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朝歷代皇帝當中,當清朝皇帝大概最無聊的,因為每天老早就得起床,還有批不完的奏摺,每天處理政務到深夜,而且吃飯這塊也是限制多多。
清朝皇帝一天只有兩頓飯,而不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每天三頓飯,這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滿族人大多生活在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大家都知道,冬天冷的能凍死人,下午五點多的時候天都黑的,而且早上7點鐘的時候天才亮,屬於典型的晝短夜長。所以,生活在那裡滿人就早上9點才吃一頓飯,到了下午3點才吃另一頓。那個時候的人們又沒有什麼消遣工具,所以睡得也早。
滿人一天吃兩頓飯是在關外的時候,就形成了這個習慣,清朝統治者還想樹立一個賢君的形象,入關後還保留這個習慣。
從生活習慣角度和政治形象上來講,清朝的皇帝一天只吃兩頓飯的這個制度,是不會有皇帝去更改的。皇帝一天只吃兩頓飯,後宮那些妃子當然不敢比皇帝吃的多,所以她們也一天就只吃兩頓飯,那麼這兩頓飯分別都是在什麼時間段吃呢?
清朝皇帝大概在五點鐘的時候就會起來,所以6點到8點的時候是皇上吃早飯的時間,晚飯在下午1點到3點鐘,晚飯就比早飯要豐盛的多了,首先要擺好三張桌子,而且要由太監用銀牌試毒,如果銀牌變色,就代表菜裡有毒,即使沒有變色,太監也得先嘗一口,確定無毒之後才敢給皇帝吃,而且桌上的菜多達120道,皇帝就算遇到喜歡吃的菜也只能吃個幾口,因為怕人家知道他最愛哪道菜,會專門在這道菜裡下毒,所以他每道菜吃了兩三口之後,太監就會把這道菜撤掉。
除了晚飯以外,還有點心時間,吃點的時間大概在晚上六點鐘,什麼時候想吃,什麼時候就叫那些太監宮女弄過來。而且還有宵夜,所以說皇帝肚子餓了,想吃就可以吃,並不真的是一天只能吃兩頓那麼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