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春秋︱清宮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兩餐,乾隆偏愛蘇杭菜

2020-12-19 澎湃新聞

歷代封建帝王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是國家機密,宮廷之外的人無從了解。清代內務府詳盡地記錄了皇帝的起居飲食,形成了近兩億字的膳事實錄——《御茶膳房》檔案,這是研究清代宮廷膳食制度、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而在清代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留下這方面的檔案。從《御茶膳房》檔案的窗口,或許使今天的人們能夠了解真實的清宮膳食制度和膳食演變,了解不同皇帝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

皇帝一天兩頓正餐

那麼清廷皇帝一天吃幾頓飯,都吃些什麼呢?

根據清代典制的記載,皇帝每日兩餐,分別為「早膳」和「晚膳」,確切地說指的是正餐兩頓。在兩頓正餐之外還有若干次點心或零食。一天吃兩餐是北方民族的飲食習慣,這與北方的氣候寒冷、晝短夜長有關,而在南方生活的人大多一日三餐。從白山黑水走出來的滿族八旗貴族入主紫禁城後長期實行一日兩餐。到清末,宮廷裡接通電源有了電燈,才逐漸把兩餐制改為三餐制。

以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的御膳為例:

卯初二刻,請駕,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用春壽寶盤金鐘蓋)。

卯正一刻,養心殿東暖閣早膳: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一品、酒燉肉燉豆腐一品(五福琺瑯碗)、清蒸鴨子糊一品、豬肉鹿尾攢盤一品、竹節卷(花卷)小饅首一品(黃盤);舒妃、穎妃、愉妃、豫妃進菜四品、隨送面一品、老米水膳一品(湯膳碗五穀豐登琺瑯碗金鐘蓋);額食四桌:二號黃碗菜四品、羊肉絲一品(五福碗)、奶子八品共十三品一桌,餑餑十五品一桌,盤肉八品一桌,羊肉二方一桌。

未正,黃新莊行宮進晚膳:燕窩鴨子熱鍋一品、油煸白菜一品、肥雞豆腐片湯一品(此二品五福琺瑯碗)、奶酥油野鴨子一品、水晶丸子一品、攢絲烀豬肘子一品、火燻豬肚一品(此三品二號黃碗);後送小蝦米油火渣炒菠菜一品、蒸肥雞燒狍肉鹿尾攢盤一品、豬肉餡侉(原文如此)包子一品、象眼棋餅小饅首一品、烤祭神糕一品、琺瑯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瑯碟小菜四品、隨送粳米膳一品(湯膳碗五穀豐登琺瑯金碗)。額食七桌:奶子八品、餑餑三品、二號黃碗菜一品共十二品一桌,奶子二品、餑餑十五品(內有攢盤爐食四品)共十七品一桌,內管領爐食十品一桌,盤肉二桌每桌八品,羊肉二方二桌。

酉初二刻,萬歲爺宮門升座,同王子、大人等看煙火盒子。看煙火畢還行宮,伺候肉絲酸菠菜一品、鮮蝦米託一品、醋熘鴨腰一品、鍋雞一品。

這一天總計:早點一品,早膳十一品、額食四桌,晚膳十八品、額食七桌,夜宵四品。膳單上經常見的「額食」又是什麼餐食呢?有的學者認為「額食」是擺著看的,使御膳桌顯得豐盛。從檔案記載看,「額食」可以吃,不過把這些膳品放得離皇帝遠一些。

《滿洲實錄》

皇帝就餐時間相對固定但靈活性很大,這往往取決於皇帝本人的需要。一般情況,早上四點起床洗漱後,喝一碗冰糖燉燕窩之類的飲品。早膳在上午七點至九點,晚膳在下午一點至三點,時不時在晚上七點至八點增加一頓晚膳,如果皇帝某一天睡覺比較晚還會吃晚晌(夜宵)。北方的天氣寒冷,晝短夜長,晚清之前宮中沒有電燈,皇帝應該是早睡早起不貪黑的。從乾隆皇帝這一日的膳食時間表可以看出,皇帝除兩頓正餐外,還會有不定時的加餐,要求御膳房隨時準備好,皇帝想吃東西馬上就能吃到。溥傑夫人愛新覺羅·浩所著的《食在宮廷》中記述,皇帝常常不固定進餐時間和地點,想用餐時御膳房必須馬上供應。例如皇帝散步時,點心局要把許多點心和茶放在兩個圓籠裡,由五六個人擔著,跟隨在皇帝後面,皇帝只要說需要,馬上端上來,這是御膳房挺頭疼的事。

皇帝每頓正餐的種類相對固定,一般有熱菜、鍋子、蒸食、熟食、醬菜、主食、湯粥和甜品。在節慶活動和時令季節有一些特殊菜品,如正月十五的元宵、八月十五中秋的月餅、五月初五端午節的粽子、九月初九重陽節的重陽花糕和臘月初八的臘八粥等。再如立春的春餅、穀雨的榆樹錢餅、立秋的秋葉面(面片湯)和冬至的餛飩等。還有宮廷特有的膳品,如「吉祥菜」是晚清才有的一種菜品,一般由四品大碗菜組成,每碗菜上用燕窩擺出一個字,呈現「萬壽無疆」或「福壽萬年」之類博得皇帝高興的話,類似今天生日蛋糕上用奶油書寫生日快樂的祝福。「添安膳」最早見於鹹豐時期,盛行鹹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融通滿漢御膳,形式更加隆重,標準大為提高。

