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一天吃幾頓飯?由這個朝代開始,我們才有吃晚飯的習慣

2020-12-17 地圖有話說

我們常說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應當的,偶爾少吃一頓還經常會被家人訓斥,說這樣對身體不好。那麼一日三餐這個習慣是怎樣來的呢?難道古代也是一日三餐?

其實在兩宋之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而已,只有皇室貴族才一天吃三頓或者四頓。這主要是因為在宋代以前農業更加不發達,老百姓的糧食有限,就算是一天兩頓飯也顯得捉襟見肘,所以糧食要省著吃。

根據《墨子·雜守》裡面的說法,作戰的士兵每天吃兩頓,他們的食量也要分為五個等級,第一段稱為「朝食」,在太陽行至東南方(即隅中)的時候吃,這個時間點大概是上午9點到11點左右;第二頓一般稱為「飧」,在申時(也就是下午4點左右)吃飯。

其他時間一般都沒有加餐的,因為你沒有那個加餐的條件(即糧食不多),也沒有那個習慣。《論語》中認為,在不應該吃飯的時間吃飯,是一種違背禮制的做法,是要受到譴責的。

或許有部分讀者會覺得奇怪,你一日吃兩餐不餓嗎?其實餓是會有一點的,但一般能夠承受得了,慢慢的就習慣了,就像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不喜歡吃早餐一樣,這少部分人也是一天吃兩餐的。再加上古代沒有什麼消遣生活,太陽下山之後基本都睡覺了,沒有在外面四處逛,也就減少了消耗。

兩宋的時候,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相對而言的),朝廷對夜市的禁錮沒有那麼嚴格了,普通老百姓的夜生活開始豐富起來。在外面逛街的時候,老百姓往往都還要再吃一頓宵夜,以緩解心中的飢餓感。慢慢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就演變成了一日三餐,並流傳下來了。

在明清時期,由於商品經濟受到了嚴厲的打壓,而朝廷又實行一定程度上的宵禁,一日三餐的習慣又一度改為一日兩餐,不過這對達官貴人的影響並不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百姓家中的餘糧越來越多,一日三餐的習慣成為了常態,甚至現在一日四餐都是很常見的。何況現在夜生活那麼豐富,如果不吃頓宵夜的話,漫漫長夜還真是有點難以度過,總不能餓著肚子去玩吧?

