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歐語系的起源

2020-12-15 三聯生活

印歐語系的起源

2012-09-04 13:56 作者:袁越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科學家們運用遺傳學領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語言的演變,得出結論說,印歐語系的發源地在今天的土耳其境內。

一個偉大的理論,往往能用在很多領域。比如,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進化論指的是生物進化理論,廣義進化論的基本原理和狹義的相同,但應用涵蓋要廣得多,在很多領域都可以用到。

簡單來說,任何一樣東西,只要滿足以下四個條件,就可以用進化論加以解釋:一、可以複製自己;二、複製時偶爾會出現差錯;三、不同的差錯有不同的成活率;四、差錯可以被繼續複製下去。

顯然,DNA分子是完全滿足這四個條件的。除此之外,信息在人群中的傳播也滿足這四個條件,這就是為什麼英國科普作家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書的最後一章裡發明了「密母」這個新概念來形容信息的傳播,他認為信息可以分成一個個難以分割的小單元,和基因很相似,密母(Meme)這個詞就是在基因(Gene)的基礎上生造出來的。

語言也是信息的一種,語言的演變史是否可以用生物進化的思路去研究呢?傳統語言學家反對這種做法,但新一代研究者卻早已迫不及待了。紐西蘭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計算機專家羅素·格雷(Russell Gray)教授和他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試圖把遺傳學的研究方法移植到語言學研究當中去,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

語言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就是印歐語系的起源問題。印歐語系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系,廣泛分布於歐洲、西亞和南亞地區。關於印歐語系的起源有兩種理論:一種理論認為它起源於黑海北方的大草原(Pontic Steppes),大約在6000年前被一個名叫庫爾幹(Kurgan)的遊牧民族帶到了其他地方;另一種理論認為印歐語系起源於安納託利亞(今土耳其),是在8000~9500年前伴隨著農業的傳播而散布到世界各地的。

前一派的主要論據來自動植物詞彙,他們假設一種語言中如果出現了只在特定地區才有的動植物名稱,比如「鮭魚」和「山毛櫸」之類,那麼這種語言就很可能起源於該地。但是反對派則認為,因為氣候變化等原因,古代動植物的分布情況很可能和現在大不相同,因此這個方法很不可靠。

那麼,有沒有可能運用遺傳學分析中所使用的數學工具來研究語言的起源呢?眾所周知,基於DNA順序變化的數學分析法可以用來推測生命進化的順序和時間,數學家們只要假定DNA突變的概率是固定的(很容易找到符合這個要求的DNA片段),就可以通過簡單的數學計算分析出兩種不同物種的共同祖先是誰,以及何時分家的。這樣的分析程序已經發展了幾十年,相當成熟。

2003年,格雷教授用這個方法分析了200個所有語言裡都會有的詞彙,比如「我」和「天空」等,然後將它們在各種語言中的變體用數學的語言加以定義,再輸入到現成的遺傳學分析程序中分析,得出結論說,印歐語系的各種語言分家的時間大約在7800~9800年前,符合第二種假說。

這篇論文發表在當年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引起了很大爭議。這個方法只分析出了語言分家的時間,得出的結論相當原始。格雷的學生昆汀·阿特金森(Quentin Atkinson)繼承了老師的衣缽,採用流行病研究領域常用的一款分析軟體,找出了印歐語系的確切誕生地。

在流行病學領域,很多時候需要醫生們通過分析各地採集的樣本,推斷某種病菌或病毒源自哪裡。這不光是遺傳問題,還涉及地理學。比如,如果兩個地方相隔很遠,或者隔著一道山峰,病菌是很難直接傳播過去的。因此,研究人員必須想辦法把地理信息轉變成計算機語言,和遺傳信息混在一起進行分析。經過科學家多年努力,這種分析方法已經很成熟了,有了專門的分析軟體。阿特金森仿照上次的方法,把語言的變化和地理數據同時輸入到計算機中,得出的結論明顯支持安納託利亞起源說。