節慶時,皇帝的御膳餐桌相當豐盛,但日常飲食也不是想像的那樣奢華。清初的飲食比較簡樸,康熙帝「不食兼味」,一餐之內只食一種類型的主要食材,如果這頓飯吃豬肉就只吃豬肉做的菜餚,不再吃禽類魚類的菜。到了乾隆初期,每餐也只有十八品,包括主食、醬菜和甜品。儘管御膳餐桌上這樣多的菜品,皇帝吃久了宮中膳食也有吃膩了的時候。這和宮廷菜古板、遵循傳統有關。如菜品不許任意搭配,八寶菜必須用固定的八種原料,不許用其他的。再如主客關係不能顛倒,烹製雞鴨鵝等不允許加太多的調料,必須保持禽類食材的本味,調料品種相對固定單一等等。

清朝歷代皇帝始終保持著滿族飲食習慣。滿族人喜食豬、牛、羊、禽類、獸類及各種江河魚的肉,尤其嗜好豬肉;喜食豬油燒菜和口味偏鹹的醃菜、醬菜;喜食蘑菇、木耳等山珍和時令瓜果;喜食奶製品和甜食;主食以麵食為主,喜粘食。烹調方法有燒、烤、燉、煮、炒等。火鍋是滿族席中的主菜,據說風靡南北方的火鍋就是滿族等漁獵民族發明的,羊肉、豬肉、山禽肉、野獸肉皆可入鍋,配以酸菜、粉條等,熱氣飄香,味道醇厚。在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畜養與獵捕、種植與採集的收穫是宮廷主要食材,基本上延續了滿族的飲食習慣。順治入主北京後的歷代皇帝,隨著統治地盤的擴大和漢民族飲食文化的影響,他們的飲食喜好和口味逐漸豐富起來,尤其是乾隆時期越來越重視膳食的宮廷風味。

清宮膳食主要有三種不同風味。一是魯菜風味。明代遷都北京時的宮廷廚師大部分是山東人,清代入主北京後承襲了明代宮廷喜食魯菜的飲食習慣。二是滿族傳統風味。滿族飲食源於祖先半畜養種植半漁獵的生活,喜食豬、牛、羊肉和禽類、野獸類的肉,後經過清宮廚師不斷改良,從而推出一種種滿族特色的宮廷美食。三是蘇杭菜風味。皇帝巡視江南時,各地獻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食,南方各州府進貢宮廷的果蔬等食材,也使皇帝尤其是乾隆皇帝喜愛蘇杭菜。這三種菜系經過繼承和改良,構成了清代宮廷膳食體系。

太祖克瀋陽圖

清宮過年肉食當家

無論是皇家還是百姓過年都是無肉不歡。清宮裡過年最主要的活動是皇帝帶領皇后、嬪妃和皇子祭祖祭天,並舉辦家宴,而祭品和餐桌上都是肉食當家。

清初時,皇帝元旦(古時春節稱元旦)賜宴群臣還是肉食當家,相對比較實惠粗放,如《滿文老檔》中記載:天聰六年(1632)元旦大政殿筵宴的規模:每旗各設席十桌、鵝五,總兵官職諸員設席二十桌、鵝二十,共一百桌,備燒酒一百大瓶,煮獸肉宴之。

康熙皇帝曾把元旦筵宴的滿席改為漢席,據《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元旦賜宴、布設滿洲筵席、甚為繁瑣。每以一時宴會、多殺牲畜、朕心不忍。自後元旦賜宴、應改滿席為漢席。」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除夕家宴,皇帝御用膳桌用了「豬肉六十五斤、肥鴨一隻、菜鴨三隻、肥雞三隻、菜雞七隻、豬肘子三個、豬肚兩個、小肚八個、野豬肉二十五斤、關東鵝五隻、羊肉二十斤、鹿肉十五斤、野雞六隻、魚二十斤、鹿尾四個、大小豬腸各三根」。皇帝一桌御膳要用豬肉六十五斤,野豬肉二十五斤,還不算雞、鴨、鵝、羊肉、鹿肉、魚肉等,足見「肉勁十足」。

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初一晚膳:「鹿腸鹿肚熱鍋一品、燕窩山藥酒燉鴨子熱鍋一品、肥雞雞冠肉窩一品、山藥蔥椒雞羹熱鍋一品、託湯雞一品、羊肚片一品(此二品五福琺瑯碗)、燕窩燴鴨子一隻、清蒸關東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烤肥狍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白糖油糕一品、年糕一品(此三品琺瑯盤)、青白玉無蓋葵花盒小菜一品、琺瑯碟小菜四品、鹹肉一碟、隨送粳米幹膳進一品(湯膳碗三陽開泰琺瑯碗,金碗蓋,金銀花線帶膳單,照常墊單)。」除了幾品小菜都是肉類菜品。以肉食、野味為主是滿族食俗和習慣,清宮年夜飯、團圓飯一直沿襲肉食為主的傳統,作為對滿族先祖的紀念和滿族文化習俗的繼承。

