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2020-12-2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朝文社 ,作者團隊作者

朝文社

原《我們愛歷史》,由多名中國作協會員組成,作品數百次上榜《人民日報》官微及內參。獲2015年度網易最佳自媒體獎,2016年度頭條號獎,新浪最有潛力歷史大V獎,2017網易最有態度自媒體獎,網易媒體合伙人,2019網易最具影響力獎。

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

比如在兩千多年前,那個公認「人給家足」的中國古代著名盛世「文景之治」裡,西漢名臣晁錯就在其名作《論貴粟疏》裡發出疾呼「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

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發展到戰國時期,「上午這頓」常被稱為「朝食」,也叫「饔食」,這是古人當時每天最重要,也吃得最好的一頓。比如春秋年間的齊晉「鞌之戰」,齊頃公開打前就放話「餘姑翦滅此而朝食」,雖然接著就被揍得稀裡譁啦。但這「打完就好好吃一頓」的強烈願望,也彰顯「朝食」的豐盛與重要。

相比之下,「下午這頓」就相對簡單了些,通常叫做「餔食」,又叫「飧食」,常是「朝食」吃剩下的,基本就是湊合一頓。現代人習慣了的「一日三餐」生活,對於兩千年前的中國老百姓,那真是相當遙遠。

當然,對於兩千多年前的貴族階層來說,「一日三餐」卻是真不遠。比如以《周禮》的記載「王齊日三舉」,也就是周天子一天要吃三頓飯。以唐朝人賈公彥的觀點,當時的周天子「一日食有三時,同食一舉」。也就是周天子每天「後面兩頓飯」,吃的都是「朝食」的剩飯,卻實實在在「一日三餐」。《左傳》《戰國策》裡的貴族們,每天也多了「日中之食」,權貴門下的「門客」們也是「日三食」。有錢有地位,就能「多吃一頓」。

至於帝王們,那自然吃的「次數」更多。漢朝年間起,中國歷代皇帝就有了「四食」的傳統,分為「旦食」「晝食」「夕食」「暮食」,早晨中午下午晚上各一頓。「吃幾頓」這事兒,在古代也是身份象徵。

而從唐宋年間起,「一日三餐」的範圍,也終於漸漸擴大。比如在唐朝時,那些留下膾炙人口詩篇的詩人們,也大多過起了「一日三餐」的生活。就連一生「苦吟」的賈島,也能「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賈島所說的「中餐」,在唐朝又被稱為「晝食」,也是唐代士大夫階層們每天「吃得最好」的一頓。

到了城市經濟空前發達的宋朝,汴京等「一線城市」裡,正店七十二家,腳店上萬家,各種小吃琳琅滿目,夜市裡的夜宵也熱熱鬧鬧,還出現了被稱為「宣索」的「外賣服務」,想吃了就「點外賣」。對於生活在大城市的宋朝人來說,「一日三餐」當然也就更流行。

但對於人口更多的農民們來說,這事兒就是兩樣了:生活在「仁宗盛世」年間的司馬光,就哀嘆當時的農民「所食者糠籺而不足」。以宋代學者陳淳的說法,宋朝農民何止是吃得差?頓數也少。哪怕在富裕的南方,「不能營三餐之飽」是常事兒,許多地方的農民一天吃一頓飯,還有人每天勞動到黃昏,居然都吃不上一頓。「一日三餐」對於他們,依然很遠。

發展到明清時期,「一日三餐」的範圍,終於開始擴大了。小說《三言二拍》裡的明朝市民生活裡,「一日三餐」已十分常見,還有「飽三餐飯常知足,得一帆風便可收」的詠嘆。明代畫家文徵明每天的夥食,早晨吃現吃現做的點心,中午還能喝上酒,晚飯吃麵飯。這樣的「餐飲水平」,也被當時的明朝人稱為「素儉」。而在當時的江南地區,就算是城市的工匠傭人,每天都是三頓飯。

