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漢藏語研究70年

2021-02-09 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摘  要:文章回顧和總結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漢藏語研究的成就。從單一描寫到多元化研究,研究手段不斷革新,從紙筆記錄到描寫分析;從數位技術手段到大範圍的比較研究。研究方法不斷更新,從定性研究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不斷推進漢藏語研究。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跨學科合作,進行跨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推進漢藏語系語言研究。

漢藏語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系之一。數百種漢藏語系語言分布在中國、東南亞、南亞諸國的遼闊區域,語言特徵紛繁多樣,語言關係錯綜複雜,如同一個取之不盡的文化寶庫。中國是漢藏語的故鄉,據《中國的語言》一書初步統計,中國境內的漢藏語系語言有80餘種[1]。隨著調查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可能還會發現新的語言。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積極扶持少數民族語言研究事業,設立各級研究機構,壯大研究隊伍,培育學科體系,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取得輝煌成就。學者們在深入調查漢藏語言的基礎上,不僅發現一些新語言,而且漢藏語研究從少到多,從系屬問題研究、描寫、比較到更廣闊的語言類型、語言接觸等領域。過去有學者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回顧和總結裡都有章節撰寫了漢藏語研究的成就(王均1982[2];傅懋勣1984[3];戴慶廈1998[4],2006[5],2009[6];孫宏開1998[7],2008[8];朝克、李雲兵2013[9];黃成龍2015[10]),也有些學者專門對漢藏語言10年內的研究進行過回顧和總結(李錦芳1992[11]1993[12],1995[13];尹蔚彬2012[14])。本文於此回顧和梳理了漢藏語研究70年來所取得的成就。

一、漢藏語概論與同源詞研究

在漢藏語調查研究基礎上,出版了漢藏語及其下屬語族一些概論性著作,包括馬學良主編的《漢藏語概論》(1991年)、《漢藏語概論(第二版)》(2003年)是第一部漢藏語言概論性重要著作,除此之外,還有高華年的《漢藏系語言概要》(1992年)。還有兩本語族的概論,倪大白的《侗臺語概論》(1990年)、《侗臺語概論》(2010年),全書分導論、語言結構部件剖析、語言與文化,壯傣語支、侗水語支、黎語支、與侗臺語有關的一些語言共七章以及附了14種語言的長篇語料樣本。梁敏、張均如的《侗臺語族概論》(1996年)分導言、侗臺語族的一個「新語支」、侗臺兩語支語音概述、原始侗臺語音類的構擬、語法概要共五章以及3個附錄,該書是侗臺語研究的重要著作。

丁邦新、孫宏開主編「漢藏語同源詞研究」叢書共4卷本:(1)孫宏開、江、潘悟雲、吳安其等著的《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一):漢藏語研究的歷史回顧》(2000年);(2)邢公畹、陳其光等著的《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二):漢藏、苗瑤同源詞專題研究》(2002年);(3)黃行、陳保亞、邢凱、江等著的《漢藏語同源詞研究(三):漢藏語研究的方法論探索》(2004年);(4)丁邦新、孫宏開等著的《漢藏語同源詞研究(四):上古漢語侗臺語關係研究》(2011年)。該套叢書涉及東亞地區漢語、藏緬語、侗臺語、苗瑤語、南島語和孟高棉語6大語言集團,對18世紀以來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梳理,對漢藏語系的同源關係進行了總體上的評估,結合考古證據對漢藏語系民族的起源、遷徙進行了初步論證。還對6大語言集團總體關係以及相互之間是否具有發生學關係進行了初步論證,提出了一些可參考的證據。

二、比較詞彙集

從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編輯出版了各語族的詞彙集。中央民族學院壯侗語研究室編寫的《壯侗語族語言詞彙集》(1985年),包括:(1)前言、(2)凡例、(3)音系表、(4)分類詞目、(5)詞彙本義、(6)詞目索引。共收錄了2402條目,以單詞為主,兼收少量詞組。

中央民族學院苗瑤語研究室編寫的《苗瑤語方言詞彙集》(1987年),收集了苗瑤語的7個方言點的音系表和常用口頭詞語(包括少數的詞組)3500餘條。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的《藏緬語語音和詞彙》(1991年,1420頁),該書包括導論、語音系統、詞彙、附錄。導論部分論述了藏緬語族同源詞的情況和一些主要語音現象的歷史演變過程和趨勢;語音部分,介紹了34種藏緬語族語言的分布、使用情況及語言的聲、韻、調;詞彙部分,選了最常用的基本詞1004個。