但是,皇帝除夕賜宴近臣和正月初一賜宴王公貴戚、外國使節卻以滿族點心、水果為主,好似新年茶話會。據《大清會典》規定,除夕、元旦、皇帝萬壽等用四等滿席,滿族臣子吃「滿席」,漢族臣子吃「漢席」。皇帝除夕午時在保和殿賜宴近臣,正月初一在太和殿賜宴王公貴戚、外國使節。清宮筵宴中,滿席分為六個等級,漢席分為五個等級,除夕和元旦宮廷大宴是四等滿席。四等滿席是「活人」能夠享用的最高等級的宴席了,因為高於四等滿席是為死去的帝後祭祀時所設。四等滿席的菜品有:四色印子四盤,四色餡白皮方酥四盤,四色白皮厚夾餡四盤,雞蛋印子一盤,蜜印子一盤,合圓例餑餑二盤,福祿馬四碗,鴛鴦瓜子四盤,紅白饊枝(子)三盤;乾果十二盤;鮮果六盤,分別是蘋果七個、黃梨七個、紅梨七個、棠梨八個,波梨八個、鮮葡萄十二兩;還包括一碟鹽,另外有小豬肉一盤、鵝肉一盤、羊肉一方。正月初一的大宴,雖然是皇帝請客,但是王公要掏錢。王公按爵位等級貢獻酒席所需要的酒肉,只有皇帝的御膳桌由內務府開支。王公大臣參加皇帝宴請不在於吃什麼,更多地體現了一種身份和待遇。

但是清宮過年也有吃素不吃葷的時候,大年三十晚上要吃素餡餃子,意為吃隔年飯,新舊交替,秉承上蒼之意。平時葷菜當家,過年卻吃素餡餃子,這是為什麼呢?傳說當年努爾哈赤率十三副遺甲(鎧甲)起兵創立後金時,殺傷太多無辜生靈,他登基那年的元旦,立下除夕吃素餡餃子的規矩,以紀念無辜死者。一直到光緒年間,宮廷都保留著除夕夜吃素餡餃子的習俗,以表示不忘祖先開國創業之功。當時北方冬季難以見到新鮮蔬菜,餃子的餡料主要是乾菜,如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蘑菇、筍絲,再加上麵筋、豆腐乾和雞蛋等,也是別有一番味道。

除夕夜吃餃子盼望來年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更在於儀式感。例如嘉慶四年(1799)除夕,嘉慶帝吃餃子時用的是木胎黑地描金漆的大吉寶案,寶案正中有「一人有慶」「萬國鹹寧」「甲子重新」「吉祥如意」等吉祥語,寶案上擺著四個琺瑯作料盤,分別裝醬小菜、南小菜、薑汁、醋,分別壓在四句吉祥語上。桌子上分左右擺放象牙三鑲金筷、金叉、金勺、擦手布、渣鬥(唾盂)。皇帝落座後,首領太監手捧紅雕漆飛龍宴盒跪進,內有兩隻繪有「三陽開泰」紋飾的琺瑯大碗,一碗中放素餃子六個,另一碗內盛放「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件。首領太監將碗取出,放在大吉寶案的「吉」字上,請「萬歲爺進煮餃子」,嘉慶帝才能獨自一人進食素餃子。

皇帝過年也夠累的,除夕這天午時要在保和殿賜宴群臣,下午回到乾清宮休息一會兒,晚上五六點鐘開始家宴。而皇帝的家宴出於「禮制」的約束,還要分開男女兩場,這是避免年長的皇子與非生身嬪妃接觸,想來皇帝過年吃一頓不能團圓的團圓飯也夠鬧心的。

乾隆御覽之寶印鑑

乾隆帝愛火鍋更愛蘇杭菜

從《膳底檔》可以看到皇帝膳食既保持傳統又逐漸變化,而不同皇帝對某些食物或菜品的偏愛,或許是御膳發展變化的推手。

清代入關前,皇太極在飲食上基本保持滿族的飲食特點和習俗,菜品數量不多,也不算奢華。順治朝入關後,到康熙朝的御膳也是保持這種狀況。到乾隆朝中期,御膳品種和花樣逐漸增多,這與清朝國力增強和乾隆皇帝講求口腹之慾有很大關係。

乾隆皇帝一生鍾愛火鍋,據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年的御膳單記載,這一年中吃了二百多頓火鍋,有時一天三頓火鍋,可見這位皇帝是多麼地愛吃火鍋。如今火鍋遍布大江南北的酒店飯莊,成為尋常老百姓生活的美味佳餚。

