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的起源:一日三餐的演化

2020-12-12 騰訊網

[摘要]我的困惑只是因為自己生活的世界都是一日三餐的,而在用「點心」指代午飯的那個年代,每個人卻都是一天只吃兩頓飯的。

上海崇明方言裡有一個讓我困惑多年的詞:即將午飯稱作「點心」。吃午飯叫「吃點心」。雖然自己操這種方言多年,但我一直不理解為何午飯會被稱為「點心」——這其中似乎隱藏著某個不得而知的歷史根源。這些年才漸漸意識到:我的困惑只是因為自己生活的世界都是一日三餐的,而在用「點心」指代午飯的那個年代,每個人卻都是一天只吃兩頓飯的。

一天兩餐制

為什麼每天要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點吃三頓飯,其實不像我們所設想的那樣理所當然。在原始的狩獵-採集族群生活中,由於食物的產量多寡難以預料,他們的飲食也全無規律,有時能一天吃多頓到極飽,但另一些時候則一整天不進食也沒關係。南美洲的毗拉哈印第安人第一次進城時,對西方人吃東西的習慣,特別是一日三餐這碼事,都感到十分驚訝。只有文明社會才定時進食。在某種程度上,嬰幼兒時代便重現了這個過程:剛出生的嬰兒不知定時,餓了就哭著要吃奶,吃完再睡,一日多餐,其進食規律是逐漸培養起來的。

因此,規律性地進食,本身就是「從混沌到有序」的一種文明化規訓過程。所以孔子在《論語》中才要強調「不時不食」(不到適當的時間點就不能吃飯)。最初,一日兩餐似乎是相當普遍的情形。據考,中國上古便是如此,「商代人為兩餐制,一餐是在上午進之,約當今7-9點間,稱為『大食』,一餐在下午,約當今15-17點間,稱為『小食』,兩餐就食時間約定俗成,又被納為時辰專名。」(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遲至兩宋時人們普遍「每天僅早晚兩餐,官員士人概不例外」(程民生:《宋人生活水平及幣值考察》),現在人們常說的「三餐」,當時卻說「二膳」,即使貴為宰相,每天也只早晚各一餐,中午通常是不吃飯的。《夷堅丁志》卷一七載打油詩:「只把魚蝦充兩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直至明代,常人仍多習慣兩餐。明初洪武年間,宮中飲食相當儉樸,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進二膳(李樂《見聞雜記》卷六)。根據清宮檔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單,乾隆帝每天只吃兩頓正餐,分別叫「早膳」和「晚膳」。這種情況在近代中國仍極為普遍。1875年有日本人注意到,在天津「各人飲食大概一日兩次……與上海相同……」(曾根俊虎:《北中國紀行·清國漫遊》),從種種當時記載來看,從西北到東北、江淮等各地,一日兩餐是非常普遍的情形,其例不勝枚舉,有不少地方甚至至今如此。

這種兩餐制下的時間安排也頗為不同。1934年的川西羌族地區「每日照川省的規矩僅吃兩頓:一頓早飯,約在上午10時,第二頓晌午在下午5時左右」(莊學本:《羌戎考察記》)。從各種記載看,在兩餐制的時代,早上九十點吃早餐、下午四五點吃晚餐較為普遍,但也有例外,像乾隆的兩餐分別是在早上6-7點、午後12-14點,他在下午2點就吃完晚飯了!話說回來,古人的晚飯原本就不像現代人這麼晚,成語「旰食宵衣」(天晚才吃飯,天未亮就穿衣起床),便以天黑後吃飯來稱諛帝王勤勞政事。

