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a Breines
譯者:裡美學姐
校對:LITCAVE工作室
配圖:Online
我們想要充實的生活,但是這就需要探究一下,什麼會使我們的生活充實?
探究我們到底想要什麼其實並不容易。
因為它涉及到了職業,人際關係,健康和生活的其它方方面面。
而有時為了保護我們的自尊心,我們往往會避免探究或者承認什麼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以下是我們為什麼會對未來感到迷茫的三個原因:
1.當某事讓你覺得遙不可及時,反而會降低它的重要性
人們常說:「有志者事竟成。」,但通常情況下,我們只會在確定我們的「志」行得通的情況下,才會鼓起勇氣去做。
舉個例子,人們常常難以保持一個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經常鍛鍊,均衡飲食,早睡早起。
大多數人們確實想保持健康,但是我們總是懷疑我們是否能做到一直健康的生活,尤其是在我們嘗試結果失敗了以後,這種懷疑就更強烈了。
因此比起去追求那種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我們更願意說我們不在乎,因為這麼說會讓我們更有安全感。
研究表明,相信我們自己有能力實現目標會激發我們實現目標的動力。
一項研究安排了一些早期職業人士每天完成數次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那些更強烈地贊同「我能夠有效地朝著長期目標工作」的人,對與工作相關的項目有著更強的自主性——也就是說,他們更發自內心的想要在這些項目上工作。
相比之下,如果我們對某件事並不自信,我們則可能會認為自己對它並不感興趣。
這種傾向也會在戀愛關係中出現:如果我們懷疑自己維持一段關係的能力,或者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成為一個好的伴侶,我們可能告訴自己,實際上,我們並不看重這段關係。
2.一旦做出決定,我們就會使現狀合理化。
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令人驚訝的行為現象:當政府下達的政策一旦生效,人們往往會稍微地增加對政策的支持,即使他們一開始並不支持這些政策。
這種轉變發生得如此之快,這表明著這並不是因為通過觀察政策的效果後,才調整自己的態度的。
相反,這種轉變似乎是由一種心理防禦機制驅動的,這種機制讓我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產生了一種良好的感受,不管它們可能曾經使我們多不愉快。
在真正不可逆轉的情況下,這種防禦機制讓我們適應環境——它讓我們看到光明的一面,並充分利用形勢——但有時我們並不是因為迫不得已而屈服於現實,這時這種屈服消耗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的動力」。
這會讓我們把不公平的社會現狀看作是無法避免的或應該的,再或我們可能會繼續著一份不滿意的工作或一段不滿意的關係,因為我們不斷地欺騙自己,事情並沒有那麼糟糕。
3.當我們的自由受到限制時,我們可能會想要一些不受限制的東西——但這僅僅是因為它不受限制
儘管我們傾向於將感覺不受我們控制的情況合理化,但當我們感覺自由受限時,也可能會引發相反的反應。
根據電抗理論,當一項事物被禁止時,我們可能會更想要或者更想做。但如果我們最終得到了這項事物,那麼它可能會失去它的光彩,這表明我們可能一開始並不是很想要它,至少我們想要它並不是因為它本身的優點。
儘管挑戰不公平的限制可能是有好處的,但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反抗而反抗,我們可能會失去我們的遠大目標。
例如,青少年可能更容易被父母禁止與其約會的對象所吸引,而不管這個人是否真的適合他們。
或者結了婚的人們也可能會拒絕伴侶的要求,而這種拒絕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在被支配,但是如果當他們自己來做決定時,他們也可能想做同樣的事情。
這裡所描述的偏見的來源就好像眼罩一樣,要麼讓我們看不到我們能夠超越現狀的潛力,要麼阻止我們欣賞我們現在已經擁有的東西。
問題是,我們經常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影響。
為了能更清晰地說明,想像一下,如果你有充分的信心,且能夠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如果這些因素還沒有發揮作用,那時你的抱負是什麼樣的。
雖然想要什麼並不一定能夠得到,但對自己和他人誠實可以讓你遇見到意想不到的世界。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如果不知道又是什麼原因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