然而,乾隆皇帝不僅喜歡北方的火鍋,還逐漸喜愛上了江南的蘇杭菜。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六年四月,乾隆還不曾下江南的時候,宮廷檔案中已出現「蘇宴」二字,當時的蘇宴相當正式。皇太后五十壽辰,皇帝特下旨「著改蘇宴三日」。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第四次下江南時,對蘇州織造普福尤的家廚烹飪的飯菜大為讚賞,於二月十五日命總管馬國用賞賜張成、宋元和張東官等廚役「每人一兩重銀錁子二個」。乾隆皇帝南巡迴朝時,將張東官等蘇州織造府家廚役帶回京城,從此蘇州菜成為清宮御膳三大菜系之一。乾隆一生六次巡視江南,盡嘗大江南北的風味美食,加之江南各州府進貢到清宮御膳房的特色食材,養成了乾隆皇帝偏愛蘇杭菜的飲食習慣。

《御膳檔》中包括了《蘇造底檔》(當時的御膳房把烹製蘇杭菜的廚房稱為「蘇造鋪」,也叫「蘇灶」),檔案裡記錄了五百多道蘇州菜,還有皇帝命宮中舉辦蘇州菜的菜單。乾隆皇帝每日的膳單中,頭一道菜必是蘇州菜,經常是點名張東官製作,即使巡幸南北時,也帶著張東官等一班蘇造廚役。

乾隆四十三年(1778)東巡盛京,乾隆帝親自點名「叫張東官隨營供膳」。《盛京節次照常膳底檔》記:「八月二十六日未正,盛京保極宮進晚膳,用摺疊膳桌擺:野雞熱鍋一品、萬年青酒燉鴨子一品(張東官做)、口蘑鹽煎肉一品(鄭二做)、雞湯豆腐一品(常二做)、羊渣骨一品,後送小蝦米炒菠菜一品、燒鹿肉鹿尾燒狍子肉攢盤一品、象眼小饅首一品、棗爾糕一品、老米麵糕一品、豬肉餡提褶包子一品(張東官做)、粘米糕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一品,隨送粳米幹膳進一品,次送清水海獸碗菜二品一桌,呈進,上要餑餑二品,進畢。」

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六次南巡時,張東官七十多歲再次隨營供膳,乾隆看他腿腳不便特賞他騎馬隨行。行至靈巖山,乾隆讓和珅、福隆安傳諭旨:「膳房做膳蘇州廚役張東官因年邁,腰腿疼痛,不能隨往應藝矣。萬歲爺駕幸到蘇州之日,就讓張東官家去,不用隨往杭州。迴鑾之日,亦不必叫張東官隨往京去。」張東官入御膳房十九年,把蘇州菜打造成皇帝偏愛的宮廷菜,他也成為宮中「江南第一名廚」。乾隆皇帝喜愛蘇杭菜且格外體恤蘇灶廚役張東官,可謂愛屋及烏!

蘇杭菜是我國八大菜系之一,口味偏甜少鹽,注重食材的新鮮和本味,深受古今人們的喜愛。新中國的國宴就是主打蘇杭菜,既代表中餐美食,又適應外國人淡鹽喜甜的習慣。近期陳曉卿導演的紀錄片《風味人間》,推介的蘇杭菜超過了百分之六十。由此看來,生活在21世紀的人和幾百年前皇帝的口味多麼相似,乾隆皇帝不愧為美食家。

然而不是所有皇帝都喜歡蘇杭菜,人的口味白菜蘿蔔各有所愛。

道光皇帝偏愛吃雞蛋,連過年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雞蛋。例如道光八年(1828)正月初一早膳:「燒湯煮餑餑一品、羊肉絲酸菜鍋子一品、熘鴨腰一品、鴨丁炒豆腐一品、雞蛋炒肉一品。」皇帝過年僅吃這麼幾道菜未免有點寒酸,論食材雞蛋不是昂貴的稀缺之物,從營養角度看卻是最好的食物之一。對道光皇帝愛吃雞蛋有人解釋為清代盛世已過,國庫空虛緊衣縮食渡難關,不過道光確是一位勤政節儉的皇帝。

慈禧太后偏愛點心甜食和水果,這恐怕與其他皇帝的口味不同。炎熱的夏天午後小睡醒來,宮女會送來西瓜等時令水果、甜碗子點心。甜碗子是用新採來的果藕嫩芽切成薄片,和甜瓜的瓤拌在一起冰鎮,味道甜酸涼爽。秋冬季節缺少新鮮水果,多以果脯代替,還有點心、堅果和熱菜,總之甜字當家。在點心中有人們熟知的豌豆糕、芸豆卷、玫瑰餅、沙琪瑪等,其實這些點心小吃之類的東西,原本是宮外平民百姓吃的東西。如今這些東西冠上仿膳食品,成了人們到北京旅遊帶給親朋的伴手禮。庚子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嚇得逃出北京一年多,名曰「庚子西狩」。老佛爺「西狩」路上也不忘品嘗甜食小吃,經過山西忻州時,州官許翰度獻上麻會鎮王鳳龍製作的點心「瓦酥」,「瓦酥」是用麵粉、蛋黃、白糖、食油做成的瓦狀地方小吃,味道香甜可口,太后品嘗之後賜名「龍鳳瓦酥」。還有沿途的「應州牛腰」「孟州餅」等麵食甜餅也博得太后喜歡。

