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日三餐」古來有之?「一日兩餐」在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

2020-12-17 中外野史檔案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並且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在古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沒錯,就是「一日兩餐」!。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那麼,為何會出現一日兩餐的情況,又為何會延續3000多年的歷史?

古人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yōng)。古人按太陽在頂空中的位置標誌時間,太陽行至東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個時刻叫食時。依此推測,大約相當於上午九點左右。《左傳·成公二年》寫齊晉鞌之戰,齊侯說:「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意思是晉軍不禁一打,天亮後交戰,待消滅了晉軍也誤不了「朝食」,其傲視對方、輕敵浮躁的神態躍然紙上。《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聽說劉邦要獨霸關中,於是大怒,說:「旦日享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旦日是一大早,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這時本不該吃飯。項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飯,天一蒙蒙亮就「享士卒」,早早進軍,早點把劉邦消滅。一句「旦日享士卒」集中表現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第二頓飯叫哺(bǔ,補)食,又叫飧(Sūn,孫)。一般是申時(下午四點左右)吃,所以《說文》說:「哺,申時食也。」(從段玉裁改)《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悲谷(傳說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謂哺時。」《後漢書·王符傳》:「百姓廢農桑而趨府廷者,相續道路,非朝鋪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朝指朝食時,哺指哺食時。在這個意義上後來寫作晡(bū,補陰平)。宋玉《神女賦》:「晡夕之後,精神恍惚。」哺由表示晚餐引申為表示一般的吃,《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lí,離。薄酒)?」

宋朝以前,多數人一日兩餐;宋朝以後,多數人一日三餐。換句話說,從一日兩餐變成一日三餐,是從宋朝開始過渡的。

不過這個過渡期真是太長。且不說絕大多數宋朝農民和窮苦市民仍然固守著一日兩餐的老傳統不放,一直到了就是到了清朝和民國,一日三餐才逐漸成了主流,首先是近代化的開始,人們的勞動時間大大增加。之前一天兩頓飯的模式,已經不足以保證人們勞動時補充體力。其次因為這時候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業餘時間多了開始追求娛樂生活所以沒那麼早睡,需要一日三餐才能維持體力,不過仍然有一些人不吃午飯,只吃早飯和晚飯。進入民國,基督將軍馮玉祥割據河南,有天閒著沒事兒,「到前屯走走,問農民每天用幾頓飯,他說兩頓飯,是一頓稀飯,一頓乾飯,均是小米。」抗戰時期,閻錫山在山西推行新政,整飭吏治,甚至要求麾下官員跟農民保持同一生活水準,「飲食定量分配,一日兩餐。」

