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並且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在古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沒錯,就是「一日兩餐」!。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那麼,為何會出現一日兩餐的情況,又為何會延續3000多年的歷史?
古人第一頓飯叫朝食,又叫饔(yōng)。古人按太陽在頂空中的位置標誌時間,太陽行至東南角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那個時刻叫食時。依此推測,大約相當於上午九點左右。《左傳·成公二年》寫齊晉鞌之戰,齊侯說:「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意思是晉軍不禁一打,天亮後交戰,待消滅了晉軍也誤不了「朝食」,其傲視對方、輕敵浮躁的神態躍然紙上。《史記·項羽本紀》寫項羽聽說劉邦要獨霸關中,於是大怒,說:「旦日享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旦日是一大早,太陽剛剛露出地平線,這時本不該吃飯。項羽的意思是半夜做飯,天一蒙蒙亮就「享士卒」,早早進軍,早點把劉邦消滅。一句「旦日享士卒」集中表現了他急不可耐的心情。
第二頓飯叫哺(bǔ,補)食,又叫飧(Sūn,孫)。一般是申時(下午四點左右)吃,所以《說文》說:「哺,申時食也。」(從段玉裁改)《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悲谷(傳說中的西南方的大深谷),是謂哺時。」《後漢書·王符傳》:「百姓廢農桑而趨府廷者,相續道路,非朝鋪不得通,非意氣不得見。」朝指朝食時,哺指哺食時。在這個意義上後來寫作晡(bū,補陰平)。宋玉《神女賦》:「晡夕之後,精神恍惚。」哺由表示晚餐引申為表示一般的吃,《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lí,離。薄酒)?」
宋朝以前,多數人一日兩餐;宋朝以後,多數人一日三餐。換句話說,從一日兩餐變成一日三餐,是從宋朝開始過渡的。
不過這個過渡期真是太長。且不說絕大多數宋朝農民和窮苦市民仍然固守著一日兩餐的老傳統不放,一直到了就是到了清朝和民國,一日三餐才逐漸成了主流,首先是近代化的開始,人們的勞動時間大大增加。之前一天兩頓飯的模式,已經不足以保證人們勞動時補充體力。其次因為這時候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業餘時間多了開始追求娛樂生活所以沒那麼早睡,需要一日三餐才能維持體力,不過仍然有一些人不吃午飯,只吃早飯和晚飯。進入民國,基督將軍馮玉祥割據河南,有天閒著沒事兒,「到前屯走走,問農民每天用幾頓飯,他說兩頓飯,是一頓稀飯,一頓乾飯,均是小米。」抗戰時期,閻錫山在山西推行新政,整飭吏治,甚至要求麾下官員跟農民保持同一生活水準,「飲食定量分配,一日兩餐。」
如今人們都習慣了一日三餐,甚至有的人還要吃宵夜稱為第四餐,不過不管幾餐都好,都要量力而行切忌暴飲暴食,畢竟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