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 ,你一天吃幾餐呢?
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一日三餐 VS 一日兩餐
哪個更科學?
權威營養學專家為你解答!
一日兩餐非古人「養生智慧」
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
根據歷史記載:
秦漢以前
普通人都是一日兩餐。
戰國時期《墨子》一書中就提到,兵士每天吃兩頓,第一餐叫「朝食」,在九點前就餐;第二餐叫「飧[sūn]食」,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其中,第一餐為主,第二餐補充。這時的一日兩餐,並非為「養生保健」,而是由於糧食產量低,且做飯費時費力,日常百姓難以保證一日三餐。而貴族們則普遍採用「三餐制」。
秦漢時期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相對穩定,吃飯也從一天兩頓變成一天三頓。
唐宋時期
一日三餐模式已經成型,午餐已經成為最重要的一頓飯,和現在的飲食觀念非常相似。
但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尤其是光照條件差別較大,發展不均衡,再加上戰亂,這一規律沒能完全確定,於是便出現某些地方一日三餐,某些地方一日兩餐。
由此可見,一日兩餐的的飲食習慣與眾多因素有關,並非古人的「養生智慧」。
一日三餐符合多數人營養需求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範志紅表示,從營養攝入的角度看,當前一日三餐更符合大多數人的生理需要。
她解釋,現代人工作時間長、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在飲食方面,人們早餐的質量往往偏低,午餐在食堂或快餐店湊合,晚餐是大多數國人一日當中最重要的一餐,吃得比較「隆重」,攝入的營養物質最多,約佔身體營養供應的40%。若突然取消,身體營養供應會陡然下降,缺少了必要的營養,人的體能、精力、抵抗力將難以支撐,皮膚和血液也將無法得到養護。長此以往,不但難以獲得健康,更會招來疾病。
特殊情況「因人制宜」
河南省中醫養生保健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呂沛宛指出:一日三餐適合大多數國人,但中醫理論強調「因人而異」,吃飯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不能盲目模仿。
以下幾個因素需要重點考慮
01
勞動強度
體力活動強度大、時間長,人體能量消耗大,相應地,也要攝入足夠的食物做外源性供應。因此,這類人群至少要一日三餐,且能量攝入充足。
如果消耗過大,或有夜班需要延長工作時間,一天吃4餐也是必要的。
而生活比較悠閒、活動量不大的人,兩頓飯可滿足需要。
02
年齡大小
青壯年普遍脾胃功能好,消化吸收能力強,一日三餐不會給腸胃造成負擔;隨著年齡增長,中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一些人晚飯後容易出現腹脹、失眠等異常表現,可採用一日兩餐,或在日中加餐,採取少食多餐模式。
03
食物熱量
一些人偏好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它們相對更不好消化,因此,飽腹時間長,能量供應也夠,可以考慮一日兩餐;有些人吃的食物少油、少鹽,熱量低、蛋白質含量低,食物消化快,能量跟不上,就要及時補充。
04
所在地域
我國南北跨度大。南方普遍日照時間更長,人們活動時間偏長,更適合一日三餐。北方相對日照時間短,若日間活動時間較短,可考慮一日兩餐。
日食兩餐有最佳方式
如果已經養成了每日兩餐的習慣,或者出於某些因素,需要日食兩餐,選擇正確的操作方式,也能獲得健康益處。範志紅建議,正常人想要一天只吃兩頓飯,可參考以下作息。
5點起床,喝點水、吃個蘋果,補充一點能量後,進行適當體育鍛鍊。6點左右,做一頓豐盛早餐,保證有葷有素,最少三個菜。7點,全家人享用早餐。8點,出門上班。中午正常吃午飯,下午5點之前吃半斤水果喝點酸奶。晚9點睡覺。
一日兩餐堅持這樣的飲食規律,早餐不「湊合」,下午增加水果和酸奶,基本可以彌補不吃晚餐的營養損失,營養不比一日三餐少呦~
編輯:李志豪
來源: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