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一天吃三餐,這個習慣從何時開始?在此之前不吃晚飯

2020-12-16 明清史說

如果可以穿越,你想回到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相信很多人都考慮過這個問題,而選擇宋朝的肯定不在少數,這部分人應該是衝著文化而去,包括宋朝的理學、文學、史學、藝術等等。

有的歷史學者稱宋朝為「積貧積弱」,本人一直認為這種說法只對了一半,宋朝其實貧的是國庫,弱的是軍隊。

國庫貧並不是收入少,而是開支大,最有代表性的開支就是給官員們高俸祿,軍隊弱的原因在於宋朝國策,從趙匡胤時代開始,宋朝就重文輕武。

事實上,宋朝老百姓相當富足,商品經濟也相當發達,相對而言,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物質最富足、政治最寬鬆、社會最自由的朝代之一。

開篇我們說到宋朝的文化,其實飲食文化也是其中之一,在這裡我們不做延伸,只說一日三餐。早在宋代以前,老百姓的飲食習慣以一天兩頓為主。

一天兩頓飯的時間分別大概是上午9點左右和下午4點左右,古人將上午飯稱為「朝食」或「饔」,稱下午飯為「飧」或「食」,普通老百姓沒有晚飯這一說。

之所以一天兩頓,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老百姓不夠富裕,也沒有更多的糧食,一天兩頓能吃飽就知足了,其次,宋代以前大多實行「宵禁」,天黑後不能出門,所以只能早早入睡。

宋朝廢除了宵禁制度,老百姓也都很富足,既然沒了宵禁,晚上就可以自由活動,活動之前當然還要再吃一頓,由此一日三餐成為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宵禁制度的廢除催生了早市和夜市,宋朝早市一般從五更(凌晨3點到5點)開始,一直持續到天亮,夜市一般持續到三更(晚上11點到凌晨1點)。

