「太子少保」,於是丁寶禎的朋友們就經常叫他「丁宮保」,他家家廚做的炒雞丁也被稱讚為「宮保雞丁」,是不是感覺這道菜平平無奇的「炒雞丁」與官銜搭配起來,被賦予了靈魂變得可愛了?

「宮保雞丁」走向世界

「宮保雞丁」這道菜由於鹹甜辣香,口味基本適合中國大多數地區的人,所以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流傳開來了。這道菜甚至出現在各大菜系之中,像貴州菜、魯菜、川菜等,都有「宮保雞丁」的身影。

「宮保雞丁」還吸收了胡辣子雞丁、醬爆雞丁的優點,不斷地進行改良。後來丁寶禎轉任,去四川做了四川總督後,又把這道山東口味的「宮保雞丁」帶去了四川。「宮保雞丁」入鄉隨俗,融合鮮香麻辣的當地二荊條,口味開始變得川味十足。

後來宮保雞丁的名氣越來越大,連皇帝也愛吃這口宮保雞丁,在晚清時期,一度成為宮廷御宴。出席的外國人嘗到這道菜,也連連稱讚,還討要這道菜的做法,後來外國人又根據自身口味,創造了「西方宮保雞丁」,這也算是宮保雞丁的逆襲史了。

宮保雞丁的製作步驟:

1、把雞脯肉切成方丁狀,放鹽、料酒、雞蛋清、澱粉、水攪勻。

2、把紅辣椒切段,泡花生米,去皮炸脆。

3、調醬料,醬油、料酒、糖、鹽、澱粉、水一頓勾芡

4、油鍋燒熱,放辣椒、大蔥炒出香,放雞丁、花生米、料酒、蒜末生薑再炒,最後勾芡汁炒好出鍋。

這樣一道鮮美可口的「宮保雞丁」就可以開吃啦,即便是家常菜的原料也能做出宮廷味來。清代皇帝才能享用的美味佳餚,其實做法也很簡單,趕快來試試吧!

