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說,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有益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2020-12-17 四季三餐一日

如果一天吃兩餐,你覺得哪一餐可以去掉呢,晚上嘛,還是皇帝般的早餐?還是補充體力和腦力的午餐?

勞動一天回到家裡,飢腸轆轆的,你還睡得著嗎?

所以說,老祖宗留下來的習慣,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

當然,也有很多人,早餐午餐一起吃,已經習慣了一日兩餐,還是可以堅持下去,

不能說哪一種習慣對身體就一定有好處,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國家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專家。

總是提出一些很稀奇古怪的理論,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關鍵是,不要強行改變別人的生活習慣,尤其是健康習慣,好嗎?

隨著時代的進步,物質的豐富,「一日兩餐」變為現在的「一日三餐」,這裡面都是有原因的,現在為何回到幾千年前?

民以食為天,不論古今,吃飯對人來說是最為重要的事情之一。

古人不似現在,對於飲食是非常有講究的,現在一日幾餐都隨自己意願,普通情況下是一日三餐,分為早、中、晚,但是古人並非如此。

在早些時候古代是沒有晚餐一說,他們每日只需吃兩頓即可,是為「一日兩餐」,而後隨著朝代的改變,才慢慢的變為「一日三餐」

那麼「一日兩餐」有何種講究呢?又是如何變得現在的「一日三餐」呢?

「一日兩餐」的來由

《黃帝內經》中有記載:「飢則求食,飽則棄餘」。

其實這也是遠古時代人們對於飲食遵循的一個道理,當時人們認為只有肚子餓了才需要吃東西,並沒有固定的飲食時間和習慣,僅僅只是果腹而已。

隨著人類社會在一點一點的進步,尤其是封建社會建立之後,大家便慢慢的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

在上古商朝的時候,對於固定飲食時間已經有初步的概念,隨後在先秦的時候才正式的出現了「一日兩餐」的飲食習慣。

每日起床後的7點到9點左右是吃早飯的時間,也被稱之為「朝食」,是兩餐中非常重要的一餐,因沒有午餐一說,只有早餐吃飽之後,才能在白日裡有精神做事。而到了下午三點到五點,也就是即將傍晚時分的時候,才會吃第二餐,稱之為「餔食」

古人對於吃飯時間把握得非常精確,因為照明多方面問題,古人認為白日的時間尤其珍貴,應當把握住時間,該做農活的不可耽擱,學習也應當抓緊時間。

所以在《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孔子的弟子宰予白日睡覺,而被孔子訓斥「朽木不可雕也」。當時的人們認為,每日工作學習的時間也僅僅只是6個多小時了,還不用於幹正事而睡覺,是一件非常讓人痛心的事情。

與現代的飲食習慣有所相同的是,每日的「朝食」是非常重要的,不僅確保當天身體是否能夠獲取足夠的能量,更是因為在早餐時分,通常會將傍晚的食物一同準備好,也就是「餔食」吃的便是早上的剩菜剩飯。

在《說文》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飧,哺也。」

「飧」指的就是晚飯的意思,這話說的便是晚飯將早上剩下的熟食熱一下即可,不會再重新做飯了。

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早期古代社會每日只需吃兩頓即可?

1、古代能源非常的缺乏,很多事情只能在白日太陽光的照明下完成,而一旦到了傍晚時分,天空慢慢的變暗之後,能夠照明的東西幾乎是沒有的。

所以才會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說法,古代人在白日裡時間本就有限,傍晚之後又沒有其它的休閒項目,所以休息時間很長,所需的能量也不比現代大,一日兩餐也是能夠確保身體的正常能量需求的。

2、雖說我國乃泱泱大國,但是由於古代農作物的產量並不高,並且還有許多未開發之地,所以對普通群體來講,食物也是非常珍貴的,如若遇到天災人禍,還很有可能會朝不保夕。所以古人在飲食上才開始每日只吃兩頓,也不乏有節約糧食的意思。

3、我國古代徵戰也是不斷的,當權者為了朝廷的穩定和群眾的安全,在晚上會有宵禁一規定,就是不允許夜間活動,既無活動了自然也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能量,大多到了晚上也就自然休息,不用像現代人一樣還會有宵夜一說。