當然,要論吃什麼,不同的階層,「講究」也不同。且不說帝王家的飲食,那些號稱「清流」的士大夫們,有時一頓飯就「水陸已過百品」。傳教士利瑪竇筆下的明朝「清流」們,一天何止要吃三頓?深夜裡更要有「加餐」。每次宴會都無比豪華,桌子上堆滿各種美食,「簡直會使人覺得在修建一座小型的城堡」。各位大明「清流」們圍著「城堡」大快朵頤,往往要吃一個通宵。這類「加餐」的費用,基本「全部由公家支付」。

看過這震撼的「士大夫加餐」,就能知道這「飯桌如城堡」的大明,到底是怎麼亡的了。

當然,放在尋常百姓家,吃的自然不同。比如明代中期,浙江地區的自耕農家庭,每天早晚都是喝粥,中午這頓才能吃上米飯,下飯往往是水產品。每年也就是端陽節時,才能「喝酒賽樂」。這今天看上去寒酸的一日三餐,卻已是古代生活的一大步。

而從明朝中後期起,東南百姓的一日三餐,也豐富了很多。以《沈氏農書》記載,江南地區的佃農們,都能「春冬一日葷,兩日素,夏秋一日葷,三日素」。不但能吃上一日三餐,隔些天還能吃上些葷菜。而以《亂離見聞錄》記載:萬曆年間的廣東沿海城鎮,一鬥米才要20錢,一斤肉才六七文錢,生活「百般平易」。這樣的「一日三餐」,自然也更好些。

如此進步,其實也有賴於明清年間,中國農業生產的大踏步前進。明清年間的農業畝產量,比宋代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八左右,而且「二年三熟輪作制」日益普及,小麥水稻推廣南北,中國的耕地面積也達到了八百萬頃以上。特別是在「百般平易」的廣東地區,僅在明朝年間就興建了一千六百多處水利工程,翻車水車等農具大量應有,畝產三四石都成為常事。強大生產力,正如當時利瑪竇的感慨:「產量遠超過西班牙」「遠比歐洲富裕得多」。

也正是隨著從明至清,一場場「農業革命」,當時中國人的糧食佔有量也大幅度增加:以學者郭松義的推算,從明朝中期至清朝乾隆年間,拋開戰亂年代,「和平年月」裡的每個中國糧農,可以向社會提供400市斤以上的糧食。這個數據有多了不起?比比清末就知道:清末一個糧農,平均每年提供的糧食數量,不過50市斤。

老百姓「多吃一頓」的景象,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縮影。

不過即使如此,哪怕明清年間,在中國大多數地方,「一日三餐」對於農民來說,依然是個難事:明代時的北方農村,依然對每日兩餐「習以為風」。清代哪怕是毗鄰京城的直隸地區,農村裡「中人日僅兩食」,也就是中等家庭的農戶,每天也是兩頓飯。而且「良夕佳節七八口之家割肉不過一二斤」,想吃好點,都是如此難。甚至一直到了民國年間,以《馮玉祥日記》記載,河南農戶依然還是每天兩頓,「一頓稀飯,一頓乾飯,均是小米。」

這「吃幾頓」的問題,除了見證了歷代農業的發展,更縮影了歷代平民百姓的不易。

反觀當下,2020年對農業來說,是一個多災之年,先後經歷了多個關口,春耕備耕時過了「新冠疫情關」,南方水稻雙搶時過了「洪澇關」,在東北秋收前又過了「颱風關」,還過了草地貪夜蛾等「病蟲關」,多發頻發的災害對糧食生產確實面臨著多重挑戰。但今年我國糧食仍然再獲豐收,預計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將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多吃一頓」甚至「吃好一點」,都是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豐收來之不易,希望生活在物質豐富的今天的我們,也能深味一句古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參考資料:

