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檔案:董詩語,18歲,鄖陽區二中畢業,高考理科成績519分,已被武漢紡織大學錄取。
母親體弱沒有工作,家裡還有上學的弟弟妹妹、殘疾的爺爺和智障的叔叔,一家7口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月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父親身上。而兩年前,這唯一的家庭支柱還被查出癌症,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董詩語,歡喜之餘卻為湊不齊學費而發愁。
■文/記者 楊天嬌 實習生 代琳源圖/記者 呂世銀
實地踏訪
照顧弟妹分擔家務,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7月31日上午,記者來到鄖陽區城關鎮徐家堰菜園村五組,蜿蜒的村路盡頭,一棟三層的老舊磚房便是董詩語的家。客廳裡是老舊的吊扇,裝修廢料製成的茶几,房間裡除了床、桌子和柜子,再無其他東西。
董詩語和父母、弟弟妹妹、爺爺及叔叔住在一起,一家7口的基本生計全靠父親一人,原本生活就比較拮据,兩年前,父親被查出惡性腫瘤,動了手術,術後化療,高昂的醫藥費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出院後,父親無法從事高強度工作,只能在一家倉庫做管理員,依靠2000餘元的工資,養活一家人。政府部門鑑於她家的實際情況,給她的爺爺和叔叔辦理了低保,每人每月領300元的低保金。
董詩語很清楚家裡的條件,從小她沒有要過玩具,空閒時間多是照顧弟弟妹妹,她身上穿的衣服全是鄰居贈送的舊衣服。上中學時,董詩語已經開始洗衣做飯,幫大人操持家務。不忍心看著患癌的父親獨自支撐一家7口,她學習更加自覺,她想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未來能夠改變家庭的現狀。
如願考取大學的她,選擇了材料學專業,而她原本打算學機電工程,她不是不知道機電工程專業有更好的前景,但同樣的錄取分數線,兩者每年學費卻相差1000多元,她考慮了再三,還是忍痛割愛選擇了前者。
高考後的這段日子,她知道一家人在為她的學費發愁。懂事的她,自覺地承擔起家務活,耐心輔導弟弟妹妹做功課,不讓父母再為其他的事煩心。
勵志故事
一天吃兩頓,生活費全靠獎學金
3年前,中考結束後,董詩語考上了鄖陽區二中,高中3年,她從未偷懶,每天早上5點多起床背書,晚上熄燈後還在床上看書。
老師得知董詩語的家庭情況後,在班上組織了兩次捐款,拿到捐款後,董詩語淚流滿面。學校對每次考試綜合成績第一名、單科成績第一名設置獎勵。董詩語每個月都能拿到「獎學金」,加起來200多元,相當於她一個月的生活費。
每周董詩語回家一次,母親問她還有沒有錢時,董詩語總說有。董詩語說,她在學校,有時一天只吃兩頓飯,花7元錢左右,餓了就喝水充飢。「我的水杯容量特別大,有700毫升,喝一大杯就不餓了。」
老師和同學被她的吃苦精神打動,都很關心她。化學老師借著獎勵的由頭塞給她200元,讓她補一補;數學老師也在高考前給了她一張飯卡,讓她吃好點;同學們會在晚飯時間給她帶上一個餅;食堂的阿姨總會給她多打一個葷菜,遇到好吃的總會給她加點分量。「大家對我的好,我會記一輩子。」說著說著,董詩語眼淚掉了下來。
真情對話
感激所有幫助過我的人
記者:在你拿到同學們的捐款後,你有什麼感想?
董詩語:班裡兩次為我捐款,我都事先不知道,當拿到捐款,我百感交集,感動得說不出話來。同學們都是把自己的生活費節省出來給我的,有的甚至一次捐出50元,我打從內心裡感激。
記者:一天只吃兩頓飯,你不餓嗎?
董詩語:每天晚上都餓,可是我不好意思再問家裡要錢。平時多喝點水就好了,有時花1元錢買個餅也能充飢。
記者手記
不忍看著患癌的父親獨自支撐一家7口,董詩語小小年紀就想從父親手上接過家庭的重擔。在採訪中,董詩語提到最多的就是感恩。對父母,對學校老師還有幫助過她的同學。心懷感恩、明理懂事,她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能改變命運,
如果你想幫助堅強女孩董詩語,可直接與她聯繫,電話:19871360959;或 與 記 者 楊 天 嬌 聯 系 , 電 話 :18702704952。
捐助熱線:8695889(市希望辦)8110110(十堰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