相關焦點

  • 老百姓一天吃三餐,這個習慣從何時開始?在此之前不吃晚飯
    如果可以穿越,你想回到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相信很多人都考慮過這個問題,而選擇宋朝的肯定不在少數,這部分人應該是衝著文化而去,包括宋朝的理學、文學、史學、藝術等等。國庫貧並不是收入少,而是開支大,最有代表性的開支就是給官員們高俸祿,軍隊弱的原因在於宋朝國策,從趙匡胤時代開始,宋朝就重文輕武。事實上,宋朝老百姓相當富足,商品經濟也相當發達,相對而言,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物質最富足、政治最寬鬆、社會最自由的朝代之一。
  • 古人一天吃不上三頓飯?今天能有晚飯吃,還得感謝這個朝代
    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還總是動不動就加餐吃下午茶和宵夜。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老祖宗們就沒這麼幸運了,一般老百姓都只吃兩頓飯,只有皇親國戚們才能夠享受一天四頓的優待。在古代,先人們的作息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沒有手機電腦的年代,也沒有豐富的夜生活,每天的勞作也甚為辛苦,因此古代老百姓一般七八點鐘就去睡覺了,不同於現在年輕人們,不到十二點都認為夜生活還沒開始,特別是周末,大晚上還有一堆出門和朋友聚會的人。在古代,如果天黑沒事在外邊瞎逛,很可能就會被巡查的士兵抓住問罪。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還沒有宵夜,一日三餐要感謝宋朝?
    一日三餐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是約定俗成的一件事,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福氣,他們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經常說希望能穿越回古代,吃原生態的蔬菜,釣魚養豬,自給自足。但如果真能回去,古人的飲食習慣你還真不一定能適應。首先,在宋朝之前,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個說法,大家統一的認知是一天兩頓飯。這和古人的活動時間有很大的關係。
  • 生活在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餐,一日三餐這種說法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古代,人們的衣食住行也十分講究,這可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事情。但是在封建王朝時期,老百姓們的生活完全取決於一朝天子。如果說老百姓們生活在好朝代中,皇帝治理管理有道,國家昌盛。那麼老百姓們的生活自然也會安康,幸福。但是如果說生下亂世的年代皇帝昏庸無能,整日沉迷於美色,美酒當中,無心處理朝中事物。國家自然會受到外國的入侵,甚至被敵人給佔領。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年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不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無論中國人走到哪兒,都忘不了吃這個話題,古人對於吃也是很重視的,他們的早飯叫做朝食,一般是早上九點左右吃,晚飯稱為哺食,在下午四點左右吃。古代老百姓都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門幹活前吃一頓,在睡前再吃一頓,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下午四點一點兒也不晚,而且還有些早,有時候四點鐘吃的不是晚飯而是午飯。
  • 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說好的一日三餐呢?怪他們有個坑人的制度!
    小編又來啦,接下來小編帶給大家的這件事呢是關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的問題,我們現代生活說早中晚,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那麼古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嗎?知道真相之後小編開始一點都不羨慕古人了,再也不想穿越過去看看了,畢竟小編是個吃貨啊,好啦,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吧,如果對於以下內容有任何意見均請在下方評論留言哦,當然也可以點個讚給個關注啦,感謝各位!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民以食為天,現代我們一日三餐,可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上午的「大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分量和質量都要高於下午的「小食」,這跟我們「早飯要吃好」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只有上午吃飽了,才能有足夠的體力來應對一天的勞動生活。直至明代,常人仍多習慣兩餐。
  • 陝西有些地方為啥一天吃兩頓飯?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該尊重
    很多人認為,一天吃三頓飯是天經地義,一天三頓飯也的確符合人體健康規律。那同樣,對於一天吃兩頓飯的地方或者人,很多人下意識裡就覺得他們是窮,是吃不起三頓飯。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這個一天兩頓飯的地方現在仍然有,就黑嫂知道的,在陝西某些地方,還是一天兩頓飯。他們是窮嗎?當然不是,這是種習慣,那為啥有這種習慣呢?咱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 清朝皇宮裡一天吃能吃兩頓飯?那皇帝和妃子們不餓?
    清朝皇帝一天只有兩頓飯,而不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每天三頓飯,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滿族人大多生活在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大家都知道,冬天冷的能凍死人,下午五點多的時候天都黑的,而且早上7點鐘的時候天才亮,屬於典型的晝短夜長。所以,生活在那裡滿人就早上9點才吃一頓飯,到了下午3點才吃另一頓。那個時候的人們又沒有什麼消遣工具,所以睡得也早。
  •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我們現代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當然,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因情況而定。今天要說的是吃飯,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民以食為天。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比如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公認「人給家足」的中國古代著名盛世「文景之治」裡,西漢名臣晁錯就在其名作《論貴粟疏》裡發出疾呼「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
  • 現代人每天豐衣足食,古代窮人都吃什麼?我們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那麼問題出現了,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又靠吃什麼來度日呢?想要了解古代中國百姓吃什麼,不妨讓我們先來了解他們平均每天吃幾頓。現在我們國人的習慣大概都是一日三餐,可是古代老百姓可不比現代社會的發達,他們基本上是吃了上頓沒有下一頓,一日三餐簡直是太奢侈了。
  • 古代人本來只吃兩頓飯,為什麼後來改成了三頓?
    為了避免耽誤農活,男人一般中午就不回家,不回家自然也就不吃午飯了。到了晚上四五點,太陽即將落山,男人也就可以回家了。辛苦了一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吃飯,補充體力。這就是所謂的晚食,也就是晚飯。晚飯完事以後,天就黑了。
  • 為何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看完你就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這
    現在有個俗語,想必大家應該都知曉,那就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那就是人們吃飯一定要一日三餐,頓頓都要吃,而且,還有個話和這個搭配更好,那就是"早飯吃得好,午飯吃得飽,晚飯吃得少",其實一日三餐對於現代人而言真的是非常普遍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一天吃兩頓飯和一日三餐,哪個更科學?
  • 皇宮中一天吃兩頓,妃子們不會餓嗎?真的不會,主要因為這原因!
    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都是一日三餐,養成習慣了之後要是少吃一頓飯總是會覺得餓的難受。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很多朝代都是一天吃兩頓飯的,清朝的時候宮中也是這樣,那有人就好奇了,他們起的那麼早,一天只吃兩頓飯的話不會餓嗎?
  • 古代窮人吃什麼?現代人一天堅持不了,網友:古人怎麼活下來的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吃這一塊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古人的食物無法與現在相比。現在我們每頓飯都有魚,肉和日用品。那麼,古人吃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一天吃多少頓飯。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成為中國人吃飯的基礎,但對於古人來說,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回事。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產量不盡如人意。
  • 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飯?放到現在,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個人如果想要生存下去的話,最基本的就是要吃飽飯,自古以來,糧食穩保永遠都是百姓最關注的問題,民以食為天,一個朝代如果想要繁榮穩定的發展的話,就需要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