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兩餐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中老年人更適合怎麼吃?

2020-12-22 網易新聞

如何吃飯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畢竟吃的是否正確也影響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對於怎麼吃這方面,形成了很多流派,有些人覺得要每頓飯少吃點,也有人會認為飯要正常吃,不然會影響到人體吸收營養,而在生活中,也有了一日兩餐的出現,那麼這種飲食習慣好不好呢?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

堅持一日兩餐,到底對身體好不好?

一日兩餐,得到了國外營養人士的普遍認同,也存在著合理的依據。研究發現,食物從進入口腔到完全消化的時間在6到8小時之間。在食物完全消化之後再進食,是最為合理的飲食習慣。早上7點左右起床吃第一頓早餐,直到下午一點左右開始吃午餐,晚餐直接省略,也就更符合食物的消化規律。其他的時間段餓了怎麼辦?沒有食物消化的階段胃又在幹什麼呢?

睡覺之前餓了可以適當地補充水果,起到解餓目的就行。如此一來,就不會影響到胃的休息了。按照傳統觀點,飢餓是身體氣化的一種表現,適當的飢餓可以幫助身體更好地消化和清理垃圾。夜間睡覺之時,身體就恰恰在進行這種改變,胃可以得到更好的休息,從而為第二天的飲食做準備。很顯然,堅持一日兩餐的人對身體有益而無害的。

有些人堅持一日兩餐,腸胃卻吃出了問題?

原因就在方法上,中國人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的正常飲食,從三餐到兩餐的過渡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就可以達成的。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周末進行過渡,周末逐漸改掉不吃晚餐的習慣,使得身體慢慢適應,在逐漸適應後再形成一日兩餐的習慣。多數人的腸胃問題,都是在過渡期發生的,由於過於急躁,忽視了胃的適應能力也會出現。

當然,一日兩餐也有著缺點,它更適合中老年人群。由於中老年人身體的代謝速度更慢,對熱量的需求也就變低了,身體也能更快速地適應一日兩餐的情況。只要注意飲食搭配,合理均衡吃兩餐,也就更有利於中老年人的健康。一日三餐,也就更加適合年輕人了。

為什麼說一日三餐對年輕人更加合適呢?

一方面是年輕人新陳代謝快,另一方面是營養和卡路裡方面的工作學習壓力大。尤其是三十歲左右的年齡,正是身體開始頂峰抓緊走向下坡路的開始,一日三餐自然是更符合年輕人的營養需求了。多數年輕人為了減肥,嘗試一日兩餐,結果也是沒有讓脂肪降下來,反而是傷了脾胃,完全划不來。

除此以外,一日三餐也更適合身體已經出現健康隱患的人。就拿糖友來說,為了控制血糖,一日三餐是不夠的,還需要做到一日多餐。所以說,每個人的飲食習慣都不一樣,要根據自己的健康和營養需要來選擇,不能盲目效仿他人。

