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2020-12-17 川晴視頻

民以食為天,現代我們一日三餐,可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在原始社會,人們不僅沒有「一日三餐」,甚至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他們「飢則求食,飽則棄餘」,過著「食無定時」的生活。

進入農耕時代後,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了適應這種勞作方式,「按時吃飯」的習慣開始出現,形成了「兩餐制」的飲食慣制。

在商代,上午 7 時-9 時之間的飯被稱為「大食」,下午 15 時-17 時之間的飯被稱為「小食」。上午的「大食」是最重要的主餐,分量和質量都要高於下午的「小食」,這跟我們「早飯要吃好」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只有上午吃飽了,才能有足夠的體力來應對一天的勞動生活。

直至明代,常人仍多習慣兩餐。明初洪武年間,宮中飲食相當儉樸,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進二膳。

根據清宮檔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單,乾隆帝每天只吃兩頓正餐,分別叫「早膳」和「晚膳」。這種情況在近代中國仍極為普遍。1875年有日本人注意到,在天津「各人飲食大概一日兩次……與上海相同……」。

在兩餐制的時代,早上九十點吃早餐、下午四五點吃晚餐較為普遍,但也有例外,像乾隆的兩餐分別是在早上6-7點、午後12-14點,他在下午2點就吃完晚飯了!話說回來,古人的晚飯原本就不像現代人這麼晚,成語「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起床),便以天黑後吃飯來稱諛帝王勤勞政事。

兩餐制其實是一種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早上勞作,正式吃飯一般要到「晌午」。

供神的食物為一日兩餐,是當時美索不達米亞常見的做法。在古希臘,荷馬著作裡沒有人一日三餐,都只吃兩頓飯。古印度人也只早晚吃兩餐,十四世紀時伊本·白圖泰到訪印度,發現德裡蘇丹宮廷內「一日兩餐,一次在午前,一次在黃昏後」。且這一情形一直延續至相當晚近的時代。

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兩餐制」的基礎上,「三餐制」、「四餐制」甚至「五餐制」相繼出現,不過呢,「三四五」並非常人可以享受的。戰國時期,貴族們在「兩餐」的基礎上加了「夜餐」,實行「三餐制」。到了漢代,為了區分等級貴賤,統治者在「一天吃幾頓」這個問題上玩出了新花樣,規定天子一天可以享受四餐,分別為日出時的「旦食」、正午的「晝食」、下午的「夕食」和日落之後的「暮食」,諸侯一天可以吃三餐,平民則一天只能吃兩餐,遇到實在窮的,一天吃一餐也是正常的。

魏晉以後民間才逐漸出現「一日三餐」,直到隋唐時期經濟繁榮,民間才基本普及一天三頓飯,基本上與現在的「三餐制」類似,出現「午飯」、「中餐」的說法,比如白居易的《詠閒》「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賈島的《送貞空二上人》 「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此時一天中的主餐已由秦漢時的「朝食」,變成「中餐」。但是特殊人群依然是一日兩餐,比如佛家子弟「過午不食」。

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帝王則由於貴為天子實行一日四餐制。清朝「帝王餐」規定雖然是「兩餐」制,即早膳和晚膳,吃兩頓飯是滿族的傳統飲食風俗,但實際上清朝皇帝也是一日四餐,只是分成了正餐和副餐,早膳和晚膳為正餐,「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作為補充。

為什麼要「一日三餐」?科學家們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由於大腦每天需要大約110-145克葡萄糖,而一餐飯只能積蓄大約50克左右葡萄糖,所以人們必須吃足三餐才能滿足大腦的能量需求。也有人認為,之所以要「一日三餐」是因為食物在胃中一般只停留四小時左右,胃一「空」人就會感覺飢餓,所以從食物的消化時間上看,「一日三餐」是最合理的安排!