古人每日飲食只需要兩餐,揪其根本原因,也是與其當時的生產能力與經濟條件是有重要的關聯的。

我國古代對於生育子女有著異常的執著,即便是再貧困的家庭中都可能會有好幾個孩子,認為養孩子家庭勞動力會增加,而且也有防老一說。

所以本就不富裕的情況下再養育這麼多孩子,能每日吃上兩頓飯已是奢望,有些貧困家庭甚至每日只吃一頓即可。

朝代的更替影響著飲食習慣

從古到今,朝代在更替,每個朝廷的習慣和制度是與當權者息息相關的,在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年代,很多習慣和制度也是朝廷當權者一堂之言而已。

當然,還有一個特別的群體,在飲食上與普通人有明顯的區別。我國信佛之人非常多,在佛教之中有一個戒律,便是「過午不食」,指的便是午後是不允許吃東西的,就說明這些佛教之人每日只吃一頓即可,《五燈會元》中就有此戒律。

當然,普通的信眾只是在特殊的日子裡吃素而不食葷腥。

戰國到先秦為一日兩餐的飲食基礎先秦之前我國古代還是講究的一日兩餐文化,在甲骨文中就有相關的記載,殷商時期時候也是如此,第一餐為最重要的一餐,稱之為「大食日」,而第二餐便是「小食」,這種文化一直到先秦的時候都是如此,直到後來才慢慢的有所改變。

《左傳》中就有「餘姑剪滅此而朝食」的例子,說春秋時期兩國相戰,齊侯輕敵,以為在敵軍吃早飯前打仗就可以勝,結果因輕敵而吃了敗仗。

對於先秦之前的兩餐文化也是有一些模糊情況的,比如在《莊子·逍遙遊》中有過這樣的一句話,「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這裡的三餐被一部分後人解說特指的是一天,也有說是極少數情況下也不免有人每日食三餐,但絕非主流飲食文化。

兩漢乃兩餐到三餐文化的過渡《漢書·淮南厲王傳》中這樣的記載,說的就是在劉長被廢棄之後,有人奏請給他的待遇中便有「皆日三食」,可見當然已經有了很多權貴之人,每日吃三頓的先例了。這也是我國古代一日兩餐到三餐文化的一個過渡階段。

當然,三餐文化到目前來講還並不普遍,普通的民眾依舊講究的是一日兩餐。

但是在《白虎通·禮樂》中又有記載,皇帝每日的飲食甚至還會有四餐,不同時間吃食稱呼不同,分別為平旦食、晝食、餔食暮食,而暮食則就是晚餐的意思了。

其實兩漢時期在普通民眾裡面,也並非完全沒有三餐文化的轉變趨勢的,西漢時期有一詞語到「寒具」,其實指的就是小點心吃食,雖然並不能稱之為一餐,但是畢竟與以往完全的兩餐文化有所不同,這也是奠定了由兩餐到三餐轉變的一個基礎。

