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吃兩頓飯的糧食科長

2020-12-23 長春的往事

口述實錄:如今,戰爭年代離我們的生活已經很遠,但那些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仍深深地吸引著廣大讀者。不久前,本報老長春刊發的《1949:一場與開國大典有關的剿匪戰》就是老兵史中的親身經歷,不少讀者對史中的經歷充滿好奇,希望更深入地了解那個充滿了血與火的戰爭年代。 在空軍長春南湖幹休所,記者再次見到了史中,這一次,他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新四軍淮南抗日根據地,淮南銀行糧食科首任科長孫炳炎的故事。

用糧食做貨幣保證金 淮南銀行設糧食科

這次我講講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新四軍淮南抗日根據地的事情。我們知道,銀行發行貨幣需要有保證金,這個保證金一般都是黃金。但淮南沒有金礦,沒有足夠的黃金做保證金。這時,淮南銀行會用什麼做為保證金呢?糧食。乍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是切合實際的決策,因為民主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掌握大量糧食,一是每年的田賦,二是每年都能收到大批上繳的救國公糧,三是每年收購農民剩餘的糧食。

因此,民主政府有足夠的糧食賣給民眾食用,而且始終保證糧價合理,保持與工業品的正常比例。所以,老百姓對淮南銀行發行的淮南幣很放心,說有它在手與糧貨在手一樣。

淮南銀行既然把糧食作為保證金,就必須有人從事與糧食有關的繁重工作。如收購、保存、出售等。因此就出現一個別的銀行沒有的部門,即糧食科。淮南銀行的首任糧食科長名叫孫炳炎。

家鄉遭受旱災 糧食科長妻兒吃不飽飯

1942年,孫炳炎的家鄉盱眙縣遭受大旱災,他帶領科員葛靖同志去盱眙縣檢查銀行糧庫時,順便回家探親,全家人久別重逢,欣喜萬分。妻子趕緊給他做中午飯,他看到妻子做的大米飯,禁不住讚嘆本地政府的賑災工作做得好。但此時卻發現自己的兩個兒子睜大眼睛看著米飯,看到6歲的大兒子和4歲的小兒子的眼神,他疑惑起來,到米缸裡看看,裡面空無一粒。原來,妻子把家裡僅有的米都煮給他吃了。當時的他不禁心酸淚下。

妻子深明大義 丈夫家國情深

離孫炳炎家不遠就有一座儲存幾萬斤的銀行糧庫,如果孫炳炎多報一些蝕耗拿回家就夠全家食用。但是孫炳炎沒有這樣做,他不能背叛自己救國救民的初衷,一方面又要照顧妻兒。從家裡回來後,他每天將三餐減成兩餐,省下飯票去鄉政府換口糧,然後再去挖來野菜送回家。

孫炳炎先生(左二)

妻子看到他送回來的糧食,責問他:「這些米是哪來的,你可不能損公肥私啊。」孫炳炎說:「我們夫妻多年,你對我還信不過?當初拋家舍業參加新四軍為的啥,不是為謀取官位、發國難財,而是為了打鬼子救國救民,我怎能昧著良心貪汙受賄害國害民。我拿回的大米是用飯票換來的,你們放心吃吧。」妻子這才放心,進而又對他說:「政府也發口糧,但是不太夠,要是摻上野菜和樹葉,和孩子們就能吃飽。我生長在鎮集,不能識別野菜是否有毒,怕孩子中毒,就不敢採。」於是,孫炳炎將挖來的野菜,逐一教妻子如何識別。妻子記不住,旁邊的6歲大兒子卻聽懂記牢了,後來總是主動跟媽媽去尋挖野菜。

當孫炳炎手牽著大兒子的手離家時,問他:「爸爸離家,你們才受苦,你恨爸爸嗎?」兒子回答:「不,爸爸離家是為了打鬼子,我們受苦是光榮的,我長大也要去打鬼子。」說完還勁頭十足的比劃著打拳,表示自己勇敢善戰。孫炳炎感動得熱淚湧流。孫炳炎從家裡回來後,堅持每天只吃兩頓飯,為家裡節約糧食。當時一起去盱眙縣的葛靖發現後,深受感動,也少吃一頓飯,省下糧票給孫炳炎的妻兒。從孫炳炎和葛靖身上,折射出我們黨早期幹部的清廉與高尚節操,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幹部和工作人員,我們才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