黃布凡主編的《藏緬語族語言詞彙》(1992年),該書分詞彙和語音兩部分。詞彙為主要部分,彙編了40種(加方言共51種)藏緬語族語言包括基本詞在內的常用詞1822條。

孫宏開等主編的《漢藏語語音和詞彙(上、下冊)》(2017年),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漢藏語系語言背景介紹,第二部分,漢藏語系語言音系介紹,第三部分,漢藏語系語言詞表。這些詞彙集在詞彙、語義以及比較方言詞彙上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三、研究方法與系屬問題

漢藏語研究方法論探討方面的成果有馮蒸的《漢藏語比較研究的原則與方法──西門華德《藏漢語比較詞彙集》評析》(1988年)、戴慶廈的《漢藏語研究的一些思考》(2000年)、《關於漢藏語語法比較研究的一些理論方法問題》(2002年),孫宏開的《關於漢藏語分類研究的回顧與存在問題》(2000年)、《漢藏語研究中的一些問題》(2006年)、《漢藏語研究方法之我見》(2007年)、瞿靄堂、勁松的《漢藏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2000年)、江荻的《漢藏語言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2002年)、馮蒸的《漢藏語比較語言學重要論著述評與初步研究》(2009年)、陳忠敏的《歷史比較法與漢藏語研究》(2009年)。

對單個語言系屬問題討論的成果很多,而對漢藏語系及其語族系屬問題討論的成果較少,只有戴慶廈的《關於漢藏語分類的思考》(1997年)、孫宏開、江荻的《漢藏語言系屬分類之爭及其源流》(1999年)、江荻的《漢藏語言系屬研究的文化人類學方法綜論》(1999年)、潘悟雲的《從幾個詞語討論苗瑤語與漢藏語的關係》(2007年)等。

2019年張夢翰等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語言譜系證據支持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通過系統發生學(phylogenesis)和貝葉斯計算方法,重構漢藏語系漢語與藏緬語各分支的親緣關係,推算出漢藏語系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中國北方,大約是5900年前的黃河上遊,與馬家窯文化和仰韶文化密切相關。該文以更為精密的有力計算方法為漢藏語系語言起源於中國北方和約在5900年前開始分化為不同語族的觀點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5]。

四、專題研究

專題研究是漢藏語研究最重要的內容,且取得豐碩成果,包括語音演變、詞類研究、形態變化和句法結構等內容。

語音演變與語音屈折研究成果有袁家驊的《漢藏語聲調的起源和演變》(1981年)、陳其光的《漢藏語的幾種變調》(1984年)、《漢藏語聲調探源》(1994年)、石林、黃勇的《漢藏語系語言鼻音韻尾的發展演變》(1996年)、《論漢藏語系語言塞音韻尾的發展演變》(1997年)、金理新的《漢藏語中兩個性質不同的~*-g韻尾》(1998年)、《漢藏語的語音對應與語音相似》(2003年)、孫宏開的《原始漢藏語的複輔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論思考之一》(1999年)、《原始漢藏語輔音系統中的一些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論思考之二》(2001年)、《原始漢藏語中的介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論思考之三》(2001年)、《前綴,前置輔音還是二者兼而有之———有關漢藏語系音節結構構擬的討論》(2015年),尹蔚彬的《漢藏語鼻音、流音聲母關係字韻母對應分析》(2000年)、施向東的《原始漢藏語的音節結構和構詞類型再議》(2004年)、《漢藏語唇輔音與半元音w的交替》(2006年)、耿振生的《漢語音韻史與漢藏語的歷史比較》(2005年)、沈向榮,劉博的《漢藏語中的塞尾爆破現象》(2010年)、郭錦桴的《漢藏語聲調的特色》(2012年)、王豔春、楊福綿《漢藏語同源詞聲母對應比較研究》(2017年)、陳榮澤的《漢藏語中的清鼻音》(2018年)等。

漢藏語詞類比較研究成果較少,主要討論量詞、存在動詞、數詞等問題的專題比較研究論著。

量詞是漢藏語系語言重要的語法特徵之一,單個語言量詞研究成果豐碩。然而,漢藏語量詞研究只有李錦芳、胡素華主編《漢藏語系量詞研究》(2005年)、蔣穎的《漢藏語名量詞起源的類型學分析》(2007年)、《漢藏語系名量詞研究》(2009年)等。

