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在充滿了青春與活力的大學年華裡,他懵懵懂懂地踏上了社工的旅程;在前景並不明朗的社工環境裡,他剛好趕上了改革的節點;在一次社會服務偶然的牽引下,他攜手人生的另一半。在分享經驗時,他說:「隨心,跟著自己的心走。」他叫徐晗,2008年畢業於廣東財經大學(原廣東商學院)。現從事社工服務工作,是一名「社會治療師」。他常常自稱「剩」者,在被戲稱為前途無「亮」的社工路上他甘心當「剩」者,且立志為「勝」者。
十年社工路,一切都是冥冥之中註定的
四年社工專業學習,六年社工實踐經歷。至今,在社工這條路上,徐晗走了整整十年。
2004年9月,徐晗以大一新生的身份,踏入了廣財,從此與社工結下了不解之緣。初到學校,除了孤獨,只剩對社工專業的迷茫。他的起步懵懵懂懂。
大一第二學期,學校請了香港的資深社工到三水校區為社工學子講課。「(他們)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信念上的東西,因為(他們)讓你了解到社工是幹什麼的,香港是怎樣開展社會工作的,當然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們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用一個社工的心去開展社區。」徐晗說。當活生生的社工站在徐晗面前,並且繪聲繪色地講述他們的社工故事時,徐晗才開始對社工有了初步了解,這也讓他的社工路出現亮光,讓他開始有了「堅持當一名社工」的信念。
有了啟蒙,有了信念,徐晗與社工愈來愈「親密」。
大一暑假,徐晗報名參加了由時任社工系主任謝澤憲老師舉辦的一個務工青年崗前培訓的活動——前往湖南某縣的職業技術學院,進行科普和法律知識的宣傳。在與孩子們接觸的兩天時間裡,徐晗受益良多。「我印象很深刻,我負責跟進的那個班裡有個小男生很調皮,但後來在接觸的過程中,慢慢地感覺到大家的感情在不斷深化,就在兩天的時間。」活動結束需要分別的時候,那個調皮的小男生在操場摘了很多狗尾巴草,編成草帽送給他們。「離別時,因為不舍,很多人都落了淚。」徐晗說。
「社工真的是能做到一些事情,真的能給周圍的一些人或是這個社會帶來一些改變」。隨著接觸不斷深入,漸漸地,徐晗對社工有了自己的認識。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徐晗與社工的關係改被動為主動。大二時,為了給剛入校的大一師弟師妹提供幫助,化解他們初到大學的孤獨與迷茫,引導他們儘快地融入大學環境,徐晗與班裡的同學嘗試自發地開展新生訓練營。活動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回到本部,徐晗擔任學校第二屆社工協會會長,組織和參加更多的社工活動。
2006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貫徹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精神,加快建設社會工作人才隊伍。2008年本科畢業的徐晗恰逢社工改革的節點。畢業之時,徐晗和父母做了個約定:「給我兩三年的時間試一試(當社工)」。然而,這一試便落地生根了。在他心裡,社工已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畢業後,他先後在深圳鵬星社會工作服務社、樂翔社會工作服務社和廣州市恆福社會工作服務社工作。這六年裡,生活給了他種種考驗,讓他嘗到了寶貴工作經驗積累的甜頭,也嘗到了社工工作的辛酸。但這一切並沒有消磨他對社工的堅持,反而更加堅定了他往這條路繼續走下去的信念,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他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仿佛一切都是冥冥當中註定了的」。他微微地笑著……
直面當下,家人是堅持的動力
人們很多時候會記住一個人比較突出的身份而忽略了這個人的其他角色,如徐晗。當他被貼上「社工」的標籤時,大家往往都會更加關注他作為「社工」的各種情況。其實,徐晗與廣大學子一樣,一個普通的奮鬥青年;簡單,平凡,經營著自己的小幸福。
本來很嚴肅地與記者分享社工之路的徐晗一下子多動起來,手舞足蹈且表情豐富。不要訝異,此時的他正興致勃勃地向記者描述去年剛加入他們小家庭的女兒。為人父的幸福滿足之情溢於言表,「我家的小朋友是最可愛的,無論哪一方面都很可愛。」然而,初為人父,徐晗坦誠自己並不稱職,「早上我走的時候她還沒醒,晚上我下班回來吃點東西洗完澡她也就睡了,也不會有很多時間陪她玩,她跟媽媽比較親。」言語間帶著點嗔怪但也坦露出對女兒的陪伴甚少的內疚。
當記者戲稱徐晗在社工平臺上「事業愛情雙豐收」時,徐晗笑了並靦腆地承認了。孩子的母親是徐晗在一次社會服務工作中認識的,是同校的11屆社工師妹。因為同為社工,彼此間多了很多的理解和默契。「換個其他職業的,這種理解可能會沒那麼多。因為社工是一個比較忙的職業,經常加班,總會遇到些特殊情況,所以有很多時候顧及不到她、顧及不到家裡,甚至有時候就連周末也不能帶她出去玩。」對於妻子偶爾的念叨,徐晗深知那是出於心疼而非埋怨。因為有著共同的認識和一致的價值觀,所以妻子總能最大程度地給予支持,對徐晗來說甚是幸運且幸福!
