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還總是動不動就加餐吃下午茶和宵夜。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老祖宗們就沒這麼幸運了,一般老百姓都只吃兩頓飯,只有皇親國戚們才能夠享受一天四頓的優待。在古代,先人們的作息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沒有手機電腦的年代,也沒有豐富的夜生活,每天的勞作也甚為辛苦,因此古代老百姓一般七八點鐘就去睡覺了,不同於現在年輕人們,不到十二點都認為夜生活還沒開始,特別是周末,大晚上還有一堆出門和朋友聚會的人。
在古代,如果天黑沒事在外邊瞎逛,很可能就會被巡查的士兵抓住問罪。這是因為嚴格的宵禁制度,這個制度禁止老百姓晚上出門逛街,特別是首都的老百姓們。為的是維護社會治安。
當然,古人睡的早,起的也早,大約六點前,老百姓們就起床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了,而皇帝上朝也大約是這個時間,文武大臣要在皇帝上朝前就等候在大殿外,更是需要早起。通常他們在四點多的時候就需要出發,穿戴整齊,進宮上朝。而古人吃飯的時間大約是早上九點左右,然後大約下午三四點鐘再吃午飯,吃完沒多久就去睡覺了,所以晚飯自然也給省了。用今天的標準來看,這樣的生活實在難以忍受。又要早起又得早睡,忙完就睡,睡完再起床幹活,一天才吃兩頓飯,也沒有什麼零食。
不過他們的社會也在進步,從宋朝之後,這種情況就有了改善,一天兩頓飯的生活成為了過去。宋朝是一個經濟非常繁榮的王朝,當時甚至還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足以可見其商業活動十分發達。王朝的相對開放,商業活動的興盛街繁榮讓老百姓的生活也隨之變得豐富,吃完飯出門遛個彎,買幾串糖葫蘆吃對宋朝老百姓來說都是正常的,因為宋朝沒有宵禁制度,所以老百姓的夜生活也更加豐富。夜晚大街上賣小吃的很多,也是從宋朝開始,百姓們出現了吃夜宵的習慣。宋朝南遷以後,南方人繼續保留吃夜宵的傳統,北方人則基本上沒有這個習慣。在這一時期,雖然人們的正餐還是兩頓,但是大部分人都會在晚上吃夜宵。就連接宋朝的皇帝,也喜歡在晚上來一碗熱乎乎的羊肉湯。自此,一日三餐的習慣才是徹底定下。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由於皇權達到了頂峰,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重新恢復了宵禁制度。商業活動也被打壓得失去了活力。明朝前期還實行了非常嚴厲的海禁政策,以農為本思想又一次為當權者所提倡,可憐老百姓們的夜宵又沒了,而吃飯的習慣也恢復成農耕生活典型的一天兩頓。當然了,達官貴人卻還是不受限制,愛吃多少頓全憑自己樂意。到了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宣傳,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才最終固定。這麼想來,如果真的有現代人穿越去了古代,第一個面臨的挑戰,估計就是每晚都得習慣餓著肚子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