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2020-12-22 歷史雜貨攤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古代一直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慣。所以說,古人的作息和太陽的規律差不多。與現在我們朝九晚五的生活不同,古人起得早睡得也早,通常早膳是早上六七點左右,晚膳是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在中間任何一個時間吃都可以。古人的中午是沒有午睡時間的,據史料記載孔子的學生宰予,大白天睡午覺,氣得孔老夫子大罵宰予:「朽木不行雕也,糞土之牆不行圬也。」由此可見,在古人看來,白天即是好好幹活的,不能偷懶睡覺,天一黑就要開端歇息,這是當時的規矩。

自商朝開始,人們逐漸形成了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這一習慣到了清朝晚期才被打破。早飯被稱作朝食,晚飯稱作飱食,吃完飯就要休息,晚上一般不允許外出活動,直到宋朝,商品經濟發達,才開始打破宵禁,有了早市和夜市,城內的居民開始出現吃夜宵的習慣。

那麼一天中的這「兩餐」哪一頓算主餐?從殷墟甲骨卜辭中有相關記載,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古人認為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朝食質量也是最好的,飯都是現做的熟食。而晚餐大多比較簡單,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稱「飱」。一天兩頓飯,相對富人來說足以,而對於貧下中農,在每天需要消耗大量體力的前提下,兩頓飯對於他們來說只能算是勉強維持身體所需,談不上吃飽。

皇帝和妃子的作息時間與貧下中農相同,也是每天兩頓主食,但二者享受的待遇則完全不同的。古代朝代機制嚴格,皇帝勤於政事,一天兩頓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御膳房需要定時為皇上送上各式各樣的點心。皇宮貴族們的飯自然都是山珍海味,一頓飯大概要吃上一個小時,其餘時間還有甜點,水果,糖,餅,粥各種小吃,滿漢全席的大場面大家一定知道,那吃飯的場面,估計一頓一天都不會餓。

其實一天吃幾頓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行為的制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很顯然,一天只吃一頓飯的,當是窮人無奈的選擇。實際上當時每天的兩頓飯是正餐,其他時間皇帝和嬪妃們想吃飯的時候,就不叫用膳了,就是吃點心而已。

