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實錄:如今,戰爭年代離我們的生活已經很遠,但那些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仍深深地吸引著廣大讀者。不久前,本報老長春刊發的《1949:一場與開國大典有關的剿匪戰》就是老兵史中的親身經歷,不少讀者對史中的經歷充滿好奇,希望更深入地了解那個充滿了血與火的戰爭年代。 在空軍長春南湖幹休所,記者再次見到了史中,這一次,他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在新四軍淮南抗日根據地,淮南銀行糧食科首任科長孫炳炎的故事。
用糧食做貨幣保證金 淮南銀行設糧食科
這次我講講抗日戰爭時期,發生在新四軍淮南抗日根據地的事情。我們知道,銀行發行貨幣需要有保證金,這個保證金一般都是黃金。但淮南沒有金礦,沒有足夠的黃金做保證金。這時,淮南銀行會用什麼做為保證金呢?糧食。乍聽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但這是切合實際的決策,因為民主政府通過多種方式,掌握大量糧食,一是每年的田賦,二是每年都能收到大批上繳的救國公糧,三是每年收購農民剩餘的糧食。
因此,民主政府有足夠的糧食賣給民眾食用,而且始終保證糧價合理,保持與工業品的正常比例。所以,老百姓對淮南銀行發行的淮南幣很放心,說有它在手與糧貨在手一樣。
淮南銀行既然把糧食作為保證金,就必須有人從事與糧食有關的繁重工作。如收購、保存、出售等。因此就出現一個別的銀行沒有的部門,即糧食科。淮南銀行的首任糧食科長名叫孫炳炎。
家鄉遭受旱災 糧食科長妻兒吃不飽飯
1942年,孫炳炎的家鄉盱眙縣遭受大旱災,他帶領科員葛靖同志去盱眙縣檢查銀行糧庫時,順便回家探親,全家人久別重逢,欣喜萬分。妻子趕緊給他做中午飯,他看到妻子做的大米飯,禁不住讚嘆本地政府的賑災工作做得好。但此時卻發現自己的兩個兒子睜大眼睛看著米飯,看到6歲的大兒子和4歲的小兒子的眼神,他疑惑起來,到米缸裡看看,裡面空無一粒。原來,妻子把家裡僅有的米都煮給他吃了。當時的他不禁心酸淚下。
妻子深明大義 丈夫家國情深
離孫炳炎家不遠就有一座儲存幾萬斤的銀行糧庫,如果孫炳炎多報一些蝕耗拿回家就夠全家食用。但是孫炳炎沒有這樣做,他不能背叛自己救國救民的初衷,一方面又要照顧妻兒。從家裡回來後,他每天將三餐減成兩餐,省下飯票去鄉政府換口糧,然後再去挖來野菜送回家。
妻子看到他送回來的糧食,責問他:「這些米是哪來的,你可不能損公肥私啊。」孫炳炎說:「我們夫妻多年,你對我還信不過?當初拋家舍業參加新四軍為的啥,不是為謀取官位、發國難財,而是為了打鬼子救國救民,我怎能昧著良心貪汙受賄害國害民。我拿回的大米是用飯票換來的,你們放心吃吧。」妻子這才放心,進而又對他說:「政府也發口糧,但是不太夠,要是摻上野菜和樹葉,和孩子們就能吃飽。我生長在鎮集,不能識別野菜是否有毒,怕孩子中毒,就不敢採。」於是,孫炳炎將挖來的野菜,逐一教妻子如何識別。妻子記不住,旁邊的6歲大兒子卻聽懂記牢了,後來總是主動跟媽媽去尋挖野菜。
當孫炳炎手牽著大兒子的手離家時,問他:「爸爸離家,你們才受苦,你恨爸爸嗎?」兒子回答:「不,爸爸離家是為了打鬼子,我們受苦是光榮的,我長大也要去打鬼子。」說完還勁頭十足的比劃著打拳,表示自己勇敢善戰。孫炳炎感動得熱淚湧流。孫炳炎從家裡回來後,堅持每天只吃兩頓飯,為家裡節約糧食。當時一起去盱眙縣的葛靖發現後,深受感動,也少吃一頓飯,省下糧票給孫炳炎的妻兒。從孫炳炎和葛靖身上,折射出我們黨早期幹部的清廉與高尚節操,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這樣的幹部和工作人員,我們才取得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