1、辛羽《一日三餐始於何時?》

2、倪方六《中國人「一日三餐」的由來》

3、張顯清《明朝後期糧食生產能力的提高》

4、徐浩《清代華北農民生活消費的考察》

5、胡新生《談古代生活中的「一日三餐」》

6、 蔣祖緣《明代廣東農業的飛躍發展》

7、長安街讀書會《明清時期家庭的食物消費》

8、杜車別《明冤》、講歷史的王老師《古代人的日常生活》

9、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

10、趙家三郎《微歷史:宋朝人》

11、李開周《宋朝的日常生活》

12、商傳《走進晚明》

13、李根蟠 《中國古代農業》

來源:朝文社(ailishi777)、廣東共青團等

作者:張嶔

原標題:《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年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在秦漢時期,古人流行兩餐制,也就是吃早飯和晚飯,中午是不吃的,但不要以為是那時的人沒有概念,秦朝之前的戰國貴族,其實都是吃三頓,在《戰國策》中就記載了三餐的吃法,但這僅僅流傳在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平民還是兩餐或者一餐,那麼是什麼時候改成了三餐呢?
  • 每天吃兩頓和三頓,哪個更好?堅持吃兩頓飯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民以食為天,每天保證充足的飲食量,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去支撐日常的運作。正常來說,我們每天都是三餐,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飲食規律,身體健康。而現在不少人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想要採用古人的一些方式,就是每天保持兩頓飯,那麼堅持做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古代人本來只吃兩頓飯,為什麼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一切時間安排都要以農事為中心去考慮,所以只吃兩餐。每天早晨起來七八點鐘吃一頓飯,叫朝食,也就是早點,然後男人就帶著農具牽著牛去幹農活,女人就在家中紡布紡線,搞一點家庭手工業,有孩子就帶帶孩子。
  •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
    一般人一天兩頓飯或三頓飯,古代「四餐制」又稱帝王餐,怎麼吃?我們現代的很多傳統習俗,都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當然,難免在傳承的過程中,因情況而定。今天要說的是吃飯,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所以,民以食為天。
  • 一天到底該吃幾頓?2頓、3頓還是5頓?吃2頓和3頓,有啥區別?
    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是採取的「一日三餐」的吃法,但近年來,隨著肥胖率和各種疾病發生率的升高,很多人對吃三頓飯提出了異議,認為過午不食、吃兩頓更養生;少食多餐、吃五頓更科學。那麼,一天到底吃幾頓飯更好呢?
  • 有人說古人每天吃兩頓,那麼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
    據考證古代一天吃兩頓的事情非常的普遍,商朝時期人們大多是早上7到9點間吃一頓,下午3點到5點之間吃一頓,分別叫做大食、小食,也叫做朝食、夕食。我們現在對於吃飯常說的是一日三餐,而在古代一首打油詩中有這樣兩句"只把魚蝦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 一天到底該吃兩頓還是三頓?營養專家: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 一天吃兩頓還是三頓更好?根據這幾點「因人而異」!
    親 ,你一天吃幾餐呢?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 北方人一天兩頓飯,南方人要三頓,是什麼造成這種差異?
    東北人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吃兩頓飯,只是在冬天天比較短的時候才吃兩頓飯,其他季節還是和其他地方都一樣的,東北冬天白天時長比較短,晚上黑的比較早,一般4點多鐘就黑天了,所以會在下午1點多的時候吃飯,不過大多數情況下晚上會餓,還是會在晚上七八點鐘再吃一頓的,其實也不是所有的人家都吃兩頓飯,不同的地方還是不一樣的。