聲明:本文系小編原創,本文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小編刪除。

文/油鍋蓋兒

相關焦點

  • 西湖大酒店推出「宮廷御膳美食」
    中華御膳名揚四海,為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承宮廷御膳精髓,福州西湖大酒店從2月6日起隆重推出由宮廷御膳第四代傳人方應選師傅主理的享有「天下第一膳」美譽的宮廷御膳美食系列。 中國菜餚由宮廷御膳、官府菜和名地方風味菜組成,宮廷御膳菜點眾多,例如肉末燒餅、宮廷小窩頭、豌豆黃、芸豆卷,還有征戰釀成的涮羊肉、香妃愛吃的艾窩窩等。
  • 清宮廷是怎麼吃飯的?溥儀:皇帝不靠御膳房
    民以食為天,皇帝雖貴為天子,從科學上來說,他還是個人,還是得食人間煙火,該吃的飯還是得吃,愛做的事情還是會做。那清宮廷裡是怎麼吃飯的呢?是不是像我們平時上館子那樣,就等著御膳房上菜呢?在我們一般的印象裡,御膳房就是皇宮裡負責餐飲的機構,為什麼溥儀說皇帝吃飯不靠御膳房呢?
  • 宮廷御膳烹飪技法今年將申報國家級非遺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滷豬、滷鴨、醬雞、臘肉……」這段熟悉的貫口,是傳統相聲《報菜名》當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開頭。這些或宮廷大菜,或市井菜餚、或山珍海味,或葷或素、琳琅滿目的菜餚,共同組成了一道堪稱國粹的中華大宴——滿漢全席。
  • 仿膳飯莊 宮廷御膳氣象新
    (原標題:仿膳飯莊 宮廷御膳氣象新) 風    味:
  • 這5種家常菜,在古代是御膳,一個比一個珍貴,如今人人吃得起
    這5種家常菜,在古代是御膳,一個比一個珍貴,如今人人吃得起現在我們每天能吃到各種各樣的美食,有很多的菜,因為每隔幾天就會吃一次,所以並不會覺得這個菜難得,也更不會覺得菜是珍貴的。但是在很多年以前的中國,君王每天吃的美食就是如今我們每天吃的家常菜,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它們越來越普遍,從珍饈美味變成了家常小菜。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回到歷史的開頭,一起去看看那些御膳吧。1. 豆腐 漢朝的時候,皇帝大臣都很愛吃豆腐,覺得豆腐無比美味。
  • 宮廷劇中,皇帝都愛吃御膳房做得什麼菜?部長教你做宮廷菜
    御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但真正得名是在康熙年間,康熙皇帝親筆題寫的御膳房牌匾高高懸掛著。那御膳房都做哪些美食?皇帝用膳分早餐和晚餐兩頓,早餐一般是早晨六七點鐘,晚餐是在下午一兩點鐘,實際上也是午餐,在早餐前和晚餐後各有一次小吃,晚上會吃一些夜宵小吃。
  • 歷史菜名「宮保雞丁」的由來
    在沿街、城郊、路口,為了攬客的餐館、酒店外,總是懸掛「宮保雞丁」的菜名招牌,而招牌上大多把它都寫成了「宮爆雞丁」,看見這些牌坊可以想像,好像這菜是以雞肉作主料爆炒而成的,其實卻背離了菜名所蘊涵的歷史本意。再說關於這個「宮保雞丁」的由來,我想知道這菜典故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包括那些把這個菜納入其菜單招攬吃客的餐館小老闆們。
  • 中國菜名有故事有寓意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人們稱讚起中國的菜品來,總是用「色香味俱全」來形容。但筆者認為,「色香味」三個方面還不足以概括中國菜的特色,至少還缺一個「意」字。
  • 日本拍滿漢全席,珍妃侄孫一看:假的,菜名不符御膳房命名規則
    唐魯孫為滿族鑲紅旗人,乃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孫,自幼出入宮廷,對滿清宮廷生活非常熟悉了。他成年後走南闖北,又於1946年到臺灣,晚年退休後無以自遣,專門寫舊日美食,自號「饞人」。他為此專門寫文章,介紹其中的謬誤之處。首先,清宮飲食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海味山珍,各種珍奇食材。
  • 解密《大長今》"宮廷御膳"
    《大長今》中「御膳」的幕後「設計師」、韓國飲食文化院的院長金秀珍女士為我們揭開了韓國「御膳」和「御廚」背後的秘密。    御廚:判若兩手    金院長今年51歲,她的料理師生涯,開始於初中2年級時第一次為弟弟妹妹做盒飯。
  • 看看皇帝都吃什麼——「宮廷御膳」