在飲食選擇上,健康的中老年人更適合一日兩餐,而其他人最好一日三餐保持不變,不要隨意調整。一方面,還要注重飲食的營養搭配,蔬菜水果肉類搭配,粗糧細糧搭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堅持每天吃兩餐和三餐,有什麼區別?不同年齡人群選擇不同!
    日常生活中,關於我們常見的吃飯也是有一些爭議存在的,比如對於每天吃兩餐和三餐,到底哪個對身體更加健康,也是各自各的說法。對於減肥和迫切養生需求的朋友來說,每天吃兩餐是很正常的情況,甚至有些人已經堅持了很多年,那麼這種飲食到底好不好呢?堅持每天吃兩餐和三餐,兩者有什麼不同?醫生告訴你大實話!
  •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
    一日三餐,一日兩餐,哪種方法更科學?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這句話相信有不少人都聽說過,也是關於一日三餐的養生之道,其意思是早上必須要吃的豐盛,營養全面,午餐可以吃的平淡一些,但是要吃飽,晚上就儘量少吃一些,七八成飽就可以了,但事實上,一日三餐還不過是近代的說法而已,古時候,甚至還不止是中國,像古希臘,印度,等地區都只是一日兩餐的說法,基本上也就是日出一餐,黃昏一餐而已。
  • 一日三餐和一日兩餐,哪個對身體最好,吃錯了要及時改正哦!
    一日三餐是我們的一個主流飲食習慣,那麼生活中也是有不少人是一日兩餐,那麼到底是一日三餐好還是一日兩餐要好呢?哪個對腸胃更好?哪個更符合身體規律呢?                                                                                                         有一句話說的好,早餐吃得像皇帝,午餐吃得像平民,晚餐吃得像乞丐。就是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少吃的意思。
  • 中國是何時將一日兩餐提高到一日三餐的?
    如今很多過人都講究一日三餐的生活,然而在宋朝以前,中國人講究一日兩餐,古人吃飯的時間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第一頓飯叫朝食,大概在早上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哺食,一般在下午的四點左右,在農耕社會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一日兩餐的生活也成了主導,人們過著簡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娛樂生活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因此一到晚上都早早入睡了
  • 一天吃兩餐還是三餐?哪種方式更健康?
    隨著近幾年各類養生概念的興起,很多人開始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各種新奇的飲食習慣概念開始進入大眾視線,但不管是將一日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的「8小時飲食法",還是和僧人一樣的「過午不食」。這些論其本質,都是在倡導每天只吃兩頓飯。
  • 從一日三餐變為一日兩餐會更好嗎?這個還真的是因人而異
    雖說人離不開「一日三餐」,但是很多人也有著一日少食多餐或者一日兩餐等習慣,通常堅持不吃晚飯通常有幾個原因,首先,每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我老家的一個我叫她老姑的人,在吃飯上非常注意,每餐只吃8分飽,一天只吃兩餐,晚上不吃,吃飯絕不吃多,吃餃子的時候也必須數著個數,你要想讓她多吃一個都難
  • 一日兩餐變為一日三餐的漢代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新佳餚—濯雞
    最早我們吃飯習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到了漢代才將一日兩餐變為了一日三餐,也稱「三食」漢代的用餐時間可以說是有著嚴格的規定。我們所說的早餐漢代人一般稱為「寒具」在天色微明之後就可以吃早餐了;第二頓飯稱為「中飯」或者「過中」在正午時刻;第三頓又稱為「晡食」大約在下午三點至五點之間。
  • 為何古人一日兩餐?有錢人和窮人高度一致,真實原因卻大相逕庭
    所謂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保障,人們常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如今的人們是一日三餐,缺一不可,不僅要吃夠次數,還要注重質量,隨時時代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穩步的提升,早餐吃多少,午餐吃什麼,晚餐什麼時候吃,這些都有科學合理的搭配,除了一些對自己身材有所顧忌的人
  •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若是改成一日兩餐會如何?答案被說出
    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史料看,先秦時期開始,基本上吃飯就是早晚餐,戰國開始才有王公貴族和富家才有了一日三餐吃法。每天一頓飯,別說餓不死,反倒活的更長。病都是吃出來的,七分飽是最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一天只吃一頓,習慣了也能堅持,但人活世上,早餐、午飯、晚飯、一日三餐,也是享受生活。三餐合一起,只吃一頓,省了時間,缺了煙火。
  • 古人一日兩餐變成了現在一日三餐,歷史演變已外,還有這些人作祟
    有句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飯對於我們來說,那可是一天不能忽視的大事。按現在人們的習慣,一天都是三頓飯保底,有的人還會想著每天給自己來點什麼樣的夜宵,穩定的四頓飯。但是在古代,可並非和現在的人一樣這麼費勁,都是一天兩頓飯就解決了。當然,也有那些例外的。