存在動詞在漢藏語系語言中呈現較大的差異性,侗臺語族、苗語語族和漢語一般只有1個處所動詞,1個存在或領有動詞,大多數藏緬語族語言有多個存在動詞。因此,研究藏緬語存在動詞的成果較多,其他語族和漢藏語存在動詞研究成果較少。漢藏語存在動詞研究論著只有張軍的《漢藏語系語言判斷句研究》(2005年)、餘成林的《漢藏語系語言存在句研究》(2011年)。

漢藏語數詞問題的研究只有吳安其的《漢藏語的數詞》(2006年)、彭茹的《漢藏語隔位數詞結構的標記成分》(2016年)。

漢藏語形態變化研究成果有徐世璇的《漢藏語言的語音屈折構詞現象》(1996年)、《漢藏語言的派生構詞方式分析》(1999年)、金理新的《漢藏語的名詞後綴-n》(1998年)、《漢藏語的肢體與動物名詞前綴_(S-)》(1998年)、宋金蘭的《漢藏語形態變體的分化》(2001年)。

重疊是漢藏語系重要的形態手段。這方面的研究有劉丹青的《漢藏語系重疊形式的分析模式》(1988年)、孫豔的《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2005年)、戴宗傑的《漢藏語動詞重疊式的形式—意義匹配格局》(2013年)。

句法問題是漢藏語研究非常重要的領域之一,學者們對領屬結構、疑問結構、被動結構、比較結構、述補結構、連動結構、致使結構、複句等方面關注較多。

漢藏語的領屬結構比較研究成果只有聞靜的《漢藏語系「的」字結構研究》(2007年)、戴慶廈、聞靜的《漢藏語的『的』字結構》(2011年)等。

漢藏語的「疑問」表達形式呈現多樣。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竟成的《漢語和藏緬語的一種是非問句》(1988年)、孫宏開的《藏緬語疑問方式試析──兼論漢語、藏緬語特指問句的構成和來源》(1995年)、《漢藏語系裡的一個疑問語素》(2004年)、宋金蘭的《漢藏語是非問句語法形式的歷史演變》(1995年)、戴慶廈、朱豔華的《藏緬語、漢語選擇疑問句比較研究》(2010年)等。

漢藏語系的被動結構跟印歐語系完全不一樣,侗臺語族和苗瑤語族有類似漢語的「被」字結構,絕大多數藏緬語沒有被動結構。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車得駟的《漢藏語被動語態表達形式的對比試析》(1984年)、戴慶廈、李潔的《藏緬語的強調式施動句———兼與漢語被動句對比》(2005年)、《從藏緬語族語言反觀漢語的被動句》(2006年)、《漢藏語被動句的類型學分析》(2007年)、李潔的《漢藏語系語言被動句研究》(2008年)、儲澤祥、王豔的《漢藏語OV語序表被動的情況考察》(2016年)等。

近年來對單個語言比較結構描寫成果較多,而漢藏語內部比較結構研究成果只有鄧鳳民的博士論文《漢藏語系語言差比句研究》(2010年)等。

述補結構研究成果有戴慶廈的《藏緬語的述補結構———兼反觀漢語的述補結構的特點》(2004年)、戴慶廈、黎意的《藏緬語的述補結構———兼反觀漢語的述補結構》(2004年)、黎意的《漢藏語述補結構研究》(2004年)等。

連動結構是漢藏語系多數語言顯性的句法結構之一,對單個語言連動結構描寫分析較多,而漢藏語系內部比較的成果較少,只有戴慶廈、邱月的《藏緬語與漢語連動結構的比較研究》(2008年)、彭國珍的《跨語言對比視角下漢藏語連動結構研究》(2019年)。

藏緬語多數語言有形態性致使結構,漢語、侗臺語族、苗瑤語族沒有形態性致使結構。因此,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只有馮英、曾曉渝的《漢語藏緬語「致使」義表達方式的歷史層次及類型學意義》(2005年)、黃成龍的《類型學視野中的致使結構》(2014年)等。

