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實行一日「四餐」 隋唐時期「午飯」成「三餐」中主餐

2020-12-20 北晚新視覺網

2015年3月20日,「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這種習慣始於何時?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從史料上來看,秦漢及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午食」的概念才逐漸形成,一天吃三頓飯成為尋常人家的基本用餐風俗……

河北宣化縣下八裡遼代張世卿墓壁畫中的《備宴圖》

秦漢時期民間一天吃兩頓飯「朝食」為主餐

朱熹《集注》記載:「朝曰饔,夕曰飧」

 

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最晚在上古商代時已形成了「定時吃飯」的習俗。先秦時期,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早飯」和「晚飯」,但古人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餔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這兩頓飯一般在什麼開始吃?如同作息制度一樣,古人就餐時間也是根據太陽的出沒而定的。古人將一天的時辰劃為12個時段,太陽剛出來時,叫「日出」,但古人第一頓飯一般是 在接下來一個時段才開始吃早飯。其時已日上三桿,因為大家都在這個時候吃第一頓飯,古人乾脆稱此時段為「食時」。

在十二地支概念引入時間後,其中的「辰」字對應食時,所以古人有「食時辰」的說法。辰時相當於現代早上7時-9時。第二頓飯安排太陽運行到西南方的「晡時」,此時為申時,相當於現代下午15時-17時,故東漢許慎《說文·食部》稱:「飧,餔也,申時食也。」

一天中的這「兩餐」哪一頓算主餐?古人稱主餐為「大食」,此外就是「小食」,這在上古商代時已分得很清楚,從殷墟甲骨卜辭中便發現了相關的記載。在「兩餐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現代人說早上要吃好,古人則認為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朝食質量也是最好的,飯都是現做的熟食,古人之所以稱朝食為「饔」就是這個原因。而第二頓飯「餔食」則大多比較簡單,往往吃朝食剩下的食物,故稱「飧」。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人的第二餐時間在有的地方或不同季節並不固定,如有的地方便將第二頓飯安排在「日入」時分,即現代17時-19時。此時享用的這頓飯,古人稱為「暮食」,真的是晚飯了。

戰國時期貴族多了夜餐實行一日「三餐制」

《戰國策》記載:「士三食不得饜」

河南洛陽東漢墓壁畫《夫婦宴飲圖》(局部)

那麼,一日「三餐制」出現於何時?其實,在流行「兩餐制」的先秦時期,已有人一天吃三頓飯。《莊子·內篇》有「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的說法,意思是去郊外遊玩,帶足三頓飯,來回肚子都是飽的。如果當時沒有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莊子是不可能這麼寫的。但當時的「三餐制」並不適用於普通人,有相當社會地位、家庭條件優越的貴族、富人才會一天吃三頓飯。

《戰國策·齊策四》「管燕得罪齊王」條稱:「士三食不得饜,而君鵝鶩有餘食。」意思是讀書人一天三頓飯都吃不飽,而你的鵝、鴨卻吃不了。這說明當時已存在一天吃三頓飯的現象,同時也印證了普通人家並無「三餐制」。實際上,此時的一日三餐只是一日兩餐的補充,其中的第三頓飯有點「夜餐」的味道。當時在貴族中間吃夜餐並不新鮮,在《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中,就有齊景公深夜將宴席搬到晏子家的記載。

從根本上說,「三餐制」是特權階層的飲食制度,最早是周王的專利。周王的日常飲食除了朝食外,就是「燕食」,燕食分別在日中(中午12時)或日夕(下午3時-5時)。如果在中午吃飯,從時間概念上說,與現代的午飯並無區別,但如果從食物的內容和時人重視程度上講,則完全不是一回事情。東漢學者鄭玄注稱,燕食是「奉朝之餘膳」,即午飯和晚飯都是早上吃剩下的飯菜,重新熱熱又算一頓飯。

秦漢時期,普通人或是級別較低官員多為「兩餐制」,但在貴族中間已普遍實行「三餐制」。當年淮南王劉長謀反獲罪,漢文帝劉恆便特批他仍可享受諸侯王的生活待遇,允許一天吃三頓飯,此即《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裡所說的「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此外每天還供應劉長5斤肉、2鬥酒。

