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御膳房到底有多少工作人員?後宮一次吃多少?

2020-12-18 三匠畫片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吃的好,到底有多好呢?我們今天就以清廷御膳房為切入點,來聊聊宮廷飲食那些事兒。到底御膳房的機構設置有多臃腫?清朝後宮過生日有哪些菜?如此多的菜品又沒有冰箱,用於儲存食材的冰塊到底哪來的?剩的比吃得多,那麼剩下的飯菜難道奴才們就全吃得下麼?剩菜都去哪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幾個有意思的問題,一起梳理一下御膳那些事兒。

首先所謂的清宮御膳房並不是單指一處房舍,而是在整個紫禁城內,圍繞重要皇室人物分布著很多」廚房「的總和。比如在養心殿的南邊就有一個膳房,主要用於供應養心殿及周邊附屬建築物內居住人的飲食,被稱為——大內御膳房;而遠在在景運門外的膳房,主要用於當值大臣以及後期軍機大臣的宮內值班期間的飲食,又被稱為——外膳房。

除了一個個這樣供應對象不同的膳房之外,還包括一些存儲食材的倉庫,比如大內御膳房園內就有一排東西走向的排房,那裡面就是當初用以儲存專供大內御膳房所用食材的——南庫。整個御膳房機構除了膳房還有多處茶坊,畢竟飲食飲食,「飲」是排在「食」前面的。因此在在乾隆之前,清宮的茶坊和膳房還分別是兩個平級機構,直到乾隆十三年,才將二者合併為「御茶膳房」,簡稱——御膳房。

御膳房是整個內務府的一個下設單位,其人員設置情況超乎我們普通人想像,畢竟貧窮確實是可以限制人們的想像力的。我們單拿出眾多膳房中的最有代表性的大內御膳房為例,就能窺視其機構臃腫程度。養心殿是皇帝住的地方,自然伺候其日常飲食的工作人員配備完善,設有庖長兩人、副庖長兩人、庖人二十七人、領班兩人人、副領班二十人、承應長二十人、承應人四十四人、專管監督催菜的催長兩人、領催六人、上三旗廚役五十七人,此外還設有與做飯無關的夫役三十人。再加上做飯是御膳房的事兒,上菜可是太監們的事兒,所以還有上水太監十人和司膳太監百人。

這還僅僅是養心殿一處的御膳房機構人員,在所有御膳房的總機構中還有葷局、素局、掛爐局、點心局、飯局等五局,在此之上又有尚膳正、尚膳副、尚茶正、尚茶副、尚膳、尚茶、主事等等諸多的分類主管」高級幹部「,最上面設一位御茶膳房總理事務大臣,專門負責承接內務府命令。當然,這還只說的是紫禁城的御膳房,圓明園、頤和園、熱河、灤河、承德等行宮的御膳房還沒說呢。

知道了御膳房這一機構有多臃腫之後,我們來看看這麼多人做飯,到底做出些什麼好吃的?生日宴無疑是最能體現御膳房職能的關鍵時刻。因為後宮的這些嬪妃們,除了在生日那天吃的雍容華貴之外,平時吃的其實並不稀奇,不僅不稀奇,在國富民強的今天看來,作為皇室人員吃的還有些「樸素」。

比如貴妃級別的每日食物供應包括豬肉12斤、一盤羊肉、一隻雞或者鴨、一些雞蛋和白面而已,後宮最高級別的皇后每日供應也不過是:25斤豬肉、一盤羊肉、兩隻雞或者鴨、一升新粳米、一升黃老米、一升高麗江米、兩斤粳米麵和八斤白面,另外還有蔬菜、乾果、雞蛋、蜂蜜、調味料等等。顯然這等配置看下來確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熊掌乾貝鹿尾尖」級別。

但可能有的人也覺得夠過分的了,一個女人一天哪吃得了這麼多。可實際上這一供應標準是供給當事人所在機構的總和,也就是說這一天的食材是需要由皇后及其下人共同果腹用的。由於下人是沒有所謂每日食物供應標準的,賞不賞飯、賞多少全看主子臉色。而皇后和貴妃們又不可能不用下人,有時為了獎勵那些為自己辦事辦得漂亮的奴才,還得大肆犒賞,而這些犒賞只能從自己的月俸和每日食材中出,級別越高,所用下人也就越多。

