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還沒有宵夜,一日三餐要感謝宋朝?

2020-12-17 眼史

民以食為天,一天能吃到三頓既營養又美味的飯菜是許多人的幸福源泉。尤其是在最近肺炎期間,呆在家裡的網友各顯神通,做涼皮做蛋糕,將多餘的精力都給了廚房那一畝三分地。一日三餐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是約定俗成的一件事,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福氣,他們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經常說希望能穿越回古代,吃原生態的蔬菜,釣魚養豬,自給自足。但如果真能回去,古人的飲食習慣你還真不一定能適應。

首先,在宋朝之前,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個說法,大家統一的認知是一天兩頓飯。這和古人的活動時間有很大的關係。不同於我們現在對時間的劃分,古代的時間觀念很模糊,絕大多數農戶人還保持著聞雞起舞的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古人吃飯的時間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雖然也是一頓早飯,一頓晚飯,但他們的早飯吃的也不是很早,一般在上午九點多,稱作朝食;晚飯在下午三點到五點,稱作哺食。吃完晚飯,古人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就早早的熄燈休息了,因此雖然一天只有兩頓飯,但他們的活動量小,兩頓飯也就夠了。

古代等級制度的不公平也可以表現在飲食上,普通人家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但達官貴人們就不同了,他們可以一天吃三頓飯到四頓飯,這是因為他們經常晚上在家裡宴請賓客,這個時間一般已經過了吃晚飯的時候了,宴請完之後還可能要再泛舟湖上或者對月吟詩,少不了美酒,也少不了下酒的小菜。因此對於有條件的家庭來說,並不拘泥於一天只能吃兩頓飯的這種習俗。

農戶人家之所以堅持著一天兩頓飯的規定,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餓或是國家強行規定,而是他們的生活只靠著家裡的田地,沒有別的經濟收入。但地裡出產的糧食是有限的,還要賣掉一部分換錢買生活用品,如果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要吃三頓飯,那還沒有到年底,家裡的糧食估計就所剩無幾了,一天兩頓飯,也是為了節省糧食。

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普通人家也變成了一日三餐呢?一日三餐的確立,最早是在兩宋時期,但在宋朝確立之後,在清朝又掀起了波折,清朝又恢復到了一天兩頓飯,這又是因為什麼?

宋朝注重發展經濟,國力不斷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比起其他朝代來說好了不是一星半點。宋朝的商業發展的很快,國家也大力扶持,因此普通民眾除了種地,也有了別的經濟渠道。而且宋朝廢除了幾千年的宵禁制度,以往人們之所以晚上沒有娛樂活動,都是因為國家規定天黑就要關門熄燈,以此避免騷動和盜竊。等到了宋朝的時候,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政府幹脆取消了宵禁制度,由著民眾晚上自行娛樂。

除了廢除宵禁,宋朝還有繁榮的夜市文化,從傍晚開始,夜市一直開到深夜,夜市上幹什麼的都有,長長的街市,人們忙完了一天的活計,都喜歡上街上去逛逛。走一段時間後,下午吃的那點東西早就消化完了,再加上夜市多是些小吃,人們可以拿在手上邊走邊吃,也有正經飯館,可以坐下來吃一碗麵,慢慢的,人們也就習慣了在晚飯之後再吃點什麼。但這時的一日三餐,是早飯、晚飯和宵夜,和我們現在的飲食制度還是有所區別。

轉眼間到了清朝,民眾又都回到了一天兩頓飯的生活,這和清朝時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有很大的關係。清王朝閉關鎖國,阻礙了民眾對外發展貿易,經濟水平迅速下降,遠遠不如宋朝。為了控制人們的生活,鞏固自己的地位,清王朝又一次恢復了宵禁制度,沒有人出門,夜市也開不起來了,導致很多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又一次回到了田地裡勞作,但是農業和商業的收入是完全不能比的,這些家庭的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問題。不僅普通民眾一天只吃兩頓飯,根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一天也只吃兩頓正餐。現在看來,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之所以能夠長壽,也許就和他一天只吃兩頓飯有關係。因為在現代,有些養生專家就曾提倡過一日兩餐的生活方式,當然了,現代人對於飲食的追求很高,一日兩頓飯的普及是很難的。

