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2日報導德媒稱,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人類史研究所的專家將漢藏語系的起源定位在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但上海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7月10日報導,漢藏語系語言的使用者多達14億人,是繼印歐語系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語系。它涵蓋400多種語言,使用區域從太平洋西岸延伸至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漢語、藏語和緬甸語等如此古老而又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語言都屬於該語系。其中,包括漢語普通話在內的一些語言已經擁有數千年的書寫傳統。漢藏語系何時出現、源於何處,這一問題到今天仍沒有得到解答。
報導稱,目前有兩種相互競爭的假設。其中一種假設認為,原始漢藏語出現於今天的中國北方。大約6000年前,個別族群開始脫離這個語系,並遷往東亞其他地區,原始語言隨之分裂為各種方言。方言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分化為構成今天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的不同語言。
相反,第二種理論將漢藏語系的發源地定位在今天四川省的西南部。支持該觀點的專家猜測,漢藏語系產生的時間也更加靠前。按照他們的說法,原始漢藏語早在1萬年前就開始分化為各種語言了。
目前,耶拿馬克斯-普朗克人類史研究所的語言學家和法國同事收集了支持第一種假設的證據。依據他們的觀點,漢藏語系產生於中國北方,其使用者為磁山文化後期和仰韶文化前期的新石器時代的農民。中國許多地區出土的手制彩陶能夠證明他們的分布。
然而,耶拿的語言學家們猜測,漢藏語系早在7200年前就已經出現。這樣一來,他們對語言起源時期的定位就比其他「北方起源說」的支持者早1000多年。語言學家研究了50種現代和古代漢藏語言,並繪製出譜系圖。總體而言,人們對漢藏語系語音和語法演變歷程的研究不像印歐語系那樣徹底,因此語言學家只局限於有充分記錄和描述的語言。
除繪製譜系圖之外,語言學家尤其還關注農業詞彙。對其詞根進行重塑後發現,原始漢藏語中雖然已經有穀子、綿羊和豬的詞語,卻沒有稻米、小麥或者牛的詞語。這符合考古學的結論:公元前5000年左右,中國北方已經開始種植穀子,但還沒有種植水稻。隨著後來的遷徙運動,語言共同體或許先分裂為了後來產生漢語方言的東部族群和產生其餘漢藏語言的西部族群。
然而,這一結果並不意味著研究已經結束。因為幾乎在同一時間,上海復旦大學金力教授和張夢翰博士領導的一個團隊發布了一項得出不同結論的研究。他們雖然也認為中國北方是漢藏語系的發源地,但是估測該語系形成的時間要晚1000多年,這與「北方起源說」其他支持者的設想是一致的。
這種時間上的差別是怎樣產生的?不同的資料庫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還有待說明。耶拿馬克斯-普朗克人類史研究所專家約翰-馬蒂斯·李斯特期待能與他的上海同行們交流:「雙方研究的數據和方法都是透明的,這樣我們能進行一場富有成果的討論。」(編譯/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