這篇文章發表在今年8月24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阿特金森對記者說,他採用的方法叫做貝葉斯種群地理研究法(Bayesian Phylogeographic Approaches),此法雖然很抽象,也很另類,但它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的支持,前景一片光明。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印歐語系或起源於土耳其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這一發現能夠為長期懸而未決的印歐語系起源之爭畫上一個句號。 英語、荷蘭語、西班牙語、俄語和印地語彼此聽起來完全不同,但它們也有很多共性,例如荷蘭語的「moeder」、西班牙語的「madre」,以及俄語的「mat』」,都是「母親」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曾推斷,從冰島到斯裡蘭卡,跨越歐洲和中東的100多種語言起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
  • 從雅利安人到歐亞遊牧民族:探索印歐語系的起源
    摘要:印歐語系語言學研究在其早期發展階段,曾經糾纏於人類起源問題,最終導致宗教史觀與科學史觀的對立。
  • 認識印歐語系語言學
    單就「三」這個數詞的列表分析,就能讓我們粗略地勾畫出印歐語言的譜系圖。這個大家族中不僅包括了歐洲的大部分語言,也囊括了印度分語系和吐火羅語等亞洲語言。 印歐語系語言學史在對語言進行了粗略的譜系劃分後,Daniel Petit教授講解了這種譜系學說在歷史中的形成過程,他以時間為線索,從古希臘羅馬時期講起,一直說到20世紀。
  • 科學家找到最早牧馬人 對印歐語系起源有重要意義—新聞—科學網
    一些研究人員假設,他們還傳播了原始印歐語系(PIE)的早期分支,後來發展成今天的印歐語系語言,包括英語、義大利語、印地語、俄語和波斯語。 為了尋找亞姆納亞人在亞洲的遺產,由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遺傳學家Eske Willerslev領導的研究小組,對74名古代歐亞混血人種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其中大部分人生活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間。
  • 【劍橋先秦史】筆記10:印歐語系
    出乎很多人意料,今天世界上最廣為分布的印歐語系,在史前和歷史時期在中國的分布,也要比今天多得多(今天少到幾乎沒有)。
  • 從印歐、閃含、漢藏、阿爾泰四大語系的分布,看人類文明史的變遷
    但從人類所說的語系來看,亞歐大陸主要可以分為四大語系:印歐語系、閃含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語系的分布之所以比地理板塊少了一個,是因為印度和歐洲同屬於印歐語系,他們均起源於東歐平原、黑海沿岸。1、印歐語系之前在《歐洲三大蠻族中,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分據東西,凱爾特人去了何方?》一文中,我們梳理過印歐語系,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的連結了解一下:
  • 漢藏語系何時起源?中外學者看法不同
    參考消息網7月12日報導德媒稱,馬克斯-普朗克學會人類史研究所的專家將漢藏語系的起源定位在7200年前的中國北方,但上海學者對此持不同觀點。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7月10日報導,漢藏語系語言的使用者多達14億人,是繼印歐語系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語系。它涵蓋400多種語言,使用區域從太平洋西岸延伸至尼泊爾、印度和巴基斯坦。漢語、藏語和緬甸語等如此古老而又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語言都屬於該語系。其中,包括漢語普通話在內的一些語言已經擁有數千年的書寫傳統。
  • 復旦學者揭示世界第二大語系起源
    復旦大學金力團隊運用系統發生學方法探討了漢藏語系的起源。研究對 109 種漢藏語系語言詞彙中詞語的字根意義進行分析,認為漢語與藏緬語族在 5900 年前左右出現分化,大約相當於仰韶文化晚期、馬家窯文化早期,這對漢藏語系起源爭議補充了重要的論據。
  • 聚焦漢藏語系起源 上海科普講壇探尋「語言寶藏庫」
    當天,上海科普大講壇之第145期綠螺講堂暨第14期新問題沙龍在滬舉行,復旦大學兩位專家張夢翰、嚴實帶來主題為「我們的語言來自哪裡——探尋漢藏語系起源」的講座。  嚴實在現場講述普通話、英語、法語等語言的發音技巧,吸引觀眾爭相加入「語言共鳴」。  中國所處的東亞地區可謂語言的「寶藏庫」,是一個語言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擁有較高的語言多樣性。
  • 世界語系簡介