一日三餐制的最終確立是在清朝末期,清王朝屢戰屢敗,不得不籤署了很多開放關卡的協議,外國文化隨之進入。鐘錶的使用也讓人們對時間有了概念,生活習慣慢慢改變。電燈的進入和使用,也讓人們在夜晚有了更多的娛樂活動,早上也不需要等到天明再起床做事了。而且清王朝為了還掉打仗欠下的債,開始瘋狂的收稅,立了很多稅收的名目,但還是遠遠不夠。於是乾脆放開商業上的管束,由著民眾發展,市場經濟又一次活絡起來。人們手裡又有了多餘的錢,對飲食自然又上心起來。

縱觀飲食制度的發展,會發現它與國家制度和經濟水平緊密相關,另一方面,它也與階級差異密切相關。早在秦漢時期,官宦權貴階層就已經開始了一日三餐的生活,到了隋唐時期,一日三餐制度變得更加普遍,也更完善,甚至出現了吃午飯的情況,與現在的飲食制度已經非常相近了,但還是在王公貴族家裡,普通人家還在溫飽中掙扎。而普通民眾之所以也能獲得這樣的生活,都是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宵禁制度的取消和夜市的興起,讓他們口袋裡有了餘錢不說,晚上還有機會可以出門閒逛,有錢又有閒,當然再吃一頓飯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看完了這些,還對穿回古代有想法嗎?畢竟在現代,一日五餐也是被允許的事,但如果回到古代沒能進入一個好的家庭,一天就只能吃兩頓飯了。