兩餐制其實是一種普遍的世界性情形。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早上勞作,正式吃飯一般要到「晌午」(《聖經》創43:16,得2:14)。在Uruk供神享用的供物每日有四餐,分小餐大餐,早晚各二。供神的食物為一日兩餐,是當時美索不達米亞常見的做法。在古希臘,荷馬著作裡沒有人一日三餐,都只吃兩頓飯。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說,在前往敘拉古時,他想知道的是,在「幸福被看作一天吃兩頓飽飯,晚上從不一個人睡覺」的地方,年輕人懂得節制和公正嗎?古印度人也只早晚吃兩餐,十四世紀時伊本·白圖泰到訪印度,發現德裡蘇丹宮廷內「一日兩餐,一次在午前,一次在黃昏後」。且這一情形一直延續至相當晚近的時代。

為何要一日三餐

由兩餐而演化為如今習見的一日三餐,最早或見於古埃及。古埃及普通人本早晚各一頓,但富裕者逐漸在下午加一餐。在食物供應匱乏的時代,能多吃一餐,本身即是經濟狀況較好、乃至社會地位優越的表現。金字塔銘文記載有法老號稱「五餐」,朝鮮李朝時國王也一日五餐。上層人物每日多餐,在中國歷史上亦然:漢代時最高統治者每日四餐,貴族三餐,而平民只兩餐,可見向三餐的演變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側面。但另一方面,「多餐」自然而然與某種特權、貪婪、浪費等負面形象聯繫起來,翁貝託·艾柯在《倒退的年代》一書中曾說:「我甚至仍記得當年法西斯政府要求包括我在內的學童高喊『上帝降禍給英國鬼』的口號,因為他們是『一天吃五餐』的民族,所以犯了七大罪之一的貪吃罪,是不配和刻苦耐勞又節儉成性的義大利人相提並論的。」

然而上述僅是社會極少數富裕者的行為,從整體來說,中間加餐的主要動因,推想起來一是社會發展水平提升後可得到更多穩定的食物供應,二是為應對體力勞動的支出而臨時加餐逐漸固定化。這在日本表現得很明顯:日本在傳統上只吃兩餐,三餐最初是特權或重體力者所需的。直到江戶時代,尤其17—18世紀後,日本才逐漸普及三餐制。當時因體力勞工兩餐無法支撐其體力消耗,所以開始在早晚兩餐之間吃點心,逐漸演變為午餐,最早將這第三頓正餐叫作「中食」。日本早先的食俗中,每天上午10時、下午3時,有給兒童食用點心的習慣,被稱為「御八」(oyazu),即吃零食;後來成年人也在這個時間喝茶、吃點心,叫「御八時間」,這同樣是非正式加餐。

在英國,最初也沒有三餐的習慣,英語中「午餐」(lunch)一詞作為mid-dayrepast的含義是自1786年後才有的,其原先的形式luncheon的本意是指「大塊麵包或奶酪」,1650年代才用以指兩頓的加餐(lightrepastbetweenmealtimes)。由於這一餐到18世紀時仍十分簡便,到下午時人們普遍感到餓,而社交活動要到晚上8點才開始,為充飢乃在下午4點左右喝茶吃些點心,即演變為後來的「下午茶」。

在法國,早餐原本叫déjeuner(詞義上相當於英語的breakfast,都是「打破齋戒」之意,因是每天第一餐),但後來這一餐往後推移,現在該詞在法語裡變成「午餐」之意,為表示插進來的較早一餐,只能另造petitdéjeuner一詞表示「早餐」;但在保留古老語義語法較多的魁北克法語中,déjeuner至今仍是「早餐」的意思。

中國的情形並不例外。如果說有什麼差別,那可能是這種演化在中國出現得更早。有一種觀點認為漢代已出現一日三餐,但顯然未普及到整個社會。如前所述,兩宋時官民均日食兩膳,但已沿用唐代以來的飲食習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能改齋漫錄》卷二點心條)。對敦煌餐制的研究表明,唐末五代時期敦煌也已出現在兩餐之間加小食的習慣(高啟安《唐五代敦煌飲食文化研究》)。方回《古今考》卷一八謂:「近世東南省鬥學糧養士……多止兩餐,日午別有點心。」此處所談乃是對「士」的特別待遇,但中午加餐「點心」之事顯已可見,但還只是偶爾的加餐。