隋唐時期「午飯」成為「一日三餐」中的主餐

白居易《詠閒》詩云:「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明代《南都繁會圖卷》中的街頭小吃(佚名繪)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其時民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與現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幾無區別。

其標誌是,「中餐」、「午飯」這類詞彙開始流行,並大量出現的當時文人的詩文中。中餐即中間那頓飯,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中便有「中餐」:「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白居易的《詠閒》詩中則有「午飯」:「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

中餐、午飯都是「中飯」的意思,因處於早、晚兩頓飯中間,又在日中時分吃,故名。中餐為「中食」、「晝食」,與先秦時期中午時分享用的「燕食」在用餐時間上是相同的 ,但重要性兩者不能相提並論。唐時的中餐已成為三餐中的主餐,秦漢及以前人們一天最重要的一頓飯「朝食」已退居次位。

「吃中飯」,其時已成唐人很自然的飲食習慣,而不是過去的可有可無。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中有這樣一句話:「忽見一寺,門宇炳煥,遂求中食。」如果當時沒有吃午飯的食俗,人們是不可能「求中食」的。

需要說明的是,「三餐制」在唐時已很普及,但早「兩餐制」並沒因此消失,有的地方一天吃三頓飯,有的吃一天吃兩頓飯,到清末,乃至今天都這樣。清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記載了清朝各地的飲食風俗,書中的「日食之次數」條是這樣說的:「我國人日食之次數,南方普通日三次,北方普通日二次」。如當時的蘭州人便「日皆二食」,而浙江寧波、紹興一帶則是「日皆三飯」。

古代帝王實行「旦食晝食夕食暮食」一日「四餐制」

《白虎通》記載:「王者居中央,制御四方」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中的《進食圖》

一天吃幾頓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質條件和社會行為的制約。除了「兩餐制」和「三餐制」,古時還有「一餐制」和「四餐制」、「五餐制」。很顯然,一天只吃一頓飯的,當是窮人無奈的選擇,而一天吃四頓飯的就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了。

「四餐制」在古代屬於「帝王餐」,漢朝時被制度化。中國古代飲食制度帶有明顯的等級色彩和禮儀特徵,貴為天子的皇帝飲食安排自然要與眾不同,以「別尊卑」。帝王為什麼一天要吃四頓飯?漢班固《白虎通·禮樂》「右論降神之樂」條是這樣解釋的:「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時之功也。」原來,帝王每天吃四頓飯是借「四方」、「四時」之數字概念,有迷信色彩。

「四餐制」怎麼個吃法?分別在天剛亮的「平旦」時吃一頓,叫「旦食」;中午「日中」時吃第二頓,叫「晝食」;下午晡時再吃一頓,稱為「夕食」;最後一頓在太陽落山以後的「日暮」時進行,稱為「暮食」。

古人認為,這四個時間點分別是 「少陽」、「太陽」、「少陰」、「太陰」的起始點,此時就餐最為吉祥、適宜。此即《白虎通·禮樂》中所謂,「王者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陽之始也;晝食,太陽之始也;晡食,少陰之始也;暮食,太陰之始也。」

漢代「四餐制」是在先秦周王就餐制度上改進而來的,周王在三餐之外還曾增加「夜餐」。夜餐也叫「夜食」,《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的「晏食」,便是夜餐。

「四餐制」在漢代被嚴格執行,即使帝王死後,祭祀時也要「日上四食」。但「四餐制」也並非一成不變,在特殊時候要「減餐」。比如國家遭遇嚴重的天災人禍時,皇帝就得減少飲食量和次數,以此自我懲罰,響應上蒼給人間的警示。《白虎通·禮樂》中所說的「四方不平,四時不順,有徹膳之法也」,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清朝「帝王餐」不是「四餐」而是「兩餐」制,即「早膳」、「晚膳」兩頓飯。一天吃兩頓飯是滿族的傳統飲食風俗,入主中原後滿族人將這一食俗也帶進了皇宮。清朝皇家的「兩餐制」與秦漢時的「兩餐制」在時間安排上有較大差別,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後(早晨6、7時後),晚膳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時至午後14時)。其實,清朝「帝王餐」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倪方六