相關焦點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 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說好的一日三餐呢?怪他們有個坑人的制度!
    小編又來啦,接下來小編帶給大家的這件事呢是關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的問題,我們現代生活說早中晚,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那麼古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嗎?知道真相之後小編開始一點都不羨慕古人了,再也不想穿越過去看看了,畢竟小編是個吃貨啊,好啦,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吧,如果對於以下內容有任何意見均請在下方評論留言哦,當然也可以點個讚給個關注啦,感謝各位!
  • 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為什麼演變成如今的「一日三餐」?
    一天吃三頓飯,是現代人相當普遍的生活寫照,有時候睡得晚,還會加一頓宵夜。然而,這種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古人來說卻最為奢侈,因為在古代,人們大多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吃第一頓飯,然後開始幹活,下午再吃一頓飯,接著幹活到太陽下山,然後回家洗洗睡了。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一天吃兩頓飯和一日三餐,哪個更科學?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年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在秦漢時期,古人流行兩餐制,也就是吃早飯和晚飯,中午是不吃的,但不要以為是那時的人沒有概念,秦朝之前的戰國貴族,其實都是吃三頓,在《戰國策》中就記載了三餐的吃法,但這僅僅流傳在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平民還是兩餐或者一餐,那麼是什麼時候改成了三餐呢?
  • 吃了這麼久的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來由嗎?!
    俗話說 「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可是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概念伴隨我們出生長大。在現代人的觀點裡規律飲食是健康的首要條件,可早飯、午飯、晚飯為什麼會固定在特有的時間段。一周七天,一日三餐,有喜有悲,煙火人間。一日三餐是現代人再正常不過的習慣。正是因為再正常不過,所以很少有人問一句為什麼?一日三餐制是從什麼時候形成的?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一直就是一日三餐嗎?
  • 古人一天吃不上三頓飯?今天能有晚飯吃,還得感謝這個朝代
    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還總是動不動就加餐吃下午茶和宵夜。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老祖宗們就沒這麼幸運了,一般老百姓都只吃兩頓飯,只有皇親國戚們才能夠享受一天四頓的優待。在古代,先人們的作息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大的不同,沒有手機電腦的年代,也沒有豐富的夜生活,每天的勞作也甚為辛苦,因此古代老百姓一般七八點鐘就去睡覺了,不同於現在年輕人們,不到十二點都認為夜生活還沒開始,特別是周末,大晚上還有一堆出門和朋友聚會的人。在古代,如果天黑沒事在外邊瞎逛,很可能就會被巡查的士兵抓住問罪。
  • 古人一天吃2頓飯,不覺得餓嗎?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的
    我們已經習慣一天三餐,早餐、中餐和晚餐,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但要知道在古時候,中國人可是一天只吃2頓飯的。那麼只吃兩頓飯的古代人,不會覺得餓嗎?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開始變成一天吃三餐呢?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 古代人本來只吃兩頓飯,為什麼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一切時間安排都要以農事為中心去考慮,所以只吃兩餐。每天早晨起來七八點鐘吃一頓飯,叫朝食,也就是早點,然後男人就帶著農具牽著牛去幹農活,女人就在家中紡布紡線,搞一點家庭手工業,有孩子就帶帶孩子。
  • 古代老百姓一天吃幾頓飯?由這個朝代開始,我們才有吃晚飯的習慣
    我們常說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應當的,偶爾少吃一頓還經常會被家人訓斥,說這樣對身體不好。那麼一日三餐這個習慣是怎樣來的呢?難道古代也是一日三餐?其實在兩宋之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而已,只有皇室貴族才一天吃三頓或者四頓。這主要是因為在宋代以前農業更加不發達,老百姓的糧食有限,就算是一天兩頓飯也顯得捉襟見肘,所以糧食要省著吃。
  • 古時候平民一天只吃兩頓飯,一日三餐都是貴族才能享受的!
    我是你們最熟悉的朋友,首先感謝各位看官能夠在百忙之中抽空閱讀小編所編寫的文章~那麼小編今天又給大家帶來了怎樣新鮮的資訊呢?快跟隨著我的目光一同往下看吧!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多少頓呢?那自然是一日三頓了!一日三餐是現代人們非常普通的生活寫照了,有的時候若是睡得晚,那麼還一定要加一頓夜宵。
  • 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一天只吃兩頓飯,和吃一日三餐,哪種飲食方式是科學的?一文解釋
    我們吃飯一般一天吃三頓,早中午各一頓。但是有的人為了減肥就會選擇不吃晚飯,他們一天只吃兩頓飯,那麼哪種飲食方式是科學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不吃晚飯有什麼危害?不吃晚飯容易失眠。正常的人都會吃完飯,胃子就會按照既定規律進行消化摩擦,但是如果不吃晚飯,胃子沒有東西研磨,會擦傷胃黏膜,刺激胃酸分泌,導致胃病出現,人會因此腹痛噁心,食欲不振。如果不加以調理治療,會增加癌變風險。不吃晚飯容易得膽結石。晚飯不吃,胃部空空無物,就不需要膽汁進行消化,膽囊中就會不斷堆積剩餘膽汁,時間長了會出現膽結石,給生活帶來不便。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
  • 清朝皇宮裡一天吃能吃兩頓飯?那皇帝和妃子們不餓?
    清朝皇帝一天只有兩頓飯,而不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每天三頓飯,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滿族人大多生活在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大家都知道,冬天冷的能凍死人,下午五點多的時候天都黑的,而且早上7點鐘的時候天才亮,屬於典型的晝短夜長。所以,生活在那裡滿人就早上9點才吃一頓飯,到了下午3點才吃另一頓。那個時候的人們又沒有什麼消遣工具,所以睡得也早。
  • 宋朝之前的人們從不吃午餐,「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日三餐」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已是約定俗成,有時甚至會因為只吃了兩頓飯,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如今也有很多人,為了減肥、保持良好的身材,一天只吃兩頓飯。而令人詫異的是,這種現象早在古時就有過,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的習慣,其實是後來才逐漸發展演變的。
  • 中國人「一日三餐」古來有之?「一日兩餐」在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並且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在古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沒錯,就是「一日兩餐」!。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
  • 一天吃兩頓飯好,還是一天吃三頓飯健康?少吃一頓會變瘦嗎?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越來越明白,健康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在尋求健康長壽的好方法,其實,要想健康長壽,或許沒有什麼秘訣,只要我們認真對待生活,吃好每一頓飯,這才是我們能夠抓住的最靠譜的方法。可是,飯我們每天都會吃,但你吃飯真的吃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