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
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
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
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
而為什麼宋之後,老百姓就吃三餐呢?
由於宋代經濟繁榮,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夜市晚上也不實行宵禁,晚上夜生活變得豐富,人們也晚睡,這晚上容易肚子餓,所以才加一頓晚飯。
所以,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
至於一日四餐,那在古代屬於「帝王餐」,在漢朝時被制度化。
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和禮儀特徵,貴為天子的皇帝飲食安排自然要與眾不同,以「別尊卑」。
帝王為什麼一天要吃四頓飯?漢班固《白虎通·禮樂》「右論降神之樂」條是這樣解釋的:「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
原來,帝王每天吃四頓飯是借「四方」「四時」之數字概念,有迷信色彩在裡面。
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那簡直是太好了,一日六餐七餐都有,那簡直是過著帝皇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