但是到了生日那天就不一樣了,畢竟涉及到皇家門面,食材的豐富和精緻程度就又超乎我們的想像了。有明確檔案記載,並且在故宮博物院復原展出過的是崇慶太后五十壽辰宴。我們就以此為例,展示一下有哪些菜品,至於其他後宮級別,順勢遞減就是了。

檔案原文記載的菜品是以下這些:

瑞應九苞、海鶴盤桃、碧海天雞、鳳羽瑩金、金掌雲腰、仙廚玉糝、五嶽蟠根、仙鳥獻瑞、寶樹祥鸞、華嶽蓮開、紫鳳銜珠、玉羽呈祥、鳧藻勝擒、玉沼仙鳧、仙海鳧飛、蓬島仙禽、金玉雙清、紅霞彩驚、萬年天祿、斑龍紫玉、絳雪凝膏、天祿白將、龍根仙饌、福祿永綾、寶籙緘金、苞符啟瑞、慶洽昭陽、逢山擷秀、玉露金莖、萬禩長春、日升月恆、芝房浥露、玉滿丹房、慶協元符、彩碟翔芝、東海仙瓜、月彩長圓、七曜連豬、彩鳳凌霞、金粟儲珍、瑞協丹山、鳳髓傳馨、錦鶩凌霞、錦翟舒華、鏡採騰華、錦翼呈文、麟遊鳳舞、金翬耀彩、雲錦雙蟠、芝田集鳳、麟脯鸞肪、鸞鶴群翔、箕疇衍福、祥徵五德、長樂南薰、鵷雛獻瑞、瓊花引鳳、鸞翔月府、彩鳳將雛、採翮雲霞。

看完以上這些菜名是不是根本不知道指的是哪些菜,甚至有些字都沒見過?沒關係,我們來看看這些菜的俗稱:

瓜姜燉雞、鍋燒雞豬肉木瓜、雞肫拌海蜇、饟雞翅變蛋、鍋燒肚子雞瓜丁、百果鴨羹、鴨羹、燴蘋果鴨、饟八寶鴨、蓮子鴨、麵筋燒鴨、燕窩清蒸鴨、百果燒鴨、脊髓鍋燒鴨、鍋燒鴨拌海蜇、關東鴨子、火燻汆鴨、鹽水鴨火燻、鹿筋酒燉肉、鹿尾、火燻鹿尾、蒸鹿尾醬、爐肉鹿尾、五香肉鹿尾、鹿筋燉掛爐肉、炒狍肉、煠羊肉條、肉絲燉山菜、脊髓燉肘子、萬字豬肉、雞肉豬肉丸子、香蕈豬肚、荔枝肉、豬肉太極圖、臺蘑炒肉、山藥豬肚、水晶丸子、蓮子豬肉、鹽水雞晾肉、燻雞蛋拌蝦米、燒野雞、炒野雞、燴野雞、煮野雞、醬汁野雞、鹿尾醬炒野雞、黃瓜絲炒野雞、什錦雞絲、蘑菇燉雞、火燻鹽水雞、爐鴨野雞瓜、醋溜雞、海蜇燉雞、火燻鹿筋肥雞、蒸肥雞、白菜燉雞、捶雞白菜、慄子燒雞、野雞卷。

原來如此,你會發現這個菜單中的菜雖然是做法多樣、講究至極,可說到底就是些雞鴨肉而已,連魚都沒有,不是宮廷沒有魚,而是像此類宴席,最重要的不是食材有多豐富,更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更看中菜品的外形和寓意。既然是皇室女性過生日,那麼自然「鳳」就是第一關鍵詞,所以以雞鴨為材的菜品就格外的多。

做這麼多的菜,那必定要準備巨量的食材,而在沒有電冰箱的清宮有哪些儲存食物的方法呢?我總結主要有臘、幹、烘、封、冰五法。首先臘肉作為南方天氣炎熱而最常採用的儲藏之法,皇宮也是會用的,但由於口味的問題,只有少部分肉品會做成臘肉,作為平常調劑口味之用;而「幹」為最常用的手段,由於受魯菜影響,鹹味是華北地區的百味之主,因此將食材抹上鹽粒,防止黴變之後再自然晾乾就成了最簡單有效的儲存之法。由於鹽是最好的古代防腐劑,所以不必特意晾曬,食物也能保存很長時間。

