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藏語系分布圖,其中深色部分為漢藏語系母語使用人群分布。 (資料圖片)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雜誌《自然》和《國家科學院院刊》先後刊登論文,表示已解開漢藏語系的起源之謎。前者認定漢藏語系的起源時間約為5900年前,後者認定的起源時間約為7200年前;但兩者在起源的地點上共同指向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
漢藏語系是學術界按照譜系分類法劃分的一組語群。按母語人數計算,漢藏語系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世界第二大語系,母語使用人數約為15億人,至少包含漢語語族、藏緬語族、苗瑤語族以及壯侗語族,約有40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緬甸、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等亞洲各地。
一直以來,學術界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其中主要存在兩大假說:一是「北方起源假說」,認為漢藏語系起源於4000至6000年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二是「西南起源假說」,認為漢藏語系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東亞西南部某地。
具體來看,《自然》雜誌刊登的是中國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的論文,該論文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該研究團隊由人類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教授領銜。他們通過對109種漢藏語系語言的近千個詞彙詞根及語義組合進行系統發生學建模分析,重構了漢藏語系諸語言間的親緣關係,並以此推算出漢藏語系的分化時間和起源地。藉助語言學的材料,他們還用遺傳學方法系統分析了漢藏語系各語言,共同回答了漢藏語人群的演化、漢藏語系起源等問題。研究結果顯示,東亞地區漢藏語系諸多語言有著同源關係;漢藏語系的起源與演化很可能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的發展有密切關聯。
而《國家科學院院刊》刊登的是法國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學院、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團隊的論文。該論文運用譜系分類法對古漢語、古藏語和古緬甸語等50種漢藏語系語言的數據展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漢藏語系起源於種植粟的農業人口,他們生活在磁山文化晚期和仰韶文化早期的黃河流域;並經過長期的演化歷程,形成了如今的漢語、藏語、緬語等。這一國際研究團隊由歷史語言學家、法國漢學家洛朗·沙加爾教授領銜。
長期以來,語言的起源與演化都是個具有高度爭議性的學術話題。它原本是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期哲學家的主要研究課題,但隨著語言學演變成一項實證科學,比較語言學家認為這是一個無從解答的問題,而將之擱置下來。為此,法國巴黎語言學會在1866年明令禁止討論語言的起源與演化問題。這一禁令對學術界尤其是語言學界產生的影響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
到了21世紀,語言科學煥發出新的生機。近年來,演化語言學和實驗語言學迅速興起——許多心理學家、生物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計算機專家都加入到語言起源與演化的研究領域中,並取得了一些具有科學意義的進展。這使得語言的起源與演化問題成為一個跨學科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成為一個語言學研究的創新方向。
然而,人類語言的歷史悠久,起源極為複雜,要解決其演化問題絕非易事。正如中國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所言:解決語言演化問題的難度不亞於破解物種演化之謎的難度。語言演化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自然現象,還是人類心智發展和歷史文化演變的結果。
受其內在成因與外界因素共同影響,要想真正弄清語言的起源與演化問題,仍有待於進一步探究與時光的驗證。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 黃必全)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