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護者的持續忽視和拒絕,讓迴避型依戀者意識到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小李很難向別人做開心扉。有一次,他小心翼翼地跟朋友說起,私下裡其實很羨慕一個室友那個室友情商特別高,跟誰都能很快打成一片。
提及到他的真正原因時小李又有點猶豫然後很不好意思地說:「可能是我想要有幾個真正關係很鐵的朋友吧。他又忽然話鋒一轉,「不過我總不能老跟你說這些,你聽多了肯定也煩。」「而且,像他那樣迎合周圍的人估計也很累,我也模仿不來,每天主動跟人打招呼,好像我有什麼企圖似的,還是老樣子過吧。」
小李說完這些,他的朋友立刻產生了一種挫敗感。一下子感覺被他推得老遠。相處時總是有距離感,這可能就是迴避型依戀者經常會有的感覺。
小李的例子也展現了一個典型的迴避型依戀者常常會有的人際循環。
眼看著關係有點進展了,對方也有了更多善意的期待,想為你做點什麼的時候,迴避型依戀者就立刻緊繃起來,就怕自己萬一表現出依賴,對方就會嫌棄自己,同時也怕自己白白期待一場,被對方辜負。於是呢,他們往往會一邊躲回自己的舒適圈,一邊用理智來自圓其說,告訴自己沒關係、無所謂、不需要。
所以,迴避型依戀的本質,其實是一個人基於從小積累的失望和不信任,條件反射地使用各種迴避策略。好讓自己在人際關係中不再期待、不再受傷、不再被羞辱。
哪怕這個人已早已脫離了最初的那個環境,一時半會也很難改掉這種反應慣性。
比如在工作中,他們向來公事公辦,避免和領導或同事產主更深的交情.容易讓人留下一種不近人情、高冷的印象;
在戀愛中當喜歡的人向他們示好的時候,會莫名地感到壓力,想要排斥,而且越是面對重要的人,越會下意識推遠距離,最後索性選擇回到單身狀態。
之所以他們不斷地在生活中復一樣的行為模式,追本溯源,其實還是來自於迴避型依戀模式。
這就是理性、獨立、善於自我安撫的反面。
第一,只相信理智確實能讓人做事沒那麼衝動,但這個信念的背後其實是迴避型在刻意疏遠自己的真實情緒。比如失眠了,你第一個反應不是想著心裡壓著什麼情緒、什麼事,而是跑去醫院做檢查,希望找到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病因
第二,高度獨立,確實讓入覺得很可靠,事情交給他們就會很放心。但對他們來說,這只是隱藏失望和不信任的方式。這會阻礙他們和別人發展長遠的、認真的關係。
最後,自得其樂,一個人獨自消化情緒的背後,其實是他對關係破裂的恐懼。「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如果得到又失去,還不如從來就沒有過」。那些因為主動放棄、切斷聯繫而導致的負面體驗,其實他們從來沒有消化掉,只是被否認和壓抑了。
現在,我們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為什麼迴避型依戀的人總是抱著,越是需要,越是遠離的心理了。因為迴避型依戀的人,內心深處一直有兩個「不相信」:
不相信自己脫下盔甲之後,還有能力可以日益成長,抵禦風浪
所以迴避型依戀的人,就像一個穿著高級盔甲的戰士,防禦能力看似極強,但盔甲內部有個柔軟弱小的情緒自我,它一直沒有機會被照看、被餵養,因此也一直沒有機會成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