聲明:「一方鉤沉」欄目文章系著名歷史學者倪方六先生供本報專稿,摘轉請務必與作者本人聯繫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飲食文化,除了兩餐制、三餐制 還有四餐制,一起長知識吧
    「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始於魏晉以後,但真正普及則在隋唐時期。其時民間基本一天都吃三頓飯,與現代概念上的「三餐制」幾無區別。其標誌是,「中餐」、「午飯」這類詞彙開始流行,並大量出現的當時文人的詩文中。中餐即中間那頓飯,賈島《送貞空二上人》詩中便有「中餐」:「林下中餐後,天涯欲去時」;白居易的《詠閒》詩中則有「午飯」:「朝眠因客起,午飯伴僧齋」。「吃中飯」,其時已成唐人很自然的飲食習慣,而不是過去的可有可無。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玉格》中有這樣一句話:「忽見一寺,門宇炳煥,遂求中食。」如果當時沒有吃午飯的食俗,人們是不可能「求中食」的。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在原始社會,人們不僅沒有「一日三餐」,甚至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他們「飢則求食,飽則棄餘」,過著「食無定時」的生活。戰國時期,貴族們在「兩餐」的基礎上加了「夜餐」,實行「三餐制」。
  • 歷史上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
    而不是一日二餐?一日四餐?實際上秦漢及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尋常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這兩頓飯當時稱之為 「朝食」或「饔」,時間大約是在太陽行至隅中時(臨近中午時)就餐。第二頓飯稱為「餔食」,稱為「飧」,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朱熹《集注》中有「朝曰饔,夕曰飧」的注釋。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秦漢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即使兩頓飯也要視人而待。《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第一頓在太陽行至東南方時就餐。第二頓在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 古人一日兩餐變三餐,期間經歷了什麼,飲食博導姚偉鈞給出了答案
    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標配,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王室功勳都日食兩餐,只吃早飯和晚飯,沒有吃中餐的習慣。那麼一日兩餐變三餐的原因究竟何在?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生產力低,技術水平不高,再加上沒有合適的工具,因此糧食的產量不容樂觀。當時的農民種地,在解決一家人溫飽的前提下,還要交高額的土地稅,自己手中餘糧並不多,有兩頓飯保證溫飽就已經很難得了。現代中國人愛吃,古人對吃也同樣重視。老百姓都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一般是早上九點左右吃早飯,稱之為「朝食」,下午四點左右吃晚飯,稱之為「輔食」。現代社會,廣東人下午吃東西,稱之為下午茶。
  • 古代打工階級乾飯,一日三餐,對不起打工人可能沒這個資格
    但是古代所有乾飯人有我們現在這麼幸福嗎?答案是否定了,對於他們來說,一天三頓快樂是針對的貴族,對於很多古代的打工人來說,一日只有兩份快樂。周朝時期、一日三次的快樂只是貴族的特權根據《戰國策》記載:「士三食不得饜」,大意就是表達的一般人一天不能吃三頓。
  • 「一日兩餐」在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並且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在古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沒錯,就是「一日兩餐」!。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
  • 午飯的起源:一日三餐的演化
    從各種記載看,在兩餐制的時代,早上九十點吃早餐、下午四五點吃晚餐較為普遍,但也有例外,像乾隆的兩餐分別是在早上6-7點、午後12-14點,他在下午2點就吃完晚飯了!話說回來,古人的晚飯原本就不像現代人這麼晚,成語「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起床),便以天黑後吃飯來稱諛帝王勤勞政事。兩餐制其實是一種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
  • 古人一日兩餐變成了現在一日三餐,歷史演變已外,還有這些人作祟
