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古代一直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所以說,古人的作息和太陽的規律差不多。與現在我們朝九晚五的生活不同,古人起得早睡得也早,通常早膳是早上六七點左右,晚膳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在中間任何一個時間吃都可以。古人的中午是沒有午睡時間的,據史料記載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午覺,氣得孔老夫子大罵宰予:「朽木不行雕也,糞土之牆不行圬也。」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白天即是好好幹活的,不能偷懶睡覺,天一黑就要開端歇息,這是當時的規矩。
自商朝開始,人們逐漸形成了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這一習慣到了清朝晚期才被打破。早飯被稱作朝食,晚飯稱作飱食,吃完飯就要休息,晚上一般不允許外出活動,直到宋朝,商品經濟發達,才開始打破宵禁,有了早市和夜市,城內的居民開始出現吃夜宵的習慣。
那麼一天中的這「兩餐」哪一頓算主餐?從殷墟甲骨卜辭中有相關記載,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古人認為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朝食質量也是最好的,飯都是現做的熟食。而晚餐大多比較簡單,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稱「飱」。一天兩頓飯,相對富人來說足以,而對於貧下中農,在每天需要消耗大量體力的前提下,兩頓飯對於他們來說只能算是勉強維持身體所需,談不上吃飽。
皇帝和妃子的作息時間與貧下中農相同,也是每天兩頓主食,但二者享受的待遇則完全不同的。古代朝代機制嚴格,皇帝勤於政事,一天兩頓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御膳房需要定時為皇上送上各式各樣的點心。皇宮貴族們的飯自然都是山珍海味,一頓飯大概要吃上一個小時,其餘時間還有甜點,水果,糖,餅,粥各種小吃,滿漢全席的大場面大家一定知道,那吃飯的場面,估計一頓一天都不會餓。
其實一天吃幾頓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行為的制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很顯然,一天只吃一頓飯的,當是窮人無奈的選擇。實際上當時每天的兩頓飯是正餐,其他時間皇帝和嬪妃們想吃飯的時候,就不叫用膳了,就是吃點心而已。
看完這篇文章,是不是覺得現在我們很幸福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