然而說到為人子時,徐晗的神情顯露出些許沉重。他表示,在為人子這一塊他做得很不好,對於父母他是覺得有所虧欠的。徐晗是河南人,是家中的獨子,千裡迢迢赴廣州求學,父母希望他學成歸來能回河南發展。然而他卻拒絕了河南較好的發展條件,堅持留在廣州。儘管父母期望徐晗能回家,但還是尊重他的選擇,不管是在決定工作落腳點上亦或是擇偶上,父母並無幹涉而是在背後默默地給予最大程度的幫助,包括提前幫他考慮到買房問題、安家落戶的問題,甚至還有徐晗未考慮到的其他問題。父母的言語並不多,但父母予他濃濃的愛卻不勝言表。「為人子這一個角色其實我做得很不好,總覺得很愧疚,父母身體雖說沒什麼大問題,但小問題卻沒斷過,自己不能在他們身邊就覺得很虧欠。」所謂有取必有舍,有失必有得。正是父母的這份無言的支持與理解,徐晗才能有自己的選擇,才能夠在自己的天地裡肆意奔跑,無所忌憚地勇往直前。
每個人絕不可能脫離群體獨立存在。源於「愛」,我們要經受各種角色的考驗,正如徐晗所說「愛是甜蜜的負擔」。乍一看言重了,細想卻一語中的,於每個普通人來說,也確實如此。
面對未來,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心
徐晗現工作於廣州市恆福社會工作服務社。其實「社工」這個職業,讓他不得一次次地面對膽戰心驚,並一次次地在心驚膽戰中更加強大起來。
有一次,他們團隊在服務一個有抑鬱症患者,患者在他們的幫助下病情開始一點點地好轉。然而,患者最終卻因某些外界因素而自殺身亡了。「這其實對社工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徐晗無奈地說道,「有些事情就是會讓你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說到這件事,徐晗顯得很是痛心,社會服務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這是無可避免的。社會工作者不得不面對一些不願看到的結局,然而,面對這樣的打擊並沒有消磨掉他對社工的熱情,反而更堅定他「想儘可能地幫助他人」的決心。
還有一件事也給徐晗留下過深刻的印象。2014年5月,他們管轄範圍內的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在社區裡走丟了。他們發現後老人走失後立即發動了很多群眾、社區工作人員、公安幫忙尋找老人,但一個星期過去了,仍然沒能找到。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家屬的情緒也越來越焦躁,安撫工作越來越艱巨。慶幸的是最後老人被找到了。這件事情給了徐晗很多啟示和感悟。當時一個星期過去了,老人還沒有被找到,社工們都很焦慮,很擔憂,但這種心態卻不能在家屬們面前顯露出來。「如果我的情緒不穩定的話,那我的服務對象就會受到我的影響,所以我必須要有一個很平穩的心態去面對這份工作,有很多負面的東西,你要學會自我調整,做社工要有一顆強大的心。」
「要明白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上,自己的價值在哪裡。無論是什麼專業,你覺得什麼事情能體現你的價值,那麼你就去做。(如)修讀社工專業只能表示它是你面對未來的一個選擇,願不願意選它得由你自己的心去做決定」。徐晗說,面對未來,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心。這顆心一方面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愛心;另一方面是對自我價值認可的一種表現。
而且他認為,當一個人有了「心」,便有了貢獻。「這個社會的改變不是因為某個人做了很多事情,而是因為很多人做了一點事情。不是說社工這個群體它所做的事情就能改變社會,它更多的是起到一個推動的作用,它對這個社會的改變擔負著更大的責任,但這個社會的改變絕對不是只靠社工就能完成的,這是需要每個人都做出一點貢獻,哪怕是一點點。」
「年輕的時候如果不激進,你就沒有年輕過;等你老了你不保守,你就不成熟。」徐晗一直這麼相信著。年輕時就該大膽的去嘗試,但也不是漫無目的的嘗試,最重要的是著眼現實,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我的內心告訴我自己可以走下去,所以走到今天,並且我還會繼續走下去」。
信息來源:廣東財經大學《人文院報》