    但是在古代,可並非和現在的人一樣這麼費勁,都是一天兩頓飯就解決了。當然,也有那些例外的。實際上,在遠古時代,每天吃兩頓飯是很最真實飲食習慣。歷史學家考證,中國從起初的上古時代開始,就已經習慣了每天兩頓飯的吃飯規律。後來到了商代,人們就實行了一天兩頓飯的制度。當然你要是富有,吃幾頓也沒人把你怎麼滴。
  • 生活在古代的人一天吃幾餐,一日三餐這種說法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古代,人們的衣食住行也十分講究,這可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事情。但是在封建王朝時期,老百姓們的生活完全取決於一朝天子。如果說老百姓們生活在好朝代中,皇帝治理管理有道,國家昌盛。那麼老百姓們的生活自然也會安康,幸福。但是如果說生下亂世的年代皇帝昏庸無能,整日沉迷於美色,美酒當中,無心處理朝中事物。國家自然會受到外國的入侵,甚至被敵人給佔領。
  • 午飯的起源: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日三餐的
    從各種記載看,在兩餐制的時代,早上九十點吃早餐、下午四五點吃晚餐較為普遍,但也有例外,像乾隆的兩餐分別是在早上6-7點、午後12-14點,他在下午2點就吃完晚飯了!話說回來,古人的晚飯原本就不像現代人這麼晚,成語「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起床),便以天黑後吃飯來稱諛帝王勤勞政事。 兩餐制其實是一種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
  • 一天吃兩餐還是三餐?哪種方式更健康?
    一日吃三餐,在我們的認知裡,這是一種自然而然,正常不過的行為。一日兩餐非「養生智慧」究其古人「一日兩餐」,其實並非為了養生,秦漢以前,戰爭加上農耕技術的落後,糧食產量低,且做飯費時費力,日常百姓難以保證一日三餐。相反,在貴族群體種,「三餐制」反而是一種普遍的飲食習慣。
  • 古人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什麼來由?古代有「晚餐」嗎?
    實際上如果追根溯源就會發現,「一日兩餐」才是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習俗。朱熹曾在《論語集注》中記載「朝曰饔,夕曰飧」。也就是說古人每天的第一頓早餐被稱為「饔」;而第二頓飯也就是晚餐則是「飧」。所以他們為了能夠生存,在不得已的前提下,只能夠以「一日兩餐」拮据度日。筆者認為如果從缺少糧食的角度,去分析「一日兩餐」的重要意義,其實總會給人一種悲涼之感。古代的農民們每天起早貪黑照料莊稼,但最後卻獲得個無糧可吃,或者說不得不以減少,用餐次數的方式來達到生存的目的。
  • 說,將餐飲制改為一日兩餐,有利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在古代,沒有晚餐,他們每天只吃兩頓飯「一日兩餐」,後來,隨著朝代更迭,逐漸成為「一日三餐」。「一日兩餐」有什麼意義?他怎麼變成了「一日三餐」?「一日兩餐」的起源記錄在《黃帝內經》:「飢則求食,飽則棄餘」。
  • 飲食歷史趣聞:從一日兩餐到一日三餐,我們走了三千年的路
    二、 古代糧食比較匱乏說實話,古代也有三餐制,但是都是比較有錢的人才能享受的,普通平民之所以實行兩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糧食匱乏的原因。因此我們可見,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情況老百姓根本不存在三餐制的條件,對於他們來說三餐制消耗的糧食太多了,因此只能少吃一頓飯,採用了兩餐制的方式。三、 我們什麼時候開始三餐制呢?就如同我們上文所說,兩餐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生產力低下才會這樣。
  • 隋唐時期古代傭書業的繁榮
    唐韻吳彩鸞抄本(圖源網絡)印刷術產生之前,書籍一直是由人手工抄寫並在社會上流傳的,在古代,人們把抄書稱為「傭書」,它是一種行業,也是我國古代兼具圖書流通、傳播和圖書複製功能的獨特文化活動傭書業產生於兩漢時期,發展於魏晉南北朝,繁榮於隋唐。雖說傭書是一種抄寫複製行為,但並不是所有的抄寫複製都是傭書。比如,讀書人看到好書自己手抄以及官府的專職抄寫人員從事抄寫工作都不算傭書。傭書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傭書者複製文本是聽命於僱主的要求,其目的在於得到報酬;其次,傭書是一種個人行為,傭書者並不隸屬於某個機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自由職業者」。
  • 古代的「一日兩餐」何時演變成「一日三餐」的?原來這源於楚漢爭霸
    漢代以前,人們一日只吃兩餐,當時人們認為,只要是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也是由於當時農業不發達而導致的。所以,古時候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會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那麼,什麼時候又由「一日兩餐」演變為「一日三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