如今人們都習慣了一日三餐,甚至有的人還要吃宵夜稱為第四餐,不過不管幾餐都好,都要量力而行切忌暴飲暴食,畢竟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民以食為天,現代我們一日三餐,可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兩餐制其實是一種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早上勞作,正式吃飯一般要到「晌午」。供神的食物為一日兩餐,是當時美索不達米亞常見的做法。在古希臘,荷馬著作裡沒有人一日三餐,都只吃兩頓飯。
  • 古人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什麼來由?古代有「晚餐」嗎?
    如果從清朝末年開始算起,「一日三餐」的習俗到現在,也只不過才短短的一百多年。實際上如果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一日兩餐」才是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習俗。朱熹曾在《論語集注》中記載「朝曰饔,夕曰飧」。也就是說古人每天的第一頓早餐被稱為「饔」;而第二頓飯也就是晚餐則是「飧」。
  • 古代的「一日兩餐」何時演變成「一日三餐」的?原來這源於楚漢爭霸
    漢代以前,人們一日只吃兩餐,當時人們認為,只要是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也是由於當時農業不發達而導致的。所以,古時候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會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那麼,什麼時候又由「一日兩餐」演變為「一日三餐」的呢?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比如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公認「人給家足」的中國古代著名盛世「文景之治」裡,西漢名臣晁錯就在其名作《論貴粟疏》裡發出疾呼「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 5000年來為何古人只吃兩餐?而現代人則一日三餐?原來是這樣!
    到目前為止,中國許多地區仍在呼籲早餐。午餐時,古人習慣稱其為「午餐」或「中間」。一天吃兩頓飯,人們認為「聖人與人民一起耕種並進食,飯就開始了」(「孟子騰文宮」)。如果您吃東西,那就意味著一天結束了。如今,人們經常使用「一日三餐」來表達對時間的不同情感,包括珍惜時間的人們的情感。
  • 古代帝王實行一日「四餐」 隋唐時期「午飯」成「三餐」中主餐
    2015年3月20日,「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這種習慣始於何時?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最晚在上古商代時已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俗。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古人一日兩餐變成了現在一日三餐,歷史演變已外,還有這些人作祟
    但是在古代,可並非和現在的人一樣這麼費勁,都是一天兩頓飯就解決了。當然,也有那些例外的。實際上,在遠古時代,每天吃兩頓飯是很最真實飲食習慣。歷史學家考證,中國從起初的上古時代開始,就已經習慣了每天兩頓飯的吃飯規律。後來到了商代,人們就實行了一天兩頓飯的制度。當然你要是富有,吃幾頓也沒人把你怎麼滴。
  • 一日三餐,可從我記事起,我們農村一直是兩餐
    常言說:一日三餐,但在我們農村中,從我記事起,就是一日兩餐。延續到現在,大多數村中的人家,都還是一天兩餐。在六.七十年代,我們農村中,生活條件還特別差,一天兩餐都還吃個半飽。但正餐還是一天兩頓飯,中午和晚上。可是大多數人有了乾糧.響午之說。早上去地裡去幹活,拿些饅頭.油餅.礦泉水飲料之類,在地頭吃,這叫乾糧。下午去地裡幹活,拿的也差不多是這些東西,但叫響午。在我們農村,有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早晨起來先要喝罐罐茶,喝完了才能去幹活,不喝茶就不去幹活。
  • 飲食歷史趣聞: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我們走了三千年的路
    但是古代人不一樣,他們採用的是兩餐制,一般來說是在七八點鐘吃第一頓飯,下午三四點左右吃第二頓飯。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差異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一、 符合古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習慣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社會講究一個「一夫不耕,或受之飢」,因此你需要不斷地努力種田,這樣才能夠滿足你的日常生活的需要。
  • 生活在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餐,一日三餐這種說法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生活在古代的人們在正常情況之下,一天是吃多少餐的呢?現如今人們口中常說一日三餐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其實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餐這個問題,跟他們的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說生存的條件好的話,人們的生活自然也會好,吃的自然也會多。如果說生存的條件很糟糕的話,人們自然就吃不上飯。比如說在我國秦王朝時期,農業發展比較緩慢。
  • 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歷史上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
    一日三餐是現在人再正常不過的生活習慣,習慣到大家都認為就應該是一日三餐,為什麼不是呢?很少有人會問這個一日三餐制是從什麼時候形成的?還是上下五千年一直就是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二餐?一日四餐?實際上秦漢及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尋常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這兩頓飯當時稱之為 「朝食」或「饔」,時間大約是在太陽行至隅中時(臨近中午時)就餐。第二頓飯稱為「餔食」,稱為「飧」,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朱熹《集注》中有「朝曰饔,夕曰飧」的注釋。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所以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
  • 生活歷史冷知識,什麼時候開始一日三餐?為什麼不是兩餐或四餐?
    (一日吃完三餐,就不會感覺肚子餓了。)從這樣的記述中來看,在春秋戰國時代(西元前770至西元前221)已經確立了一日三餐的觀念了。但這與當時一般人的生活習慣似乎有些出入。據1980年代以前出土的木簡上記載,殷商時代(西元前1750至西元前1020年)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餐。
  •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若是改成一日兩餐會如何?答案被說出
    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史料看,先秦時期開始,基本上吃飯就是早晚餐,戰國開始才有王公貴族和富家才有了一日三餐吃法。每天一頓飯,別說餓不死,反倒活的更長。病都是吃出來的,七分飽是最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一天只吃一頓,習慣了也能堅持,但人活世上,早餐、午飯、晚飯、一日三餐,也是享受生活。三餐合一起,只吃一頓,省了時間,缺了煙火。
  • 中國是何時將一日兩餐提高到一日三餐的?
    如今很多過人都講究一日三餐的生活,然而在宋朝以前,中國人講究一日兩餐,古人吃飯的時間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第一頓飯叫朝食,大概在早上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哺食,一般在下午的四點左右,在農耕社會佔主導地位的中國,一日兩餐的生活也成了主導,人們過著簡單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娛樂生活也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因此一到晚上都早早入睡了
  • 古人一天吃幾餐,有人說兩餐,是真的嗎?
    一開始,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兩餐,第一頓飯叫作「朝食」,稱為「饔」,第二頓飯叫作「餔食」,稱為「飧」。朱熹《集注》有載:「朝曰饔,夕曰飧」。這兩頓飯的時間安排也是有講究的,如同作息制度,依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太陽走到東南方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大致相當於上午九點。餔食一般在太陽走到西南方向,也叫申時,差不多是下午四點。 那麼「兩餐制」中哪一頓才算主餐呢?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人們一天吃多少,吃幾餐和他們的生產條件和物質水平有極大的關係。比如在秦朝的時候,普通人一般就只吃早晚兩餐,流行「兩餐制」,「兩餐制」是時間一般都是在上午九點以及下午四點,只有皇宮貴族才有權利吃四餐,諸侯只能吃三餐。
  • 說,將餐飲制改為一日兩餐,有利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物質的豐富,「一日兩餐」現在變成了「一日三餐」,這是有原因的,為什麼要回到幾千年前?食物對人來說是最重要的,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吃是人們最重要的東西之一。與不同,古人對飲食非常講究,現在,一天吃幾頓飯是可以選擇的,普通情況下是一日三餐,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但古人不是這樣。在古代,沒有晚餐,他們每天只吃兩頓飯「一日兩餐」,後來,隨著朝代更迭,逐漸成為「一日三餐」。「一日兩餐」有什麼意義?他怎麼變成了「一日三餐」?
  • 「一日三餐」,何時開始的!
    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是「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兩餐」或者「一日一餐」。「一日三餐」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有什麼說法嗎!「一日三餐」,世上最美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目前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做法都是「一日三餐」,富裕的地區如此,貧困的地區也是這樣。「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是一句最為普通不過的諺語,點明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在我國,一日三餐的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漢代以前,人們一日只吃兩餐,當時人們認為,只要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是由於當時農業不發達而導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吃飯的革命史:古人是如何從一日兩餐制演變成現在一日三餐的?
    實際上在古代,一天吃兩頓飯才是慣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一天最重要的莫過於吃飯了。而說到一天吃幾頓飯,現在大家都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在古代卻是實行兩餐制,由一天吃兩頓飯演化到現在一天吃三頓飯,這裡面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經歷了幾千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