三餐制的演化定型,最初可能見於明代江南較富裕地區,相關記載表明,「明代江南人家,朝夕亭午,每天均以三餐為足。此外,又有上下午中間的點心。這種飲食習俗,不僅存在於官宦人家待客,即使工匠、傭夫之家,也是如此」(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這一情形延至清朝:清人張履祥《補農書校釋》就提到,農忙時傭工「炎天日長,午後必飢;冬月嚴寒,空腹難早出。夏必加下點心,冬必與以早粥」,在這裡,「點心」和「早粥」都是臨時加餐。曹錦清等在調查浙北農村時發現當地村莊「一日四餐:早晚各一頓粥、中午飯、午後點心」,這種午後點心可想肯定是由於類似的原因,在兩餐之間發展出來的。一日三餐中多吃稀飯正如少餐一樣是較貧窮的象徵。因此,「點心」才在某些吳語中演化出了「午飯」的意思——無獨有偶,在韓語中,「點心」[ch?m-shim]也指午飯。

有趣的是,中國的佛教僧侶同樣出現了加餐的情形,原因也是為了接續體力。傳統佛教戒律有過午不食的規定(即「日中一食」),至今在泰國等南傳佛教國家仍是如此。當時謹守戒律的僧侶每天只吃一頓午飯,據唐道宣律祖《四分律羯磨疏》云:「佛教之中,一食為本,託緣開二,不是長途。至今西域統五天竺常行一食」,意謂除個別人因病須少食多餐(故言「開二」)外不得例外。甚至有佛教徒強調只有中午飯才合乎正道,而「多餐晚食」則是「甘同鬼畜」。

然而,每日只吃午飯一餐乃「基於僧人不參加生產勞動這一前提之下。中唐禪宗興起以後,在農禪並行的普請制度下,寺僧普遍參加生產勞動,『過午不食』和『日中一食』的律制,已難以堅持。事實上中唐以後的初期叢林,已是『齋粥隨宜,二時均遍』(《禪門規式》),也即在叢林繁重的體力勞動下,傳統的『日中一食』已改作日食兩餐了。」(張十慶:《中國江南禪宗寺院建築》)。日本料理中著名的「懷石料理」,即起源於此:僧人原先午後不能進食,飢餓難耐時只能用石頭按住腹部,後來發展出的精緻餐點遂以「懷石」為名。

對農民來說,可能也是因為體力支出,才使加餐主要放在早晚兩餐之間,且逐漸固定化。午飯系屬後起這一點,在語言學上亦可證實:李錦芳分析侗臺語各支語言後發現,除黎語外「較明顯存在『早飯』、『晚飯』同源詞」,但「『午飯』當為後起,侗臺語言不能構擬語支間的同源詞」(《侗臺語言與文化》)。農忙時加餐的習慣,在國內許多邊遠的少數民族地區仍有明顯痕跡可尋,據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有許多材料可證明,農忙期間人們往往傾向於多餐來補足體力,像藏族有些地區在勞動強度大的季節,甚至一日六餐。

隨著一日三餐的逐步形成,三餐的內容本身也固定化了。如果看《紅樓夢》,按第六十一回柳家所說,當時一日兩餐(「連本項兩頓飯還撐持不住」),而從五十回等處看,當時的早飯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那種簡便的早餐也完全不同。從各方面看,午飯已漸漸地從非正式的點心,變成了重要的正餐,而原本重要的早上第一餐,反而漸漸地非正式化了。

二戰期間,德軍的飲食量配給模式是:早餐約佔17%,午餐佔55%,晚餐佔33%,可見午餐才是日常用餐的中心。對現代都市而言,也許晚餐有時更重要,而午餐僅是工作餐,但不論如何,午餐的存在至少對餐飲業而言至關重要:設想一下,如果現在仍是兩餐制,那城市餐飲業的繁榮是不可想像的,其收入幾乎要減半。