末代皇帝溥儀最喜歡西餐美味。西餐隨著洋務運動悄悄地進入清宮,清宮中增設了番菜廚房,西餐成了家常便飯。可這「遜位」的天子嫌中國廚役做出的西餐不夠地道,時不時到洋人開的西餐館去尋味正宗西餐。1924年溥儀及皇室被勒令出宮,次年他帶著家眷傭人移居天津。儘管前途渺茫心情沮喪,但絲毫沒有影響他對西餐的興趣,經常光顧租界地的西餐館。1931年溥儀當上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在偽「皇宮」中專設了西膳房。

皇帝御膳食譜由御膳房的廚師提出,經內務府同意確定,做好的飯菜由太監端到皇帝的餐桌。由於皇帝的口味和偏愛的食物不同,內務府和御膳房不得不向皇帝貼身的太監請教,每天都要準備皇帝喜歡的食物。服侍皇帝的太監特別留心皇帝的飲食喜好,如皇帝喜歡熱粥熱飯,有的菜品也喜歡熱乎乎的,太監把粥飯盛到碗裡先用手摸摸碗,溫度適合再送皇帝用。皇帝有時不一定在膳宮進餐,御膳房準備好小爐子以便「行灶」,還備有「熱鍋」(可以理解為上層盛菜下層盛湯的保溫飯盒),能隨時隨地保證熱飯熱菜供膳,可謂用心細緻周到。

皇帝不僅偏愛美食,進膳的餐具也各有所愛。康熙皇帝特別鍾愛十二隻喝酒的杯子,每隻杯子都燒制一花一詩,四季不同,左文右圖,稱「十二月花神杯」。如一月水仙杯,左文「春風弄玉來清畫,夜風凌波上大堤」,右圖為水仙花;二月玉蘭杯,左文「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右圖為玉蘭花;三月桃花杯,左文「風花新社燕,時節舊春農」,右圖為桃花……落有花篆書「賞」字印款,集詩、書、畫、印於一體,雅致的御製酒杯透出了帝王的雅趣。乾隆不滿足宮廷官窯燒制的精美瓷器,還追求金、銀、玉石等價格不菲的器皿。如在日常膳桌上經常使用的「青白玉無蓋葵花盒」「大金盤」「雙鳳金碗盒」等等。他專用的金器餐具295件、銀器餐具569件,耗資巨大,可謂十足土豪氣派。皇帝筵宴美器盛美食,體現皇家至尊至榮的地位和不可侵犯的權威。

古稀天子印鑑

東巡之旅尋味故鄉

自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十年(1671)首次東巡拜祭祖陵之後,乾隆、嘉慶、道光皇帝先後十次巡幸盛京。盛京有清祖陵三處,俗稱盛京三陵,亦稱關外三陵,即永陵(清四祖陵,在今遼寧省新賓縣)、福陵(東陵,努爾哈赤陵,在今瀋陽市東郊)和昭陵(北陵,皇太極陵,在今瀋陽市)。

康乾盛世開啟巡狩與謁陵,告慰祖先華夏統一,鞏固東北邊疆,蒐軍察吏,觀民問俗,同時也少不了遊山玩水尋味東北美食。清帝東巡從北京出發,途經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一路上都吃些什麼呢?

皇帝在宮中膳食相當豐盛,東巡路上受條件所限自然從簡,可畢竟是皇帝吃飯,天子御駕東巡「兵馬未到,糧草先行」,從京城隨駕帶的各種食材相當豐富。康熙二十一年(1682)第二次東巡,帶各種醃肉40牛車、菜餚14車。康熙三十七年(1698)第三次東巡繞道蒙古路途遙遠,內務府準備了大量米、面、油、菜及奶茶、乾果等。各衙署也紛紛進貢,慶豐司為皇帝帶上八車牛犢,掌儀司準備了各類乾果500多斤,茶房準備茶葉、奶油690斤……。

盛京內務府則要保證皇帝沿途的食材供應,以康熙第二次東巡為例,準備134頭成豬、122頭仔豬、1500隻羊及大量的雞鴨鵝等禽類。從清宮內務府及盛京內務府準備的食材來看,未見山珍海味,都是滿族人所喜食的豬、牛、羊及禽類,尤其是豬肉數量居多。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及盛京內務府不僅要保證皇帝東巡時的食材供應,每年還要向清宮進貢滿席所需的食材和東北土特產。

據盛京內務府糧莊檔案記載:每年糧莊向北京內務府繳納糧食的同時,還要交豬、牛、羊及禽類和魚,既有鮮活的又有醃製品。以乾隆朝為例,每年秋末到入冬時節都要數次上繳鮮活的禽類。乾隆十五年十一月初六日,盛京內務府為進送莊頭繳納肥鵝等物事諮外膳房章京:「莊頭交納肥鵝二十、鴨二十,網戶於三岔河捕得翹頭白魚四、花鯚魚四、鯉魚四、鯿花魚四,將此敬謹盛裝,乘送鹿尾之便,交給鑲黃旗騎校等送去。」緊接著於乾隆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十二月初十日又進貢肥鵝、鴨及白魚、鯉魚等。這些活禽和鮮魚從順治時期開始向北京進貢從未間斷。盛京將軍、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每年「皇貢」兩至三次。貢品中不僅有山珍野禽,還有東珠、蜂蜜、松子、山梨、山韭菜和山裡紅等土特產。看來皇帝很留戀故鄉的味道,這一偏愛家鄉味道的飲食習慣,也影響了數百年的清宮御膳。