而到了東漢時期的時候,三餐文化已經開始慢慢的普遍了,成為了一種全新的飲食機制。

也有記載說清朝皇帝的飲食實際上是「明二暗四」,指的就是雖制度上是兩餐,但是除去這兩餐之外,皇帝陛下還會有「早點」可食,晚上也會有人準備好「晚點」。

相關焦點

  • 據說有專家提議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
    對於這個提議小編本人完全不能接受啊!!!因為我不止一天三餐,夜裡十一二點沒睡的話,還要吃頓宵夜呢,你讓我改吃兩餐,這不是要我命嗎?!古人是雞鳴而起,日落而息!所以專家們啊,你要一日兩餐,請問你體會過我們吃貨的感受嗎,體會過我們這些夜生活豐富的年輕人的感受嗎?哈哈哈哈哈哈哈,話回正題,一日兩餐的餐飲制度據說在宋朝之前如此,因為糧食有限,農業以及經濟問題,而且很多地方晚上是有宵禁的,所以普通的百姓們是一天只吃兩頓飯的,只有皇室是四餐,諸侯三餐。
  • 說,將餐飲制改為一日兩餐,有利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如果你能吃兩天的早餐,你覺得怎麼樣?還是一頓午餐來補充身心能量?回家一天工作,餓了,你還能睡嗎?因此老祖宗的習慣有一定的道理。當然,也有很多人一起吃早餐和午餐,他們習慣一日兩餐,而且還能堅持下去,當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說什麼樣的習慣對國家有益時,我們不知道什麼樣的習慣對我們的國家有益。總是提出一些很奇怪的理論,讓人覺得奇怪。
  • 為了減脂飲食不吃晚飯,改為一日兩餐,好還是不好呢?
    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一日兩餐,只要自己身體覺得舒服,就沒有什麼不好。很多人可以適應一日三餐改為兩餐,但是有些人卻適應不了,覺得會有餓的感覺,腸胃難受,而且有些人會因為突然的餐食習慣改變而營養不良造成爆瘦,這樣的話是不建議突然由三餐改為兩餐的,假如就想改為兩餐,可以慢慢的改,先把三餐的食量降低,再慢慢改為兩餐。
  • 中國是何時將一日兩餐提高到一日三餐的?
    如今很多過人都講究一日三餐的生活,然而在宋朝以前,中國人講究一日兩餐,古人吃飯的時間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第一頓飯叫朝食,大概在早上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哺食,一般在下午的四點左右,在農耕社會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一日兩餐的生活也成了主導,人們過著簡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娛樂生活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因此一到晚上都早早入睡了
  • 農村人一日兩餐成習慣,難道是為了節儉?真比3餐更利於消化嗎?
    農村人一日兩餐成習慣,難道是為了節儉?真比3餐更利於消化嗎?在許多地方的農村地區,人們在日出時工作,在日落時休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每天只吃兩頓飯,這讓很多人感到驚訝。畢竟城市裡的許多人習慣了一天三頓飯的規則。有時他們在外面工作。
  •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個習俗據說是一直流傳到宋朝時期才改變,然而翻閱史料,我們會發現即使是宋朝,也不過是經常出現一日兩餐的說法,換句話說,一日三餐在宋朝時期是不怎麼普及的,當然了,你要是說官宦之家,那就多種多樣了,他們即便是夜夜笙歌,每天都飲酒作樂,也是常有的事情,跟正常的健康作息就沒有關係了,再來說說我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通過乾隆皇帝,我們可以知道,皇上的膳食是一日三餐的
  • 介休人一日兩餐制
    在本書《介休人的傳統美德》一節,論及介休人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王先生認為:介休人生活講究,喜好美食,但也很節儉,一日兩餐就是明證。    我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考察和對史料的查詢後,覺得這種提法不是太確切。我認為,兩餐制的習俗淵源已久。
  • 一日兩餐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中老年人更適合怎麼吃?
    如何吃飯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畢竟吃的是否正確也影響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對於怎麼吃這方面,形成了很多流派,有些人覺得要每頓飯少吃點,也有人會認為飯要正常吃,不然會影響到人體吸收營養,而在生活中,也有了一日兩餐的出現,那麼這種飲食習慣好不好呢?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堅持一日兩餐,到底對身體好不好?
  • 從一日三餐變為一日兩餐會更好嗎?這個還真的是因人而異
    雖說人離不開「一日三餐」,但是很多人也有著一日少食多餐或者一日兩餐等習慣,通常堅持不吃晚飯通常有幾個原因,首先,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我老家的一個我叫她老姑的人,在吃飯上非常注意,每餐只吃8分飽,一天只吃兩餐,晚上不吃,吃飯絕不吃多,吃餃子的時候也必須數著個數,你要想讓她多吃一個都難
  •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若是改成一日兩餐會如何?答案被說出