看完這篇文章,是不是覺得現在我們很幸福呢?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我們現代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當然,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因情況而定。今天要說的是吃飯,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民以食為天。
  • 為何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看完你就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這
    現在有個俗語,想必大家應該都知曉,那就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那就是人們吃飯一定要一日三餐,頓頓都要吃,而且,還有個話和這個搭配更好,那就是"早飯吃得好,午飯吃得飽,晚飯吃得少",其實一日三餐對於現代人而言真的是非常普遍
  • 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還沒有宵夜,一日三餐要感謝宋朝?
    一日三餐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是約定俗成的一件事,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福氣,他們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經常說希望能穿越回古代,吃原生態的蔬菜,釣魚養豬,自給自足。但如果真能回去,古人的飲食習慣你還真不一定能適應。首先,在宋朝之前,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個說法,大家統一的認知是一天兩頓飯。這和古人的活動時間有很大的關係。
  • 清朝皇帝為啥一天只吃兩頓飯?其實是有原因的
    其實對於歷朝歷代,我們可能對於清朝的歷史會更加了解一些,清朝一共出現了十二個皇帝,每一位皇帝都各有自己的能力,但是,每一位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定,那就是在皇宮中一天只吃兩頓飯,不論是皇帝還是皇妃,都一樣。
  • 皇宮中一天吃兩頓,妃子們不會餓嗎?真的不會,主要因為這原因!
    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現在我們大部分人都是一日三餐,養成習慣了之後要是少吃一頓飯總是會覺得餓的難受。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很多朝代都是一天吃兩頓飯的,清朝的時候宮中也是這樣,那有人就好奇了,他們起的那麼早,一天只吃兩頓飯的話不會餓嗎?
  • 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說好的一日三餐呢?怪他們有個坑人的制度!
    小編又來啦,接下來小編帶給大家的這件事呢是關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的問題,我們現代生活說早中晚,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那麼古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嗎?知道真相之後小編開始一點都不羨慕古人了,再也不想穿越過去看看了,畢竟小編是個吃貨啊,好啦,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吧,如果對於以下內容有任何意見均請在下方評論留言哦,當然也可以點個讚給個關注啦,感謝各位!
  • 古人怎麼吃飯?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
  • 清朝皇宮裡一天吃能吃兩頓飯?那皇帝和妃子們不餓?
    在歷朝歷代皇帝當中,當清朝皇帝大概最無聊的,因為每天老早就得起床,還有批不完的奏摺,每天處理政務到深夜,而且吃飯這塊也是限制多多。清朝皇帝一天只有兩頓飯,而不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每天三頓飯,這是怎麼回事呢?
  • 清朝皇帝吃飯規矩有多繁瑣?一天兩頓,妃子不可以陪著一起吃!
    近幾年隨著清宮劇的熱播,很多小夥伴對清朝皇帝及後宮嬪妃生活狀態並不陌生。但是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它們很多內容情節由於劇情的需要會做大量修改,甚至虛構。比如電視劇裡通常會把皇帝跟嬪妃們之間相處模式描述得跟尋常百姓夫妻一樣,一起談天說地一起圍著桌子吃飯等。
  • 古代嬪妃身上有一特殊部位,就連皇帝也不能看,是什麼部位呢
    雖然說在當時女人都想成為皇帝的妃子,過著衣食無憂,錦衣玉食的生活,但其實並不是每一位嬪妃都能夠得到皇帝的寵愛的,甚至有一些嬪妃進宮之後,連皇帝的面都沒有見過,且還很有可能會成為皇帝所陪葬的人。同時還有一些後宮中的妃子,會為了能夠奪得皇帝的寵愛而進行著你爭我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成為宮鬥中的犧牲品,可以說是生活在皇宮中的妃子是非常的小心謹慎的。
  • 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為什麼演變成如今的「一日三餐」?
    一天吃三頓飯,是現代人相當普遍的生活寫照,有時候睡得晚,還會加一頓宵夜。然而,這種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古人來說卻最為奢侈,因為在古代,人們大多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吃第一頓飯,然後開始幹活,下午再吃一頓飯,接著幹活到太陽下山,然後回家洗洗睡了。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
  •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中國古代對於飲食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老百姓只能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才可以一天吃四頓飯,古人的作息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可沒有手機電腦,也沒有豐富的夜生活,所以中國古代老百姓一般七八點鐘就開始睡覺了,現在的年輕人一般要等到十一二點才睡覺,夜晚下班閒著沒事出去逛逛。
  • 古代的飲食文化,除了兩餐制、三餐制 還有四餐制,一起長知識吧
    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這兩頓飯一般在什麼開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樣,古人就餐時間也是根據太陽的出沒而定的。
  • 清朝皇帝的作息時間表,皇帝一天都做什麼,看以後你還想當皇帝嗎
    做皇帝聽起來是一件很美的事情,每天只要批奏摺,看看書,想吃什麼山珍海味都有。那麼在清朝當皇帝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一個字——累,兩個字——無聊,三個字——不自在。其實在清朝當皇帝是一件很沒有自由的事情。身為帝王,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被人注意著,一言一行都需要幾經斟酌之後再說出來。
  • 古人一天吃不上三頓飯?今天能有晚飯吃,還得感謝這個朝代
    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還總是動不動就加餐吃下午茶和宵夜。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老祖宗們就沒這麼幸運了,一般老百姓都只吃兩頓飯,只有皇親國戚們才能夠享受一天四頓的優待。當然,古人睡的早,起的也早,大約六點前,老百姓們就起床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了,而皇帝上朝也大約是這個時間,文武大臣要在皇帝上朝前就等候在大殿外,更是需要早起。通常他們在四點多的時候就需要出發,穿戴整齊,進宮上朝。而古人吃飯的時間大約是早上九點左右,然後大約下午三四點鐘再吃午飯,吃完沒多久就去睡覺了,所以晚飯自然也給省了。用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樣的生活實在難以忍受。
  • 古代皇帝一天都幹啥?看完再也不想當皇帝了
    而起四點鐘起床的皇帝是不會立刻有早餐吃,起床梳洗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給太后請安,然後早讀,學習四書五經、治國方略,一直到七點,才到正式開飯的時間。但是別以為用膳時間到就可以大吃特吃。雖然皇帝的每一餐都幾乎是滿漢全席,桌上擺滿了美味佳餚。
  • 古代窮人吃什麼?現代人一天堅持不了,網友:古人怎麼活下來的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吃這一塊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古人的食物無法與現在相比。現在我們每頓飯都有魚,肉和日用品。那麼,古人吃什麼呢?。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一天吃多少頓飯。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成為中國人吃飯的基礎,但對於古人來說,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回事。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產量不盡如人意。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在原始社會,人們不僅沒有「一日三餐」,甚至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他們「飢則求食,飽則棄餘」,過著「食無定時」的生活。在兩餐制的時代,早上九十點吃早餐、下午四五點吃晚餐較為普遍,但也有例外,像乾隆的兩餐分別是在早上6-7點、午後12-14點,他在下午2點就吃完晚飯了!話說回來,古人的晚飯原本就不像現代人這麼晚,成語「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起床),便以天黑後吃飯來稱諛帝王勤勞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