陳嘉庚(左)與孫炳炎在一起(1956年攝

相關焦點

  • 古代人本來只吃兩頓飯,為什麼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一切時間安排都要以農事為中心去考慮,所以只吃兩餐。每天早晨起來七八點鐘吃一頓飯,叫朝食,也就是早點,然後男人就帶著農具牽著牛去幹農活,女人就在家中紡布紡線,搞一點家庭手工業,有孩子就帶帶孩子。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年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在秦漢時期,古人流行兩餐制,也就是吃早飯和晚飯,中午是不吃的,但不要以為是那時的人沒有概念,秦朝之前的戰國貴族,其實都是吃三頓,在《戰國策》中就記載了三餐的吃法,但這僅僅流傳在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平民還是兩餐或者一餐,那麼是什麼時候改成了三餐呢?
  • 每天吃兩頓和三頓,哪個更好?堅持吃兩頓飯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民以食為天,每天保證充足的飲食量,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去支撐日常的運作。正常來說,我們每天都是三餐,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飲食規律,身體健康。而現在不少人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想要採用古人的一些方式,就是每天保持兩頓飯,那麼堅持做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發展到戰國時期,「上午這頓」常被稱為「朝食」,也叫「饔食」,這是古人當時每天最重要,也吃得最好的一頓。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
  • 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還沒有宵夜,一日三餐要感謝宋朝?
    所以古人吃飯的時間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雖然也是一頓早飯,一頓晚飯,但他們的早飯吃的也不是很早,一般在上午九點多,稱作朝食;晚飯在下午三點到五點,稱作哺食。吃完晚飯,古人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就早早的熄燈休息了,因此雖然一天只有兩頓飯,但他們的活動量小,兩頓飯也就夠了。
  • 為何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看完你就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這
    現在有個俗語,想必大家應該都知曉,那就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那就是人們吃飯一定要一日三餐,頓頓都要吃,而且,還有個話和這個搭配更好,那就是"早飯吃得好,午飯吃得飽,晚飯吃得少",其實一日三餐對於現代人而言真的是非常普遍
  • 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
  • 韓雪一天只吃兩頓飯,卻不是因為保養,竟是為了孝心!
    韓雪一天只吃兩頓飯,卻不是因為保養,竟是為了孝心!《口紅王子》是最近挺熱門的一個綜藝,從播出到現在,收視率一直在增長。她有一套嚴格的生活作息規律,如果平時沒工作的話就每天十二點前入睡,早上七點左右起床,並且不吃中午飯,只吃早飯跟晚飯。每天就吃兩頓飯是不是太少了,還是有其他原因或養成習慣了。韓雪對此作出解釋,她原本家裡是沒有保姆的,她跟媽媽一起生活。她認為媽媽每天都做三頓飯會很累,所以她只吃兩頓。看來她真的特別體諒自己的母親。
  • 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說好的一日三餐呢?怪他們有個坑人的制度!
    在我們現代的日常生活當中,一日三餐可是必不可少的,畢竟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是餓得慌啊,我們都是習慣了每天三餐,對於像小編這樣的吃貨來說真是不吃一餐就感覺渾身難受伴隨著頭昏腦脹,而且那麼多的美食怎麼可以辜負呢?所以小編覺得我的生活中一日三餐真真離不開啊。現代已經是普遍一日三餐了,那麼古代是怎麼樣的呢?
  • 業務員被罰裸奔 業務員一天只吃兩頓飯【4】
    原標題:業務員被罰裸奔 業務員一天只吃兩頓飯   律師   這種懲罰即使員工同意也不合法   該健身會所對員工下此「狠招」,但員工也同意此懲罰,那麼,這樣的懲罰是否合法?然而,以吃生苦瓜、穿底褲裸跑、剃光頭等方式予以懲罰,對員工的人格尊嚴和人身權利造成損害,即使員工同意也屬違法。   藺存寶建議,如遇類似遭遇,員工可先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要求企業對此行為予以糾正。如已造成人格或身體的損害,員工還可向勞動仲裁部門申請仲裁,也可向法院起訴。
  • 我國古代人一日只吃兩頓飯,現代若是一日三餐改成一餐會如何?
    我們現在每天吃三頓飯並不是因為身體像需要定期加油似的必須吃三頓,而是因為我們的飲食習慣,其實世界有些地方的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甚至吃一頓飯。從遠古到近代,大多數地區的普通人是只吃一頓飯的,並不是因為他們怕麻煩,而是因為食物缺乏。進入工業革命之後,食品供應開始豐富起來,人們才每天多吃幾頓。
  • 一天吃兩頓還是三頓更好?根據這幾點「因人而異」!
    親 ,你一天吃幾餐呢?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 清朝皇帝為啥一天只吃兩頓飯?其實是有原因的
    其實對於歷朝歷代,我們可能對於清朝的歷史會更加了解一些,清朝一共出現了十二個皇帝,每一位皇帝都各有自己的能力,但是,每一位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規定,那就是在皇宮中一天只吃兩頓飯,不論是皇帝還是皇妃,都一樣。
  • 在農村,很多農民一天只吃兩頓飯,專家:習慣不科學,但非常實用
    據說,玉皇大帝讓老牛下凡間傳達玉帝旨意,旨意的原意大致是這樣「農民們一天要打扮三次,辛勤勞動,然後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即三打扮一吃飯。」但是呢老牛到了凡間以後摔了一跤把玉帝的旨意搞糊塗了。於是向農民們傳達了一個相反的旨意。告訴農民,玉皇大帝的旨意是「人們一天要吃三次飯,打扮一次,即三吃飯一打扮。」然後就回到天庭。
  • 清朝皇宮裡一天吃能吃兩頓飯?那皇帝和妃子們不餓?
    在歷朝歷代皇帝當中,當清朝皇帝大概最無聊的,因為每天老早就得起床,還有批不完的奏摺,每天處理政務到深夜,而且吃飯這塊也是限制多多。清朝皇帝一天只有兩頓飯,而不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每天三頓飯,這是怎麼回事呢?
  • 一天到底該吃兩頓還是三頓?營養專家: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 江湖傳聞,貓咪一天不能只吃3頓飯?
    關於這個問題 好多人的答案都挺不統一的 毛毛就見過好多人一天只餵兩頓 但更多的是大碗貓糧就放在那 讓貓咪隨便吃
  • 有人說古人每天吃兩頓,那麼唐朝為什麼還以胖為美?
    據考證古代一天吃兩頓的事情非常的普遍,商朝時期人們大多是早上7到9點間吃一頓,下午3點到5點之間吃一頓,分別叫做大食、小食,也叫做朝食、夕食。我們現在對於吃飯常說的是一日三餐,而在古代一首打油詩中有這樣兩句"只把魚蝦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