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皇帝的飲食
你認為是不是這樣的?
玉盤、、美酒
……
不擺滿桌子誓不罷休
經過多年古裝劇的洗禮
大家都認為皇帝的飲食
那就是當時
極致與奢華的代表
而這些美食都出自一個神秘的地方
御膳房
然而就在大家看來「真香」的飯菜
有時候皇帝自己都不喜歡吃
具體咋回事?
這要從皇帝的日常飲食開始說起
影視劇中的「小廚房」確實存在
皇帝吃飯,大家想到的肯定是「御膳房」,其實這個地方是到清朝才出現的,距離現在並不遙遠。
為了一聲「傳膳~」後,能夠及時將菜上齊,御膳房很多菜都是提前一天做好,保溫待命。等到皇帝開始享用飯食的時候,口感經常差強人意。因此儘管御膳房聽起來高端大氣上檔次,但有時候皇帝並不喜歡那裡的飯菜。進而「小廚房」就誕生了,皇帝可以單獨「開小灶」犒勞自己。
神秘的嘗膳規矩
看了不少影視作品,很多人認為皇帝吃飯時,為防止他人得知皇帝口味偏好後下毒,每道菜吃三口,侍食太監就把菜撤下去了。另外,在吃之前還要銀針試毒,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侍食太監更多是記錄皇帝的飲食喜好,以方便膳食改進,皇帝喜歡吃什麼也不用非要藏著掖著。對於菜品的驗毒,末代皇帝溥儀曾回憶道:每個菜碟或菜碗都有一個銀牌,這是為了戒備下毒而設的。並且,在菜品呈上來之前,都要有一位太監嘗膳。
雍正:浪費糧食?打40大板!
1724年,雍正皇帝下聖旨說:「御膳房,凡粥飯及餚饌等食,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朕派人稽查,如仍不改,必治以罪。」
大意是說,御膳房裡的剩菜剩飯,不能隨便倒掉,而是送給下人食用。如果人不能食用,則將之餵養貓狗。連貓狗都不吃,就曬乾後飼養禽鳥。總而言之,將剩菜剩飯的價值利用到極致。
1727年,雍正皇帝再次下聖旨說:「上天降生五穀,養育眾生,人生賴以活命,就是—粒亦不可輕棄。即如爾等太監煮飯時,將米少下,寧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爾總管等再行嚴傳各處首領、太監,見有米粟飯粒,即當撿起。如此不但仰體朕惜福之意,即爾等亦免暴殄天物。應不時查拿,如有輕棄米谷者,無論首領、太監,重責四十大板。如爾等仍前縱容,經朕察出,將爾總管一體重責。」
這裡,雍正皇帝再次強調了食物的重要性,要求煮飯時,寧可少煮,不可多煮,以免造成浪費。對於浪費糧食的行為,雍正皇帝明確要求不分等級身份,一律嚴厲懲處,板子「侍候」。
◆素材來源:央視頻
◆本期編輯:顧徑橋
◆值班主任:鄒崑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