  • 為了減脂飲食不吃晚飯,改為一日兩餐,好還是不好呢?
    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一日兩餐,只要自己身體覺得舒服,就沒有什麼不好。很多人可以適應一日三餐改為兩餐,但是有些人卻適應不了,覺得會有餓的感覺,腸胃難受,而且有些人會因為突然的餐食習慣改變而營養不良造成爆瘦,這樣的話是不建議突然由三餐改為兩餐的,假如就想改為兩餐,可以慢慢的改,先把三餐的食量降低,再慢慢改為兩餐。
  • 飲食歷史趣聞: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我們走了三千年的路
    因為古代人不用三餐制,而是採用兩餐制,如果現代人穿越到古代的話,可能就吃不飽了。我們現代人往往都是採用三餐制,在早上6-7點吃早飯,在12點左右吃午飯,在6點左右吃晚飯。但是古代人不一樣,他們採用的是兩餐制,一般來說是在七八點鐘吃第一頓飯,下午三四點左右吃第二頓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 生活在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餐,一日三餐這種說法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這樣一來老百姓們的生活將處於水生火熱之中,生命隨時都受到威脅,更加不用說住的好,吃得飽了。生活在古代的人們在正常情況之下,一天是吃多少餐的呢?現如今人們口中常說一日三餐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其實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餐這個問題,跟他們的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說生存的條件好的話,人們的生活自然也會好,吃的自然也會多。
  • 據說有專家提議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
    因為我不止一天三餐,夜裡十一二點沒睡的話,還要吃頓宵夜呢,你讓我改吃兩餐,這不是要我命嗎?!古人是雞鳴而起,日落而息!現代人呢夜生活相當豐富,有可能工作上加夜班或者出去玩樂比較累都需要補充體力!何況對於吃貨而言:好吃就多吃點,不好吃多少也要吃點!
  • 介休人一日兩餐制
    作為一名七O後出生的人,雖說一直生於斯長於斯,但對很多的習俗感到很是陌生,讀完後,我對家鄉特有的文化習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感到受益匪淺。    在本書《介休人的傳統美德》一節,論及介休人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王先生認為:介休人生活講究,喜好美食,但也很節儉,一日兩餐就是明證。
  • 生活歷史冷知識,什麼時候開始一日三餐?為什麼不是兩餐或四餐?
    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我們習慣一天吃三餐?關於一天中用餐的次數,《莊子》的〈逍遙遊〉中有這樣的說法:三飡而反,腹猶果然。(一日吃完三餐,就不會感覺肚子餓了。)從這樣的記述中來看,在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770至西元前221)已經確立了一日三餐的觀念了。但這與當時一般人的生活習慣似乎有些出入。據1980年代以前出土的木簡上記載,殷商時代(西元前1750至西元前1020年)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餐。用餐的時間也因地區不同而有些時差,大致上是早上7點到9點吃第一餐,下午3點到5點吃第二餐。
  • 一天到底該吃兩頓還是三頓?營養專家: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比如周天子,有和普通人一樣的朝食,還有在日中、日夕時吃的兩餐,即中餐和晚餐。秦漢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相對穩定,吃飯也從一天兩頓變成一天三頓。唐宋時期:一日三餐模式已經成型,午餐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一頓飯,和現在的飲食觀念非常相似。
  • 一天吃兩頓還是三頓更好?根據這幾點「因人而異」!
    一日三餐 VS 一日兩餐哪個更科學?權威營養學專家為你解答!因此,這類人群至少要一日三餐,且能量攝入充足。如果消耗過大,或有夜班需要延長工作時間,一天吃4餐也是必要的。而生活比較悠閒、活動量不大的人,兩頓飯可滿足需要。
  • 專家說,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有益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當然,也有很多人,早餐午餐一起吃,已經習慣了一日兩餐,還是可以堅持下去,不能說哪一種習慣對身體就一定有好處,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國家出來了越來越多的專家。總是提出一些很稀奇古怪的理論,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 中國人「一日三餐」古來有之?「一日兩餐」在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並且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在古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沒錯,就是「一日兩餐」!。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