從北京到盛京的一宮三陵,如今乘火車幾個小時就到了,然而在清代,皇帝東巡一次要耗時數月。皇帝藉此時機行圍演武,訓練士卒,保持王公大臣和八旗官兵英勇頑強的進取精神,沿途行圍狩獵「打牙祭」,也不失為一種樂趣。據清代比利時籍傳教士南懷仁記述,康熙皇帝第二次東巡圍獵時,僅半日就捕獲牡鹿、狼、狐狸和穴居的熊等野獸300多隻。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先在木蘭圍場舉行四次狩獵活動,又在蒙古哲理木盟伊克諾爾行圍三天,駐蹕伊木呼哈達休息兩天後又連續行圍十餘天。乾隆皇帝在巴彥、烏什杭阿「親射殪虎」(親自射殺一虎)。康熙皇帝第三次東巡在松花江上親自撒網捕魚並賦詩《松花江網魚》,詩中生動地描繪了皇帝捕魚收網時的喜悅心情和收穫肥魚的歡快場景,「松花江水深千尺,捩舵移舟網親擲。」「小魚沉網大魚躍,紫鬣銀鱗萬千百,更有巨尾壓船頭,載以牛車輪欲折。」詩中還描繪了在夜幕下的松花江畔,「邊令頒賜扈從臣,幕下燃薪遞烹炙」,皇帝和隨行臣子燃起篝火烹食活魚和品嘗野味的歡樂。

「隆」連珠印

遵照清代典制,皇帝到盛京拜祭祖陵後,還在盛京瞻仰先祖開創基業時的故居舊宮,在清寧宮祭祖「吃福肉」。吃福肉是清初皇家年俗,福肉要選全黑毛的豬,祭祀儀式後將豬肉切成大塊用清水煮,煮熟後會分給眾人,寓意把上天賜予的福分均分給大家。乾隆八年(1743),乾隆皇帝第一次東巡與宗室諸王、蒙古王公在盛京清寧宮祭祖共食福肉,皇帝說:「爾等與朕在清寧宮祭祀,皆祖宗所賜之福,亦系滿洲舊例。」批評「怡親王弘曉不佩小刀」是違背「滿洲舊例」「遺棄舊俗」;斥責道「朕食肉未畢,而誠親王、和親王便放盌匙默坐」的悖禮之行;表揚「惟達爾漢王俟朕食畢,始放盌匙,方見遵循舊習」。在吃福肉時皇帝及宗室諸王均需自用小刀割食,而且皇帝沒有吃完,宗室諸王公大臣等不許先放下碗匙等,從中可見清帝祭天祭祖的嚴格規矩和莊重的儀式感,祭天祭祖吃福肉的滿族習俗延續了有清一代。吃福肉是滿族信仰祭祀的食俗,在御膳中有些豬肉的烹製仿照祭祀時的煮肉之法,如攢盤肉就是把煮肉切片盛盤,還有背燈肉片湯、烹白肉等都是皇帝餐桌上常見的菜品,這都與清宮祭祀食肉的滿族食俗有關。

皇帝祭祖後還要賜宴文武百官。例如乾隆四十八年(1783),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在盛京故宮宴請盛京將軍、都統、副都統、侍郎、年老致仕都統、副都統及永陵、福陵、昭陵總管等以下、現任解任文武大小官員等四品以上官員,還有一路扈駕隨行的蒙古王公、八十歲以上的八旗耆老等共一百零一張宴桌。

設宴採辦食材的種類及其花費如下:

「大宴桌一張,例用:白面一百三十斤,蘇油五斤,雞蛋二百五十個,小米九升,白蜜五斤,芝麻三升六合,澄沙三升,幹綠豆粉十五斤,白糖稀五斤,白鹽一斤,白豬油三十斤,白糖三十四斤,細桃仁八斤,黑棗五斤,桃仁一斤,圓眼一斤,紅花水三斤,紅棉二十張,枝子八兩,靛花五兩,菠菜葉十斤,崗榴六個,蜜梨二十五個,紅梨十五個,秋梨十五個,檳子四十個,沙果四十個,蘋果二十個,桃十二個,鮮葡萄五斤,烏梨一斤,風枝一斤,桂圓一斤,白葡萄乾一斤,松仁一斤八兩,榛仁二斤。採買這一桌食材共用銀二十三兩四錢五分五釐。

跟桌一百張,每張例用:面一百二十斤,蘇油二十九斤,小米九升,雞蛋八十個,蜜三斤八兩,白糖稀一斤,白糖三斤,紅花水四兩,紅棉一張,崗榴七個,紅梨七個,糖梨七個,蜜梨七個,鮮葡萄一斤八兩,荔枝八兩,圓眼八兩,西葡萄八兩,榛仁一斤,松仁一斤,桃仁一斤,黑棗一斤,紅棗一斤,紅梨片八兩,採買以上一百桌食材共用銀七百四十四兩六錢。