烘乾則多用於雞鴨等無需分解、整體儲存的食材,原理無非就是做熟了保存時間更長而已。以上三個手段都是集中在晾乾和做熟罷了,雖然延長了保質期,但不能總讓皇家吃「陳年肉」吧。保質的同時保鮮也很重要,因此大多數食材還是當日進宮當日用的,但是在炎熱的夏天,哪怕是上午運進宮來的肉也容易在中午做的時候變味,這就要用到封、和冰了。所謂封就是在食材表面抹上一層油,不僅可以防止食材氧化,還能給有些肉類增添幾分風味,比如烤鴨;

如果說以上四種辦法普通百姓也可以做得到的話,那麼冰,在古代就只能是王公貴族或者富戶鄉紳才享用得起的了。其實早在西周的時候,王室就有冬天取冰夏天用的做法,夏天放冰的盒子也一路由青銅演變為黃銅、鑄鐵、陶瓷、木質等等,南方還有竹子的。名字也有冰廚、冰鑑、冰箱等等演化,我們今天還把食物冷藏器稱之為冰箱。這玩意不僅能儲藏食物,還能起到一定的空調的作用。御膳房的冰是冬天的時候把護城河清理乾淨、注入新水,結冰後派人切割成一尺多見方的冰塊,然後分別儲藏於官辦的京城十八座地下冰窖裡,等到來年夏天專供王宮大臣們享用,當然低級大臣是沒有分冰資格的。

最後,如此多的宮廷菜品供應,必然造成巨大的剩餘和浪費,有的菜是吃過一口的,還有的連動都沒動過,那麼剩菜剩飯去向何處呢?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是下人們吃,然而這麼大的量,就是宮內下人敞開了吃,也還是有剩餘。其實還有三個去向:有些特別珍貴的菜品,皇帝有時會賞賜給得力的大臣享用;在勤勉的雍正皇帝之前,下人們吃完再剩的大量食物其實是一股腦倒地溝裡的;雍正登基的第二年就下了一道諭旨:「凡粥飯及餚饌等類,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或與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雖然排場仍是第一位的、宮廷大量剩餘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浪費還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相關焦點