相關焦點

  • 古代老百姓一天吃幾頓飯?由這個朝代開始,我們才有吃晚飯的習慣
    我們常說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應當的,偶爾少吃一頓還經常會被家人訓斥,說這樣對身體不好。那麼一日三餐這個習慣是怎樣來的呢?難道古代也是一日三餐?其實在兩宋之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而已,只有皇室貴族才一天吃三頓或者四頓。這主要是因為在宋代以前農業更加不發達,老百姓的糧食有限,就算是一天兩頓飯也顯得捉襟見肘,所以糧食要省著吃。
  • 「一日三餐」,何時開始的!
    「一日三餐」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有什麼說法嗎!「一日三餐」,世上最美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目前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做法都是「一日三餐」,富裕的地區如此,貧困的地區也是這樣。「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是一句最為普通不過的諺語,點明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在我國,一日三餐的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 古人一天吃不上三頓飯?今天能有晚飯吃,還得感謝這個朝代
    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還總是動不動就加餐吃下午茶和宵夜。但實際上中國古代的老祖宗們就沒這麼幸運了,一般老百姓都只吃兩頓飯,只有皇親國戚們才能夠享受一天四頓的優待。這是因為嚴格的宵禁制度,這個制度禁止老百姓晚上出門逛街,特別是首都的老百姓們。為的是維護社會治安。當然,古人睡的早,起的也早,大約六點前,老百姓們就起床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了,而皇帝上朝也大約是這個時間,文武大臣要在皇帝上朝前就等候在大殿外,更是需要早起。通常他們在四點多的時候就需要出發,穿戴整齊,進宮上朝。
  • 不吃晚飯好處多多?然而真相是……
    「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少吃晚飯甚至不吃晚飯成為了一股「風潮」,飯,同樣是一日三餐,為啥晚飯就這麼被人嫌棄? 不吃晚飯真的有益身體健康嗎?看下去你就知道了。沒錯,一天三頓飯,不管是誰,少吃一頓就會少攝入三分之一的熱量,當然會減掉點體重,跟哪頓飯沒關係。 而且,少吃一頓,其實就是節食啊,靠節食減掉的多數是水分,很容易反彈。 既對身體好又有利於減肥的關鍵是:控制一天的總熱量,三餐吃到七分飽,還要吃得全面均衡。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 不吃晚飯的人,都悄悄長胖了
    不少減肥的人可能都給自己定過一個計劃:不吃晚飯。開始一兩天還好,但天天晚上餓肚子,受不了啊!結果晚飯沒吃,但卻吃了一肚子夜宵:炸雞、燒烤、可樂、小餅乾,熱量是晚飯的兩倍還多。最後……反而更胖了。少吃一頓,其實就是節食啊,靠節食減掉的多數是水分,很容易反彈。既對身體好又有利於減肥的關鍵是:控制一天三頓的總熱量,三餐吃到七分飽,還要吃得全面均衡。
  • 為什麼不吃晚飯的人,悄悄長胖了,那麼,怎樣健康減肥?
    沒吃晚飯的結果就是,來一頓非常滿足的宵夜:漢堡、燒烤、可樂、炸雞、餅乾,應有盡有,熱量絕對是晚飯的幾倍,然而……比之前更胖了。晚餐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成員,似乎大家對晚飯有著很大的意見,甚至於有人總結了這樣一句話「不吃晚飯的好處有很多」…… 晚飯的內心苦苦的。
  • 不吃晚飯對身體有什麼影響?經常不吃晚飯的人,最後都成這樣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朋友一直都嫌自己胖,所以就一直開始追求減肥,而減肥則通常會從不吃晚飯開始;但是一天三頓飯突然變成一天兩頓飯,一開始還是能夠堅持住的;但每天晚上都餓肚子,還要忍住不吃夜宵;那麼經常不吃晚飯是好是壞?不愛吃晚飯的人,身體最後都變成這樣了!
  • 那些不吃晚飯的人,都悄悄長胖了……
    少吃一頓,其實就是節食啊,靠節食減掉的多數是水分,很容易反彈。 既對身體好又有利於減肥的關鍵是:控制一天三頓的總熱量,三餐吃到七分飽,還要吃得全面均衡。
  • 古人一日兩餐變三餐,期間經歷了什麼,飲食博導姚偉鈞給出了答案
    只有吃的飽,幹活才有力氣。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標配,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王室功勳都日食兩餐,只吃早飯和晚飯,沒有吃中餐的習慣。那麼一日兩餐變三餐的原因究竟何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生產力低,技術水平不高,再加上沒有合適的工具,因此糧食的產量不容樂觀。當時的農民種地,在解決一家人溫飽的前提下,還要交高額的土地稅,自己手中餘糧並不多,有兩頓飯保證溫飽就已經很難得了。現代中國人愛吃,古人對吃也同樣重視。老百姓都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一般是早上九點左右吃早飯,稱之為「朝食」,下午四點左右吃晚飯,稱之為「輔食」。現代社會,廣東人下午吃東西,稱之為下午茶。
  • 減肥一天三餐怎麼吃
    核心提示:減肥這個事情一直是很多肥胖者的困擾,不知道要怎麼才能減肥,才能讓自己的身材更完美,雖說減肥方法有很多,終歸還是離不開飲食與運動,只有保證一日三餐飲食總熱量低於身體每天輸出的熱量,再利用運動增加消耗,才有機會使體內的脂肪含量越來越少。減肥期間一日三餐格外重要,包括飲食結構、用餐時間、飲食攝入量三大方面。那麼減肥一天三餐怎麼吃才更合理?
  • 一天吃兩餐還是三餐?哪種方式更健康?
    一日吃三餐,在我們的認知裡,這是一種自然而然,正常不過的行為。隨著近幾年各類養生概念的興起,很多人開始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各種新奇的飲食習慣概念開始進入大眾視線,但不管是將一日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的「8小時飲食法",還是和僧人一樣的「過午不食」。這些論其本質,都是在倡導每天只吃兩頓飯。
  • 「晚飯不吃,餓治百病」,有沒有道理?不吃晚飯,身體會變怎樣?
    當然,也有一些人會想到比較另類的方式,例如通過飢餓,想著讓人健康,提出「晚飯不吃,餓治百病」的說法,這樣的說法,到底對不對呢?有沒有道理呢?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向你揭秘。這句話是說,不吃晚飯,靠飢餓感就能把諸多疾病治好,事實上並不成立。
  • 哪些水果可以長期當晚飯吃?
    水果當晚飯,甚至當三餐是很多朋友選擇的減肥方式,其實這樣的減肥方式並不一定能減肥,而且也不科學,並不是長久之計,甚至如果吃多了還可能會增肥。水果給人一種清爽多汁又刮油的感覺,大家就有了水果好像吃了能減肥的刻板印象,實際上水果的熱量的確是很低,不過它們大多數都是富含糖分的,糖分攝入過多的話最終可能轉化為脂肪,同樣是可能會長胖的。晚餐長期吃水果到底好嗎?其實如果晚餐長期都只是吃水果,有這個習慣的話,也無妨,因為腸胃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飲食方式,並不會對身體有太大打擊。
  • 三餐正常吃,體重往下掉,把握這個8:16原則,減肥不再難
    並且日本有做過節目,專門組織20歲、30歲、40歲年齡段的減肥人士,用此方法進行減肥,對她們進行跟蹤,見證減肥效果。結果很令人興奮:8小時減肥法的確能夠有效減肥。而且減肥效果相當不錯。而我國的女星白百合也在一次採訪中透露過自己用8小時減肥法成功減掉了幾十斤。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減肥法,其實是從飲食習慣上來進行對身體的管理,關鍵還是兩個字:堅持!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年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在秦漢時期,古人流行兩餐制,也就是吃早飯和晚飯,中午是不吃的,但不要以為是那時的人沒有概念,秦朝之前的戰國貴族,其實都是吃三頓,在《戰國策》中就記載了三餐的吃法,但這僅僅流傳在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平民還是兩餐或者一餐,那麼是什麼時候改成了三餐呢?
  • 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
  • 一天應該吃兩餐還是吃三餐?注意2大原則,健康從正確吃飯開始
    然而,生活中很多人對飲食沒有太多的把握,不知道每天吃多少頓飯比較合適。在追求長壽的過程中,應該把握正確的飲食方向。如果飲食不規律,重要的時間點沒有營養物質提供,有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這樣就無法保持身體健康。下面就來詳細了解一下,人的一天中吃兩頓飯比較好還是三頓飯比較好?
  • 西班牙遊客理解不了:為什麼中國人一天只吃三餐,他們不餓嗎?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每個國家之間都會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經常出國旅遊的人就知道,一般情況下離中國越遠的國家風俗差異可能就越大,畢竟像日本韓國這樣的國家可能文化上還會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去到歐洲地區就看不到一點中華文化的影子了。
  • 生活在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餐,一日三餐這種說法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生活在古代的人們在正常情況之下,一天是吃多少餐的呢?現如今人們口中常說一日三餐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其實生活在古代的人們一天吃幾餐這個問題,跟他們的生存環境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說生存的條件好的話,人們的生活自然也會好,吃的自然也會多。如果說生存的條件很糟糕的話,人們自然就吃不上飯。比如說在我國秦王朝時期,農業發展比較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