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一天能吃到三頓既營養又美味的飯菜是許多人的幸福源泉。尤其是在最近肺炎期間,呆在家裡的網友各顯神通,做涼皮做蛋糕,將多餘的精力都給了廚房那一畝三分地。一日三餐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是約定俗成的一件事,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福氣,他們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經常說希望能穿越回古代,吃原生態的蔬菜,釣魚養豬,自給自足。但如果真能回去,古人的飲食習慣你還真不一定能適應。
首先,在宋朝之前,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個說法,大家統一的認知是一天兩頓飯。這和古人的活動時間有很大的關係。不同於我們現在對時間的劃分,古代的時間觀念很模糊,絕大多數農戶人還保持著聞雞起舞的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古人吃飯的時間和我們有很大的區別,雖然也是一頓早飯,一頓晚飯,但他們的早飯吃的也不是很早,一般在上午九點多,稱作朝食;晚飯在下午三點到五點,稱作哺食。吃完晚飯,古人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就早早的熄燈休息了,因此雖然一天只有兩頓飯,但他們的活動量小,兩頓飯也就夠了。
古代等級制度的不公平也可以表現在飲食上,普通人家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但達官貴人們就不同了,他們可以一天吃三頓飯到四頓飯,這是因為他們經常晚上在家裡宴請賓客,這個時間一般已經過了吃晚飯的時候了,宴請完之後還可能要再泛舟湖上或者對月吟詩,少不了美酒,也少不了下酒的小菜。因此對於有條件的家庭來說,並不拘泥於一天只能吃兩頓飯的這種習俗。
農戶人家之所以堅持著一天兩頓飯的規定,並不是因為他們不餓或是國家強行規定,而是他們的生活只靠著家裡的田地,沒有別的經濟收入。但地裡出產的糧食是有限的,還要賣掉一部分換錢買生活用品,如果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要吃三頓飯,那還沒有到年底,家裡的糧食估計就所剩無幾了,一天兩頓飯,也是為了節省糧食。
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普通人家也變成了一日三餐呢?一日三餐的確立,最早是在兩宋時期,但在宋朝確立之後,在清朝又掀起了波折,清朝又恢復到了一天兩頓飯,這又是因為什麼?
宋朝注重發展經濟,國力不斷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比起其他朝代來說好了不是一星半點。宋朝的商業發展的很快,國家也大力扶持,因此普通民眾除了種地,也有了別的經濟渠道。而且宋朝廢除了幾千年的宵禁制度,以往人們之所以晚上沒有娛樂活動,都是因為國家規定天黑就要關門熄燈,以此避免騷動和盜竊。等到了宋朝的時候,商品經濟發展迅速,政府幹脆取消了宵禁制度,由著民眾晚上自行娛樂。
除了廢除宵禁,宋朝還有繁榮的夜市文化,從傍晚開始,夜市一直開到深夜,夜市上幹什麼的都有,長長的街市,人們忙完了一天的活計,都喜歡上街上去逛逛。走一段時間後,下午吃的那點東西早就消化完了,再加上夜市多是些小吃,人們可以拿在手上邊走邊吃,也有正經飯館,可以坐下來吃一碗麵,慢慢的,人們也就習慣了在晚飯之後再吃點什麼。但這時的一日三餐,是早飯、晚飯和宵夜,和我們現在的飲食制度還是有所區別。
轉眼間到了清朝,民眾又都回到了一天兩頓飯的生活,這和清朝時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有很大的關係。清王朝閉關鎖國,阻礙了民眾對外發展貿易,經濟水平迅速下降,遠遠不如宋朝。為了控制人們的生活,鞏固自己的地位,清王朝又一次恢復了宵禁制度,沒有人出門,夜市也開不起來了,導致很多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又一次回到了田地裡勞作,但是農業和商業的收入是完全不能比的,這些家庭的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問題。不僅普通民眾一天只吃兩頓飯,根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一天也只吃兩頓正餐。現在看來,十全老人乾隆皇帝之所以能夠長壽,也許就和他一天只吃兩頓飯有關係。因為在現代,有些養生專家就曾提倡過一日兩餐的生活方式,當然了,現代人對於飲食的追求很高,一日兩頓飯的普及是很難的。
一日三餐制的最終確立是在清朝末期,清王朝屢戰屢敗,不得不籤署了很多開放關卡的協議,外國文化隨之進入。鐘錶的使用也讓人們對時間有了概念,生活習慣慢慢改變。電燈的進入和使用,也讓人們在夜晚有了更多的娛樂活動,早上也不需要等到天明再起床做事了。而且清王朝為了還掉打仗欠下的債,開始瘋狂的收稅,立了很多稅收的名目,但還是遠遠不夠。於是乾脆放開商業上的管束,由著民眾發展,市場經濟又一次活絡起來。人們手裡又有了多餘的錢,對飲食自然又上心起來。
縱觀飲食制度的發展,會發現它與國家制度和經濟水平緊密相關,另一方面,它也與階級差異密切相關。早在秦漢時期,官宦權貴階層就已經開始了一日三餐的生活,到了隋唐時期,一日三餐制度變得更加普遍,也更完善,甚至出現了吃午飯的情況,與現在的飲食制度已經非常相近了,但還是在王公貴族家裡,普通人家還在溫飽中掙扎。而普通民眾之所以也能獲得這樣的生活,都是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宵禁制度的取消和夜市的興起,讓他們口袋裡有了餘錢不說,晚上還有機會可以出門閒逛,有錢又有閒,當然再吃一頓飯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看完了這些,還對穿回古代有想法嗎?畢竟在現代,一日五餐也是被允許的事,但如果回到古代沒能進入一個好的家庭,一天就只能吃兩頓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