  • 打破你對御膳的幻想:清代御膳又費錢,還不怎麼好吃
    即便是現在的大胃王也不可能吃這麼多飯,更何況這些養尊處優的後宮嬪妃們,平日裡消耗得少,吃得更少。那麼吃不完怎麼辦?他們比較喜歡將御膳賞賜給大臣或者是身邊的人,而更多的御膳都被浪費了。有勢力的太監不吃剩飯,地位低的太監又得不到,所以這些東西都被倒到了陰溝裡。
  • 清朝太監鮮為人知的工作:研究和品嚐糞便,用來輔助御膳房
    古代底層的勞動人民,如果吃不起飯,便會羨慕當太監的。因為古代當太監的便是吃的官飯,而且在生產力落後的當時,畢竟可以活下來,甚至還可以高官得做,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太監的有些工作,有些是不可告人的。明朝的時候,皇宮裡面的太監基本上都是幹體力活,太監的很多工作也比較正常,到了清代就不一樣了。清朝時候的太監,工作更加細分化了,有的專門伺候皇帝后妃,有人專門打掃衛生,有的專門給後宮按摩,至於打洗腳水,倒茶之類的雜活更數不勝數了。
  • 清代皇帝的御膳有多難吃?老宦官回憶:毫無滋味令人生膩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中,不知有多少龍爭虎鬥、多少悲歡離合、多少戰火硝煙,都是圍繞著皇權歸屬而展開。皇帝之位的魅力為什麼會有這麼大?其實說穿了也不奇怪。對一個德行高尚的人而言,當上了皇帝,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人生價值,實現人生理想,濟世安民,救國安邦,幹一番轟轟烈烈的的大事業,英名永存天地之間。
  • 清代御膳房下設哪些機構,御廚們是如何工作和管理的?
    清代御膳房對於很多讀者來說並不陌生,在影視作品和民間小說中經常提及。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它是負責清宮皇帝、后妃的日常飲食的機構。事實上,這裡存在很大的誤區,筆者根據有關清宮史料對御膳房這一機構作一個較為詳細的介紹。
  • 為何皇上無論何時說餓了,御膳房都能送來熱菜?網友:老祖宗聰明
    據清朝御膳房工作人員的口述,慈禧一頓飯要上100個菜,每一盤都不帶重樣的。雖然真吃起來,慈禧最多也就能吃四五道菜,但御膳房必須按著100道菜的規格去製作。
  • 皇帝的御膳究竟有多豪華?買菜、吃菜、賜菜、剩菜都大有講究
    皇帝的御膳究竟有多豪華?買菜、吃菜、賜菜、剩菜都大有講究 最近《如懿傳》的熱播,甚至將宮鬥劇拍成了「舌尖上的清宮」,民以食為天,皇帝也不例外,皇帝的膳食應該是天下第一美膳了。那麼皇帝平時都吃什麼?怎麼吃?是誰在給皇帝做飯?又是怎麼運行的?
  • 看看御膳房在哪
    但在清代皇宮之紫禁城中,專司掌管宮內備辦飲食以及典禮筵宴所用酒席等事務的機構——御膳房所配給的御廚,同樣入侍宮中,為何就不用經過淨身處理呢?其實,要想弄清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只需要探究御廚能否進入後宮,能夠和後宮妃嬪建立直接聯繫,進而影響皇族血統即可!
  • 御膳房到底是個什麼部門?溥儀嫌棄做的東西不好吃,天天吃外賣
    御膳房啊!那可是專門給皇帝娘娘做飯的廚房啊!古代皇宮裡的吃食,再不濟還不得是山珍海味,飛禽走獸,龍肝鳳膽什麼的?真是讓窮苦的小編想想就留口水!小編平常懶得做飯,每天都是靠「餓了么爸爸」和「美團媽媽」來餵養,可是在歷史上,溥儀曾經也是外賣的忠實愛好者,你以為是因為皇帝吃慣了好的想換換口味?錯啦!御膳房的東西真的沒咱們想的那額好吃。
  • 清朝皇帝吃的「御膳」真的很好吃嗎?每頓上百道菜,卻經常餓肚子
    ▲影視劇中的嬪妃裝扮都是華麗無比而在吃貨眼中,最有吸引力的就莫過於傳說中的御膳了。在民間的傳說中,御膳房中隱藏著無數技藝高超的名廚,所用的材料更是五花八門、珍貴無比,什麼燕窩、魚翅、熊掌、猩唇.....自不必說,還有各種諸如"花雕茯苓豬"之類罕見奇巧的食材,勾的人食指大動、垂涎欲滴。
  • 看《御膳房》,品味宮廷美食,皇帝們到底吃的是些啥?
    有這樣一個笑話:古代有兩個農婦聊天,其中一個農婦問:「你說皇后娘娘早上吃什麼?」另一個農婦回答:「肯定是大餅卷大蔥,醬想蘸多少蘸多少,一點都不心疼。」宮廷美食是古代社會最上層的飲食,普通人們還是有點好奇,皇帝到底吃的是什麼?
  • 「大糖御膳房」百家號美食領域收入排名,做自媒體月收入有多少
    「大糖御膳房」百家號美食領域收入排名,做自媒體月收入有多少 備註:本文數據來自站長之家移動傳媒平臺,文章涉及的數據依託平臺大數據計算所得,非百度官方數據,僅供參考。
