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應當的,偶爾少吃一頓還經常會被家人訓斥,說這樣對身體不好。那麼一日三餐這個習慣是怎樣來的呢?難道古代也是一日三餐?
其實在兩宋之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而已,只有皇室貴族才一天吃三頓或者四頓。這主要是因為在宋代以前農業更加不發達,老百姓的糧食有限,就算是一天兩頓飯也顯得捉襟見肘,所以糧食要省著吃。
根據《墨子·雜守》裡面的說法,作戰的士兵每天吃兩頓,他們的食量也要分為五個等級,第一段稱為「朝食」,在太陽行至東南方(即隅中)的時候吃,這個時間點大概是上午9點到11點左右;第二頓一般稱為「飧」,在申時(也就是下午4點左右)吃飯。
其他時間一般都沒有加餐的,因為你沒有那個加餐的條件(即糧食不多),也沒有那個習慣。《論語》中認為,在不應該吃飯的時間吃飯,是一種違背禮制的做法,是要受到譴責的。
或許有部分讀者會覺得奇怪,你一日吃兩餐不餓嗎?其實餓是會有一點的,但一般能夠承受得了,慢慢的就習慣了,就像很多人在青少年時期不喜歡吃早餐一樣,這少部分人也是一天吃兩餐的。再加上古代沒有什麼消遣生活,太陽下山之後基本都睡覺了,沒有在外面四處逛,也就減少了消耗。
兩宋的時候,由於商品經濟的繁榮(相對而言的),朝廷對夜市的禁錮沒有那麼嚴格了,普通老百姓的夜生活開始豐富起來。在外面逛街的時候,老百姓往往都還要再吃一頓宵夜,以緩解心中的飢餓感。慢慢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就演變成了一日三餐,並流傳下來了。
在明清時期,由於商品經濟受到了嚴厲的打壓,而朝廷又實行一定程度上的宵禁,一日三餐的習慣又一度改為一日兩餐,不過這對達官貴人的影響並不大。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百姓家中的餘糧越來越多,一日三餐的習慣成為了常態,甚至現在一日四餐都是很常見的。何況現在夜生活那麼豐富,如果不吃頓宵夜的話,漫漫長夜還真是有點難以度過,總不能餓著肚子去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