    「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在老百姓心中,皇帝過得就是神仙一樣舒適美好的生活。說到吃,歷代君王的御膳,那可真是太講究了。宮廷御膳代表了歷代當時朝代烹飪的最高水準,每道珍饈,都是御廚心血之作。菜品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臨南為代表,北味以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為代表。
  • 看《御膳房》,品味宮廷美食,皇帝們到底吃的是些啥?
    宮廷美食是古代社會最上層的飲食,普通人們還是有點好奇,皇帝到底吃的是什麼?《國寶檔案·御膳房》為人們揭開了清代宮廷飲食的神秘面紗,這一部由央視出品的9集紀錄片,講述了清朝御膳房的一些故事。宮廷飲食精緻、講究,能用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不一樣的味道,下的是最沉的功夫。
  • 溫州竟藏著御膳房?7年精鑽融合大菜,歲末開起宮廷趴!
    *圖片來源於網絡雖然最近《羋月傳》熱火朝天但《甄嬛傳》還是令人難以忘懷娘娘的妝容著裝,娘娘的一娉一笑在溫州「媛子兒」心中更是印象深刻因此,嬛嬛也成了她們最愛cos的對象食堂君近日倒是發現一家有趣的餐廳特地訂製了宮廷服飾雖然沒有甄嬛那麼精緻但是吃飯之餘還能換裝玩個宮廷趴倒是很新鮮!
  • 早年的宮廷御膳,只有皇親貴族能吃到,今天的美顏聖品,人人愛
    早年的宮廷御膳,只有皇親貴族能吃到,今天的美顏聖品,人人愛 今天要分享的一道美食,是養顏美容的聖品也是延年益壽的營養品。聽著有點誇張是不是?這絲毫不誇張,因為是有根據才敢大聲這與一般的標題黨不一樣。很多朋友一看,這不是很平常的銀耳羹嗎?怎麼就是宮廷御膳怎麼就是美容聖品了?
  • 京城文化孕育御膳奇葩
    北京悠久而濃鬱的帝都文化孕育出獨特的御膳奇葩,使它有別於世界任何城市的美食傳統與文化,流傳著一個個優美的美食故事講述著中華美食文化寶塔中最尖端那綺麗的傳奇。  1925年原清皇宮御膳房差官趙仁齋、趙炳南父子倆聯合原御膳房的廚工孫紹然、趙承壽等人,一起在北海公園北岸開設了一家茶社,取名「仿膳」。
  • 最常吃的家常菜菜名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很多經常在外面吃飯的朋友常常會想念家裡的一些家常菜,雖然沒有外面的那麼好吃,但是的確有著家裡的味道,那麼家常菜名都有哪些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 從古代學養生:清朝宮廷的御膳養生
    ——無論是日常飲膳還是宮廷篷宴,御膳中的主食、副食、佐餐小菜等均有許多由粗原料製成。春季陽發容易外洩,御膳食品中有酸性的酸白菜、蘋果、醋烹綠豆菜等菜餚,少有辛辣、油膩食品。農曆五月初夏季來臨,容易心火上升,宜吃些涼拌青菜、糖拌藕、江米藕,綠豆粥等清涼苦寒食品,緩散心火,清熱下洩。秋季天氣漸涼,人體溼熱難排。宮廷御膳適當地增加了韭菜、蘿蔔及酒燉菜等帶辛辣味的食品,使人體內的溼氣及清肺調養功效。
  • 菜名寓意好兆頭才會有好食慾!說的就是這些家常菜!
    回歸現實生活,在我們平常的宴席上,也會見到很多寓意美好的菜式,例如新年的橫財就手、金銀滿屋,這些菜名都寓意著好兆頭,所以比較受歡迎。今天,美食君就跟大家數數一些名字好聽又奇特的美味家常菜!老少平安話說某一天,爺爺跟我說要做一道名為「老少平安」的菜給我試試。美食君實在猜不出是用什麼食材,但是當一道老少平安端在我眼前的時候,忽然明白,這道菜的含義。
  • 他們用御膳房的標準,設計了一份宮廷級別的法餐菜單
    東起東單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的金魚胡同,在盛產宮鬥大戲的清代歸屬鑲白旗,當年不過兩丈寬窄碎石鋪地,卻是北京城不折不扣的CBD。每一餐美食都是人生的一場幸會當浪漫法餐遇上宮廷御膳,會碰撞出什麼樣的創意與美味
  • 清代宮廷御膳的養生之道
    然而,在封建社會缺衣少食的勞苦大眾,為養家餬口疲於奔命根本顧及不上食物營養和保健,只有歷代宮廷御膳才在五味調和、不能偏勝等食物養生方面表現得異常突出。清代皇帝中得享高壽的兩位皇帝——康熙帝與乾隆帝,對膳食保健都有一定的見解。康熙皇帝指出:「人自有生以來,腸胃自各有分別處也。」乾隆皇帝在養生保健膳食中,身體力行地實踐著祖父康熙皇帝的「格言」,在清代皇帝御膳中獨具特色。不時不食按照滿族的傳統習慣,皇帝每天有早、晚兩膳,早膳在早晨六七點鐘,晚膳在下午一兩點鐘(這裡的晚膳實際是午餐)。在早膳前和晚膳後,各有一次小吃,皇上隨傳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