羊三十七隻,共用銀七十五兩六錢。

採辦以上食材共用銀八百四十三兩六錢五分五釐」。

雖然沒有查到這次筵宴的膳單,但是從使用的食材看,僅有羊肉,其餘是甜點、水果和堅果,未見以往滿席當家的豬牛羊和禽類肉食。在陪都盛京故宮這次筵宴的菜品基本是涼食,雖然用羊三十七隻也是膳房事先煮熟冷盤上桌,水果、甜品居多是滿族食俗的特點,算是名副其實的盛大冷餐會。

(本文摘自2019年第4期《檔案春秋》,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原文注釋從略,圖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清宮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兩餐,乾隆偏愛蘇杭菜
    從白山黑水走出來的滿族八旗貴族入主紫禁城後長期實行一日兩餐。到清末,宮廷裡接通電源有了電燈,才逐漸把兩餐制改為三餐制。以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的御膳為例:卯初二刻,請駕,伺候冰糖燉燕窩一品(用春壽寶盤金鐘蓋)。
  • 清代宮廷御膳吃什麼又怎麼吃?有些地方可能和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乾隆和皇后。魏瓔珞就不放了,覺得醜電視劇裡說的是乾隆朝的事兒,那咱們就從乾隆那會兒說起。乾隆時代是清朝最隆盛的時代,其飲食也是清朝歷代中最豪華的。第三是蘇杭菜。乾隆帝前後六次下江南,每次都行幸蘇、杭二州。當時的蘇、杭,非常繁華,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而著稱於世,地方民眾也會以盛大的儀式歡迎皇帝的駕臨。乾隆帝特別嗜好蘇杭菜,命人編制了膳底檔(飲食方面的檔案)。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巡幸東北地區時,還命蘇州廚師張東官作為御膳房廚師隨行。
  • 饕餮中國︱清宮御膳中真的有「滿漢全席」嗎
    皇帝肚裡能盛飯「宰相肚裡可撐船」,這是人所共知的一句俗話。可是,皇上肚裡能盛飯,大家未必都知其詳。清代皇帝每天只吃兩餐,叫「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後即早晨六七點鐘。「晚膳」時間在午、未兩個時辰約十二時至十四時(下午二時)。清代皇帝每餐要吃多少食物?
  • 古代皇帝的御膳是什麼水平?
    這樣一道道傳下去,不等回聲消失,幾十名穿戴整齊的太監組成的隊伍已經走出御膳房。太監們抬著大小七張膳桌,捧著幾十個繪有金龍的朱漆盒,浩浩蕩蕩地直奔養心殿而來。清朝乾隆年間皇帝的菜譜,每頓飯120道菜,一張桌子都擺不下,遠處的菜品需要皇帝指揮太監們拿過來。
  •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句話相信有不少人都聽說過,也是關於一日三餐的養生之道,其意思是早上必須要吃的豐盛,營養全面,午餐可以吃的平淡一些,但是要吃飽,晚上就儘量少吃一些,七八成飽就可以了,但事實上,一日三餐還不過是近代的說法而已,古時候,甚至還不止是中國,像古希臘,印度,等地區都只是一日兩餐的說法,基本上也就是日出一餐,黃昏一餐而已。
  • 早晨四點起床,晚上九點睡覺:乾隆皇帝這樣度過一天
    這就意味著,乾隆皇帝在4點鐘時就要起床了。當乾隆皇帝的寢宮裡出現了燈光,當班的太監、宮女就得打起精神,進來服侍乾隆皇帝更衣。乾隆皇帝更衣完畢,第一件事是到坤寧宮進行朝祭。坤寧宮位於交泰殿後面,這裡每天都要舉行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動。
  • 乾隆皇帝一天都是怎麼度過?早晨四點起床,晚上九點睡覺
    乾隆皇帝更衣完畢,第一件事是到坤寧宮進行朝祭。 坤寧宮位於交泰殿後面,這裡每天都要舉行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動。遇到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兩天,皇帝、皇后更要齊齊上陣,親自祭神。 朝祭結束,5點鐘左右,乾隆皇帝飲了一碗冰糖燉燕窩。這是早膳之前的一道點心。到了6點鐘,乾隆皇帝傳早膳。
  • 《御茶膳房》檔案揭示清代宮廷裡的飲食偏好
    清代宮廷飲食的食事規模、禮儀建制、管理模式、文化積累等,均超越了在其之前的任何皇朝。與既往封建國家宮廷飲食文化相比,清代宮廷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保存了約近二億字的膳事實錄——— 《御茶膳房》檔案。這是一份研究清代宮廷典章制度、經濟生活,以及清代社會文化等不可或缺的實錄資料庫。清統治者對宮廷生活的制度性管理始於雍正中期,清宮膳事檔案文錄亦始於此時。
  • 108道御膳還不夠吃?為什麼天天山珍海味的清朝皇帝都是瘦子呢?
