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一切時間安排都要以農事為中心去考慮,所以只吃兩餐。
每天早晨起來七八點鐘吃一頓飯,叫朝食,也就是早點,然後男人就帶著農具牽著牛去幹農活,女人就在家中紡布紡線,搞一點家庭手工業,有孩子就帶帶孩子。
那麼,男人中午還回家吃午飯嗎?不會。
在農村呆過的人的都知道,一般來說,由於土地分配的緣故,耕地與自家距離都比較遠,來回一趟有時需要一兩個小時,甚至更久。為了避免耽誤農活,男人一般中午就不回家,不回家自然也就不吃午飯了。
到了晚上四五點,太陽即將落山,男人也就可以回家了。辛苦了一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吃飯,補充體力。這就是所謂的晚食,也就是晚飯。
晚飯完事以後,天就黑了。古代也沒電,燃煤油燈還費油,更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加上農民基本上忙活一天,早已精疲力盡,所以大概到七八點鐘就閉燈睡覺了,一直睡到轉天早晨六七點鐘起床,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新一天的早飯,和早飯後忙碌而充實的工作。
更何況,古代生產力極其低下,糧食常常不夠吃的,農民的生活總是徘徊在飢餓線上,再來點自然災害,基本就死定了。所以,即便是吃兩餐,對於古代農民來說已經是很難了,哪裡又有剩餘糧食去做第三餐呢?
宋朝之前,只有皇室可以吃四餐,諸侯可以吃三餐,這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是不可逾越的。
那麼,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三餐了呢?
是宋朝。
但是宋朝以來的三餐並不是早午晚三餐,而是早餐、晚餐和夜宵。
一方面自宋朝以來,生產力水平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人們可以吃三頓飯了;另一方面,宋朝取消了宵禁,出現了夜市,人們也就有了夜生活,所以晚上再補一頓夜宵。宋朝以後直到明清,雖然朝廷沒有明確取消宵禁,但宵禁也屬於名存實亡的狀態,城市裡人們的夜生活已經可以延續到凌晨,不吃點喝點怎麼能行?
但這也僅限於城市裡的有產階級,對於廣大的農村地區來說,大部分仍是苦哈哈兩頓飯,哪有什麼夜宵和夜生活?
而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早午晚三餐,則是隨著晚清民國時期以來工業化生活方式的逐步確立才開始為人們所適應。因為農民幹農活雖然很辛苦,但它總得來說節奏比較慢,並不是上緊發條的,而工業化的生活方式節奏更快,強度更大,所以必須要加一頓午餐,才能支撐下午繼續工作,這才有了吃午飯的習慣。
所以說,廣大農村地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仍然保留著一天兩頓飯的習慣,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了,今天即便是農村,人們也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的生活方式,而不少人似乎開啟了逆城市化,又返回「兩餐時代」,開始講究過午不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