三餐的演變史告訴我們: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事物,並不那麼理所當然。這種日常生活的改變,不是一次性的事件,而是極其漫長的變化。雖然三餐制在某些地區、某些階層中出現,但其普及也許經歷了千餘年,直至被人們普遍視為當然。

這又和一系列社會機制有關,例如鐘錶計時、學校和工廠標準作息時間的推進,這些都促使人們在差不多共同的時間點上有規律地進食。雖然也有一些健康專家推廣一日兩餐的「健康生活」(古人不像今人這樣需要減肥,恐怕也跟少吃一餐有關吧),但現在已極難得到全社會認可,因為我們的整個生活都是按三餐制來安排的。不過,任何社會都存在非正式加餐,現代也偶爾有下午茶、夜宵,誰又能預料,也許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它們會不會「晉升」為正餐呢?或許未來的人們就習慣於說「一日五餐」了。(文/維舟)

相關焦點

  • 午飯的起源:人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日三餐的
    (文/維舟)上海崇明方言裡有一個讓我困惑多年的詞:即將午飯稱作「點心」。吃午飯叫「吃點心」。雖然自己操這種方言多年,但我一直不理解為何午飯會被稱為「點心」——這其中似乎隱藏著某個不得而知的歷史根源。這些年才漸漸意識到:我的困惑只是因為自己生活的世界都是一日三餐的,而在用「點心」指代午飯的那個年代,每個人卻都是一天只吃兩頓飯的。
  • 千古之謎:語言是如何起源又如何演化的?
    上述只是眾多關於語言起源傳說中的一個,而現實是,一艘荷蘭商船於公元1600年路經馬達加斯加前往印尼西亞時意外發現,印尼的馬來語與他們途經的馬達加斯加的土著語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兩地相距遙遠。水手們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的這個發現,竟然觸碰到了語言(Language)的核心秘密——起源與演化。400多年來,一代一代的專家學者,尤其是語言學家追隨著這個秘密,開始了偉大而艱巨的探究歷程。
  • 自帶「北鬥導航」的微生物起源與演化的新認識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了解更多自然界中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哺乳動物等許多生物可以感應並利用地磁場進行定向和導航,生物感磁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趨磁細菌是地球上已知最早出現的感磁生物,是研究生物感磁起源和演化的突破口。
  •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人類的起源與演化  撰文/吳新智  在上個世紀前半葉,人們認為最早的人類是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的年代是根據伴隨他的動物化石來定的,這些化石當時被推斷為距今50萬年,所以北京猿人的年代就被定為50萬年以前。
  • 吃了這麼久的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來由嗎?!
    在現代人的觀點裡規律飲食是健康的首要條件,可早飯、午飯、晚飯為什麼會固定在特有的時間段。一周七天,一日三餐,有喜有悲,煙火人間。一日三餐是現代人再正常不過的習慣。正是因為再正常不過,所以很少有人問一句為什麼?
  • 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吃飯的節奏也在調整,最終才固定為一日三餐。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一日三餐是人生來如此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奉行一日三餐,這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有些地方,這個習慣確立得相當晚。有的還沒有形成。在自然界,動物們除了睡覺的時間,其他時候,要麼在吃飯,要麼在覓食,只有極少的時間用於打鬧嬉戲。比如熊貓,因為食物營養有限,且自身消化效率很低,它每天花在吃飯的時間長達12-16小時,每天咔嚓咔嚓吃掉20公斤竹子。
  • 「早午飯」用英語怎麼說?看清楚,不是早飯,也不是午飯哦
    趣趣君想你們肯定和我是一樣的,從來不吃早飯,然後不到中午就去吃飯,把早飯和午飯放在一起吃,俗稱「早午飯」。那麼早午飯用英語怎麼說,趣趣君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單詞。brunch /brnt/ 是breakfast 早餐 和lunch 午飯 的合成詞,表述 早午飯案例:
  • 午飯什麼時候吃,減肥胖效果更好
    一般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很多人都特別希望自己的身材保持得非常苗條的,可是大家在生活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話,肯定會讓我們在這裡出現疾病的,那麼午飯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吃的呢?減肥比較胖的情況下,到底應該怎麼吃才可以保證我們的身體更好的呢?
  • 黃必全:漢藏語系起源探秘
    藉助語言學的材料,他們還用遺傳學方法系統分析了漢藏語系各語言,共同回答了漢藏語人群的演化、漢藏語系起源等問題。研究結果顯示,東亞地區漢藏語系諸多語言有著同源關係;漢藏語系的起源與演化很可能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的發展有密切關聯。而《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的是法國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學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團隊的論文。