  • 清宮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兩餐,乾隆偏愛蘇杭菜
    早膳在上午七點至九點,晚膳在下午一點至三點,時不時在晚上七點至八點增加一頓晚膳,如果皇帝某一天睡覺比較晚還會吃晚晌(夜宵)。北方的天氣寒冷,晝短夜長,晚清之前宮中沒有電燈,皇帝應該是早睡早起不貪黑的。從乾隆皇帝這一日的膳食時間表可以看出,皇帝除兩頓正餐外,還會有不定時的加餐,要求御膳房隨時準備好,皇帝想吃東西馬上就能吃到。
  • 清代宮廷御膳吃什麼又怎麼吃?有些地方可能和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吃晚飯的過程中,太太又在刷不知道刷了多少遍的《延禧攻略》。其中一個片段提到了后妃們都不能和皇帝同桌用膳,但魏瓔珞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居然就敢這麼幹,而且皇上還應允了。這倒給了堃哥寫下一篇文章的靈感。清宮戲看多了,好像人人都能聊聊清宮裡那點事兒。但是對於宮裡的膳食,應該大多數人並不清楚。
  • 饕餮中國︱清宮御膳中真的有「滿漢全席」嗎
    清代皇帝每天只吃兩餐,叫「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後即早晨六七點鐘。「晚膳」時間在午、未兩個時辰約十二時至十四時(下午二時)。清代皇帝每餐要吃多少食物?根據清代野史,昭槤所著《嘯亭雜錄》記載:乾隆帝自奉儉約,深惜物力,……御膳房日用五十金,皇上屢加核減,至歲末年用僅二萬餘金,近侍因資金匱乏而叫苦不迭,而皇上卻不予理睬。
  • 日本拍滿漢全席,珍妃侄孫一看:假的,菜名不符御膳房命名規則
    首先,清宮飲食並非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海味山珍,各種珍奇食材。拿故宮公開的一張溥儀所用御膳房菜單為例,有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燉肉、燉肚肺、肉片燉白菜、黃燜羊肉、羊肉燉菠菜豆腐、櫻桃肉山藥、爐肉燉白菜、羊肉片氽小蘿蔔、炸春卷、韭黃炒肉絲、煮白肉等等二三十種,從菜單上可以看出,所用食材非常平常,別說沒有駝峰猩唇等等珍貴食材,連魚翅鮑魚也不常見。
  • 御膳宮廷菜,您知多少?
    滿漢全席知多少?傳說中的滿漢全席您是否只聽過沒見過?宮廷味兒到底是啥味兒?如何走進宮廷成為慈禧太后的心頭好?本期博琪帶您看菜,品菜。「宮廷玉液酒180一杯誒,這個酒怎麼樣聽我給你吹。」 一提起宮廷菜,大家是否會想起那個膾炙人口的經典小品。
  • 清宮戲裡的女人們真正處境,有的清苦無比,十幾人住一間宿舍!
    清朝因為距離我們的年代比較近,加上近幾年清宮劇的大火;我們了解的清朝宮廷不管皇后嬪妃們甚至宮女丫鬟們都是衣服華麗、宮殿更是富麗堂皇、吃飯都是菜餚多樣,如果萬一得到了皇帝或者大人麼的寵愛,那更是有享不盡的富貴榮華;讓人豔羨不已!那麼真實的後宮生活是什麼樣子呢?是否像影視作品中展現的那樣呢!
  • 慈禧每天吃20個雞蛋,但御膳房卻準備了500個!剩下的都去哪了?
    慈禧每天吃20個雞蛋,但御膳房卻準備了500個!剩下的都去哪了?在曾經侍奉過溥儀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太監信修明的文字筆錄中記載過,慈禧太后一天要吃20個雞蛋,而御膳房每次都煮了500個。說到這裡,有人不禁好奇剩下的480個雞蛋是用來幹什麼的呢?而在信修明的《宮廷瑣記》這本書中,我們最終也找到了答案。慈禧每天吃20個雞蛋,但御膳房卻準備了500個!剩下的都去哪了?
  • 皇帝為省錢,吩咐以後只吃兩個窩頭,一連七天,御膳房:快吃窮了
    皇帝為省錢,吩咐以後只吃兩個窩頭,連吃七天,御膳房:快吃窮了自古以來,朝代更迭,中國上下五千年,皇帝更是有百十位。小編今天要講的這位皇帝是清朝的一位特別有能力的一位明君。他提倡節儉,並且親民啊,能夠去辦成小老百姓體驗他們的日子。
  • 清朝後宮中,真的是用清宮圖來預測生男生女的嗎?方法其實更簡單
    清宮圖,相信大伙兒都見過,不知從何時起,成了備孕神器。就小編而言,好像真沒聽說誰懷孕之前沒用過。那這東西到底是不是清宮裡用的?到底是真是假?從邏輯上講,此物應該不是清朝後宮女子必備神器,而且應該效果不大。為啥?因為如果這東西真的有用,那清朝為何還會有這麼多的格格、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