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現代我們一日三餐,可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在原始社會,人們不僅沒有「一日三餐」,甚至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他們「飢則求食,飽則棄餘」,過著「食無定時」的生活。
進入農耕時代後,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了適應這種勞作方式,「按時吃飯」的習慣開始出現,形成了「兩餐制」的飲食慣制。
在商代,上午 7 時-9 時之間的飯被稱為「大食」,下午 15 時-17 時之間的飯被稱為「小食」。上午的「大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分量和質量都要高於下午的「小食」,這跟我們「早飯要吃好」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只有上午吃飽了,才能有足夠的體力來應對一天的勞動生活。
直至明代,常人仍多習慣兩餐。明初洪武年間,宮中飲食相當儉樸,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進二膳。
根據清宮檔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單,乾隆帝每天只吃兩頓正餐,分別叫「早膳」和「晚膳」。這種情況在近代中國仍極為普遍。1875年有日本人注意到,在天津「各人飲食大概一日兩次……與上海相同……」。
在兩餐制的時代,早上九十點吃早餐、下午四五點吃晚餐較為普遍,但也有例外,像乾隆的兩餐分別是在早上6-7點、午後12-14點,他在下午2點就吃完晚飯了!話說回來,古人的晚飯原本就不像現代人這麼晚,成語「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起床),便以天黑後吃飯來稱諛帝王勤勞政事。
兩餐制其實是一種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早上勞作,正式吃飯一般要到「晌午」。
供神的食物為一日兩餐,是當時美索不達米亞常見的做法。在古希臘,荷馬著作裡沒有人一日三餐,都只吃兩頓飯。古印度人也只早晚吃兩餐,十四世紀時伊本·白圖泰到訪印度,發現德裡蘇丹宮廷內「一日兩餐,一次在午前,一次在黃昏後」。且這一情形一直延續至相當晚近的時代。
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兩餐制」的基礎上,「三餐制」、「四餐制」甚至「五餐制」相繼出現,不過呢,「三四五」並非常人可以享受的。戰國時期,貴族們在「兩餐」的基礎上加了「夜餐」,實行「三餐制」。到了漢代,為了區分等級貴賤,統治者在「一天吃幾頓」這個問題上玩出了新花樣,規定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分別為日出時的「旦食」、正午的「晝食」、下午的「夕食」和日落之後的「暮食」,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則一天只能吃兩餐,遇到實在窮的,一天吃一餐也是正常的。
魏晉以後民間才逐漸出現「一日三餐」,直到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民間才基本普及一天三頓飯,基本上與現在的「三餐制」類似,出現「午飯」、「中餐」的說法,比如白居易的《詠閒》「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賈島的《送貞空二上人》 「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此時一天中的主餐已由秦漢時的「朝食」,變成「中餐」。但是特殊人群依然是一日兩餐,比如佛家子弟「過午不食」。
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帝王則由於貴為天子實行一日四餐制。清朝「帝王餐」規定雖然是「兩餐」制,即早膳和晚膳,吃兩頓飯是滿族的傳統飲食風俗,但實際上清朝皇帝也是一日四餐,只是分成了正餐和副餐,早膳和晚膳為正餐,「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作為補充。
為什麼要「一日三餐」?科學家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由於大腦每天需要大約110-145克葡萄糖,而一餐飯只能積蓄大約50克左右葡萄糖,所以人們必須吃足三餐才能滿足大腦的能量需求。也有人認為,之所以要「一日三餐」是因為食物在胃中一般只停留四小時左右,胃一「空」人就會感覺飢餓,所以從食物的消化時間上看,「一日三餐」是最合理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