  • 「2012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他說,北京大學與演化學有著不解之緣,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嚴復先生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自此以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些演化的基本概念為國人所熟知。語言演化和人類演化的關係是21世紀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中國境內的語言資源十分豐富,各語言的演化與融合曆程之複雜性在世界範圍內也是首屈一指的。
  • 「do lunch」是「做午飯」嗎
    大家是否記得咱們在小學上英語課的時候,已經學習了一日三餐:breakfast(早餐),lunch(午餐),dinner(晚餐)。而且,吃早飯/午飯/晚飯的英語表達是eat/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
  • 你知道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現在大部分人豐衣足食,一日三餐不在話下,但是在古代,對於老百姓來說,一日三餐簡直就是夢想。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遠古時期當時人類生產力低下,並且以打獵為生,糧食不夠吃,更談不上一天吃幾頓了。只有一個原則:「飢則求食,飽則棄之」。
  • 一日三餐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吃飯的節奏也在調整,最終才固定為一日三餐。
  • 生命的演化之旅-無窮無盡、美麗而又偉大
    ,生命從一個簡單的起點開始,演化出無窮無盡的、最美麗又最偉大的形式,並且還在繼續演化著。查爾斯·達爾文由於預料到《物種起源》的出版會在當時仍然沉浸在《聖經》創世觀中的科學界引起騷動,他在將他的演化論公之於眾之前猶豫了20年。阿爾弗雷德·拉塞爾·華萊士遊歷於南美洲、亞洲和大洋洲。多年來的獨自冒險經歷給了他發展自己的演化論的經驗、洞察力和時間,這也促使了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
  • 【科技日報】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嗎?
    他認為,「赫氏近鳥龍」化石的發現極大地支持了界內一直存在的鳥類恐龍起源說。一隻火雞引發的假說據徐星介紹,鳥類恐龍起源假說的提出有著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1870年的一天,英國著名博物學家赫胥黎在吃晚餐時突然發現啃光了肉的火雞骨架與恐龍的骨骼異常地相似,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鳥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
  • 生物科學,人的起源與演化,人的定義應該是一個綜合的概念
    它問的是宗教中人的輪迴與宿命,哲學中人的存在與意義,科學中人的起源與演化,這些人類思維中最本質、最恆久的困惑。這三個問題是「上帝之謎」,如果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大叫一聲從天空中跳下來摔死的就是上帝了。對於人的定義,不同的人,比如宗教學家、哲學家、文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生物學家,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答案,可謂千奇百怪,應有盡有。
  • 氫氣與生命起源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少到多,慢慢演化而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這個祖先就是一,而這個一是由天地而生,用今天的話說,可能就是由無機界所形成。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 南京專家發現傳粉吸血昆蟲演化新證據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提供)傳粉和吸血昆蟲的早期演化研究有新進展!日前,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對我們了解歷史時期昆蟲植物的協同演化也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於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王士元教授系列講座 | 語言與人類演化
    人類溝通的起源. 臺北: 文鶴出版社; (2012). 人類溝通的起源.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1.    Wang, W. S.-Y. (1978). 「The three scales of diachrony.」 Linguistics in  the Seventies: Directions and Prospects. B. B. Kachru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