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神仙府,世上帝王家」,在老百姓心中,皇帝過得就是神仙一樣舒適美好的生活。說到吃,歷代君王的御膳,那可真是太講究了。
宮廷御膳代表了歷代當時朝代烹飪的最高水準,每道珍饈,都是御廚心血之作。菜品有南味、北味之分,南味以金陵、益都、臨南為代表,北味以長安、洛陽、開封、北京為代表。共同特點是珍稀名貴。帝王一餐譜,百人數年糧。就連皇帝用水,那也是專供,從元代開始,京西玉泉山的水就成為了御用之水。
隨著朝代更迭,宮廷御膳也經歷了一個由粗至精、由簡至繁、由樸素而奢華的演變過程。上溯至周朝,宮廷御膳就已經初具規模。《詩小雅鹿鳴》記載周天子設宴招待諸侯,「鐘鼓既設,一朝饗之」,在悠揚的器樂伴奏下,婀娜靚麗的舞姬翩翩起舞,再品美酒佳餚,簡直太愜意了。
以清朝的御膳房為例,順治初年,分別稱為「膳房」、「茶房」,歸內務府管轄,設在南三所西側。紫禁城大大小小的宮苑,都有各自的膳房,僅后妃就有八個等級,飯資從十兩到五十兩不等。最大的「御膳房」只為皇帝一人服務。
御膳房設有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等五局,「內御膳房」在養心殿側,「外御膳房」在景運門外,有時給當值大臣備膳。養心殿御膳房為皇帝服務人員有幾百名之多,設有承應膳差人「皰長2名、副皰長2名、皰人27名、領班拜唐阿2名、拜唐阿20名、承應長20名、承應人44名、催長2名、領催6名、三旗廚役57名、招募廚役10名、夫役30名」;司膳太監110名。
起於清代的滿漢全席,就是集滿族和漢族烹飪文化之大成者。以北京、魯菜、江浙菜為主,至少108道菜,南菜北菜各五十四道。大部分是黑龍江特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菇、熊掌、鹿尾、豹胎珍稀食材。
滿漢全席禮儀考究,入席前,先上二對香、茶水和手碟,檯面上四鮮果、四乾果、四看果和四蜜餞,入席後先涼盤,後熱菜、甜菜,菜餚196品,點心茶食124品,共計320品。山珍異獸、飛禽海味,合用粉彩萬壽餐具,配以銀器,沿漢唐遺風名師古樂伴宴,閉門酣歌,紙醉金迷。
歷代清帝的飲食,更是極盡奢靡。《故宮史話》記載了末代皇帝溥儀遜位後的一張晚膳菜單,「十一月初五廚役宋登科恭作」:
汆銀耳、炸鳳尾蝦、燉肉、熘鮭魚片、鍋塌山雞
燒冬筍 燒鮑魚絲 五香雞 清蒸山藥 汆丸子
大蝦米炒韭黃 拌燻雞絲 清蒸扣肉 攤雞子
醋溜白菜 肉片燜燻肝 柳葉湯 木樨湯 燻菜
醬吹桶 小肚(菜餚)
羊肉白菜餡包 大饅頭 杈子火燒 紫米膳 白米膳
甜油炸果 鹹油炸果 粳米粥 八寶甜粥 玉米糝粥
大麥仁粥(蒸食)
由此可見,貪圖物慾、淫靡奢侈也是封建王朝坍塌的誘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