對單語言的複句(複雜結構)描寫分析成果較多,而漢藏語內部比較論文只有戴慶廈、範麗君的《藏緬語因果複句關聯標記研究———兼與漢語比較》(2010年)、範麗君的《漢藏語條件複句關聯標記的共時特徵分析》(2014年)、《漢藏語因果類複句研究》(2016年)、《從藏緬語因果複句的特點反觀漢語》(2017年)、《藏緬語目的複句特徵分析———兼與漢語比較》(2017年)等。

五、類型學研究

漢藏語類型學的關注與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討論親屬語言內部的語序類型。進入21世紀以來,從類型學視角,進行漢藏語系語音、詞彙、形態句法的類型比較的論著越來越多。

漢藏語親屬語言內部類型比較研究成果有黃行的《我國漢藏民族語言的語法類型》(2007年)、《漢藏語系語言區域性特點形成機制初探》(2014年)、孫宏開的《漢藏語系歷史類型學研究中的一些問題》(2011年)、戴慶廈、朱豔華的《20年來漢藏語系的語言類型學研究》(2011年)等。

漢藏語語音類型學研究主要討論聲調、高元音、複合元音、塞音、小舌音等類型,包括黃行的《漢藏民族語言聲調的分合類型》(2005年)、田阡子的《複合元音在漢藏語中的語言類型》(2015年)、《漢藏語複合元音的類型及淵源》(2016年)、燕海雄的《論漢藏語言硬顎塞音的來源》(2011年)、《論漢藏語言塞音的類型與共性》(2015年)、《論漢藏語言小舌塞音的音變共性》(2016年)、《論漢藏語言高元音的類型與共性》(2018年)等。

語序問題一直是語言類型學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少數民族語言語序/詞序問題的研究始於上世紀90年代,丁崇明、榮晶的《漢語與南方少數民族語言在語法類型學上的部分共性特徵》(1997年)、丁崇明的《漢語、藏緬語、侗臺語、苗瑤語複合式合成詞比較》(2002年)、李雲兵的《中國南方民族語言語序類型研究》(2008年)、黃平的博士論文《漢藏語數量名結構語序研究》(2012年)、王磊、徐玉英的《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介詞語序特徵———兼論漢藏語系語序類型》(2014年)、戴慶廈的《漢藏語並列複合詞韻律詞序的類型學特徵——兼論漢藏語語法類型學研究的一些認識問題》(2015年)、惠紅軍的《漢藏語系的數量名結構》(2015年)等。

六、結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漢藏語研究從單一描寫到比較多元化研究,尤其是系屬問題、語音比較、詞彙比較、形態比較和句法比較等方面成果顯著。研究手段不斷革新,從紙筆記錄到描寫分析;從數位技術手段到大範圍的比較研究。研究方法不斷更新,從定性研究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不斷推進漢藏語研究。

由於漢藏語系語言研究的歷史不及印歐語系語言那麼長,相比之下,對某些核心觀點的研究也都還處在尚未確定的階段,正如漢藏語系語言的起源等議題。現代計算機技術使得處理大批量數據和快速計算成為可能。最初服務於生物科學研究的名為「貝葉斯系統發育模型」(Bayesian phylogenetic modelling)的概率測試模型軟體,運用到語言學中。這個軟體能夠對可得數據中計算出的多種可能的語言譜系樹提供測試,進而確定不同語言裡可能性最大的譜系樹和可能性最大的語言分化時間範圍。張夢翰等的研究從眾多學科中收集了有關漢藏語系語言及其使用者的證據,包括發生學、計算生物學、語言學、考古學以及人類學等,同時還考慮到了農耕文化發展進程及其在特定區域內對人類移民的影響,然後運用概率測試法對建立於上述證據的語言譜系樹進行了評定。他們在諸多方面都有著顯著的重要性在於對漢藏語起源這一關鍵性問題做出了更牢靠的解釋,在此基礎上其他研究者可更為深入地探討漢藏語系語言的歷史關係。同時,該研究還幫助建立了語言學研究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比如考古學和歷史學等(La Polla 2019年)[16]。

展望未來漢藏語系語言研究趨勢,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跨學科合作,進行計量語言學、語言類型學、語言地理學、歷史語言學、語言接觸學等領域的研究,進一步推進漢藏語系語言研究。

參考文獻

[1] 孫宏開,胡增益,黃行.中國的語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 王均.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情況[A].民族語文研究文集[C].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

[3]傅懋勣.建國三十五年來民族語言科研工作的發展[J].民族語文,1984,(5).

