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
一切與「家」相關的事物
都容易引發遊子們深深的回憶與共鳴
那麼,你是否認真想過
有多長時間
沒有好好在家吃過一頓早餐了?
01
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拋棄早餐
人們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家裡的老人亦常常叮囑我們「早餐要吃好」。然而,吃一頓熱氣騰騰早餐開啟飽滿生活的記憶,對於許多人來說已經越來越模糊了。那些便利店裡可以填滿任何人腸胃的無差別早餐,在故鄉早餐小店冒出的煙火氣面前,顯得有點變了味。
「現在,我已經分不清早餐和午餐了。」這已經成為許多背井離鄉的年輕人,最切膚的生活寫照。
這樣的現象已經衍生出了不小的社會問題。《中國人早餐情況白皮書》中顯示,超過50%的人認為現在自己沒有時間吃早餐,而超過80%的人的早餐營養都得不到充分的補充。
在許多打拼在大城市的白領群體中,有些人為了早上多睡十幾分鐘,或是隨便用麵包餅乾隨便的打發自己,或是僅僅只靠一杯咖啡續命,更有不少人另可每天早上餓著肚子打卡,全靠一口仙氣撐著工作……這不知是多少當代年輕人的日常。
人們為了更好的生活,來到更大的城市,只有不斷的勞作才能緩解焦慮,而早餐卻成為人們向生活首先做出的妥協。
02
不要餓著肚子,講昨天晚上的夢
「我自問這輩子沒做過壞事,除了忽略媽媽做的早餐。」
前段時間,一部《早餐中國》紀錄片刷屏朋友圈,其中這一句宣傳文案更是折射出那些每天把自己塞進地鐵的人心中最深切的情緒。生活在一個大加速的時代,人們忍耐的閾值已經越來越低。
然而,我們的早餐吃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可有可無,也代表著我們離家也越來越遠。
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中,早餐卻有著相同的重要性。
對於以前的中國人來說,早飯是一天當中最不可或缺的。在古代,普通的勞苦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所以才有了「食時辰,餔時申」的記載(《秦簡·日書》),即第一頓在早上七點到九點之間,第二頓在三點到五點之間。即使一天只能吃兩頓飯,早飯也絕對不能捨棄。
日本藝人Atsuko maeda曾說過「人生的一半都是早餐。」德國著名學者本雅明也在《單行道》中說,「不要在第二天早晨空著肚子,講述昨晚的夢」。
不如今天晚上就把剛買的麵包吃掉,明天早上就去尋找家鄉的早餐。因為那裡面一定藏著最熟悉的味道,和最親密的人。
03
你還記得家鄉的早餐是什麼味道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的美食不僅是兒時的味道,更是伴隨一生的記憶。早餐便是其中最難忘獨特的片段之一。
河南的胡辣湯、湖北的熱乾麵、北京的豆汁兒、湖南的嗦粉、貴州的螺螄粉、重慶的小面、廣東潮汕的豬血湯、福建福安的水煎包、陝西的油茶麻花……坊街串巷間,滿滿是家鄉的味道。
中國人早餐的魅力就在於,一碗簡單的早餐,既讓一天的生活充滿了儀式感和熱愛,也讓異鄉人心尖上的那股詩意鄉愁得到了釋放。
那麼,屬於福州人的家鄉早餐又是什麼味道呢?
一項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福州市民在選擇早餐食物時比較傾向於傳統的谷、類豆食物,如包子、饅頭、豆漿等,而一碗鍋邊與清粥最受福州市民青睞。
SUMMER
當然,除了一碗熱騰騰的稀飯是「標配」,自然是少不了「配菜」,才稱得上是有滋有味。比如福州人喜歡在喝粥時配上獨具風味的蘿蔔乾、肉鬆等,葷素搭配合理,輕輕鬆鬆地在清晨裡吃出溫暖與健康。
在福州人記憶中,鹹香爽口的蘿蔔乾,不僅是可以一年吃到頭的風味小菜,也是老百姓其樂融融、平安生活的「老味道」,更是大夥抹不去的家鄉記憶。
一碗熱騰騰的白米粥配上一碟蘿蔔乾,老「虎糾」的冬日味道就是這樣開始的,那鹹中帶甜,脆裡含香的味道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福州人的成長。雖然質樸,卻是積澱下抹不去的濃鬱鄉愁,簡單的早餐下更蘊含著千裡之外父母的那份對遊子的囑託和心安……
貝奇脆蘿蔔,在過往的二十餘年中,陪伴中國上億家庭,渡過無數個溫馨的早餐時光。每一份被端上餐桌的貝奇脆蘿蔔,都嚴選天然好料,在特殊地域氣候下,將細心栽培的大根蘿蔔作為原料,以傳承600餘年的傳統配方入味,不添加任何色素,保留蘿蔔純「脆」口感,為那份溫情的家鄉味道,增添愛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