  • 一天吃兩頓飯好,還是一天吃三頓飯健康?少吃一頓會變瘦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明白,健康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在尋求健康長壽的好方法,其實,要想健康長壽,或許沒有什麼秘訣,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生活,吃好每一頓飯,這才是我們能夠抓住的最靠譜的方法。可是,飯我們每天都會吃,但你吃飯真的吃對了嗎?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中國人「一日三餐」古來有之?「一日兩餐」在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並且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在古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沒錯,就是「一日兩餐」!。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
  • 姚晨天價月子餐食譜曝光 每天要吃三頓正餐三頓加餐
    據悉,姚晨每天要吃三頓正餐,三頓加餐,保守估計每個月花費超過人民幣4萬元。   每天三頓正餐三頓加餐   在和該機構的接待負責人溝通中了解到,他們的營養師團隊針對姚晨的體質專門為她定製了功效型月子餐   因此,在姚晨產後的第一周,主要吃半流食和較容易消化的食物。記者也拿到的一份產後三天的營養餐食譜,其中早餐有紅糖小米粥、麻油豬肝湯、小饅頭;午餐有白果炒木耳、麻醬拌菠菜、黃花菜豬心湯、紫米油飯;晚飯有:麻油紅莧菜、清蒸鯉魚、雜菌瘦肉絲瓜湯、水果飯。除了三頓正餐,姚晨每天還有三頓加餐,食用的水果都是必須是應季的。
  • 陝西有些地方為啥一天吃兩頓飯?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該尊重
    很多人認為,一天吃三頓飯是天經地義,一天三頓飯也的確符合人體健康規律。那同樣,對於一天吃兩頓飯的地方或者人,很多人下意識裡就覺得他們是窮,是吃不起三頓飯。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這個一天兩頓飯的地方現在仍然有,就黑嫂知道的,在陝西某些地方,還是一天兩頓飯。他們是窮嗎?當然不是,這是種習慣,那為啥有這種習慣呢?咱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 長壽鄉人每天吃兩頓玉米粥
    據如皋市長壽研究所調查,本地百歲老人中74%的人每天吃兩頓稀粥,都以玉米粥為主。所謂的「糝兒粥」,說的就是玉米碴子粥。玉米成熟後,上磨粉碎成小顆粒,大約是放在手裡有沙粒感的大小,也可磨成很細的麵粉狀,吃的時候燒開了水,一手拿勺子,一手把玉米糝均勻地撒入鍋內,邊撒邊攪勻。「米打底」,說的則是在玉米碴裡摻雜白米來熬粥。  熬粥前,提前把玉米碴用水泡一會兒,這樣好熟,還省火。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更健康?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更健康? 吃飯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事情,人活著就要吃飯,常言道:一日三餐,我們每天都吃三頓飯,有的人一天吃兩頓飯。這兩種方法哪個更科學健康呢?
  • 古代老百姓一天吃幾頓飯?由這個朝代開始,我們才有吃晚飯的習慣
    我們常說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應當的,偶爾少吃一頓還經常會被家人訓斥,說這樣對身體不好。那麼一日三餐這個習慣是怎樣來的呢?難道古代也是一日三餐?其實在兩宋之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而已,只有皇室貴族才一天吃三頓或者四頓。這主要是因為在宋代以前農業更加不發達,老百姓的糧食有限,就算是一天兩頓飯也顯得捉襟見肘,所以糧食要省著吃。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有什麼不同?誰的腸胃更好?
    吃飯是我們每天的必修課,它能解決溫飽問題,還能給人體補充營養,身體就會有能量去應對工作或者是其他事情。根據傳統方式來看,每天三頓飯必不可少,每一餐都很重要,可以給人體補充不同營養。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人就有了新的想法,習慣也有不同。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人們一天吃多少,吃幾餐和他們的生產條件和物質水平有極大的關係。比如在秦朝的時候,普通人一般就只吃早晚兩餐,流行「兩餐制」,「兩餐制」是時間一般都是在上午九點以及下午四點,只有皇宮貴族才有權利吃四餐,諸侯只能吃三餐。
  •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在家吃過一頓早餐了?
    年關將至一切與「家」相關的事物都容易引發遊子們深深的回憶與共鳴那麼,你是否認真想過有多長時間沒有好好在家吃過一頓早餐了?01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拋棄早餐人們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家裡的老人亦常常叮囑我們「早餐要吃好」。然而,吃一頓熱氣騰騰早餐開啟飽滿生活的記憶,對於許多人來說已經越來越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