[4]戴慶廈.二十世紀的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M].太原:書海出版社,1998.

[5]戴慶廈.「十五」時期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評述[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1).

[6]戴慶廈.中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7]孫宏開.20世紀中國民族語言學的回顧與展望[J].語言與翻譯,1998,(4).

[8] 孫宏開.改革開放以來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A].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文集[C].2008.

[9]朝克,李雲兵.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史論:第二卷南方卷[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10]黃成龍.少數民族語言研究[A].當代中國語言學研究[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11]李錦芳.80年代以來漢藏語系語言研究的主要收穫及評價[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6).

[12]李錦芳.漢藏語言聲調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3,(2).

[13]李錦芳.漢藏語言語音實驗學研究及其理論貢獻[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5,(1).

[14]尹蔚彬.近十年來我國漢藏語比較研究的特點及意義[J].中國藏學,2012,(2).

[15]Zhang,Menghan,Yan,S.Pan,W.and Jin,L.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J].Nature,2019,(569).

[16]La Polla,Randy J.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J].Nature,2019,(569).

New Advances on the Study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From 1949-2019 in China

HUANG Cheng-long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and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ast 70 years, Methods of language collection are gradually updated and the studies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were continuously innovating from sole language description to diverse analysis from digital technology to large-scale comparative research from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the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to promote the studies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etc. In the future,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tudy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cooperative studies of interdiscipline and cross-field with big data will be required.