相關焦點

  • 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歷史上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
    一日三餐是現在人再正常不過的生活習慣,習慣到大家都認為就應該是一日三餐,為什麼不是呢?很少有人會問這個一日三餐制是從什麼時候形成的?還是上下五千年一直就是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二餐?一日四餐?實際上在秦漢及其之前也有「一日三餐」,比如《戰國策·齊策四》「管燕得罪齊王」條稱:"實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莊子·內篇》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顯然有一天吃三頓的做法,但是只適用於家庭條件優越、有相當社會地位的貴族。
  • 生活在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餐,一日三餐這種說法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生活在古代的人們在正常情況之下,一天是吃多少餐的呢?現如今人們口中常說一日三餐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其實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餐這個問題,跟他們的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說生存的條件好的話,人們的生活自然也會好,吃的自然也會多。如果說生存的條件很糟糕的話,人們自然就吃不上飯。比如說在我國秦王朝時期,農業發展比較緩慢。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 中國人「一日三餐」古來有之?「一日兩餐」在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並且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在古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沒錯,就是「一日兩餐」!。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文會圖(局部)吃飯這件事上,很多習慣看起來特別天經地義,就比如說一日三餐,好像人生下來就應該這樣,但其實不是。人一天應該吃幾頓飯,當然是個問題。中國周秦至兩漢,普通人一天吃早晚兩頓飯,早餐叫饔,在早上10-11點,晚飯叫飧,在下午3-5點。孟子說,「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漢代統治階層開始變成一日三餐或四餐,而平民一般也還是兩餐。《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裡說「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意思是劉長謀反,獲罪徙蜀,文帝下令仍給他一天三頓飯的待遇。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
  • 吃飯的革命史:古人是如何從一日兩餐制演變成現在一日三餐的?
    我們現在習慣了一天吃三頓飯,可一天吃三頓飯可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實際上在古代,一天吃兩頓飯才是慣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一天最重要的莫過於吃飯了。而說到一天吃幾頓飯,現在大家都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在古代卻是實行兩餐制,由一天吃兩頓飯演化到現在一天吃三頓飯,這裡面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經歷了幾千年歷史。
  • 古代老百姓一天吃幾頓飯?由這個朝代開始,我們才有吃晚飯的習慣
    我們常說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應當的,偶爾少吃一頓還經常會被家人訓斥,說這樣對身體不好。那麼一日三餐這個習慣是怎樣來的呢?難道古代也是一日三餐?其實在兩宋之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而已,只有皇室貴族才一天吃三頓或者四頓。這主要是因為在宋代以前農業更加不發達,老百姓的糧食有限,就算是一天兩頓飯也顯得捉襟見肘,所以糧食要省著吃。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 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
  •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中國古代對於飲食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老百姓只能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才可以一天吃四頓飯,古人的作息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可沒有手機電腦,也沒有豐富的夜生活,所以中國古代老百姓一般七八點鐘就開始睡覺了,現在的年輕人一般要等到十一二點才睡覺,夜晚下班閒著沒事出去逛逛。
  • 一日三餐vs少吃多餐
    正確的減肥方法不是不吃飯或者每天只吃一頓飯,健康又有效的減肥方法是少吃多餐,那麼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有什麼好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就是指每餐不要吃太飽,把原本一天三餐的食物分為多餐攝入,這樣能有效防止暴飲暴食。
  • 古代的「一日兩餐」何時演變成「一日三餐」的?原來這源於楚漢爭霸
    漢代以前,人們一日只吃兩餐,當時人們認為,只要是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也是由於當時農業不發達而導致的。所以,古時候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會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那麼,什麼時候又由「一日兩餐」演變為「一日三餐」的呢?
  • 「一日三餐」,何時開始的!
    目前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做法都是「一日三餐」,富裕的地區如此,貧困的地區也是這樣。「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是一句最為普通不過的諺語,點明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在我國,一日三餐的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漢代以前,人們一日只吃兩餐,當時人們認為,只要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是由於當時農業不發達而導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一天應該吃幾頓飯?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
  • 一日三餐vs少吃多餐,哪個更減肥?
    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就是指每餐不要吃太飽,把原本一天三餐的食物分為多餐攝入,這樣能有效防止暴飲暴食。少吃多餐的意思並不是說吃多幾餐能減肥,而是將一整天的飲食分為多餐攝入。但是,我們在具體執行時可不要斷章取義,這每天多吃幾餐和每餐少吃一點都是有講究的。具體每餐在什麼時候吃、每餐吃什麼、吃多少、以及怎麼吃等都是有要求的。只有正確的執行少食多餐減肥法才能真正的瘦身哦。少食多餐並不是隨便的一天多好幾餐就夠了,也並不是說取代了長久以來的一日三餐。
  •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若是改成一日兩餐會如何?答案被說出
    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史料看,先秦時期開始,基本上吃飯就是早晚餐,戰國開始才有王公貴族和富家才有了一日三餐吃法。每天一頓飯,別說餓不死,反倒活的更長。病都是吃出來的,七分飽是最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一天只吃一頓,習慣了也能堅持,但人活世上,早餐、午飯、晚飯、一日三餐,也是享受生活。三餐合一起,只吃一頓,省了時間,缺了煙火。
  • 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說好的一日三餐呢?怪他們有個坑人的制度!
    小編又來啦,接下來小編帶給大家的這件事呢是關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的問題,我們現代生活說早中晚,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那麼古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嗎?知道真相之後小編開始一點都不羨慕古人了,再也不想穿越過去看看了,畢竟小編是個吃貨啊,好啦,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吧,如果對於以下內容有任何意見均請在下方評論留言哦,當然也可以點個讚給個關注啦,感謝各位!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古人一日兩餐變成了現在一日三餐,歷史演變已外,還有這些人作祟
    吃飯對於我們來說,那可是一天不能忽視的大事。按現在人們的習慣,一天都是三頓飯保底,有的人還會想著每天給自己來點什麼樣的夜宵,穩定的四頓飯。但是在古代,可並非和現在的人一樣這麼費勁,都是一天兩頓飯就解決了。當然,也有那些例外的。實際上,在遠古時代,每天吃兩頓飯是很最真實飲食習慣。歷史學家考證,中國從起初的上古時代開始,就已經習慣了每天兩頓飯的吃飯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