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天吃兩餐,你覺得哪一餐可以去掉呢,晚上嘛,還是皇帝般的早餐?還是補充體力和腦力的午餐?
勞動一天回到家裡,飢腸轆轆的,你還睡得著嗎?
所以說,老祖宗留下來的習慣,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然,也有很多人,早餐午餐一起吃,已經習慣了一日兩餐,還是可以堅持下去,
不能說哪一種習慣對身體就一定有好處,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國家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專家。
總是提出一些很稀奇古怪的理論,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關鍵是,不要強行改變別人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健康習慣,好嗎?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的豐富,「一日兩餐」變為現在的「一日三餐」,這裡面都是有原因的,現在為何回到幾千年前?
民以食為天,不論古今,吃飯對人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
古人不似現在,對於飲食是非常有講究的,現在一日幾餐都隨自己意願,普通情況下是一日三餐,分為早、中、晚,但是古人並非如此。
在早些時候古代是沒有晚餐一說,他們每日只需吃兩頓即可,是為「一日兩餐」,而後隨著朝代的改變,才慢慢的變為「一日三餐」。
那麼「一日兩餐」有何種講究呢?又是如何變得現在的「一日三餐」呢?
「一日兩餐」的來由
《黃帝內經》中有記載:「飢則求食,飽則棄餘」。
其實這也是遠古時代人們對於飲食遵循的一個道理,當時人們認為只有肚子餓了才需要吃東西,並沒有固定的飲食時間和習慣,僅僅只是果腹而已。
隨著人類社會在一點一點的進步,尤其是封建社會建立之後,大家便慢慢的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在上古商朝的時候,對於固定飲食時間已經有初步的概念,隨後在先秦的時候才正式的出現了「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
每日起床後的7點到9點左右是吃早飯的時間,也被稱之為「朝食」,是兩餐中非常重要的一餐,因沒有午餐一說,只有早餐吃飽之後,才能在白日裡有精神做事。而到了下午三點到五點,也就是即將傍晚時分的時候,才會吃第二餐,稱之為「餔食」。
古人對於吃飯時間把握得非常精確,因為照明多方面問題,古人認為白日的時間尤其珍貴,應當把握住時間,該做農活的不可耽擱,學習也應當抓緊時間。
所以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孔子的弟子宰予白日睡覺,而被孔子訓斥「朽木不可雕也」。當時的人們認為,每日工作學習的時間也僅僅只是6個多小時了,還不用於幹正事而睡覺,是一件非常讓人痛心的事情。
與現代的飲食習慣有所相同的是,每日的「朝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確保當天身體是否能夠獲取足夠的能量,更是因為在早餐時分,通常會將傍晚的食物一同準備好,也就是「餔食」吃的便是早上的剩菜剩飯。
在《說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飧,哺也。」
「飧」指的就是晚飯的意思,這話說的便是晚飯將早上剩下的熟食熱一下即可,不會再重新做飯了。
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早期古代社會每日只需吃兩頓即可?
1、古代能源非常的缺乏,很多事情只能在白日太陽光的照明下完成,而一旦到了傍晚時分,天空慢慢的變暗之後,能夠照明的東西幾乎是沒有的。
所以才會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說法,古代人在白日裡時間本就有限,傍晚之後又沒有其它的休閒項目,所以休息時間很長,所需的能量也不比現代大,一日兩餐也是能夠確保身體的正常能量需求的。
2、雖說我國乃泱泱大國,但是由於古代農作物的產量並不高,並且還有許多未開發之地,所以對普通群體來講,食物也是非常珍貴的,如若遇到天災人禍,還很有可能會朝不保夕。所以古人在飲食上才開始每日只吃兩頓,也不乏有節約糧食的意思。
3、我國古代徵戰也是不斷的,當權者為了朝廷的穩定和群眾的安全,在晚上會有宵禁一規定,就是不允許夜間活動,既無活動了自然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能量,大多到了晚上也就自然休息,不用像現代人一樣還會有宵夜一說。
古人每日飲食只需要兩餐,揪其根本原因,也是與其當時的生產能力與經濟條件是有重要的關聯的。
我國古代對於生育子女有著異常的執著,即便是再貧困的家庭中都可能會有好幾個孩子,認為養孩子家庭勞動力會增加,而且也有防老一說。
所以本就不富裕的情況下再養育這麼多孩子,能每日吃上兩頓飯已是奢望,有些貧困家庭甚至每日只吃一頓即可。
朝代的更替影響著飲食習慣
從古到今,朝代在更替,每個朝廷的習慣和制度是與當權者息息相關的,在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年代,很多習慣和制度也是朝廷當權者一堂之言而已。
當然,還有一個特別的群體,在飲食上與普通人有明顯的區別。我國信佛之人非常多,在佛教之中有一個戒律,便是「過午不食」,指的便是午後是不允許吃東西的,就說明這些佛教之人每日只吃一頓即可,《五燈會元》中就有此戒律。
當然,普通的信眾只是在特殊的日子裡吃素而不食葷腥。
戰國到先秦為一日兩餐的飲食基礎先秦之前我國古代還是講究的一日兩餐文化,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殷商時期時候也是如此,第一餐為最重要的一餐,稱之為「大食日」,而第二餐便是「小食」,這種文化一直到先秦的時候都是如此,直到後來才慢慢的有所改變。
在《左傳》中就有「餘姑剪滅此而朝食」的例子,說春秋時期兩國相戰,齊侯輕敵,以為在敵軍吃早飯前打仗就可以勝,結果因輕敵而吃了敗仗。
對於先秦之前的兩餐文化也是有一些模糊情況的,比如在《莊子·逍遙遊》中有過這樣的一句話,「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這裡的三餐被一部分後人解說特指的是一天,也有說是極少數情況下也不免有人每日食三餐,但絕非主流飲食文化。
兩漢乃兩餐到三餐文化的過渡《漢書·淮南厲王傳》中這樣的記載,說的就是在劉長被廢棄之後,有人奏請給他的待遇中便有「皆日三食」,可見當然已經有了很多權貴之人,每日吃三頓的先例了。這也是我國古代一日兩餐到三餐文化的一個過渡階段。
當然,三餐文化到目前來講還並不普遍,普通的民眾依舊講究的是一日兩餐。
但是在《白虎通·禮樂》中又有記載,皇帝每日的飲食甚至還會有四餐,不同時間吃食稱呼不同,分別為平旦食、晝食、餔食和暮食,而暮食則就是晚餐的意思了。
其實兩漢時期在普通民眾裡面,也並非完全沒有三餐文化的轉變趨勢的,西漢時期有一詞語到「寒具」,其實指的就是小點心吃食,雖然並不能稱之為一餐,但是畢竟與以往完全的兩餐文化有所不同,這也是奠定了由兩餐到三餐轉變的一個基礎。
而到了東漢時期的時候,三餐文化已經開始慢慢的普遍了,成為了一種全新的飲食機制。
也有記載說清朝皇帝的飲食實際上是「明二暗四」,指的就是雖制度上是兩餐,但是除去這兩餐之外,皇帝陛下還會有「早點」可食,晚上也會有人準備好「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