Keyword:Sino-Tibetan family; Comparative study; Research tends

黃成龍,四川茂縣人,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語言類型學、功能語法、紀錄語言學以及漢藏語系語言形態句法。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民族語言形態句法類型學研究」(項目編號:18ZDA298)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中國音韻學研究70年
    原文載於《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20年第1期「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音韻學研究歷程可劃分為4個時期:1949—1966年——音韻學研究的發軔期;1967—1976年——音韻學研究的停滯期;1977—1999年——音韻學研究的發展期;2000—2019年——音韻學研究的輝煌期。
  • 2019年國內學界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綜述
    [28]   三、新中國開展海外中國學研究的進程與思考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學界對70年來國內對海外中國學研究的進程、成果進行了全面總結,並對海外中國學研究的發展做了深刻思考。如該刊在2019年第3期開闢「新中國70年:海外中國研究」專欄,刊登了《海外視域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論海外中國研究在中國國家治理道路中的嵌入》《70年以來日韓學界的中國觀變遷》、《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中國農村建設成就——基於〈中國季刊〉的考察》《〈毛澤東選集〉海外傳播的歷程及啟示》等文章,這些研究成果也體現了學術界對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概括與總結。
  • 都蘭法院藏漢雙語法官全程藏語審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
    9月22日上午,都蘭法院藏漢雙語法官尖措審理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此次庭審不同以往,庭審過程中為方便2名藏族當事人聽懂法庭流程和審判員審理過程,藏漢雙語法官尖措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對整個庭審使用少數民族語言進行,法官助理、書記員也是採用藏族幹警進行庭審記錄,使雙方當事人訴訟權益充分得到保障。
  • 新研究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
    新華社倫敦4月24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團隊24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最新分析結果顯示,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繫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這項新成果為學界深入了解漢語等東亞語言的演化以及東亞人口遷移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
  • 藏語智能語音雲平臺全球首發 填補多項空白
    ­  中新社拉薩11月3日電(記者 陳韜彬)基於藏語合成、藏語識別、藏漢翻譯等研究成果的藏語智能語音雲平臺3日對外發布,填補了多項藏語信息技術研究空白。­  當日,西藏大學·訊飛語音及語言聯合實驗室在拉薩發布了該平臺。歷時6年,該聯合實驗室推出三位一體藏語輸入法、漢藏互譯通、PC端藏語合成系統等多項科研產品。
  •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發展的重要意義
    作者: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馬雲志;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楊永強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新中國統計70年》首發暨慶祝新中國
    9月10日,在全國上下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國家統計局舉辦大型圖冊《新中國統計70年》首發暨慶祝新中國70華誕統計事業發展成就展揭幕活動,回顧共和國統計事業走過的不平凡道路,見證70年來統計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向老一輩統計人致敬,向新中國70
  • 《自然》刊文:復旦研究團隊證實漢藏語系「北方起源假說」
    《自然》官網截圖漢藏語系包含逾400種語言和方言,如漢語、緬甸語和藏語,總使用人數達15億左右。它是世界第二大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一直以來,對漢藏語系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存在兩種爭議。團隊領頭人,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介紹,研究結果證實「北方起源假說」,估計原始漢藏語分化成現代語言的最早年代在距今約5900年前,地點可能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
  • 文字學研究70年(一)
    第九章 文字學研究70年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字學理論和文字學史研究一、語言學視角下的文字學研究(一)文字與語言的關係1.近70年來,全國各地出土了大批青銅器,絕大多數出自墓葬和窖穴,有明確的出土地點與科學的層位記錄,有共存的陶器等隨葬器物。在眾多的青銅器發現中,往往有驚人的發現。如1976年春在殷墟發現的婦好墓,僅青銅器就達200件,這確是重要發現,它為我們重新考慮殷代青銅器的年代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據,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 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語言學研究進入最繁榮時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語言學研究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學術最繁榮的時期。下面主要就漢語言文字的研究分兩個時期簡要敘述。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事業的需求推動語言文字研究發展黨和政府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起就對文化教育事業高度重視。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開幕 回望新中國70年考古歷程
    韓章雲 攝中新網鄭州8月28日電(記者 韓章雲)8月28日,以「新中國考古70年」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鄭州論壇在河南省會鄭州開幕,這場匯集400餘名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等七十多家國內文博單位的專家、學者,共同回顧新中國考古取得的豐碩成果。
  • 70位作家70部兒童文學作品,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
    10月20日,由北京出版集團旗下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主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兒童文學經典作品集」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發布會當天,北京出版集團總編輯李清霞首先代表出版方致辭,她談到,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推出一批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強勁的優秀主題出版物,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為社會貢獻可以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是國家之需、民族之需、時代之需,也是出版人的使命與追求。
  • 藏語翻譯軟體讓內地遊客暢享在藏旅遊生活
    新華網拉薩12月18日電(殷小燕)近年來,西藏日益成為全國文化旅遊熱門目的地,各種藏語翻譯軟體逐漸成為人們在藏旅遊與本地人交往、交流的重要工具。記者了解到,目前區內外有10多種藏語翻譯軟體。其中,由西藏高馳推出的藏漢智能翻譯軟體「藏譯通」上線一年多來總用戶量已經突破100萬。
  • 新中國70年家庭教育經驗與反思
    6月23日,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兒童中心聯合召開主題為「新中國70年家庭教育經驗與反思」研討會,與會專家從歷史分期、政策指導、現實需求、社會治理、未來趨勢等角度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家庭教育事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
  • 新中國成立70年:高等教育國際化特徵與趨勢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與國際化。通過研究發現,對外開放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政策,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國際關係的軌跡是同步的,其特點是由單一向綜合發展,並逐漸實現從跟跑到並跑與領跑。
  • 《陽光藏漢機器翻譯系統》應用效果良好
    西藏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承擔的2012年西藏自治區重點科研項目——《基於短語的藏漢統計機器翻譯關鍵技術研究》,在藏語自動分詞與詞性標註、藏語語料庫、基於短語的藏漢統計機器翻譯技術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
  • 藏語翻譯軟體應用「藏譯通」用戶突破10萬
    原標題:藏語翻譯軟體應用「藏譯通」用戶突破10萬   藏漢雙語智能語音翻譯軟體——「藏譯通」用戶已突破10萬大關,達到10.6萬戶。這是一款利用人工智慧翻譯、語音識別合成等技術研發的藏語翻譯軟體應用,定位於智能藏文翻譯、服務西藏和四省藏區的一款應用產品,能隨時隨地滿足藏語翻譯需求。   由西藏高馳公司和成都科大訊飛合作研發的「藏譯通」,是利用全球領先的語音識別合成技術的基礎上開發的一款AI翻譯軟體,服務於全國的一款以翻譯為主的服務型應用產品。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
    這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金力團隊合照(從左到右為:嚴實博士、金力院士、潘悟雲教授、張夢翰博士)多學科交叉 揭示漢藏語系分化時間和起源地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
  •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即將亮相國博
    2020年12月22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舉辦的「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聞發布廳舉行。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主刊 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
    這也是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首次在《自然》雜誌發表科研成果。  多學科交叉揭示漢藏語系分化時間和起源地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該語系是世界第二大的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