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化妝品、服裝……這些都是國人出境熱衷選購的商品。不過,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不少海淘「爆款」都已擁有了中國「血統」。2015年,我國企業海外併購熱情不減,其中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新趨勢——海外熱銷的知名消費品品牌成為熱門收購標的。
中企頻拋橄欖枝
成立於1969年的澳大利亞知名保健品品牌Swisse,在澳洲的商店常常會賣斷貨。如今,這一品牌的大部分股權已被中國企業收入麾下。我國嬰幼兒營養品及護理用品供應商、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合生元,於2015年9月宣布以16.7億澳元收購澳洲保健品企業Swisse Wellness集團約83%的股權。
「代購黨們注意了!Swisse要改姓了……」合生元併購Swisse,在中國網友中引發了熱議。
韓國的可萊絲面膜也是海淘「爆款」,如今,它擁有了10%的中國「血統」。2015年12月,A股上市公司朗姿發布公告,朗姿全資子公司以600億韓元(約合3.3億人民幣)收購可萊絲品牌母公司、韓國L&P化妝品公司10%股權。
瑰柏翠(Crabtree & Evelyn)是不少中國女性消費者熟悉的英倫範兒護手霜品牌。如今這一品牌母公司70%的資產已屬於中資企業。2015年12月,大地影院集團母公司、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南海控股宣布,聯合第三方機構以1.75億美元收購瑰柏翠母公司CE Holdings的全部股權,其中,南海控股佔70%股權。
上述三個收購案例只是中企海外併購潮的冰山一角。新年伊始,中企海外併購案例接連不斷——1月15日,青島海爾宣布斥資54億美元收購通用家電業務;1月29日,深圳女裝品牌歌力思宣布以2.4億人民幣收購美國潮牌Ed Hardy大部分股權……
普華永道的報告顯示,2015年,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併購交易數量增長40%,達到382起,金額增長21%,達到674億美元,獲得高新技術和品牌效應成為收購的首要動力。
三大驅動力推動
為什麼我國企業紛紛出手收購知名消費品品牌?從企業公告中可以看出,龐大的國內市場潛力、通過收購獲得品牌效應、滿足企業轉型需求是最突出的三大動力。
朗姿在公告中表示,可萊絲是中國遊客訪韓期間購買量最多的韓國面膜品牌,2015年前三季度銷量超過3億張,同比增長200%以上。朗姿收購韓國公司的目的是為了加快打造「泛時尚生態圈」,未來將不限於時裝產業,而是要綜合部署女裝、嬰童、化妝品、醫美四大領域。
南海控股表示,收購瑰柏翠後,公司將基於旗下270家國內影院拓展零售業務。合生元表示,中國消費者對海外優質保健品十分熱衷,通過合生元龐大的分銷渠道刺激銷售,雙方將締造可觀的協同效應。
為了收購著名外資品牌,中國企業往往要面對「家裡人」之間的激烈競爭。與合生元競購Swisse的有上海醫藥和聯想旗下的弘毅資本,最終合生元勝出。
「一方面,中國企業如今有實力進行跨國併購了;另一方面,一些企業也看到了自身的短板,希望通過併購取長補短。」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說。
徐洪才表示,以前許多中國企業靠代工就能過得很好,如今勞動力紅利下降、成本提高,亟須從低端製造邁向高端製造,併購有利於實現這種轉型。
德勤會計師事務所對2009年到2015年中企海外併購進行梳理後發現,中資企業海外併購目的從「資源佔有」逐漸轉向「獲取技術」以及「品牌轉換」,收購標的分布的行業從能源、資源,擴展至消費品、製造業、科技等領域。
有「錢景」也有風險
海外併購有利於我國拓展海外市場、提升業務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海外併購的主體已經不僅局限於國企,還有眾多民企。曾經,超大額併購交易案例多為國企主導,但近年來,民企也開始發起超大額併購,而且從併購案例數量和交易金額看,民企已經超過國企。
中金公司在一則報告中指出,從2003年開始,在全部上市公司中,國企海外收購交易額佔比持續在70%以上。然而,國企佔比從2012年開始下降,2015年已經降至50%以下。
以萬達集團為例,今年初,萬達斥資35億美元收購美國電影巨頭傳奇影業。萬達自2012年啟動國際化以來,資產規模從2011年1950億元擴張至2015年的6340億元,收入也從當時的1950億元升至2901億元。
徐洪才認為,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都有助於其學會在國際化的市場環境下摸爬滾打。
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火熱的另一面,是收益的不容樂觀。如果對近幾年的海外併購案例稍加梳理,可以發現,海外併購的收益並不理想。
川財證券近日在研報中梳理了1999年至2016年2月期間的中企海外併購案例。從上市公司公告看,在這期間,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合計4059件。可以看出,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高風險。根據統計,併購後目標方公司的每股紅利增長率最高59%、最低-100%,標準差43.4。收購方5天漲跌幅最高132%、最低-90%,標準差8.21。整體收益水平波動非常大,反映出高風險特點。
其次,低績效。併購後賣方公司的每股紅利增長率平均為-10.9%,說明併購後的績效表現往往不佳,面臨著整合困難的挑戰。
再次,高估值和高槓桿。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往往付出了較高的溢價。1999年至2016年2月,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併購總價值/EBITDA(息稅折攤前利潤)的中值為11.8;而同期全球併購此指標的中值為8.7。
不僅如此,中國企業海外併購槓桿也比較高。去年進行過海外交易的中資企業的總債務/EBITDA中位數達到5.4,即槓桿為5.4倍。一般來說,該數值在4到5之間就可以視為「高槓桿」,而2015年清華控股收購美光技術的槓桿高達22倍。
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還面臨多重風險。近年來,中國企業收購美國企業的多項邀約,就多次因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而擱淺。金沙江創投試圖收購飛利浦Lumileds(LED與汽車照明)公司,就因CFIUS反對而流產。今年1月,飛利浦宣布,將尋求和其他潛在買方的交易。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收益固然重要,但同時應注意到,海外投資盈利並非衡量併購案的最重要指標,應放眼長遠,看交易是否有助於助推國內的產業、開拓目標市場、攬獲核心技術。
徐洪才認為,中企海外併購熱潮表明了中國企業試圖躋身全球價值鏈上遊的熱切願望。隨著中國產業的轉型升級,未來併購熱潮仍將持續。(記者 王曉潔)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