    目前人們一般把世界的語言劃分為九大語系:  1)漢藏語系,  2)印歐語系,  3)阿爾泰語系,  4)閃-含語系,  5)烏拉爾語系,  6)伊比利亞-高加索語系,  7)馬來-玻裡尼西亞語系,
  • 《自然》刊文:復旦研究團隊證實漢藏語系「北方起源假說」
    《自然》官網截圖漢藏語系包含逾400種語言和方言,如漢語、緬甸語和藏語,總使用人數達15億左右。它是世界第二大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一直以來,對漢藏語系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存在兩種爭議。其中,「北方起源假說」認為它起源於大約4000年-6000年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而「西南起源假說」則認為它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東亞西南部某地。
  • 九大語系
    中國為該語系使用人數最多的國家。    漢藏語系各語言以詞序和虛詞為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詞序比較固定,虛詞種類較多,在句中表示各種不同的語法意義,廣泛運用各種助詞來表達複雜的語法意義。    在中國,漢藏語系一般分為四個語族,即漢語族、壯侗語族(或稱侗臺語族、侗泰語族、臺語族)、苗瑤語族和藏緬語族,共計約250種語言,主要分布在中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印度、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等亞洲各地。漢藏語系中各語言的一些類型學的特點:很多是孤立語;有聲調;單音節詞根佔多數;有量詞;以虛詞和語序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主要手段。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
    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群遷徙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 語言|最早的語系:沒有人群遷徙,就沒有語言大規模的傳播
    因為這個理由,可以推斷,那些分布範圍廣大的語系,例如印歐語系和南島語系,應該是在距今很近的年代就達到了目前的地理範圍,它們當今所有的語言分支仍然表現出擁有共同的源頭就是證明。有些語言學家推算,語言可以追蹤到的時間上限在距今7000年到10000年,早於這個時間,文化中常用的基本詞彙表中的共有同源詞百分比不會超過5%—10%。
  • 新石器時代中原農耕文化的擴散與漢藏語系北方起源說
    今年四月,復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提出漢藏語系起源於約5900年前的中國北方,與仰韶文化及馬家窯文化有關。漢藏語系是全球第二大語系(第一為印歐語系),包括漢語和藏語以及與二者有親緣關係的四百多種語言。母語屬於漢族語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南亞和南亞部分地區,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 每日一書|最早的農人:農業社會的起源
    239 語系及其研究方法 240 語系發生及其網絡 244 語系的識別與種系關係 246 相關語系 252 語言和語系是怎樣傳播的?254 語言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
  • 漢藏語系背後的民族源流
    作者:嚴實  編者導讀:漢語、藏語、羌語、緬甸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
  • 東亞語言母語起源於中國北方 漢藏語系是世界第二大語系
    而漢語是最早從漢藏語系中的分化的語族,這一時間可以追溯到大約5900年前。  漢語、藏語、羌語、緬語等400多種東亞語言被認為擁有共同的祖先語言,合稱為漢藏語系。這是世界第二大語系,母語使用人數僅次於印歐語系。一直以來,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
  • 英語學習者必須了解的基本常識英荷德語和意西法語是印歐語系的近親
    英語、荷蘭語、德語屬於印歐語系日耳曼語西日耳曼語支。
  • 世界語言語系分類~~~~
    我們這裡還是以北京大學的分法為主:中國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胡吉成將世界語言分類為13個語系,45個語族。這13個語系是: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高加索語系,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達羅毗荼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閃--含語系、尼日—科爾多凡語系,尼羅---撒哈拉語系,科依桑語系,北美印第安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