    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如果一天只吃一頓,習慣了也能堅持,但人活世上,早餐、午飯、晚飯、一日三餐,也是享受生活。三餐合一起,只吃一頓,省了時間,缺了煙火。我想大家也知道,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王朝的戰爭中度過,而大中華差不多就是農墾大國,以農民為主,而農民保持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出晚歸,早飯吃完,待勞作完成回家就是晚餐。
  • 一日兩餐變為一日三餐的漢代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新佳餚—濯雞
    最早我們吃飯習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到了漢代才將一日兩餐變為了一日三餐,也稱「三食」漢代的用餐時間可以說是有著嚴格的規定。我們所說的早餐漢代人一般稱為「寒具」在天色微明之後就可以吃早餐了;第二頓飯稱為「中飯」或者「過中」在正午時刻;第三頓又稱為「晡食」大約在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
  • 為何古人一日兩餐?有錢人和窮人高度一致,真實原因卻大相逕庭
    所謂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保障,人們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如今的人們是一日三餐,缺一不可,不僅要吃夠次數,還要注重質量,隨時時代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穩步的提升,早餐吃多少,午餐吃什麼,晚餐什麼時候吃,這些都有科學合理的搭配,除了一些對自己身材有所顧忌的人
  • 飲食歷史趣聞: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我們走了三千年的路
    但是古代人不一樣,他們採用的是兩餐制,一般來說是在七八點鐘吃第一頓飯,下午三四點左右吃第二頓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一、 符合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習慣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講究一個「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因此你需要不斷地努力種田,這樣才能夠滿足你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 吉祥航空臨時調整客艙餐飲服務:所有餐食改為點心盒
    (原標題:吉祥航空臨時調整客艙餐飲服務:所有餐食改為點心盒)
  • 古人一日兩餐變成了現在一日三餐,歷史演變已外,還有這些人作祟
    後來到了商代,人們就實行了一天兩頓飯的制度。當然你要是富有,吃幾頓也沒人把你怎麼滴。實行的一日兩參的時間是上午7點至9點為主要吃飯時間,你可以吃得飽飽的,這樣幹活才有體力嘛。下午3點至5點為就是晚飯時間了。不過,到了南宋時期,有制度明確規定一天只能吃兩頓,哪怕你是達官貴族。
  • 秦漢時期的民間飲食:一日兩餐
    導讀:秦漢時期,人們都是一日兩餐。1975年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現一座秦墓,墓主人名「喜」,在安陸縣(今屬湖北雲夢、安陸一帶)、鄢(yān)縣(今屬湖北宜城)做過縣吏。該墓出土竹簡《傳食律》、《倉律》規定了人要一日兩餐。第一次進餐在上午八九點鐘,曰「朝食」;第二次進餐在下午三五點鐘,叫「餔(bu)食」(餔是傍晚時吃的飯)。
  • 經常微笑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請保持微笑吧!
    經常微笑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請保持微笑吧!微笑可以表達我們內心的喜悅,讓我們整個人精神狀態看起來比較飽滿。微笑可以讓我們的臉部肌肉收縮,讓我們的面部表情更柔和。一個笑逐顏開的面容是每個人都比較喜歡的。笑一笑如果你經常保持微笑,你的心情也一定是特別開朗的。身心愉悅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增強人的免疫力的,可以抵禦外界的不良氛圍。
  • 一日三餐和一日兩餐,哪個對身體最好,吃錯了要及時改正哦!
    一日三餐是我們的一個主流飲食習慣,那麼生活中也是有不少人是一日兩餐,那麼到底是一日三餐好還是一日兩餐要好呢?哪個對腸胃更好?哪個更符合身體規律呢?                                                                                                         有一句話說的好,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就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少吃的意思。
  • 陝北人的一日兩餐文化
    人活著不就是為了一口吃食嗎,這話不錯,我們作為一個高等動物,吃飯是最基本的,是維持我們生命得以繼續的基礎。放學也早,中午之前肯定能回家吃上飯。想想現在,我已經上班了,發現城市的孩子早上上學特別晚,太陽都出來了吧,更厲害的是,上班族有10點去上班的,而且可以遲到。路途遠是一方面,主要還是為了早上留足吃早餐的時間。雖然高中老師要求吃早餐,畢竟正是需要身體的時候,大腦在上午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沒有好的營養補充還怎麼學習,怎麼學好。
  • 社會餐飲入局團餐能否服「水土」?專家稱:優勝劣汰,團餐迎來洗牌期
    長江網12月17日訊(記者黃麗娟)武漢豔陽天集團宣布進軍團餐市場。有關專家指出,團餐與社會餐飲,雖然都是餐飲行業,但二者有本質區別,企業基因、管理模式、運營方法等完全不同,社會餐企入局團餐能否服「水土」還有待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