    阿餓君就表示不服,我們雄才偉略的乾隆爺在日常開銷方面也是自奉儉約面對大臣的邊哭窮邊說著:「臣每晨餐不過雞子(即雞蛋)四枚而已。」況且,即使皇帝坐擁三千佳麗也不得留寵妃在寢宮過夜!每日享有108道御膳,但卻不能隨意和任何人一起用膳。由此可見皇帝的宮廷生活也不見得稱心如意吶!
  • 舌尖上的古代著名風流長壽皇帝——乾隆,與他那些年心儀的美食
    跟美食最能畫上等號的古代名人當屬蘇東坡蘇大學士,最搶鏡的皇帝莫過於乾隆皇帝。清朝的乾隆皇帝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然而行程並沒有結束,乾隆的足跡有時深入中部腹地,有時甚至遍布到更遠的廣西,這裡就不一一做介紹了。說完那麼多宮廷外的美食,我們再來說說那些大清御膳房的美食,看看乾隆帝在自己家都吃些啥?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直至明代,常人仍多習慣兩餐。明初洪武年間,宮中飲食相當儉樸,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進二膳。根據清宮檔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單,乾隆帝每天只吃兩頓正餐,分別叫「早膳」和「晚膳」。這種情況在近代中國仍極為普遍。
  • 打破你對御膳的幻想:清代御膳又費錢,還不怎麼好吃
    說起御膳,很多人都會覺得非常高大上,皇室有錢,所以能吃到各種美味。御膳的確貴,但味道不一定好,而且吃起來也不舒服。御膳很奢侈清代從乾隆開始,御膳變得非常鋪張浪費。皇帝和皇太后每頓飯108道菜,皇后96道,皇貴妃64道,並且宮裡的盤碗比外邊的大,所盛的食物自然就比較多。
  • 專研故宮美食40年,80餘篇御膳檔案,她用一本書揭秘宮廷生活!
    《故宮宴》按農曆十二月為章節,以薦新的角度出發,結合《膳底檔》的記錄,用80餘篇御膳檔案,並輔以80餘道皇家復刻美食,介紹皇宮中不同時節的飲食文化內容,勾勒出皇家生活百態,朝堂盛衰,宮廷趣聞。所謂薦新,是一種祭拜儀式。
  • 古代皇帝的一日三餐在朋友圈火了,網友:吃飯和御膳差距果真很大
    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看到過關於古代皇帝的電視劇,在那些影視劇之中,我們不難發現皇宮裡面的貴人的飲食結構是非常地奢華的,尤其是皇帝,最基礎的區別,皇帝的吃飯是使用的御膳這個詞語,而其他人就只是用吃飯兩個字,那麼吃飯和御膳之間存在什麼差異呢?那我們來研究一下乾隆皇帝都是吃什麼的吧!
  •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真的很好吃嗎?每頓上百道菜,卻經常餓肚子
    ▲想吃口新鮮荔枝在古代可不是容易事這種運輸方法,聽上去就麻煩的要命,但關鍵是,費了這麼大的人工和精力,皇帝還是吃不上幾個。根據史料記載,乾隆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福建送來的荔枝成熟了,數量可觀——整整四十個。
  • 甄嬛傳:華妃和甄嬛為什麼偏愛自己的小廚房,而嫌棄御膳房的吃食
    甄嬛懷著龍鳳胎的時候,槿汐從小廚房端來一碗安胎定神的桑寄生杜仲貝母湯,甄嬛便說這湯不錯,同樣是安胎定神,可比那些苦得倒胃的安胎藥強多了。為什麼有了小廚房的妃子幾乎都不怎麼吃御膳房的食物呢?御膳房位於紫禁城東路、南三所西側,是清朝掌管宮內備辦飲食以及典禮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務的機構,隸屬內務府。
  • 專家說,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有益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戰國到先秦為一日兩餐的飲食基礎先秦之前我國古代還是講究的一日兩餐文化,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殷商時期時候也是如此,第一餐為最重要的一餐,稱之為「大食日」,而第二餐便是「小食」,這種文化一直到先秦的時候都是如此
  • 清朝皇帝吃飯有多浪費?一頓飯吃掉百姓300年收入,難怪亡國
    有這樣一種傳言道:清朝皇帝的一頓飯,就要吃掉普通百姓300年的收入。那麼,這種傳言是真的嗎?皇帝每天都吃些什麼?我們常說的「御膳房」,實際上是「御茶膳房」的簡稱。而它也並非在清兵入關時就存在,而是經過了數代後,才終於在清廷中紮下了根。在關外時,由於物質條件不足,清朝皇室還沒有「御膳房」的概念,所以是靠「茶飯處」給皇家供應飯菜。
  • 宮廷劇中,皇帝都愛吃御膳房做得什麼菜?部長教你做宮廷菜
    影視片和一些文學作品,經常看到皇帝用餐上的菜一般都是百道,其實這是有些過於誇張,清朝皇帝用膳這個菜其實每餐的量不一樣,一般來說在15—25道菜之間,只有慈禧時期,她的菜要48道左右,每逢過年過節需要108道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